评分及书评

4.8
40个评分
  • 用户头像
    给这本书评了
    5.0

    看许三观一路卖血,一直提着一颗心,总以为他会落得一个悲惨的结局,没想到还挺圆满。许三观是个有点轴,还有点迂的人,事实上书里的人大多都很立体,丰满。为了儿子为了家庭一次一次卖血,很没常识,也看得人很揪心。这样一个人,倒像一个生活中普通得不能再普通的人,有点愚昧,犯过浑,但有温热的良心。没有 BE 真是太好了。

      转发
      评论
      用户头像
      给这本书评了
      4.0

      有些年代感,但也是同一个天下父母的心情,终其一生,都是为了儿女家庭默默的在付出,从来没认真为自己活一次。    许三观所处的年代,如同当下父母所处的 60-70 年代,吃不饱睡不暖,一家人都为了解决温饱和孩子的前途而奔波。现在物质丰富,我们不存在物质方面的困扰,更多的是精神世界的匮乏,解决途径更多的也是平台信贷等。我们一直都在缺的路上挣扎,为面子,肚子,孩子,未来而 “卖血”,但也没办法真的解决实际问题。

        转发
        评论
        用户头像
        给这本书评了
        5.0

        不是悲剧,真好。有点像没那么悲剧的活着。那个社会里有很多人云亦云的荒谬被习以为常。让人不寒而栗,是不是其实我们很多笃定的常识也是荒谬的而却不自知呢。忘记是谁说过 世间行走,皆是妖怪。而为了行走在世间也就有很多的无可奈何。好在殊途同归,活着就好

          转发
          评论
          用户头像
          给这本书评了
          4.0

          在金秋十月的尾声,我悄然翻完了这本书的最后一页。初读前几章,我曾误以为书中的主人公是一位三观偏离正轨之人,缺乏知识与文化的滋养,沉迷于即时的欢愉之中。然而,随着阅读的深入,作者对这个角色的细腻刻画逐渐展露无遗,使他变得鲜活而立体。在那个特定的时代背景下,贫穷如同一只无形的手,几乎榨干了许三观身上的最后一丝活力。他的一生,从幼年到成年,每一个阶段都充满了各式各样的挑战,与周遭环境、生活现实以及自然力量进行着不懈的抗争。尽管他只是一个依靠卖血来维持生计的人,缺乏提升自我的动力与向上的进取心,但他却能在每一次挑战面前,凭借智慧巧妙地化解困境。许三观的角色充满了矛盾与冲突。表面上,他看似对妻子和大儿子漠不关心,但实际上,他的每一次付出都深深地烙印在家人心中。他用自己的行动证明了自己是这个家庭的坚强支柱,是一位值得尊敬的父亲和丈夫。尤其是当得知大儿子并非亲生时,他经历了愤怒、失望,甚至一度将儿子赶出家门,但最终,他的善良与温柔还是战胜了愤怒,他重新接纳并养育了这个孩子。缺乏知识与文化并不可怕,真正可怕的是在面对困境时的妥协与愚昧。然而,这些特质在许三观身上却难觅踪迹。他虽在抗争中有过动摇,但始终坚持着自己的信念与原则,直至最后的胜利。

            转发
            评论
            用户头像
            给这本书评了
            5.0
            命运

            一口气读完,有万千在心头激荡!以上帝视角看着一个人一家人一个时代的人命运在时代里起伏许三观与一乐父子的和解,一个 “小” 男人的大,大善,像山一样磅礴的爱连续卖血那一段的不忍卒读,对送茶人的那一鞠躬,教船运两兄弟一口盐两口水小说拥有一种力量,会让我们变得更大,更柔软,更像一个 “人”

              转发
              评论
              用户头像
              给这本书评了
              5.0

              以前的小说真的很敢写,或许是我太保守了,有些文字读起来感觉很黄很暴力…… 但这部小说确实写得很形象,很具象,很有感染力。书中关于城里工人阶级的平凡生活描述得很具体,关于饥荒,民不聊生,文化大革命等内容的描写,让我们这些没有经历过的读者都能体会到那种刻骨铭心的无助与绝望。面对很多今天看起来最基本的生活需求,只能靠卖血来支撑,好的是,小说有一个好结局,至少比起《活着》里的福贵,许三观的结局还是好很多。

                转发
                评论
                用户头像
                给这本书评了
                5.0
                跨越血缘的父爱

