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给这本书评了4.0偶然中的必然
明朝的兴衰成败、荣辱更替,都被本书中选取的七个人起到了主导作用。不仅揭示了他们一路走来的心路历程和艰难曲折,更加站在人性的角度,让我们在故事中体会到了每一刻的选择都是多么的无奈。印象最深的是魏忠贤,从一个目不识丁的农民转而全家卖房卖地卖女儿,为了让魏老四当太监可谓是真正的砸锅卖铁,这其中他本人的心里抉择之难可想而知,当了太监却无法帮助家里改善生活,从倒马桶到伺候太子长孙,最终登上高位,虽然有偶然的因素,但更多的是他忠心做人、踏实做事的必然结果。让我不禁也为他感到值!虽然他从某个层面上加速了明朝的衰落,但没有他,也依然会有另一个人,只能说偶然中都有必然吧!
转发转发同时评论快速转发评论4分享「微信」扫码分享给这本书评了4.0历史的多样性,不管是真实还是被故事化。我们都要去读出自身感受正因如此,绝大部分读者眼中的历史面目可憎,或者是《二十四史》式的正襟危坐、道貌岸然并且佶屈聱牙。一提起历史,许多人都敬而远之。但是,如果你机缘巧合,踏进了历史这座旧仓库,你常会发现一些意想不到的东西。有人说,中国历史与其说是一个记录的过程,不如说主要是一个抽毁、遗漏、修改、涂饰和虚构的过程。但是,再高明的修改和涂饰都会留下痕迹,沿着这些痕迹探索,把那些被神化或者鬼化的人物复原为人的面孔,这实在是一件很有意思的事。有些读者称我的作品为 “翻案文章”,称我的写作是 “颠覆历史”。我想,他们不过是借用了这个熟悉的名词而已。事实是,愚蠢的、不近人情的叙述方式过于泛滥,因此,一个稍稍正常的声音听起来也许就更引人注意一些。如果说 “颠覆”,我想,我颠覆的是接近历史的心态。我接近历史中那些 “鬼” 或者 “神” 时,并没有心怀恐惧,我坚信他们不过是 “人”。事实上,在我眼里,历史是个好玩的、多姿多彩的、甚至迷人的东西。历史比小说更好看,因为即使是最杰出的小说家,也只能活一生,他的经验无疑是有限的。而历史这个壮观的剧场,却给了人性的复杂性以无穷无尽的展示机会。任何一个小说家极尽想象力,也写不出历史这样精彩的剧本。作为一个曾经被历史教科书折磨的学生,我经常站在 “普通读者” 的立场去考虑我的写作能否在传达见解的同时,给读者带去阅读快感。因此,我的写作过程既是坚持用自己的声音说话的过程,又是千方百计、殚精竭虑地讨好我的读者的过程。我坚信,面对 “普通读者”,并不妨碍我写出有分量的好东西,或者说,更有助于我写出好东西。作为 “非专业” 的历史类读物写作者,许多探索当然是站在他人的研究成果上进行的,幸运的是,这几年来,我能越来越多地看到有性情、有风骨、有真知灼见的作品。对这本书的写作直接有帮助的主要作品在此不能不提及:王学泰的《游民文化与中国社会》、许纪霖和陈达凯主编的《中国现代化史》、苗棣的《魏忠贤专权研究》、刘凤云的《清代三藩研究》、吴兴明的《谋智、圣智、知智》。最后,我还要郑重地对给我的业余写作创造了宽松条件的中国建设银行葫芦岛分行的王毅、董庆毅和刘殿奎先生表示谢意。在他们的领导下,我这个 “客户经理” 可以数年不坐班。没他们的支持,就不可能有这本书在这个时候问世。
