评分及书评

4.4
44个评分
  • 用户头像
    给这本书评了
    5.0
    人在有生之年,不妨多东张西望

    这本日记是阿城应威尼斯市政府的邀请所写。威尼斯每年从世界上挑一个作家在威尼斯住三个月,离开前把书稿交给他们,然后译成意大利文印出来,作为威尼斯的礼物而且是非卖品。这真是个不错的好主意,让各国有名的作家为自己的城市做宣传与背书,值得旅游城市借鉴。阿城写的是 1992 年的威尼斯,2011 年,我们也曾去威尼斯旅游,走马观花的一天。文中写到的贡多拉,圣马可教堂、一座连一座的桥、玻璃商店…… 读来都倍感亲切。但这又绝非寻常的旅游日记,好像我们每天随着一个热爱生活,造诣深厚的艺术家,穿梭在威尼斯、罗马的大街小巷。一边和他一起东张西望,一边听他用智慧、俏皮的言语讲述罗马、威尼斯的历史、艺术。你以为是阳春白雪,绝不,处处洋溢着世俗生活的质感。还听他讲威尼斯与扬州的异同、他和朋友们的短途旅行、怎么做麻婆豆腐、NBA 的篮球比赛、他的偏头痛…… 拉拉杂杂二个月下来,日子过得闲适而丰满。结束了,有点不舍,希望能长长久久的随着走下去,可又知道,好花不常开,好景不长在。阿城说:“人在有生之年,不妨多东张西望。拼命干,其实浪费生命。商业竞争常常是盲目的,我们不妨有胆量闲一闲”。是啊!闲一闲吧,有闲情,雅致方能露头,那些世间的美好才能如 “岩中花树” 般,一时分明起来。生命很长,莫急着老去;生命很短,莫辜负时光。文中那些闪闪发光的段落,摘录一二:💠旋律是感受的,不是思考的。犹太人说,人类一思考,上帝就笑了。其实上帝一思考,人类也会笑,于是老子说 “天地不仁”,“不仁” 就是不思考。💠威尼斯像 “赋”,铺陈雕琢,满满荡荡的一篇文章。华丽亦可以是一种压迫。💠下午开始刮风,圣马可广场那些接吻的人,风使他们像在诀别。游客在风里都显得很严肃。💠皇帝在皇家收藏的画上印收藏章,以清高宗(俗称乾隆皇帝)最为讨厌,看过就盖,好像政府单位的收发员。💠用西方的 “知识分子” 来代替中国的 “读书人”,会误解 “中国知识分子”。中国如果有西方意义的知识分子,常常是由于个别人的性格的原因,就好像麦田里总会有一些不是麦子的植物。💠美国的职业篮球也确实是在赢钱,明星级队员的年收入高得令人不能相信。有人问一个富翁为什么不看篮球,富翁说,我不愿意看千万富翁流着汗在许多人面前跑来跑去。幸亏我不是富翁,所以我看篮球。💠我的头痛了二十多年,几乎每个星期都要不同程度地发作一次。不痛之后,我甚至想再痛一下,用来体会不痛。但是鱼与熊掌不可兼得。我必须夜里写东西,我习惯在夜里写东西,我决心下辈子改掉这个坏习惯,假如下辈子头还痛的话。下辈子再痛,我猜应该是右边了,左边痛了几十年,也该换换了。💠饭做好了,土豆非常新鲜,新鲜得好像自己的嘴不干净。💠屋里暗沉沉,只有玻璃窗泛着灰色。开灯,桌子、椅子、床,同时浮现出来,看着我,好像说,这两天又去哪儿疯了?坐到桌前,启动电脑,“嘟”,屏幕亮了,日记浮现。💠假如威尼斯的一条小巷是不通的,那么在巷口一定没有警告标志。你只管走进去好了,碰壁返回来的时候不用安慰自己或生气,因为威尼斯的每一条小巷都有性格,或者神秘,或者意料不到,比如有精美的大门或透过大门而看到一个精美的庭院。遗憾的是有些小巷去过之后再也找不到了,有时却会无意之中又走进同一条小巷,好像重温旧日情人。

