评分及书评

4.4
13个评分
  • 用户头像
    给这本书评了
    4.0
    三句话读后感

    追求完美可以是一种优秀品质,又有可能沦为一种执念的病态。当时间足够充裕,任务没那么紧迫,你可以慢慢雕琢你想达到的那种完美。当必须分出事物的轻重缓急,并预设了截止时间,那就不能过度追求完美(需要极度精确的行业除外),毕竟市场经济是要讲究成本效益比的。

      1
      1
      用户头像
      给这本书评了
      5.0
      恰如其分地追求完美,同时勇于直面缺憾,才能过上幸福生活。

      你是否也有过下面这样的体验?- 常常把自己和别人比较,觉得别人更优秀,从而陷入自我怀疑中。- 即使用尽全力做好一件事,但总觉得还不够,还可以更好。- 在关系中渴望对方能够按照自己的想法行动,但却常常总是事与愿违。如果你也有过类似体验,意味着你可能存在过分追求完美的倾向。如何恰如其分地追求完美,才能使我们过得充实和幸福呢?斯特凡・德德里希斯在他的书《恰如其分的完美》中给出了答案。斯特凡曾是病态完美主义者,历经重重艰难考验,终于明白如何与完美主义相处,现如今是多家公司的股东、图书作者和演讲家。他希望能通过《恰如其分的完美》一书,帮助更多被完美主义困扰的人过上幸福的生活。这本书先从本质上介绍了完美主义, 然后从与自己相处、亲密关系、身体健康、事业等方面阐述如何通过适度追求完美,既能得到成长,又能感受到幸福。一、重新认识完美主义 1、完美主义分程度。正常程度没有太大影响,如果到了神经质程度,可能会影响日常生活和工作,这点需要按个人情况进行适当调整。2、完美主义是优点,也是缺点。作者说:在正确的地方以正确的方式应用,完美主义就是幸福和积极的东西;在错误的地方应用或以病态的方式应用,完美主义就是缺陷和障碍。如上所言,完美主义就像硬币的正反两面,在合适的地方以合适的方式运用,完美主义是助推器;反之可能会带来问题和烦恼。3、过度追求完美主义受多种因素影响。作者提到,完美主义者的行为方式除了受基因遗传影响,还和社会环境、所受教育方式、同龄人的影响。意识到这点后,在追求完美主义时,可以试着问问自己,真的是我自己想这么做吗?二、如何与完美主义相处正如斯特凡・德德里希斯在《恰如其分的完美》所说:要时刻牢记一点:完美的事物几乎不存在。我们需要时刻提醒自己,这世界上不存在完美的事物,同时:幸福往往不在于完美,而在于勇敢地直面缺憾。如果一直执着于完美,那么可能永远会在原点打转,无法获得成长。接下来,我想从自我相处、亲密关系和日常生活这三方面,具体聊聊如何与完美主义相处。