评分及书评

4.8
16个评分
  • 用户头像
    给这本书评了
    5.0
    爱一个人,是怎样的心情?

    -1 - 看这本书,有一半是冲着程先生去的,想看看,那个万中无一的痴情程先生,到底是什么样的一个人,还想看看,那个让程先生心底执着了很久的王琦瑶,又会是怎样的一个王琦瑶。《长恨歌》的故事,讲述了 “一个弄堂里走出的上海小姐,错过了真爱,在浮云中度过 40 年,一错再错的悲剧” 故事。但小说精彩与否,不在于故事本身,再经典的小说,故事核心也不过是好人战胜坏人、弱小变得强大、复杂的人变成善良的人、单纯的人变成有城府的人… 都是俗烂到骨子里的人类主旋律。真正精彩的是,在讲故事的过程中,如何运用文笔、结构、叙事手法,融入情感,把它变得感人至深或者令人深思。王安忆在这本书里的句子,有她的惊艳、绮丽,但在众多评判似的铺陈中,在那为数不多的几句对白里,你也能体会到其中流露出动了些许情,夹杂着婉转,低愁,哀矜。写男人对女人的情欲,格非会写:「我要把脸埋在你的腋窝里,一觉睡到天亮。我要你像种子,种在我的心里;我要你像甘泉,流出那奶和蜜;我要你如花针小雨,打湿了我的梦。我要天天闻着你的味儿。香粉味、果子味,雨天的尘土味,马圈里的味。没有你,革命何用?」苏童会写:「好吧,你愿意怎样就怎样。老浦的手轻柔地拎起秋仪的旗袍朝内看看,嘴里嘘了一口气,他说,秋仪,我见你就没命,你把我的魂给抢走啦。」贾平凹会写:「女人… 就站到一个凳子上去摘葡萄,藤蔓还高,一条腿便翘起,一条腿努力了脚尖,身弯如弓,右臂的袖子就溜下来,露出白生生一段赤臂,庄之蝶分明看见了臂弯处有一颗痣的。」但到了王安忆笔下,是 ——「程先生的心全在王琦瑶身上,可惜分不出嘴去,又不敢送出目光去。蒋丽莉的话像流水,流出来的全是小说的字句,也叫程先生不便流连目光,只得垂下眼,盯着杯中的咖啡底,底里有王琦瑶的影,也是不回答。」「那粉红缎旗袍在近处看是温柔如水,解人心意,新做的发型是年轻装老成,懂事和乖觉的。等到她问他化妆品牌子,他(李主任)是由衷地微笑起来,非但不见怪,还正中他下怀,他要的就是这个,世外人间。再见她知错不语的样子,不由得怜从中来,暗暗做了决定。」王安忆写王琦瑶的心高,体现在与吴佩珍回不去的友谊上,也体现在竞选上海小姐时,与导演的一番对话里:「在家全是女儿,出外都是小姐,有什么她是我不是的,倘若真是你说的那样,我就是想退也不能退了,偏要奉陪到底,一争高低。」写王琦瑶的得意,显露于在搬进 “爱丽丝公寓” 之后,对蒋丽莉的炫耀里:「你母亲是在面子上做人,做给人家看的,所谓 “体面”,大概就是这个意思;而重庆的那位却是在芯子里做人,见不得人的,却是实惠。你母亲和重庆那人各得一半天下,谁也不多,谁也不少。至于谁是哪一半,倒是不由自己说了算,也是有个命的… 要说自然是面子和芯子两全为好,也就是圆满的意思了,可人的条件都是有定数,倘若定数只能面也凑合,里也凑合,还不如丢下一边,要个满满的半边,也是不圆满里的圆满;再说,还有句老话叫作月满则亏,水满则溢呢!缺一半,另一半反可更牢靠更安全还说不定呢!」对选上上海 “三小姐” 的王琦瑶来说,过去的安守本分中是怀了一些委屈,还有些负气的。在女人的爱情里,也是要有一点崇拜感的,所以在李主任和程先生之间,程先生只是一个已知数,是微不足道的,虽然那可以是无着无落里的一个倚靠。-2 - 王琦瑶与程先生再相遇时,是十二年以后,两个人在寄卖东西的旧货店里见面。她已不是从前的她,却发现程先生没有变,一身西装,带金丝眼镜,守身如玉,不失毫厘,反使她生有愧疚的心情。程先生无微不至的照顾,也让王琦瑶非常感动。他们曾一度只有一步之遥,却彼此再无法跨出那一步了。王琦瑶只敢说,程先生是最难堪的时候的至交,程先生的恩和义是刻骨铭心,永世难忘。