评分及书评

4.7
199个评分
  • 用户头像
    给这本书评了
    4.0
    二战

    二战是一个说不完的话题,不管是正史还是野史,又或者是个人史,总有无数关于二战的话题可以谈。有些时候,甚至我会觉得我了解希特勒比了解我爹都多,我知道罗斯福、斯大林、丘吉尔的经历比我自己经历了什么都清楚…… 如果你把二战当成牌局,那么谁有资格坐上牌桌,还真不好说……

      转发
      评论
      用户头像
      给这本书评了
      5.0
      七大帝国纵横捭阖 无数强人运筹帷幄

      👉书的副标题 ---- 七强国的战略博弈这本书就是要站在英德法日意苏美这七个大国的立场上,借其视角,运用战略思维,重新来看二战史。👉用了一个特别的写作手法 —— 像掰桔子瓣一样,把二战时期的大国一瓣瓣儿的掰开;把丘吉尔、希特勒、斯大林、罗斯福这些个强人的思维和决策放在那样的大事件、大环境下去解读、去评述,读起来是挺酣畅淋漓的👉最喜欢第一章 —— 英国:落日之路上的日不落帝国用中国史者的写法来解读世界史,文笔尤其圆润,读起来不免拍案叫绝,听说最初源于凤凰卫视的节目,那头几期肯定是下足了功夫的。👉最遗憾的部分 —— 二战牌局,竟然没有我们大中国可能当时中国不算是强国吧!但二战的牌局中没有中国的一席之地,确实也说不过去,所以,本想买本实体书,发现,竟然只有二手,官方没有卖的,隐隐约约好像懂了。👉最大最深的印象 —— 大国博弈,不是看眼前,而是看眼界不管是张伯伦把希特勒想简单了;还是墨索里尼对觊觎的利益想轻松了;还是罗斯福和斯大林的小九九盘算的叮当响,眼界、战略都不是件容易的事儿,得有那个地位、得有那个讯息、得有那个决策、得有那个魄力和能力。后人如我,只能仰止,看王先生的解读就挺好

