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给这本书评了4.0他山之石,可以攻玉。
阅读此书,日本的电子和通讯业为什么落后,再结合日本缺什么?一书阅读,答案会更明确。我的理解除了美国对其打压的外部环境,如果从日本自身找原因,可以归纳总结这样几条:一是在更大的格局和视野上看,日本人还是太爱惜自己的羽毛了,为了所谓的自己好,为了让自己看起来完美,为了洁身自好没有什么责任。拒绝了用更加开放的胸襟包容和学习。二是太好自为师,自为是,认知上的狭隘和局限。貌似追求技术上的精益求精,实质上还是在剑走偏锋,展示自己多么了不起,却没有回到技术的市场化去思考技术创新的本质究竟为什么?三是对真正的创新到底如何可持续。从华为的选择课程中华为在创新上从需求驱动到愿景驱动创新,但从根本上还是更根本上引领并满足更高层次的需求。而日本的问题在于为技术而技术的创新,忽视了创新的本质。所以好好阅读此书?可以让自己有更根本的理解根本的责任,创新的本质,格局的意义等推荐阅读。
1转发同时评论快速转发评论8分享「微信」扫码分享给这本书评了5.0日本人具备的技术能力有以下几个特点:(1)日本人擅长生产目标明确、需要精细集成工艺的技术。比如说,生产具有 25 年质保的高品质 DRAM,生产需要依靠液体材料和硬件的细致整合来研发加工技术和设备等。(2)在进行技术研发时,日本人通常把性能和质量放在第一位,往往忽视生产成本。这是因为日本人拥有一种独特的感性认识,他们习惯将技术和金钱划清界限,主张:技术神圣,金钱肮脏。(3)日本不擅长通过市场调查来构建整个生产、营销体系,如 SOC;也不擅长在制造设备的整体架构能力方面形成竞争优势,如日本在半导体制造设备领域的弱项 —— 曝光设备。(4)在某项产品或者技术取得过巨大成功后,日本很容易陷入这种技术所形成的文化中不能自拔。在这一点上,英特尔和日本极为相似。
转发转发同时评论快速转发评论5分享「微信」扫码分享给这本书评了4.0生产能销售得出去的东西和销售生产出来的东西之前读过一本书,叫《摸着日本过河》。意思是以日本作为中国的镜子,思考少子化、老龄化、追求佛系、不思进取等问题,从而给中国提个醒。原本是想借用这本书名作为标题的,因为全书都是作者毫不客气的对本国企业、政府、文化的批判。然而,当一个国家沉沦到如此地步,是靠着一个有识之士的几句呐喊就改变的吗?无异于痴人说梦吧。别说中国十几亿人口,那深入骨髓的观念传统无法撼动,哪怕只是一亿国民的日本,有有谁能扭转他们现在的颓势呢?所以,既然摸着日河没用,咱们就别把着眼点放在这上面了吧。所以就有了现在的标题,这是作者在书里多次提到的一个观念,他用日本自己的一些知名企业去对标韩国三星公司。说三星公司是在生产销售的出去的东西,而不是销售生产出来的东西。注意,这并不是在玩文字游戏。一直以来,日本企业给世界的感觉都是做工优良、性价比高、物美价廉等词汇的代名词。中国甚至在十年前还有过去日本抢购电饭煲、马桶盖的风潮,曾经一度 “日本工匠精神” 还成为全国企业乃至个人学习日本的主题。然而是,所谓 “成也萧何败也萧何”,日本赢在追求极致,而输可能也就是输在极致上。按照书里的角度来看,日本企业一直秉承着只要我把产品做好,做到极致,自然可以卖个好价钱,然而事实上却并不是这样的。凡事要讲求一个度,超出用户分辨能力的精进,不单使研发周期延长,研发成本居高不下,更是会让产品投入市场时,只能标有让人无法接受的价格。举个糙点的例子。在网速不行的时候,想要看清晰的影响,既不能下载,也不能在线观看的情况下,购买影碟就是唯一的选择。所以产品由 VCD 升级到 DVD,从 DVD5 升级到 DVD9,然而这时世界开始起变化了。中国大录当时出现了一个牛逼网站名曰:电驴。虽然并不是所见即所得,但终归下载一宿,一个几个 G 的影片就下载下来了。