1、自我相处:只和昨天的自己比较海明威曾说过,真正的高贵,不是优于别人,而是优于过去的自己。人外有人,天外有天,和别人比,永远能找到比你更优秀和厉害的人。这样的比较很真实也很残酷,可能很多人无法平和地面对这样的差距。正如《恰如其分的完美》中所说:你唯一应该进行比较的对象就是你自己,也就是昨天的 “我”。只和自己比较,每天都比昨天的自己进步一点,那么经过长时间的积累,一定会有量变到质变的产生。前进的道路并不拥挤,因为能坚持下来的人并不多。2、亲密关系:没有一段关系是完美的在毛姆的长篇小说《面纱》中,女主人公凯蒂是一名生活在伦敦名利场的富家小姐,在母亲逼婚之下,选择嫁给对她一见钟情的男主人公瓦尔特。在结婚前,凯蒂对婚姻生活抱着满满的憧憬。但在婚后的相处中,她发现丈夫是个内向少言、缺乏情趣的工作狂,完美的想象和令人失望的现实之间差距太大,令她感到十分痛苦。要知道,完美只存在于想象之中,一旦想要将完美付诸现实,很有可能经历像凯蒂一样幻想破灭的痛苦。就像在谈恋爱前,我们对恋人会有各种各样的幻想,但实际上恋爱的对象和想象中的可能相差十万八千里。在一段关系中,不完美才是常态。如果能接受这一点,那么就能明白,比完美更重要的,是双方愿意付出多少去维护甚至优化这段关系,从而能使这段关系走得更远。就像斯特凡・德德里希斯在《恰如其分的完美》中所说的,在一段关系中,不完美可能才是真正的完美。不要在一段关系中追求完美,而要学会接受彼此的不完美。3、日常生活:宁愿不完美地开始,也不要拖延当人们想做一件事情时,常常习惯性地做些准备,比如从特定的时间开始,整点或者月初,又或者新一年年初;需要某些趁手的工具,比如跑步前要买好运动服、跑步鞋等等。可是真的会有准备好的一天吗?答案是那一天永远不会到来。犹豫和拖延只是在耗费时间、虚度光阴,于达成目标无益,反而会徒增焦虑,回头看时可能还会悔恨不已。当然也可以做适当的准备,但是无法做到准备好,因为唯一不变的是变化,谁也不知道接下来会发生什么。同时在所有的准备工作中,最需要做的是心理建设,调整对事情的预期,尽可能放低期待。斯特凡・德德里希斯在《恰如其分的完美》中提到:宁愿不完美地开始,也不要完美地犹豫、拖延。所以,当你想做一件事时,请允许自己可以不完美地开始。在迈出第一步后,给自己鼓鼓掌,万事开头难,恭喜自己已经迈出行动的脚步。写在最后完美主义是一把双刃剑,关键在于如何运用。斯特凡・德德里希斯《恰如其分的完美》这本书就像一座灯塔,告诉我们如何与完美主义携手同行。希望完美主义能成为你前进路上的助力,而不是绊脚石。

