评分及书评

4.3
18个评分
  • 用户头像
    给这本书评了
    5.0

    1910—1911 年,饱受列强侵犯的中国东北,又面临鼠疫的严峻考验。日俄等列强以治理公共卫生之名,行扩张权力之实;行将日暮的清政府则做出最后的应对。随着伍连德奔赴哈尔滨力挽狂澜,各国医学精英云集奉天,这场博弈进入白热化阶段…… 这不仅仅是一场环境灾变,还是近代中国应对外侮的历史写照,生态灾害、地缘冲撞和政治交锋相互交织,中国现代公共卫生事业于危机中借势萌芽,其影响延续至今。

      转发
      评论
      用户头像
      给这本书评了
      4.0
      疫.情.之下,仍然是受利益驱使

      清末东北鼠。疫的爆发引发了东北亚地缘政治的危机。鼠。疫暴发后,俄国和日本都先后对沿铁路移动的人群采取了强制隔离措施,但对于远离铁路的广大乡村却无权管辖。不愿意配合隔离的疑似病例只要逃向铁路两侧的腹地,俄日当局即鞭长莫及。清政府虽然也相应加强了对流动人口的控制,但举措仅限于中国人,却不包括享受着治外法权的西方人和日本人。任何限制外国人人身自由的做法都要事先得到外交上的许可。这就意味着,中俄和中日之间若不进行合作,防疫举措就会漏洞百出,效果可想而知。欧美列强都注意到了中日俄三国各自为政对防疫的影响,也纷纷提出了折中的办法。德国驻哈尔滨领事率先表态,为防疫大计,德国愿暂时放弃治外法权,由中国方面统一谋划,在东北居留的德国人也要服从清政府的安排。美国对此表示赞成,并建议成立国际卫生委员会指导防疫,但仍由中国统筹采取强制措施。在俄国和日本看来,放弃治外法权,无异于削弱自己在东北的地位,无论如何不能接受。他们所希望的刚好相反,那就是借疫情防控之机,扩大各自在东三省的势力。俄国自日俄战争失败后,在远东地区便成收缩防守之势,加上国内局势动荡,虽然一口回绝了德国的提议,却也无力继续扩张,但仍然要守住 “底线”。而各方面都处于上升势头的日本则完全不同,后藤新平的继任者们按捺不住急切的心情,以防疫为借口,按照早已演练好的套路采取了更具侵略性的做法。美国則是不遺餘力的对日俄两国在鼠疫初期的防疫计划进行周旋,与清政府积极地进行鼠疫防疫医学研究的合作,在万国鼠疫大会上赢得学术和外交话语权。美清防疫合作计划在一定程度上有利于制衡日俄两国在东北的势力扩张举动和意图。清末东北大鼠疫是近代以来首次涉及中国社会的公共卫生和社会治理的问题,凸显了美国在国际公共卫生事件中对中、俄、日三国的地缘政治关切和外交因应,亦是美国在其国内孤立主义思潮影响之下依然深刻介入东北亚政治格局的个案。清末东北大鼠疫危机不仅呈现了近代封建传统秩序向现代文明秩序演变的曲折过程,亦是近代中国地方政府政治实践和美、日、俄等国家在东北亚地区进行地缘政治外力博弈的综合体现。 而相互裹挟的国家力量、社会团体和个人努力导致的防疫结局及其产生的深远影响,也颇为耐人寻味。

        转发
        评论
        用户头像
        给这本书评了
        5.0
        从今天开始看这本书

        这本书我才开始看,但其中的历史事件,我在 2013 年的时候就已经了解了,那时是回顾 “非典十年”,那是我第一次知道鼠疫以及伍氏口罩。现在我想通过这本书了解当时的积贫积弱的晚清在东北的博弈。

          转发
          评论
          用户头像
          给这本书评了
          5.0
          拜读

          清末东北鼠疫是否只是一场人类的不幸悲剧?抑或它在历史上起到了更为重要的作用?我将考察这次疫情所发生的当地特殊环境:由各国在中国东北地区的不同诉求形成的地缘政治及权力的运作机制,以及不同国家与文化交锋的各种历史遗产。我同时探讨技术、历史与疾病,以及铁路、农业市场与 19 世纪新兴微生物学之间的相互关系。并且,我将思考疾病的多种 “用途”:作为政治策略的工具、作为研究自然与医学科学的载体,以及作为获得声望与财富的机遇。首先,我思考鼠疫及其周期性的暴发,为 1910—1911 年东北鼠疫面临的具体条件、局部环境和科学发展设定场景。随后,我将注意力集中到这次鼠疫本身。第二、三、四章考察中国东北的局部环境、政治矛盾、中国正在发展的技术变革,特别是东亚地区的铁路及工业化萌芽。第三章详细叙述这次鼠疫,考察它如何影响三个具有不同文化与背景的重要城市,以及介于中间的内陆腹地。第四章研究关于奉天万国鼠疫研究会的各种记载,不仅将其视为考察当时的科学、医学与公共卫生知识的一个窗口,还将其作为探讨列强在远东地区的地缘政治、在清朝晚期和日本扩张早期形成的中日脆弱平衡关系(诱发日本在 20 世纪 30 年代通过扶持 “伪满洲国” 占领和控制中国东北)的一种范例。

            转发
            评论
            用户头像
            给这本书评了
            5.0

            清末东北鼠疫是否只是一场人类的不幸悲剧?抑或它在历史上起到了更为重要的作用?我将考察这次疫情所发生的当地特殊环境:由各国在中国东北地区的不同诉求形成的地缘政治及权力的运作机制,以及不同国家与文化交锋的各种历史遗产。我同时探讨技术、历史与疾病,以及铁路、农业市场与 19 世纪新兴微生物学之间的相互关系。并且,我将思考疾病的多种 “用途”:作为政治策略的工具、作为研究自然与医学科学的载体,以及作为获得声望与财富的机遇。首先,我思考鼠疫及其周期性的暴发,为 1910—1911 年东北鼠疫面临的具体条件、局部环境和科学发展设定场景。随后,我将注意力集中到这次鼠疫本身。第二、三、四章考察中国东北的局部环境、政治矛盾、中国正在发展的技术变革,特别是东亚地区的铁路及工业化萌芽。第三章详细叙述这次鼠疫,考察它如何影响三个具有不同文化与背景的重要城市,以及介于中间的内陆腹地。第四章研究关于奉天万国鼠疫研究会的各种记载,不仅将其视为考察当时的科学、医学与公共卫生知识的一个窗口,还将其作为探讨列强在远东地区的地缘政治、在清朝晚期和日本扩张早期形成的中日脆弱平衡关系(诱发日本在 20 世纪 30 年代通过扶持 “伪满洲国” 占领和控制中国东北)的一种范例。

              转发
              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