      4
      8
      用户头像
      给这本书评了
      4.0
      大作家在水城的命题作文

      阿城是个有趣的人,他以威尼斯这么人杰地灵的地域为一空间,在这里深度旅游细细品味,每一日的感触即将意大利的文化与文学与威尼斯交融,也在其中品味出诸多中国文化、乃至中国思想中孔孟老庄的精神真谛,甚至能与日常生活、行为习惯紧密相连,大作家就是满腹经纶,信手拈来,富有生趣。读完阿城在威尼斯的生活,就觉得活好当下比未来重要。活好近处比远处重要。所以,就带着一颗 “糊涂” 的心来面对时代,再带着一颗 “清醒” 的心来发觉附近的日常,滋养自己附近的磁场吧。真正的生活就发生在我们附近,在当下。在那里,有风在吹,有鸟在叫,有植物在伸展,有真实的自己在被滋养。

        转发
        评论
        用户头像
        给这本书评了
        5.0
        威尼斯日记

        在周日零碎的打扫、清洗中读完此书。一本神思敏捷,意识流得很自然的书。从朋友中了流弹,因发生太快,临走还在说着话,转到威尼斯的剧院、建筑;从商店主人以为作者是日本人,到最后乡村一个意大利老头一眼认出他是中国人;从威尼斯这座城市跳跃到扬州,把它们做着同类比;从 NBA 到张艺谋…… 这一切都流畅转场,语言清奇。在威尼斯三个月,融入当地世俗生活记录,作者的视角有深厚的文化底蕴基础,却毫不堆砌和矫情,时不时调皮两句,令人一晒。比如,不管是日本人还是中国人,都会付里拉的。记住了作者的评价:意大利人什么都可以马虎,唯独艺本不行。

          转发
          评论
          用户头像
          给这本书评了
          5.0
          随着阿城先生,我们不妨有胆量闲一闲。

          翻开这本小书,先是书名《威尼斯日记》吸引了我,而后发现是阿城先生的大作,那就更有必要拜读了。这是阿城先生受威尼斯之邀,在威尼斯小住 3 个月的日记,第一篇日记 5 月 2 号最后一段 “大乱里总是有小静”,描写东北长春枪战那短短 100 多字的叙述,很有电影语言的质感,很像镜头语言,立即吸引住了我。真不愧是作家中的作家呀,以日记散文的形式,闲笔荡来,看似不着痕迹,信手碾来之中介绍了威尼斯的历史、音乐、建筑种种,期间还有很多中西文化的比较,也提到了《扬州画坊录》、意大利著名文学家卡尔维诺的《看不见的城市》、苏童、王安忆等作家的一众好书,从一本书可以延伸拓展到很多书。读来最让我印象深刻之处有二:一是他称为 “茶棍” 的饮茶法,既不同于沫,也不同于古代的煎,与当今普遍的茶碗泡茶法亦不相同,很是特别和惊艳,尤其在他深具文学功底的描写下,感觉茶汤的鲜嫩都已经喝到了肚子里。二是他两次提到了威尼斯的游人,“轰轰烈烈的从门口走过”,他两次与一个威尼斯书店的老板闲谈,结尾处都提到了书店外威尼斯的游人 “轰轰烈烈地从门口走过”。他想说的也许是游人不会光顾书店,也许是说对威尼斯一种表象的旅游,总之,“轰轰烈烈地走过” 这个描绘深深的触动了我。想起 2015 年,我也很惭愧地 “轰轰烈烈地走过威尼斯”,那真的就是轰轰烈烈,看似什么都有,实则大多都无。与人家的满腹经纶比起来,我们就是一副空壳。最后也以书里的结尾来结尾,“人在有生之年,不妨多东张西望,拼命干,其实浪费生命。商业竞争常常是盲目的,我们不妨有胆量闲一闲。” 这样的话,恐怕得是人到中年,历经过世事的人才会有所感悟的话,人生中的很多事情,确实就是在浪费生命。好在,这个处处人从众的五一假期里,暂时就不去 “东张西望” 了,安静在家品着茶,“闲一闲”,看看阿城先生这样有趣有深度的人的书。