        转发
        评论
        用户头像
        给这本书评了
        4.0
        宁愿不完美地开始,也不要完美地拖延和等待

        阅读,是当下很多人想做的事情。但事实上呢?很多人都陷入了 “买书如山倒,看书如抽丝” 的怪圈。明明下定决心要看书,也买来了自己想看的书,为什么却让它们躺在那里睡大觉呢?很多人会说,我没有时间,等我有时间了我一定看;我还没计划好,等我计划好了我一定看…… 总之,看书的动作迟迟无法开始。为什么会是这样呢?最近我在斯特凡・德德里希斯的《恰如其分的完美》这本书中找到了答案,作者在书中指出,我们之所以迟迟无法将一件事付诸行动,是因为我们过于追求完美。我们总是希望一切准备就绪,完美地开始。但生活中并不存在绝对的完美,我们要做的是,宁愿不完美地开始,也不要完美地等待和拖延,导致事情无法进行。作者斯特凡・德德里希斯曾经是一位极度地完美主义者,因为过于追求完美,导致自己无法感受到幸福,甚至受到抑郁的困扰。后来,经过自身的不断努力,他放弃了过度追求完美主义的执念,成为了一位拥有幸福生活的作家和演讲者。在本书中,作者并没有非黑即白地认定追求完美不好,而是从自身经历出发,建议我们要追求恰如其分的完美,在追求适度完美的过程中找到自己人生的意义,成为努力而自洽的自己。那么,如何才能追求恰如其分的完美呢?作者从自我成长、亲密关系、身体健康、财富、事业和获得幸福等方面给出了很多中肯的建议。我主要和大家分享以下三点:爱自己,适时为自己充电,找到内在力量;爱他人,允许他人不同,建立和谐关系;宁愿不完美地开始,也不要完美地等待和拖延。一、爱自己,适时为自己充电,找到内在力量爱自己,让自己变得充实,才能变得有力量,有力量面对并不完美的人生。很多时候,我们对于自己过于苛刻,总想让自己变得更加完美。为了达到他人的期望,获得他人的认可,我们总是在不停地忙碌,认为只要忙起来就会做得更好。结果呢?我们无视自己取得的成就,过得不开心,累得筋疲力尽却还是不满意。我们开始怀疑自己,感觉自己什么都做不好,却忘记了好好爱自己。斯特凡・德德里希斯在《恰如其分的完美》中指出,首要的事不是得到别人的认可,而是爱自己、肯定自己、欣赏自己。爱自己,一方面,我们要接纳自己,认可自己,看到自己的优势,为自己付出的努力和取得的成就感到开心。另一方面,我们要让自己适时放松,补充能量。就像汽车需要定期保养一样,我们也需要通过各种方式休息,为自己充电,使自己有更充沛的精力追求自己想要的人生。自己才是能量的源泉,只有我们足够爱自己,我们才有能力去爱他人。所以,与其马不停蹄地追求完美,不如适时停下脚步,享受此时此刻的幸福,为自己积蓄能量,更好地奔向远方。二、爱他人,允许他人不同,建立和谐关系我们处在各种关系当中,夫妻关系,亲子关系,朋友关系,同事关系。无论哪种关系,我们都有自己的标准,希望别人按照我们的标准来。但是,结果却并非如此,他们不是我们,我们无法控制他们,因为每个人都有自己的想法,有自己的成长环境。作者斯特凡・德德里希斯在《恰如其分的完美》中指出,每个人都有个性化的需求和观点,并且他们的需求和观点并不总是与我们的一致,接受这一点能帮助我们更满足、更平静并拥有更幸福的生活。允许他人按照自己的标准和需求生活,给他人足够的时间和空间,我们才能和他人建立更加长久的关系。不仅如此,学会站在对方的立场上思考问题,也会让我们的关系更加和谐,为我们带来幸福。人无完人,我们要不断调整自己的期望,允许他人和自己不一样,不以自己的标准来衡量他人,更确切地说,是允许他人按照自己的方式生活。三、宁愿不完美地开始,也不要完美地等待和拖延为什么我们的计划总是半途而废或者迟迟无法付诸实践?很多时候,不是因为我们不能坚持,也不是我们不敢迈出第一步,而是因为我们对自己要求过高或者过于追求完美。作者斯特凡・德德里希斯在《恰如其分的完美》中指出,不完美的开始有时是更好的 “完美”。书中讲到这样一个故事,作者的朋友约尔格和作者打过几次高尔夫球之后,决定下一周去买装备并报名参加高尔夫球俱乐部。但是,四周之后,当他们相遇时,作者询问约尔格高尔夫球练习得怎么样,结果是,他还没有准备好合适的球杆,所以还需要一段时间才能开始。正是因为过于追求完美的准备工作,让约尔格一拖再拖,半年都没有享受到打高尔夫球的乐趣。追求完美不可怕,可怕的是过度追求完美。很多时候,我们可以先开始,在做的过程中不断完善。先完成再完美,才是真正的 “完美”。写在最后虽然追求完美是人的天性,但是要把握好度,只有追求适度的完美,才能让我们不断成长。如果你是一个事事追求完美,对自己总是不满,患得患失,因追求完美而筋疲力尽的人,不妨翻开斯特凡・德德里希斯这本《恰如其分的完美》,从作者改变的故事中获得启发,运用作者在书中提到的方式方法,勇敢地面对缺憾,拥抱真实的自己,享受并不完美的完美人生。

          转发
          评论
          用户头像
          给这本书评了
          5.0
          接受自己是个普通人,允许自己有软弱的时候。