所以这一时期,明眼的人,就会开始转换思路,尝试做在线视频了,比如土豆优酷;而另一些人则在考虑,如何在下载这件事上分一杯羹,就有了迅雷极速下载;而一根筋的从业者会选择视而不见,继续选择制作清晰度更高光盘,结果继 D9 之后又出现了蓝光。这个产品已经是出现在 PC 互联网时代了,即使看光盘的主,也未必有支持蓝光的光驱(后来硬件里连光驱这个物件本身都不存在了),而且显示器最大只有 17 存,分辨率最高只支持 1920x1080,你即使弄出来 4K、8K 分辨率的光盘又有何用呢?这还不是最惨的。按照本书的描述,很多日本企业属于,连电驴都被淘汰了,迅雷都没有多少人用了,全部用户都是基于 5G 的流量,随时随地在线看短视频了,而他们还在研究比蓝光 DVD 更为清晰,存储量更大的光盘。滑稽不?用这个例子你是不是就能懂得生产能销售得出去的东西和销售生产出来的东西这个标题的意思了。我们国家目前还处于上升期,多数企业和个人都还是朝气蓬勃的,没有故步自封、自嗨自爽的毛病,但如果将来成为第一经济体了,重回天朝上国的位置了,会不会拥有和日本同样的毛病呢?这就又回到了摸着日本过河的梗上来了,要以日本企业为镜啊。
转发转发同时评论快速转发评论2分享「微信」扫码分享给这本书评了3.0最优解是在思考好如何改变世界后进行模仿性创造所谓 “创新窘境”,即世界巨头企业过于忠实地倾听现有顾客的要求,因而导致被那些尽管产品性能和质量不高,却具有 “便宜、小巧、方便” 等特征的颠覆性技术的企业所淘汰。制造半导体需要以下 3 个技术阶段:①组件技术;②集成技术;③批量生产技术。半导体是在 25~30 次地反复进行《成膜→光刻→蚀刻→清洁→检测》这一循环后,通过在硅片上形成三维结构而制造出来的。集成技术的难度在于,如何在短时间内完成从无限的组件技术组合中,制定低成本、满足规格且完全运行的 DRAM 工艺流程。开发中心的集成技术人员的使命就是尽最大努力制定 DRAM 的工艺流程,使至少一个 DRAM 能够完整运行。批量生产工厂的集成技术人员的使命则是在该工艺流程的基础上,完成能获得高成品率的工艺流程。毋庸置疑,此时,批量生产工厂的集成技术人员会指挥工厂里的组件技术人员。究其原因,主要在于大型电脑和 PC 所需要的 DRAM 规格是完全不同的。PC 用的 DRAM 所要求的就是低成本和数量(规模),而不需要 25 年质保这样的高品质。可以说低成本就是 PC 用 DRAM 竞争力的源泉。三菱的技术人员尤其是集成技术人员具备通过对话来协调组织间关系、利用低成本高效研发 DRAM、进行批量生产的技术能力。通过以上内容我们可知,日立的新技术研发能力很高,善于去攻克、突破某一点,但是提高成品率方面的技术能力较低。而 NEC 则是过度重视统一性,对技术进行细化分工。虽然它在实现高成品率方面的技术实力较高,但是由于产品的工艺流程繁杂,导致其在低成本制造方面的技术能力薄弱。三菱虽然在最先进技术研发方面技不如人,但是擅长以少量人力进行高效率集成,与上述两者相比,其用低成本制造 DRAM 的技术能力更胜一筹。这个 “理想蓝图” 就是:日立进行新技术的研究开发,三菱在研发中心负责集成技术,NEC 专注于批量生产工厂的生产技术。若能实现这样的合作,尔必达完全有可能成为世界上最强大的 DRAM 制造商。外部环境的严峻固然是毋庸置疑,但破产的直接原因在于技术方面。而尔必达的问题恰好在于缺乏用低成本制造 DRAM 的技术。组织架构:在三星电子公司内部,从研发到批量生产,再从批量生产到研发,由各小组不断替换进行三星电子倾尽全力贯彻 “设备不变、工艺流程不变、工序不变” 这样的理念。成品率并不是越高越好。从本质上来说,真正重要的是降低每个 DRAM 的成本,增加利润。三星电子的特征可以总结为以下几点:研发与量产的一体化、四代产品同时研发、熟练运用现有设备的高水平技术、注重提高成品率的同时能找准目标,不拘泥于没有意义的高成品率。简而言之,可以说三星一直在提升自己的技术水平,致力于在短时间内用低成本来制造 DRAM。