            转发
            评论
            用户头像
            给这本书评了
            5.0
            不一样的日记

            昨晚之江老师在《安神晚课》中安利了阿城的这本《威尼斯日记》。这本日记是一本不一样的日记,一般日记是不示人的,而这本书却纯粹是为了发表而写的,似乎颇有悖于一般人写日记的初衷。之江老师给的建议是,别带着一定要学到点什么知识的心态去读,那就随处是风景,笑骂皆文章。听完课,带着这个建议,就迫不及待地读起来。昨天读了百分之四十,今天读完了剩余部分。总计时间 1 小时 51 分钟。(每读完一本书,得到显示阅读时长感觉蛮好的。)在这本书中,可以了解到威尼斯艺术气息特别浓;威尼斯人中午休息,不营业;可以了解到威尼斯与我国扬州是姐妹城市;可以了解到威尼斯的夏天是不买猪肉的,姜是很难买到的;了解到任何方面的操劳都可能造成肾虚..... 生活是种过程,感受每一分每一秒,实实在在,直到离开这个世界。人在有生之年,不妨多东张西望,拼命干,其实浪费生命。

              转发
              评论
              用户头像
              给这本书评了
              5.0
              旅行

              宝藏书啊…… 看得心驰神往。

                转发
                评论
                用户头像
                给这本书评了
                5.0
                妙啊!

                干净的文字,艺术的品味,隽永的思想。

                  转发
                  评论
                  用户头像
                  给这本书评了
                  5.0
                  不妨生活艺术化

                  阿城既能在哲学上高来高去,也能潜下心来欣赏艺术、体验世俗生活,实在让人羡慕又佩服,没有烟火气得游记是没有温度的、是空洞的,看完这篇游记,让我更了解西方的根在于海洋和贸易,在于漂泊殖民和探索,古希腊文化及基督教传到罗马时期,也就稳定了整个西方的精神气质和生活方式,希望我有机会也去威尼斯呆一呆,体验原汁原味的艺术风情和生活节奏,不过我要多做点功课先。

                    转发
                    评论
                    用户头像
                    给这本书评了
                    4.0
                    阿城最中性(阴性?)的一段风格时期

                    可能是我读过最隽永的日记,比罗兰巴特写悲痛的日记还要好。不管说啥都贴切得很天然,日记就该是这样。明明在旅途,记的却一半都不是眼前,也不轻易谈过往,眼前的事也都很淡,云过风清,绵延又健朗,格局很大,如他所说,“生活是种过程,感受每一分每一秒,实实在在,直到离开这个世界”。阿城是真有趣的闲灵魂,一辈子文路一换再换,而那时初老未老,比三王时已沉了更多,但肯定还是雕琢过了,仍可以套一句他后来《闲话闲说》里的自嘲,“因为是少作,所以诗腔外露了”。怪不得不但读得出董桥,最后连胡兰成也跑出来了。当然不是说他不好,是正话反说,毕竟从他这里我才得悟,所谓日记,真的不能只是记,而要日说,日日伏案写小说那样地揣摩、想象、发挥,给心头每个懵懵的黑白遭遇涂抹上色,让它们都活灵活现地活起来。得了 95 年台湾最佳图书奖,台湾人有眼光。

                      转发
                      评论
                      用户头像
                      给这本书评了
                      5.0
                      有意思

                      喜欢这样似乎没有目标的文化生活

                        转发
                        评论
                        用户头像
                        给这本书评了
                        4.0

                        很放松

                          转发
                          评论
                          用户头像
                          给这本书评了
                          3.0
                          日记

                          开卷有益!

                            转发
                            评论
                            用户头像
                            给这本书评了
                            4.0

                            听完的。很轻松的笔触

                              转发
                              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