          宫崎骏说过这样一句话,遇见的都是天意,拥有的都是幸运,不完美又何妨,万物皆有裂痕,那是光照进来的地方。然而,现实中很少有人能接受不完美的事物,只会在工作和生活中过度追求完美。这样真的好吗?对这个问题,《恰如其分的完美》这本书给出了十分详尽的答案。从这本书中,我们可以知道什么是正确的完美主义,为什么我们会过度追求完美,以及怎么样面对缺憾,从而过上幸福的生活。《恰如其分的完美》这本书的作者是德国作家斯特凡・德德里希斯。他的第一重身份是多家公司的股东,第二重身份是畅销书作家,第三重身份是广受好评的演讲家。那你能想象到他曾经是一名对自己要求十分苛刻的病态完美主义者吗?他的这种性格给他的生活工作带来极大的困扰,不仅让他特别不自信,也让他被抑郁症深深地折磨。好在经历了很长时间一段时间的自我拯救,他现在可以游刃有余地处理完美主义附带的各种问题,生活也终于恢复了正常。此时的他是多家公司的股东,也是受到许多人喜爱的作家和演讲家。什么是正确的完美主义美国心理学家唐・E. 哈马切克将完美主义分成两种,一种是正常程度的完美主义,另一种是神经质程度的完美主义。前者是人生的助推器,可以帮助我们更好地实现目标,成为更好的人。作家老舍就是这样一个完美主义者。他一定要将文章经过很多次的修改,才会把它发表出来。也正因为他这种精益求精的精神,才有了《骆驼祥子》这类优秀作品的诞生。正常程度的完美主义者虽然对自己要求很高,但他们也会为自己取得的成绩感到高兴,也能接受自己或者他人犯错。他们会在错误中不断的反思,从而不断进步。神经质程度的完美主义者是不会为已经取得的成就感到欣喜的。他们眼睛永远只看得到自己还没做好的地方。也因此,他们永远都在怀疑自己,觉得自己还不够努力。他们这种执拗的思想严重限制了他们个人的发展。他们没有意识到,这个世上并不存在绝对完美。他们近乎病态的追求完美这种行为,已经不是在追求完美了,而是在追求安全感。因为他们觉得只有表现完美,才不会被数落。你为什么会过度追求完美在《恰如其分的完美》这本书,作者斯特凡・德德里希斯认为过度追求完美的人主要受到两个方面的影响。一方面是父母的影响,另一方面是社会和外部环境的影响。先说父母的影响。如果父母过度追求完美,那么孩子很大概率会受到父母的影响。因为孩子会下意识地模仿父母的行为同时,就算父母没有过度追求完美,但有对孩子进行过分的身体或者情感伤害,孩子也很可能会过度追求完美。之所以会这样,是因为孩子觉得尽力追求完美、少犯错,就能减少被父母伤害的机会。接着说社会和外部环境的影响。人类是社会性动物,需要被群体认可。这也让我们不得不拼尽全力,将事情做到最好,以期获得更高程度的认可。怎样面对不完美我们需要接受一个事实,那就是无论做什么事,很大概率是不会得到完美的结果的。所以想做什么事,现在就去做。不要想着,现在的时机不够完美。那都是鬼扯。我们只需要在开始行动之前,理智地对各个环节做好充足的准备。剩下的,就在执行过程中慢慢调整。在执行的过程中,我们要允许自己犯错。对我们来说,重要的是从错误中学到什么,而不是一直懊恼自己犯错这件事。我们要多看到一件事好的一方面,那样我们才有继续干下去的动力。要是盯着它的缺点,怎么可能不泄气呢。巴奴毛肚火锅如果当时一直盯着自己在服务上的缺点,看不到自己在食材毛肚这块的优势,你觉得它能从竞争如此激烈的火锅行业杀出一条血路吗?斯特凡・德德里希斯在《恰如其分的完美》这本书中告诉我们完美主义并不是一件坏事。它能让我们变得更好。但是,我们也要接受自己的不完美,允许自己犯错。同时,我们要学会给自己做减法,将精力放在更重要的事上,不要过分追求完美。只有这样,我们才不会错过本应该拥有的圆满。

            转发
            评论
            用户头像
            给这本书评了
            5.0
            拒绝“完美”焦虑,平庸也可以很精彩

