- 给这本书评了4.0
在金秋十月的尾声,我悄然翻完了这本书的最后一页。初读前几章,我曾误以为书中的主人公是一位三观偏离正轨之人,缺乏知识与文化的滋养,沉迷于即时的欢愉之中。然而,随着阅读的深入,作者对这个角色的细腻刻画逐渐展露无遗,使他变得鲜活而立体。在那个特定的时代背景下,贫穷如同一只无形的手,几乎榨干了许三观身上的最后一丝活力。他的一生,从幼年到成年,每一个阶段都充满了各式各样的挑战,与周遭环境、生活现实以及自然力量进行着不懈的抗争。尽管他只是一个依靠卖血来维持生计的人,缺乏提升自我的动力与向上的进取心,但他却能在每一次挑战面前,凭借智慧巧妙地化解困境。许三观的角色充满了矛盾与冲突。表面上,他看似对妻子和大儿子漠不关心,但实际上,他的每一次付出都深深地烙印在家人心中。他用自己的行动证明了自己是这个家庭的坚强支柱,是一位值得尊敬的父亲和丈夫。尤其是当得知大儿子并非亲生时,他经历了愤怒、失望,甚至一度将儿子赶出家门,但最终,他的善良与温柔还是战胜了愤怒,他重新接纳并养育了这个孩子。缺乏知识与文化并不可怕,真正可怕的是在面对困境时的妥协与愚昧。然而,这些特质在许三观身上却难觅踪迹。他虽在抗争中有过动摇,但始终坚持着自己的信念与原则,直至最后的胜利。
转发转发同时评论快速转发评论1分享「微信」扫码分享给这本书评了5.0跨越血缘的父爱这部长篇小说以一个普通农民四十年里的十一次卖血经历为导线,铺开了底层人民的生活故事。让我最为触动的当属许三观对大儿子一乐的付出与情感,他的父爱跨越了血缘,但也有着不同层次发展。许三观的爱是纠结的。天下没有不爱自己孩子的父亲,许三观也如此。在他的三个儿子里,他最疼爱的是一乐。即使街坊四邻都在传一乐的生父是何小勇,他也认定一乐是亲生的,毕竟三个儿子笑起来一个样。直到妻子许玉兰说漏嘴,说出了自己的 “不忠” 才让许三观破了防:原来他替别人养了九年儿子!也是从那时起,许三观不再如从前一样疼爱一乐,即使一乐眼里始终只有一个父亲。在一乐砸破方铁匠家儿子的脑袋时,不管许玉兰如何哭闹,许三观也不愿意承担医疗费。虽然最终他卖血为一乐赔了钱,但在他看来,那只不过是为了赎回被方铁匠搬走的家具罢了。这份爱的纠结源于他对纯正亲情的执着,对尊严的捍卫。许三观的爱是温柔的。在闹饥荒的年代里,许三观一家五口连续喝了五十七天玉米稀粥后,他为了给家人吃上一顿好的便卖了血。可是他不愿意用卖血钱 “养” 别人的孩子,用五毛钱打发一乐买地瓜,然后带着其他人上饭店吃面条。 一乐饿得难受,也觉得自己很委屈,他恨许三观不把他当儿子,便决定在次日去认亲爹。何不仅不承认这个儿子,还把一乐狠揍了一顿。一乐在街上边走边哭,就不回家。许三观心中火气燃起,觉得自己养了白眼狼,即使妻子催促他去接儿子回家,他也断然拒绝。直到晚上,一乐始终没能找到,他内心却焦急了起来,迈开步子便要出门寻找。也许是父子同心,许三观在刚出门就遇到了一乐,他哭着说即使许三观不是亲生父亲,那也比亲爹待他好,所以他回来了。许三观没再说话,蹲下身子,背起了哭泣不止的一乐往桥边走。当一乐问他是否是去吃面时,他只是应了一句,是的。这一声 “是的” 没有脾气,没有嫌弃,只有一种父爱中温柔的力量。许三观的爱是深情的。一乐患了肝炎,只能到上海求医。为了给一乐治病,许三观找熟人朋友借钱,但一天下来只借到了六十多块,这是远远不够的。为了挣钱,他做出了一个大胆的决定:一路卖着血去上海。就这样,在十天里,他卖了四次血。曾身子发虚倒在街上,被好心人送到旅馆;甚至有一次失血休克,差点搭进一条命。他很清楚自己是在卖命,但他说 “我快活到五十岁了,做人是什么滋味,我也全知道了,我就是死了也可以说是赚了。我儿子才只有二十一岁,他还没有好好做人呢,他连个女人都没有娶,他还没有做过人,他要是死了,那就太吃亏了……”。到了上海,当看到床上没躺着一乐时,他痛哭,他以为一乐没了。但当他看到一乐时,他哭得更厉害了,因为一乐还活着。一份爱,因为足够深才会让人如此刻骨铭心。
转发转发同时评论快速转发评论1分享「微信」扫码分享