        1
        11
        用户头像
        给这本书评了
        5.0
        在二战中放眼世界

        二战中的国际斗争形势是什么样的呢?为什么轴心国会输,怎么输的?各国看似强大,但是战略是否合理,内外关系又处理得怎么样?战争动机和推手又在哪里?对于我们有什么启示?作者用七个国家的视角带我们回归这场世界大战,从中能学到很多经验教训。先从日本开始看,它战略上的失误,以及缺少 “人和”,是什么样的天时地利和强大力量也无法弥补的,堡垒从内部被攻破。作者没有把中国战场单列一章,那么除了我们不屈不挠的斗争,还有什么因素击垮了日寇?①日本本来就缺乏资源,打不起持久战。②战略选择失误,孤军奋战下南洋作战,四面树敌。③迷信军事战略,搞军人政治。军事斗争压倒一切,片面追求强军和侵略扩张,沉浸在战无不胜的 “大和魂” 当中。所以,明明打不起持久战,还幻想军事斗争能赢得一切想要的资源和出路,开辟太多战线。在外交上也不注重联合,自寻死路。④军队内部不够团结。在太平洋战场,海军和陆军信息交流不畅,海军又只顾打仗,和上级沟通不顺畅,导致大本营做不出正确决策。而且,陆军和海军领导层互相倾轧,日本就缺少统一的国家战略和军事战略,才会四面树敌。⑤再说中国战场。他们被牵制太多力量,因为低估对手决心和能力导致深陷泥潭,无力进行军事改革,打不过苏联。同时,其他战场也组织不了足够大的力量来防守,把大饼摊薄了就容易破。但是,作者也提到日本善败,败也不会完全摆烂,而是保持冷静。败也不失体面,败也要重创对手,败也要守住根基,这是一个不可小视的对手。再说德国。它的确发动了战争,但也是一战埋下的祸根造成的,不仅是凡尔赛体系,还有威尔逊的十四条原则。作者认为,德国不能用好战而亡简单判断,穿过历史的迷雾说出了当时不得已的情况,不能一味地归咎于 “元首” 的冲动,也有国内民族主义和国际博弈的因素,特别是这股民族主义把德国推上了不归路。意大利容易被忽略。它本身实力也弱,但它不自量力地加入轴心国并与德国并肩作战,其中也有民族主义的成分,也有一战后利益分配不公的原因。墨索里尼在强军战略上有失误,没有与时俱进。同时,经济资源上很依赖进口,战争的底气就不太足了。而且,德国本来也希望意大利保持中立支持自己,但不需要并肩作战,因为那样会分散德国兵力。但反派总是贪心的、偏执的、自负的,好胜心太强,忽略风险,本来也可以不输的那么惨,但它就是沉不住气,被贪婪冲昏头脑。再说盟军各国。斯大林接手的苏联并不强大,而是内战惨胜和一战惨败留下的烂摊子,筋疲力尽,奄奄一息,而且人才外流严重。再加上肃反运动清洗太多人才,斯大林在一开始又对卫国战争缺少准备,挺艰难的。但是苏联具备强大的战争动员能力,而且斯大林注重发展重工业,培养工科人才,战斗意志强大,战争资源充足。斯大林还有外交智慧,在他国博弈中隔岸观火,利用矛盾让各国互相牵制,置身事外,避免不必要冲突和损耗,牢牢掌握外交主动权。英国,其实丘吉尔很重要。如果不是他坚持斗争不议和,挽回绥靖政策的负面影响,盟军也不会死里求生,正义的力量也不会如此强大。法国,马奇诺防线不堪一击,贝当也软,军事发展策略和战术有失误。但是有戴高乐出马真的不一样,他坚持抗战,能运用马奇诺防线的智慧战胜敌人打敌人措手不及。而且外交上也很会在复杂的险局中斡旋,让法国重返大国俱乐部,拯救祖国。美国,它地理位置偏僻,参战很晚,在大国中受损不大,捞取红利最多而崛起。但是,地理位置却是双刃剑,把握不好也会错失机遇,如果没有制海权。如果像日本以蛇吞象,多面出击,也会腹背受敌。美国善于寻找盟友,构建联盟,是十分善于借力的,不同权谋之间变换自如,有政治和外交智慧,也有企业家的生产能力,还有金融家的杠杆思维。美国也能吸引人才,留在美国做科技创新有发展潜力。它的崛起之路,还有待我们深究,取长补短。国际政治的时事和历史,是个说不完的话题,因为好的战略是与时俱进的。

          转发
          4
          用户头像
          给这本书评了
          5.0
          影響大國權力關係的力量:軍事力量、經濟力量、支配輿論的力量。

          面對美國、西方強權國家,外加日本及韓國,中國未來十年處境,確實堪憂。然而,中國最糟糕的處境已過,只要認定中國的長期發展、少犯錯誤,中國的國運昌盛,是不可逆轉的。書中提到幾個值得深思的重點:從大戰略的角度看,對美國來說,二戰的本質,其實是美國發揮大戰略優勢,利用了兩個陸軍戰役學強國(蘇、德)的意識形態衝突,和兩個海權大國(英、日)之間的較量,趁機擊敗日、德,肢解英國,削弱蘇聯,滲透中國,進行全球性大戰略佈局,搶奪戰略要點,打造為其服務的世界性組織。今日美國最可怕之處,不僅在於其匯聚了全球百分之九十以上的戰略精英,更在於這些戰略精英大部分是教育、培訓出來的。而這個培育過程,是美國刻意掩飾、秘藏的至高黑箱,而且早已與其獨特的社會結構、制度安排、文化傳統融為一體,不容隨便複製。

            转发
            评论
            用户头像
            给这本书评了
            5.0
            大战略

            听完徐弃郁老师的英国、美国、德国历史三部曲以后看这本书效果更好。本书以大战略为着眼点,看到的一个个大国的主要是二战时期的起落,带给我很多启发,给理解这段历史提供了新的角度。最重要的不是起的高,而是落的稳还能继续参与,永远不要低估历史选择出来的人的智慧,看不到 “暗局”,就请继续修炼。