            距离 2022 年结束不到 1 个月的时间,你还记得年初时立的目标吗?壮志踌躇地写满了备忘录,要读书、要运动减肥、要换工作...... 像极了戏台上的 “刀马旦”,背上插满 flag, 一年就快过完了,是不是年初立下的 flag 还没有进展,有人说自己拖延症太严重,也可能是你要求太完美。有时候拖延症是完美主义的表现,做事过分严谨,总觉得事情准备不充分,想等到万事俱备再开始,结果迟迟没有行动,其实不苛求完美更有助于我们实现目标,怀着直面缺憾的勇气,设定力所能及的可实现的目标,就可以开始做事了,宁愿不完美的开始,也不要完美的犹豫、拖延。这句话是从《恰如其分的完美》中看到的,它的作者是斯特凡・德德里希斯,曾经是一名病态的完美主义者,对完美的过渡追求和苛刻要求自己,无法感受生活的快乐和幸福,甚至深受抑郁和自卑情绪困扰多年,不过最终通过改变找到自己存在的价值,并且创建了多家企业成为股东,还是一位很受欢迎的作家和演讲家。书中对追求完美主义的人在处理夫妻、亲子、友谊、团队关系等都给出了很好的建议,可以获得更多的幸福和机会,下边想通过三个方面分享下自己的感受:人无完人,不需要苛刻的要求自己曾经有一个同事,她谈恋爱时,只要和男朋友发生争执,都是第一时间反思自己是不是自己做错了,即使是对方的错,也会觉得自己不够好,放大自己的缺点,持续内耗总带着负面情绪。生活中很多人像他一样,总觉得自己不够漂亮,工作不够优秀,学历不够高,即使别人觉得你已经很优秀了,自己却觉得可以做的更完美,作者年轻时也陷入了这个完美主义的陷阱,觉得自己一无是处,即使达成了目标也不会感到开心,整日郁郁寡欢。俗话说:人无完美,你可以对自己有要求,但不要太苛刻了。就像列夫。托尔斯泰说的那样:“每个人都会有缺陷,就像被上帝咬过的苹果,有的人缺陷比较大,正是因为上帝特别喜欢他的芬芳。” 书中说:生命本来就是一份礼物,没有人可以夺走我的独特性,我们有权利和义务与喜欢自己。自己眼中的不完美,正是区别与别人的地方,成为独一无二的自己,接受自己的不完美,发现你自己可爱的地方让自己变得快乐和自信,才能吸引别人来爱你。婚姻里,从来没有完美爱人。知乎上有这样一则提问:“什么样的婚姻才是完美婚姻?” 评论区的高赞回答直击人心:“于生活来说,没有完美的恋人,没有完美的结婚对象,更没人能面对生活交出一份完美的答卷。也正是因为这份不完美,让婚姻生活有了努力的空间,成就了彼此的完美。” 所谓的幸福婚姻不过是学会了原谅对方的不完美,在看到对方的缺点和不足时,还依然能够疼爱和珍惜彼此。刚踏入婚姻时,都有 “执子之手,与子偕老” 的心愿,都觉得对方是自己的完美伴侣,但这个世界上,没有能够百分百契合的夫妻,没有一对不吵架的夫妻。作者和妻子经营婚姻总也经历了很多苦难,妻子对丈夫工作忙碌缺少陪伴的抱怨,作者感觉妻子不爱的失落,甚至差一点离婚,后来他们彼此意识到都必须为亲密关系做出努力,学会换位思考,现在他们有了两个可爱的孩子,一直幸福的在一起。完美的关系不意味着一起都是美好,而是两个人努力创造出一段最好的关系,同时偶尔有勇气直面缺憾。正如杨绛所说:“爱,不是寻找一个完美的人,而是用完美的眼光,欣赏一个不完美的人。” 也恰恰是这些相处中瑕疵,给婚姻生活带来了别样的滋味,当我们换一个心态看待对方,会发现原来很多幸福就藏在一日三餐里,很多爱意都藏在了生活细节里。家庭教育中,不存在完美的父母。我认识一位妈妈,为孩子投入了百分百的付出,从孩子出生不断学习科学的育儿知识,生怕自己哪里做的不好,影响孩子的成长,孩子每天要睡几个小时、每天都要吃哪些食物...... 事无巨细的照顾孩子,一旦没达到自己的预期,就开始焦虑不安,觉得自己做的不够好,身边人都觉得她很累。作者在书中说:在教育问题上,“完美” 一词是完全不适合的,最好的办法是在具体的情况下,以爱和理解取代它。心理学家温尼科特所说:“孩子的健康成长,并不需要最好的妈妈,只要足够好的妈妈就可以了。足够好的妈妈起初几乎完全能适应婴儿的需要,随着时间的推移,她逐渐难以适应。婴儿的能力不断增长,她开始面对自己的失败。” 用完美的标准要求自己,往往会让自己陷入内疚、焦虑,这种情绪也会影响孩子的成长,自己也无法享受到陪伴孩子的快乐和满足感。我们不需要做完美的父母,做足够好的父母、在努力进步的父母就好了。很喜欢林清玄说的一句话:“生活中遇到的不完美与不平衡,都是人生最好的启蒙。” 原谅生活中的小遗憾,接纳自己和他人的不完美,就不那么累了,生活中有酸甜苦辣,柴米油盐才叫人生。

              转发
              评论
              用户头像
              给这本书评了
              5.0
              恰如其分的完美,是如何对待自我,也是如何与世界相处