转发转发同时评论快速转发评论2分享「微信」扫码分享给这本书评了5.0朱元璋:龙椅上的农民#管中窥豹读书计划(第 1205 本)#2023 年精读作家(15)张宏杰《大明王朝的七张面孔》大家好!今天共读历史作家张宏杰的第四本作品《大明王朝的七张面孔》,历史学者张宏杰 “简读中国史” 系列,了解大明王朝 276 年历史的经典必读书,带您还原一个被过度粉饰的大明王朝真实面貌。本书选取了七个能够全面反映大明王朝运作规则的人物:一个皇帝:朱元璋;一个篡位者:朱棣;一个清官:海瑞;一个太监:魏忠贤;一个造反者:张献忠;一个叛徒:吴三桂;一个忠臣:郑成功。以文学化的笔法描述七个人物在历史场景与文化中的境况,剖析其生命历程背后难为人知的艰辛、焦灼和不得已,展现出大明王朝既强大又虚弱、既意志决绝又精神涣散的全貌。2、精彩内容:①朱元璋的诞生中国人在这片土地上,应该能生活得很舒适。然而,人口压力、频繁的灾害和贪婪的专制统治取消了中国人舒适生活的权利。由于中国人独特的生育观,中国的人口密度一直大于绝大多数国家和地区。中国的季风性气候是一种极不稳定的气候,广袤的大地上局部灾害无年不有。中国官僚体系的庞大举世无匹,使官僚队伍吞噬了大量社会财富。贫穷从来不是好事。“贫困对人的尊严和人性的堕落所造成的后果是无法衡量的。”([美]查尔斯・K・威尔伯)贫穷遮蔽了人的眼睛,让他看不到食物以外的东西;贫穷的枷锁禁锢了人的身体,让他像动物一样不停地被原始欲望折磨。贫穷剥夺了人的力量、尊严和权利,让他在自然、神灵和权力面前自觉软弱,卑躬屈膝。而财富则让人有了多余的时间和精力,来关心自己的内心,关心视野以外的大千世界,思索那些与胃无关的奢侈问题。财富是文明生长的土壤。②帝王的鳞甲因为这一场大饥荒带来的巨变,他身上所有的锁链都被扯断了。父母不存,兄弟失散,一切家族亲戚关系都被割断了,只剩下他孤零零一个人。官府不再管他,甲长不再管他,甚至现在连寺庙也不再管他,平生第一次,他一无所属,在这个世界上失去了定位。现在,展现在他面前的天地是无序、混乱、凶险的。失去了家族和寺院的庇护,他就像断了缆绳的一艘小船,任何大浪打来,都有可能吞没他。他沿着乡村小路,一直向南走去。老和尚说南边年景好点。路边的景色,变得越来越陌生。经过一个大村子,他挑了一家高门大户的院子,有点胆怯地扣动了门环。三年行走于险恶的江湖,朱元璋对中国的社会、纷繁的世相有了深入的了解。在和各色人等打交道时,朱元璋认识了善良、慷慨,也见识了冷酷、邪恶,领略了勇敢、义气,也见到了苟且、堕落。三年流浪,他对人性有了深刻的认识。在朱元璋晚年,他颇为得意地对自己的子孙说:其 “阅人既多,历事亦熟”“人之情伪,亦颇知之”“人情善恶真伪,无不涉历”。这知人的本领,相当程度上就是三年江湖中历练出来的。他从一个富于同情心的人变成了冷酷无情的人。在冬季里能活下来的树木,不得不长出有角质层保护的针叶,在寒冷中长大的人必然生长铁石的心。江湖经历使他明白,要在这个世界上成功生存,心一定要硬、要冷、要狠。量小非君子,无毒不丈夫。从外面的世界回到孤庄村,人们发现,这个少年已经长成了成人,眼睛里的热情、天真不见了,却多了一丝瘆人的阴凉之气。用史书上的话来说,就是:“志意廓然,人莫能测。”③龙椅上的农民对朱元璋个人来说,从赤贫到天子的奇迹发生在他身上,这是一件极端得几乎不可能的小概率事件。一万种机缘巧合在一起,才造就了他这位布衣天子。然而,对中国历史来说,从流氓到开国天子,却几乎是一个规律。光辉灿烂的数千年历史中,那些丰功峻德的历代开国皇帝,除了第一个皇帝秦始皇和北魏、隋、唐等有少数民族血统的开国皇帝以外,几乎都是出身江湖。清人赵翼对朱元璋的评价被许多人认为十分准确:“盖明祖一人,圣贤、豪杰、盗贼之性,实兼而有之者也。” 我认为更准确的说法应该是:朱元璋是一个流氓化了的农民。“农民” 为体,“流氓” 为用。