而程先生,最后还是退出 ——「过了很久,程先生以为王琦瑶睡着了,不料却听她叫了声程先生。他问:什么事啊?王琦瑶停了一下,说:程先生睡不着吗?程先生说:方才那一大觉是睡足了。王琦瑶说,你没明白我的意思。程先生说:我很明白。王琦瑶就说:你还是没明白我的意思。程先生笑了:我当然明白的。王琦瑶就说:倘若明白,你说给我听听。程先生道:… 你的意思是,如今你我只这一步之遥,只要我程先生跨过这一步,你王琦瑶是不会说一个 “不” 的。王琦瑶心里诧异这个呆木头似的程先生其实解人至深,面上却有些尴尬,解嘲说:我自知是不配,所以只能等程先生提出。他说:要说这一步,我程先生几乎等了有半辈子了,可这不是说跨过就跨过的,不是还有咫尺天涯的说法吗?他说他其实早就明白这个道理,并且想好就做个知己知彼的朋友,也不枉为一世人生。可这人和人在一起,就有些像古话说的 “逆水行舟,不进则退” 的道理,要说没有进一步的愿望是不真实的,要进又进不了的时候,看来就只得退了。」王琦瑶第一次放弃程先生选择了李主任,她拿程先生做底,这是一个骄傲的王琦瑶。第二次,她为了康明逊,仍旧放弃了一片痴心的程先生,这是一个看中爱情的王琦瑶。只不过这一回,她是真的要失去他了。那个学铁路的程先生,爱照相的程先生,念着王琦瑶一辈子的程先生,心底里其实是自卑的吧。程先生要的是王琦瑶的一个心,为此付出了半生的等候,但王琦瑶要委身于他时,却并非出于情,倒更像出于没得选的无奈何,是对命运的妥协。那个自卑,也使得他自尊。所以他最后选择离开,是要对得起自己的爱。最后也是他选择被迫害时从楼上跳下,“要走快走,已经够晚了”,没有含糊,站起身就跨出了窗台。程先生并非没有选择,他其实是很有几个追逐者的,王安忆写他正是那种正当婚龄且罗曼蒂克的小姐以及她们父母的注目的对象,他有正当的职业和可观的薪水,还有一个很有意趣的爱好。他当时二十六岁的人了,是有些刀枪不入的,不像十七八岁的少男,什么都是照单全收,哪怕日后再活生生地剥开,也无悔无怨的。二十六岁的心是已开始结壳的,是有缝的壳。谁能钻进程先生心上的缝里去呢?终于有了一个人,那就是王琦瑶。程先生阅尽相纸上从清纯到冶艳的各种风情,却偏偏要爱王琦瑶这种美。程先生,甚至没有具体名字,就像红尘中的芸芸众生,但又似烟火一般,是那一刻瞬间亮尽繁华的无双人。-3 - 小说里第二部的开头,王琦瑶的外婆总结她外孙女的悲剧,有这么一句,她说:长得好其实是骗人的,又骗的不是别人,正是自己。这背后,有一个很残酷的现实:美貌是恩赐,也是资源的诅咒。人在年轻时,因为有所凭借,并不总会意识到自己正在经历的,可能是一生难得的殊胜。而这世间的选择,不光是轻若浮云的繁复琐碎,也有些,是重如断骨的伤别。这是一层,但还有一层,是给陷在梦里的王琦瑶们,也是要献给程先生的。其实,没有谁能断定落在王琦瑶身上每一个偶然都带着必然,也没有谁有资格为这样一个偶然命运的结局来评判甚至否定王琦瑶。人们总说,求而不得是苦,是的,痴迷是苦,失去是苦,之后坠落也是苦,你还怕不怕付出?但没有人可以永远快乐的,如果是真爱,又怎么觉得苦呢。爱情自有其理性的一面,我们称之为分别心的东西,我们要挑选一个理想的恋人,一个恋爱的对象,肯定有所分别,长得是不是漂亮,待人处世几何,经济地位如何,家庭出身如何,身体是不是健康?对待这种分别,就是交换。但是千万不要忘记,爱情也有另一面。或者说,天下所有至情至性的人,所让它拥有的另一面 —— 真正带来激情的东西。这是无分别的,是基于你对这个人无条件,甚至是没有道理可讲的那种信任,那种命运感。遇见了,就是飞蛾扑火,就是奋不顾身。或许,当我们觉得自己这一生必须做点什么的时候,有那种使命感,责任感,就明白了。倾城,还有坚守,大概是文学也是现实生活中,最美的两种奉献方式。