              转发
              评论
              用户头像
              给这本书评了
              5.0

              又读完一本王鼎杰老师的书,非常好看,也非常耐读。个人感觉,不管是王老师的课还是书,语言都很优美,功力深厚,历史在王老师的笔下变得非常有趣,又不失客观严谨。王老师的思维和逻辑也总是耳目一新,甚具启发。总之,非常喜欢,也非常享受。感谢王老师️下面摘录一段王老师的观点,拜服:从大战略的角度看,对美国来说,二战的本质,其实是美国发挥大战略优势,利用了两个陆军战役学强国(苏、德)的意识形态冲突,和两个海权大国(英、日)之间的较量,趁机击败日、德,肢解英国,削弱苏联,渗透中国,进行全球性大战略布局,抢夺战略要点,打造为其服务的世界性组织。冷战爆发后,美国先用核武器抵消苏军的常规武装优势和战役学优势,同时利用德国战俘展开战役学研究,从而抢在苏联形成自己的大战略体系之前,率先建立了自己的战役学体系,形成了独步全球的大战略 — 分类战略 — 战役 — 战术四级学说体系,同时立足国务院、国防部、参谋长联席会议、国家安全委员会、智库等机构创新形成了当时最先进的大战略决策制度,从而在国家竞争层面形成了巨大优势。

                转发
                评论
                用户头像
                给这本书评了
                5.0

                另一个角度看大国崛起,作者的很多观点还是值得商榷的,但自问还是有很多值得学习的地方,大棋局大牌局大战略等等大词汇,普通人一般很少接触,出于对历史的喜爱,不少人也会热衷谈论这些,穿透历史迷雾并不容易,得出真知灼见更是很难,这本书至少也是一个角度,破除一些之前习惯思维,自己还是挺喜欢的,毕竟思维不僵化,海纳百川,兼听则明,多看看不同的视角很观点还是有用的,自己从书里学到不少东西,一些不太清楚的地方和之前有些疑问也得到了一定程度上的解答,心里还是很高兴的。

                  转发
                  评论
                  用户头像
                  给这本书评了
                  5.0

                  国家的发展,需要纵向大历史维度上的因革损益,更需要横向大战略层级上的克敌制胜。丧失了战略观的发展观,是不健全的发展观。西方文明的现代崛起,是借助大航海、全球化、科技革命的浪潮,在内形成了军工商复合体型社会结构,打造了人才使用的旋转门;在外构建了一个强大的全球化世界体系。正是在这五百年的扩张、角力中,西方形成了现代化的大战略学说体系及大战略决策程序,值得我们深入思考和借鉴。

                    转发
                    评论
                    用户头像
                    给这本书评了
                    5.0

                    为什么二战当中,德国打不过苏联,其实原因很简单,就是打不过。为什么太平洋战争日本会输给美国,因为打不过。这就是历史的真相,没有什么所谓的神经妙算,以弱胜强。

                      转发
                      1
                      用户头像
                      给这本书评了
                      4.0
                      看二战各国的战略构想,长见识

                      1. 了解二战时期英、法、德、意、苏、日、美主要国家的战略指导方针,最惊醒的是每个国家都有战略家高明的地方,尤其是日本。但凡日本当年坚持了占领并稳步经营东北的战略,但凡德苏日大陆联盟连成一片,中国就不可能是今天这般。而且,苏、美、英战略中也都有不允许中国崛起的设定。2. 更加相信中国在当年内战、抗日和国家羸弱的情形下,能走到今天何其幸运。3. 当然,本书主要讲战略,而战略也是有边界的,如罗斯福的战略如果没有马歇尔这样的实干派,也是空有梦想而已。

                        转发
                        评论
                        用户头像
                        给这本书评了
                        5.0
                        大战略及其事物根本性的阐明

                        理论不能脱离实践,最深邃且与实践结合深入的领域,是大国生死攸关的大战,兵者,不得不察也。二战这个纵横捭阖的棋局,明面上是衰落的大国与新兴的大国角斗场,背后却融合了技术演进、国家心智与实力、策略与执行,演绎出一场大戏。如果我们无法形成深入的认知,形成我们的心智与制度、策略,对未来的实践前瞻,无法保障我们在下一轮强竞争里,找到生存与发展的必然性。

                          转发
                          评论
                          用户头像
                          给这本书评了
                          5.0
                          如何打好自己人生这张牌?