骨子里,他永远是一个克勤克俭、谨小慎微的农民。江湖经历又给他的血液里注入了流氓的狡黠与狠毒。他的流氓手段帮助他在与群雄周旋时,长袖善舞,纵横捭阖,而令他笑到最后的原因,却是他比别人多了一份农民式的谨慎、持重。朱元璋一生成功,有三大关节点:一是离开江淮,渡江攻占集庆(今南京),开辟新的根据地,创造了独立称雄的基础。二是东征西讨,次序正确地分别消灭了陈友谅和张士诚。三是南略北伐,稳扎稳打地消灭北元。在三个大关节点中,具体又各部署了若干战役,无论是通盘计划或具体战役,谁者宜先,谁者宜后,谁者轻,谁者重,朱元璋都能精确地做出计算,做到知己知彼,用力适分,有条不紊,稳操胜券。在错综复杂的局势中,朱元璋不但展示了他驾驭全局的能力,更展示了他杰出的分析人的能力。
转发转发同时评论快速转发评论1分享「微信」扫码分享给这本书评了5.0阳光底下,没有新鲜事这两年,全国许多地方的街头都建起了这样的宣传牌,内容是 “公民基本道德规范二十字”:“爱国守法,明礼诚信,团结友善,勤俭自强,敬业奉献。” 这也不是什么新鲜事物。早在明代,各地村头街口即都建有六谕卧碑,内容是明太祖朱元璋为天下百姓规定的 “道德规范二十四字”:“孝顺父母,恭敬长上,和睦乡里,教训子弟,各安生理,毋作非为。”“文化大革命” 时,人称《毛主席语录》为 “红宝书”,全国兴起了背《毛主席语录》的热潮,各地纷纷召开讲用会。而早在明代,朱元璋的语录式作品《大诰》就已经成为《毛主席语录》出现前全球发行量最大的印刷品,被称颂为 “臣民之至宝”。朱元璋曾命令全国家家一册《大诰》,利用一切业余时间学习:“令民间子弟于农隙之时讲读之。” 洪武二十四年(1391 年),朱元璋下令表彰了民间学《大诰》先进分子,“命赏民间子弟能诵《大诰》者”,并举行盛况空前的 “讲用大会”,“天下有讲读《大诰》师生来朝者十九万余人,并赐钞遣还”。
转发转发同时评论快速转发评论1分享「微信」扫码分享给这本书评了4.0有关明朝的再认识这本明朝的七张面孔,朱元璋、朱棣、海瑞、魏忠贤、张献忠、吴三桂、郑成功。其实无论读到谁的故事,我都是心惊胆战,一脸茫然,因为这和我原来历史书里面读到的人物太不一样了?我有时候在问自己,这是同一个人物吗?因为作者的这本书反而让我对明朝的历史产生了很大的兴趣,这是一个什么样的朝代呢?为什么有很多的人热衷于写有关明朝的人和事呢?不可否认,同一个作者似乎在传承着自己的历史观念,而作者一直认为明朝是个有名的流氓朝代,而有关中国所有的进步似乎在开国皇帝朱元璋的手里面开始了没落和衰败。任何一个人都无法跳脱自己的历史阶层,朱元璋也是,他就是一个贫下农民。即使成为了皇帝,依旧还是逃脱不了自己的局限性,因此他定下了整个明朝的 “调调”。他要为农民做主,他要惩治官吏的腐败,他要自己的子子孙孙安逸,想想也是心疼这个老头,呕血沥血的设计了一套国家制度,亦如秦始皇一样,希望一世,二世,一直兴旺下去。但是理想很丰满,现实很骨感,朱元璋怎么可能涉及出能够保证世世代代兴旺的制度呢?最后的结果当然是啪啪打脸。当然无论是这里面的 7 个人物中的哪一个,谁也无法解决自己认知之外的难题。而每一个人其实都是带着自己的课题来到这世间走一遭的,无论是吴三桂的忠孝不能两全,还是魏忠贤的小人物得权以后的膨胀,无论是海瑞的迂腐、无法自洽,还是朱棣的能力和权力制度不能两全,似乎所有的人上都自带着矛盾,自身的宿命,终其一生也是在这些宿命中寻找答案,为自己的人生寻找圆满。因此我们就能看到这些人物身上的挣扎,物质和精神的斗争。无论是哪一位人物,我感觉这都是他的人生,中国历史这么长久,能够留下名字的人物哪一个不是人中之龙,人中之凤,都是他那个时代的佼佼者。如果我们处在他们的那个时代也许还不如他们,因此我只能庆幸于生活在这样的和平年代,并且知道知识的重要性,知道站在伟人的肩头的道理。当实实在在读到这些人的故事、选择,我们才知道谁也不是神人,不是圣人。我们才知道做人的艰难,做人的无奈。