      5
      12
      用户头像
      给这本书评了
      5.0
      感想

      好缥缈,感觉知道了什么有感觉什么都不知道。好像人一步错步步错,开头是悲剧起最后是悲剧落。为什么呢?凭什么呢?做错了什么?每一个人都经不起细拆开,到底都是荒芜……

        转发
        1
        用户头像
        给这本书评了
        5.0
        王安忆是最能写出美人之神的

        王安忆是最能写出美人之神的作家。        她也是最能写出女孩子和女孩子之间的嫉妒、依赖、攀比、虚荣的友谊的。        她也最能写出那种不平等的好,讨好的、迷恋的、病态的。往往夹杂着阶级、品味、才情、金钱上的差距。         心计于教诲在她这里,夹杂着世故又有半分冷漠,为你好,却似乎只有半分真诚,夹带着半分的距离,像是一种打压、瞧不起和炫耀的真诚了,所以总显得有几分刻薄。那是一种让人不可靠近却又为之迷恋的见识和冷漠。        她的文章令人着迷,在于她有一种抽象的直觉。给人一种似非而是之感。乍一看,你觉得逻辑上似乎是不对的,可是读过之后,又总觉得有一种贴心贴肺的熟悉感。她的描述是通感和抽象的,让人嗟叹她的细腻敏感,谙嗟她对心理学的把握。她的文笔里,颜色是有思想的,声音是有气味的,光影是有节奏的。        她谈起时尚总是过几年就轮一轮,虽然明白这个规律,明白总有一天过时的还会变成流行的,心里依然害怕,因为人的一生,不知道能等几个轮回,即使轮回来了,也不知道自己还能不能在沉浸其中了。她讲衣服如此,旧时尚稍微改一下就是新时尚了。我想,书也是如此吧,有些书看起来过时了,倘若加入一点新鲜的生活方式又是新时尚了吧,毕竟日光之下已无新事。

          转发
          评论
          用户头像
          给这本书评了
          5.0
          雨果+张爱玲?

          第一章扑面而来的弄堂瓦顶,立刻想起《巴黎圣母院》“巴黎鸟瞰” 那一章,当年也是跳过去,直接看故事的。

            转发
            评论
            用户头像
            给这本书评了
            4.0
            老上海一梦繁华 一梦碎

            王琦瑶的身上,就是那年上海的写照。精致的、耀眼的、私密的、纠葛的,都只有在那个时代才会生长。看着她的一生,感觉都会变得复杂,似乎她的种种行为,也都是不得不为之,虽不 “正确”,却也没有别的选择。王琦瑶注定是要悲剧的,只是最终人为的悲剧还是差了那么点儿意思,如果能够是命运的悲剧,则会更令人痛惜吧

              转发
              评论
              用户头像
              给这本书评了
              5.0
              上海都市民间文化初探

              王安忆的这本《长恨歌》的叙事视角于我有几分新奇,既非追忆过往似水年华,又非以小见大折射历史洪流 —— 相反作者却倒有意弱化了解放战争到文化大革命这段时间的历史背景,这道也给主人公王琦瑶的经历蒙上了不真实的朦胧色彩。作者对书中人物的描写总是模糊,鸽子的视角也让人不禁猜想作者想要传达更加宏大的上海闺中群像。书中一半的篇幅在王琦瑶的身世中展开,另一半的笔墨都花在了刻画上海浮华艳丽的外表以及民间慢条斯理的烟火气中。因此作为都市民间文化的一种记录,本书是成功的。主人公的命运倒是对于这份文化的外化表现 —— 旧上海的浮华骄奢造就了弄堂女子的金丝雀梦、新上海对时尚的邯郸学步也体现在了老色拉等人对于王琦瑶始乱终弃的态度上。但无论如何,掩卷之后不免为王琦瑶的命运叹息,一个万众瞩目的上海小姐、一个情人无数的弄堂之谜、一个饱经沧桑的母亲、一个孑然独立的上海孤魂…… 一个人物的命运竟能如此摄人心魄,一个人的经历竟能折射出如此这般的亲切可感的市民生活,不得不佩服作者的叙述手法。当然完全剥离历史进程的作品读起来还是有些许的虚幻之感,但或许正是这份虚幻也揭示了作者自身对于海派怀旧文化的态度吧!

                转发
                评论
                用户头像
                给这本书评了
                5.0

                为庆祝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 70 周年,全面展现中华民族的文化创造能力和文学发展水平,深入揭示新中国 70 年来的伟大历程、辉煌成就和宝贵经验,激励人们为实现 “两个一百年” 奋斗目标、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中国梦而不懈奋斗,我们策划出版了这套 “新中国 70 年 70 部长篇小说典藏” 丛书。为将该丛书打造成思想精深、艺术精湛、制作精良的精品丛书,我们成立了丛书评审专家委员会,成员均为密切关注和深刻了解我国长篇小说创作动态的资深评论家。委员会从历史评价、专家意见和读者喜好等方面对新中国成立 70 年来众多优秀长篇小说进行综合评定

                  转发
                  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