                          一口气读完,意犹未尽!大国之崛起虽然有时代机缘,但牌主大国战略确是根本!一手好牌,没有好战略理论指导,没有好的战略执行,也可以输;一手烂牌,在好的战略指导下,也可以赢。一场战争如此,一个国家如此,一个人的人生其实也一样。找到自己人生方向,有规划,有计划的走好人生每一步!加油!

                            转发
                            评论
                            用户头像
                            给这本书评了
                            4.0
                            理清大国关系,不妨一读此书!

                            站在全球角度,如何复盘二战?本书作者找了一个很妙的角度:剖析大国。英国、德国、法国、意大利、日本、苏联和美国,二战双方阵营的七大国都细致地梳理和解读了一遍,让人读来耳目一新。之前看二战这段历史,多少是有点浑噩的,更多的关注点是战争战役上。换个角度,站在每个大国的立场,再看二战,原来感受如此新颖,纵向的分析,倍感对之理解的深度更甚。二战,并非头脑一热就爆发了。背后的大国博弈,为争夺资源、争夺掌控权力,他们所制定得战略或应对之策,不仅能在当时当地起到作用,也在一定程度影响到了如今的国际关系格局。这样的好书,值得静心一阅。

                              转发
                              评论
                              用户头像
                              给这本书评了
                              4.0
                              强者之间的博弈

                              这本书从史学、法学、人类学、政治学等多个视角观察二战前各个工业强国之间的博弈。各强国犹如赌桌上的赌徒,精打细算着手中的筹码,妄图通过不断的洗牌和资源重新分配,让自己成为最后的赢家。意大利想要成为大仲裁者;德国希望将欧洲诸国各个击破控制欧洲;日本想要先控制东亚,再图谋世界;英国逐渐没落,总想着祸水东引;法国建立马斯诺防线,孤注一掷进行防御;俄国后发制人,想要获得最大利益;美国希望最后参战,强化英国的依赖,接受其霸权禅让。但好牌多不如出牌机会多,地缘优势也可能成为劣势而被孤立,战争打响,没有赢家。

                                转发
                                评论
                                用户头像
                                给这本书评了
                                5.0

                                拨开具体战役层级的迷雾,直指每个决策的深层意义。站在牌局上每个持牌者的角度分析内外因素,分析功过得失。作者提醒我们不仅要入自己的局,也要入别人的局。特别是最后对大战略的视角对普通人有很大的帮助。

                                  转发
                                  评论
                                  用户头像
                                  给这本书评了
                                  5.0
                                  顶级烧脑游戏!

                                  国际政治博弈的多元力量的拉扯,对决的过程带给了我极大的智力乐趣。如果喜欢看古代王权与相权、贵族、士族的博弈对决,而近现代的国际博弈的故事,就是更复杂更智慧更启发。同一个故事,可以换 100 个角度重新讲一遍!

                                    转发
                                    评论
                                    用户头像
                                    给这本书评了
                                    5.0
                                    Before/After

                                    才知道,读这本书之前我有多无知对二战的理解有多肤浅…… 读完之后看当今世界,也清醒了很多……

                                      转发
                                      评论
                                      用户头像
                                      给这本书评了
                                      4.0

                                      斗智斗勇,大战略的穿插与制定需要大智慧

                                        转发
                                        评论
                                        用户头像
                                        给这本书评了
                                        5.0

                                        最近一直很迷二战史

                                          转发
                                          评论
                                          用户头像
                                          给这本书评了
                                          5.0

                                          今天回头看去,美国人也是人,不是神,在战争迷雾之中,时而低估对手,时而高估对手,正是人性的真实表现。后人并不需要为这低与高本身大呼小叫,而应该思考更深层次的问题:当年的美国必须两害相权取其轻,战争本身包含着巨大的偶然因素,美国就算有了更准确的情报,也未必敢以德国战胜苏联这个结局来冒一时之险。斯大林作为超级战略高手,看清了这一点,充分利用美国对日本的误判获取利益,雅尔塔会议就是这一行为的顶峰。

                                            转发
                                            评论
                                          • 加载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