转发转发同时评论快速转发评论1分享「微信」扫码分享给这本书评了4.0从文化道德层面解读明朝的走向读了这本书,会知道各种洪武政策产生的原因,朱棣的一切行为如何与马基雅维利的见解不谋而合,专制统治下的一切愚民政策的表现与原因,海瑞的的挣扎、困境与形成原因,为什么中国的农民起义与西方的人民反抗差别如此之大(一个总是彻底推翻统治,而另一个只是与统治者谈判的筹码),以及众多名垂千古或臭名昭著的人如何一步步走向结局、他们是什么样的人,还有千百年来中国人的思想与文化。以前对明史了解不多,只是大概知道朱元璋如何从和尚到皇帝一步步取得军事上的成功,朱棣怎么从装傻到利用铁骑打得明朝大军节节败退,海瑞是如何为民请命、痛斥皇帝,魏忠贤是个位高权重、人人唾弃的太监,郑成功收复台湾而让人为当时的胜利振奋,总之,一直以来只知道过去发生了什么故事,但是这本书一方面讲述了一些看起来没那么丰功伟绩、让人热血沸腾的故事、转折点的大事。例如对于朱元璋,没有讲他如何进行英明的军事指挥,而是讲了他从军前的困境,他的农民本性,以及成为皇帝后,如何凭着农民本性施政,告诉了读者洪武各种政策为何是这样以及其弊端,让人从精神层面更加了解朱元璋。又例如海瑞,人们熟知他海刚峰、海青天、忠君的形象和事迹,知道他因为正直而不为重用,可是并不知道他的这种精神追求是因为对儒家忠君爱国思想、对洪武所有政策偏执狂一般的信奉,这与他本人天生的性格有关,也与他的母亲有关。在电视剧里看到说,他日日侍奉在母亲身边,晚上也陪伴在侧,却不知除了这一面,还有强烈的重男轻女,妻妾加一起将近 10 个,对待拿了男仆一块饼的不到十岁的女儿竟然呵斥说不遵守礼仪道德不如去死,而他的女儿竟然也真的绝食而死。总之,这本书让海瑞的形象更立体,让人去思考他内心的挣扎与苦楚,更看清当时社会的风气。魏忠贤的发际史似乎是一系列巧合与好运的组合,不是想象中从年轻就步步为营,一步步爬上高位,而是为了生存加一时意气赌一把做了太监,底层生存多年,刚好跟对了主子,然后一朝发迹,以及他对皇帝的父子情,还有一个不自信的人如何用一系列谎话武装自己、麻痹自己,魏忠贤的一生,似乎也是另一种人性观察实验。看着吴三桂的一生,会不断想象,假如他在投降清军时、因削藩反抗清军时做出不同的选择,中国的历史会不会有不一样的走向,更让人感慨天时地利人和的重要性,吴三桂和张献忠,两个军事天才,却一个因为目光短浅、没有正确的判断和眼光,一个因为没有文化且畏惧文人,粗暴治国,导致最终无可挽回的衰败,只能让人感慨成大事者需要的因素太多了。如果他们可以像朱棣一样做一个成功的演员,可以自如的切换角色,利用一切可以利用的东西,目光长远一些,一切必然有巨大不同。读完书更让人思考几千年来的中国文化、儒家文化,中国人的性格特质中的优缺点,虽然书中的观点不一定全部正确,有些事情也不能一以贯之,但是在某些特定的时期,人们表现出来的麻木、被奴役性、愚昧性、古板等等特点是真实存在的,哪些特质现在依然存在,更值得思考。
转发转发同时评论快速转发评论赞分享「微信」扫码分享 - 加载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