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给这本书评了4.0重返人类大型进化现场
直立人,类人猿,南方古猿,现代智人,尼安德特人........ 对于这些耳熟能详的祖宗们,不懂点人类学知识,还以为它们是一家亲。书里的那些话题,比如说人是什么时候开始爱吃肉的?为什么有些人天生长得白?人们可以喝牛奶吗等等,就像罗胖说的,知道这些知识未必对你有用,但会让你成为一个有趣的人。而实际上,自己的祖先曾经如何生活,他们长什么样子?我现在所在的土地十万年前有谁走过?这些问题作为人类的你一定想过。这本书不负责提供答案,它只是抛出问题,为你厘清人类学家们的争议点与疑难点,让你深入人类学内部,看看专家们都怎么想问题。而在我看来,本书最有趣的地方在于,它告诉了读者很多研究化石的思路。比如,如果化石头骨脑容量较大,说明当时人们长期摄入高脂肪食物,因为只有拥有聪明的策略才能捕捉到大型野兽,再比如,根据牙齿大小可推测出类人猿体型,观察骨骼化石中的髋关节,连接手臂与躯干的肩关节大小,可判断出某种动物两只脚还是四只脚行走,这些行内人的共识,被作者轻松地交代出,对外行人是一个很好的机会去了解古人类。人类学是一门非常神奇的学科,它借助社会学,生物学,物理学,解答每个人关于 “从哪里来” 的困惑,当我们不断向前探索科技时,这种回头追寻历史的行为,同样很酷。
转发转发同时评论快速转发评论9分享「微信」扫码分享给这本书评了4.0找到那只大毛怪这不会是你读过的最精彩的一本书,但还是能让你有点儿出乎意料的一本书。
书中的内容大多是人类学家们对人类起源、人类进化历程产生的疑问与发现,所以本书真正的书名应该叫做《想太多的古人类学家》
对 “我是从哪儿来的?” 这个终极问题的探讨,永远都有意义。
尼安德特人、丹尼索瓦人、佛罗勒斯人…… 他们都去哪儿了?消失于物种进化的滚滚洪流之中了么?
并没有。他们仍然生存在我们每个人的身体里,或多或少。
胸口长毛的,不长毛的。
能喝牛奶的,不能喝牛奶的。
吃花生过敏的,喝酒会脸红的……
这样来看,冯唐说每个人的身体里面都藏了一只大毛怪,非常贴切。
翻开这本书,你就可以蹲下来摸摸这只大毛怪,和他亲切地聊聊:
人类一路走来的这些年,
他增长了什么?又丢失了什么。
他需要什么?又能接受什么。
然后安心而又喜悦地继续和他一路同行~转发转发同时评论快速转发评论5分享「微信」扫码分享给这本书评了5.0这也代表着所有雄性都会在同一段时间内向着雌性蜂拥而上,大家都想繁衍后代,怎么办呢?为了独占与雌性交配的机会,雄性必须互相打斗以获取胜利。那么,宝贵的发情期不就因为打架而浪费掉了吗?为了避免这种情况发生,雄性平时就会通过打斗来决定阶级地位。一旦阶级确立,在发情期间只有地位高的雄性才能接近雌性,并从容不迫地专心交配。拥有领导地位的雄性通常只要一声威吓就能控制场面,然而这样的控制往往无法依靠单一的雄性力量,而是由几个地位高的雄性联合起来吓走其他落败的竞争者。这种行为模式对胜者十分有利,败者则可能永远不会再有交配的机会。可事实上,雌性才是其中真正的胜利者。雄性之间会自动进行优胜劣汰,只有最强壮、最优秀的雄性才能与雌性交配,这大大减少了筛选对象的麻烦,雌性应该会想拍手叫好吧。
转发转发同时评论快速转发评论赞分享「微信」扫码分享