                这部长篇小说以一个普通农民四十年里的十一次卖血经历为导线,铺开了底层人民的生活故事。让我最为触动的当属许三观对大儿子一乐的付出与情感,他的父爱跨越了血缘,但也有着不同层次发展。许三观的爱是纠结的。天下没有不爱自己孩子的父亲,许三观也如此。在他的三个儿子里,他最疼爱的是一乐。即使街坊四邻都在传一乐的生父是何小勇,他也认定一乐是亲生的,毕竟三个儿子笑起来一个样。直到妻子许玉兰说漏嘴,说出了自己的 “不忠” 才让许三观破了防:原来他替别人养了九年儿子!也是从那时起,许三观不再如从前一样疼爱一乐,即使一乐眼里始终只有一个父亲。在一乐砸破方铁匠家儿子的脑袋时,不管许玉兰如何哭闹,许三观也不愿意承担医疗费。虽然最终他卖血为一乐赔了钱,但在他看来,那只不过是为了赎回被方铁匠搬走的家具罢了。这份爱的纠结源于他对纯正亲情的执着,对尊严的捍卫。许三观的爱是温柔的。在闹饥荒的年代里,许三观一家五口连续喝了五十七天玉米稀粥后,他为了给家人吃上一顿好的便卖了血。可是他不愿意用卖血钱 “养” 别人的孩子,用五毛钱打发一乐买地瓜,然后带着其他人上饭店吃面条。 一乐饿得难受,也觉得自己很委屈,他恨许三观不把他当儿子,便决定在次日去认亲爹。何不仅不承认这个儿子,还把一乐狠揍了一顿。一乐在街上边走边哭,就不回家。许三观心中火气燃起,觉得自己养了白眼狼,即使妻子催促他去接儿子回家,他也断然拒绝。直到晚上,一乐始终没能找到,他内心却焦急了起来,迈开步子便要出门寻找。也许是父子同心,许三观在刚出门就遇到了一乐,他哭着说即使许三观不是亲生父亲,那也比亲爹待他好,所以他回来了。许三观没再说话,蹲下身子,背起了哭泣不止的一乐往桥边走。当一乐问他是否是去吃面时,他只是应了一句,是的。这一声 “是的” 没有脾气,没有嫌弃,只有一种父爱中温柔的力量。许三观的爱是深情的。一乐患了肝炎,只能到上海求医。为了给一乐治病,许三观找熟人朋友借钱,但一天下来只借到了六十多块,这是远远不够的。为了挣钱,他做出了一个大胆的决定:一路卖着血去上海。就这样,在十天里,他卖了四次血。曾身子发虚倒在街上,被好心人送到旅馆;甚至有一次失血休克,差点搭进一条命。他很清楚自己是在卖命,但他说 “我快活到五十岁了,做人是什么滋味,我也全知道了,我就是死了也可以说是赚了。我儿子才只有二十一岁,他还没有好好做人呢,他连个女人都没有娶,他还没有做过人,他要是死了,那就太吃亏了……”。到了上海,当看到床上没躺着一乐时,他痛哭,他以为一乐没了。但当他看到一乐时,他哭得更厉害了,因为一乐还活着。一份爱,因为足够深才会让人如此刻骨铭心。

                  转发
                  评论
                  用户头像
                  给这本书评了
                  5.0
                  最喜欢的小说

                  已经读了不下五次了,每次都有不同感悟。善良,淳朴的许三观,在历史的洪流中,让人心酸,也给人希望,幸好,结局很喜欢。

                    转发
                    评论
                    用户头像
                    给这本书评了
                    5.0
                    为了爱和尊严

                    小说语言很有特色,叙述的节奏有一种诗歌的美,读来非常顺畅。文中人物形象立体,性格鲜明,又像是一副长长的农村木版画。虽然故事很凄苦,许三观为了娶老婆,为了赎家具,为了走后门,为了救儿子,一次次的卖血,这里面深藏着的是浓浓的爱和活着的尊严。还好他们都熬过来了,结局令人欣慰!

                      转发
                      评论
                      用户头像
                      给这本书评了
                      5.0

                      读《活着》的时候,总感觉每一个转折都有可能又有一个亲人离世,会有痛彻心菲的疼痛;这本书里面虽然也有很多转折,但转折里总是充满了希望和温暖;一个家庭,从组建到发展到壮大,过程中经历很多挫折和磨难,但一家人吵闹归吵闹,总是在一起相互支持、鼓励和原谅。虽然每一次都要靠卖血来接触危机,但正是每一次危机,让一个家越来越团结。书里的很多细节,很让人感动,细节才是生动的。

                        转发
                        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