              如何让完美主义恰如其分,既是一个如何对待自我的问题,同时也是如何与世界相处的问题。英国诗人约翰・多恩写道:“没有人是一座孤岛,人类诗意地栖居在这大地上,不管是生存还是生活都无法与这个世界割裂,作为群居动物,我们也无法避免和同类的交流与合作。但是近些年来,越来越多的人在抱怨与这个世界相处的负担之重,“内耗”“拖延症” 是我们社交网络上的常见词语,“社交恐惧症” 的流行也表明了当代人与人之间交流的不可承受之重。但事实上,与世界的相处真的如此之累吗?问题出在了哪里呢?也许《恰如其分的完美》,这本书可以给你提供一些解决之道。《恰如其分的完美》为我们解释了过度的神经质的完美主义,是如何使我们陷入拖延与内耗,而且危害我们与伴侣子女朋友同事之间的关系,让我们与世界无法好好相处。这本书的作者斯特凡・德里希斯在多个领域都非常成功,但他也曾经陷入过度追求完美、严苛要求自己的陷阱而无法获得幸福。在这本书中,作者基于自己的经验,结合了多个学科的理论,帮助我们分辨正常程度的完美主义与神经质程度的完美主义,在书中阐释了神经质程度的完美主义是如何在工作中阻碍我们的进度,在精神上让我们陷入内耗的不幸,同时他也注意到了过度的完美主义也会让各种人际关系变差,所以书中提到的观点在育儿、情感、团队领导等领域中也同样适用。正如作者所说:完美主义是一把双刃剑,既不好也不坏。利弊完全取决于具体情况和目标。然而,完美主义常常成为一种束缚,在生活中的很多领域都有必要解开这种束缚。1. 你应该意识到你付出的代价是什么在学会与世界轻松相处之前,你应当先学会如何同自己相处,学会放过自己,并且知道自己有爱自己的权利。我们都知道正常程度的完美主义可以促进人们追求卓越,而神经质程度的完美主义,却会成为我们行动的障碍。但如何区分他们呢?在《恰如其分的完美》中,作者问出了这样一个问题:你付出了什么代价?是的,当我们陷入完美主义的回音室中,戴上了完美主义的枷锁时,是否应该停下来问自己一句:你付出了什么代价?而这代价值得吗?神经质程度的完美主义者其实是在逃避不完美的自己,书中说:“他们与其说是在追求完美,不如说是喜欢完美这一概念,喜欢无懈可击的感觉”。但是世界上并不存在 “完美的完美” 这种东西。“你付出了什么代价?” 就是一记当头棒喝,它把人从追求虚幻概念的行为中拉拔出来,回到自身,回到现实。付出代价的人是我,而我付出这些值得吗?这是不是在伤害我自己?这正是完美主义者应该拥有的爱自己的能力。2. 摆脱完美主义,获得健康的亲子关系世界上既然不存在 “完美的完美”,那就更不存在完美的父母。在《完美的父母真的存在吗》这一节中,作者列举了完美主义在育儿过程中可能造成的不良后果,他从自己为人父母的案例中出发,说明孩子本就该在犯错误中成长,从犯从错误中学习,而父母过度的完美主义则会给孩子造成不必要的压力,适得其反。书中阐释形成过度追求完美的原因时,也特别提到了父母的影响。很多孩子过度追求完美的行为并不是主动习得的,而是为了满足父母不造成负面后果而不得已去做的。在全民 “鸡娃” 的今天,父母更应该注意,自己的完美主义是不是已经阻碍了孩子自然的成长?完美主义的框架是不是反而使孩子的发展受限?3. 与其寻找完美完美伴侣,不如为创造关系努力神经质的完美主义不仅会危害亲子关系,也会阻碍伴侣间亲密关系的创造。在谈到完美的关系时,作者在书中说:“完美的关系并非一切都是美好的,而是指两个人努力创造的一段最好的关系。” 他重点讲述了自己与妻子卡米从相遇到几十年的婚姻中的经历,说明完美匹配其实并不存在,两个人不断为维护关系而努力创造出更好的关系,才是通往幸福的路径。而 “这个过程与完美无关,至于发展和成长有关。” 所以当我们面对自己的亲密关系时,试着用发展的眼光看待人与人之间的关系,而非盯住对方的那些只能被量化的条件去苛责。 如果你问我幸福生活的秘诀是什么,我认为其中不可缺少的要素便是勇敢。在《恰如其分的完美》七个章节的标题中,有六个都提到了 “直面缺憾”。与世间万物的相处过程中,想要轻松自在,告别拖延与内耗,便也自然免不了直面缺憾。在不完美的状态中不断追寻进步,享受这个过程。就如书中所说,“生命是有限的,你可以自由选择如何塑造它。”

                转发
                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