信息收集能力和当机立断的决策能力是让三星电子的技术力量变得无比强大的两件法宝。可以说这种情况属于真正的 “加拉帕戈斯” 企业。这是 NEC 的本质,虽然具有高超的技术能力,却将视线局限在国内,同时也是导致 NEC 衰败陨落的原因。经济学家约瑟夫・熊彼特(Joseph Schumpeter)将创新定义为 “发明和市场的新结合。” 更简洁地说,“创新就是产品的广泛普及。” 这里重要的是产品能够广泛普及,与技术是否具有革新性没有任何关系。当然,这并不意味着技术研发没有任何意义。我所要强调的是,无视世界产业模式的变化,被过去的成功经验所束缚,因而死守着自以为强大的技术,没有改革创新的意识,这才是问题的症结所在。1. 竞争力扎根于制造工序的产业 2. 需要高度集成技术的产业 3. 要求延续性技术的产业企业进行模仿的阶段正是竞争力处于强势的阶段。相反,总是指责其他公司抄袭模仿自己的企业多半是走下坡路的企业。模仿是一种稀缺且复杂的战略能力,是进行创新不可或缺的一个重要因素。因此,日本半导体及电器产业应该重新唤醒曾经毅然舍去的模仿能力(本来日本应该对此非常擅长),这才是获得重生的捷径。三宅指出,每个技术和商品都应为某一群体的幸福而生。所以在开辟新市场之前,要在脑海中描绘出这种幸福,即自己的产品将给什么样的群体带来怎样的幸福。三宅将之称为 “问题的发明”。如果这个问题能解决,就能给世人带来幸福,并孕育出新的文化。你想怎样改变世界:怎样使人获得幸福,通过模仿来达成目的文化 经济 技术 社会在这一阶段,并不是要从零开始创造新产品,而是将在日本国内销售的产品结合当地的需求和特点进行改造,如果公司目前还没有生产这样的产品,就可以进行创造性模仿,借鉴其他公司的产品。
转发转发同时评论快速转发评论2分享「微信」扫码分享给这本书评了4.0制造业的以史为鉴在 90 年代,日本制造业曾独步全球,享誉国际。然而,随着人工智能技术、5G 技术、新能源等技术的崛起,日本企业似乎在技术发展方面显得力不从心。这一现象引发了一系列值得深思的问题:究竟是其他国家的技术突飞猛进,还是日本自身的技术发展步伐缓慢?在这个问题上,作者对产生这一现象的原因给予了自己的判断。首先,日本制造业一直以来都注重传统工艺与精密制造,在生产制造业方面占有一席之地,并赢得国际声誉。然而,随着人工智能技术和 5G 等新兴技术的迅速发展,日本企业或许未能及时跟随这一科技潮流,缺乏足够的技术更新和创新。这可能导致日本在技术领域上产生了一种滞后感,不敢激进尝试新技术,从而造成了现有技术的停滞。其次,日本的产业结构相对单一,过度依赖传统的制造业,这也限制了日本企业在新兴技术领域的发展。相较于其他国家,日本的技术产业多集中于特定领域,缺乏多元化和创新性。这种结构性的缺陷可能导致了日本企业在新技术应用方面的滞后和困难。总的来说,日本制造业在世界舞台上的领先地位逐渐被新兴技术带来的挑战所动摇。虽然日本企业在技术传统上拥有坚实基础,但为了应对快速发展的新技术时代,需要更加积极地进行技术创新和转型。只有不断自我挑战,加强技术更新和转型,日本企业才能在全球科技格局中立于不败之地。这种批判性的分析有助于日本企业认清现实,找到突破之路,实现技术跨越与发展。
转发转发同时评论快速转发评论1分享「微信」扫码分享给这本书评了4.0《失去的制造业:日本制造业的败北》进入 21 世纪,日本制造的两大支柱产业出现了不同的发展轨迹:日本汽车产业仍然牢牢占据业界领先地位,而电子产业却相对衰落了,索尼、东芝、日立、富士通、NEC 等一大批企业走下神坛,陷入巨额亏损。这其中到底发生了什么?本书就是试图回答这个问题。本书的核心内容:一、日本电子产业崛起和衰落的宏观背景是什么?二、日本电子产业衰落的技术原因是什么?三、日本电子产业衰落的战略原因是什么?本书分析了导致日本电子产业衰落的三方面因素:在宏观层面,日元升值和美日贸易摩擦,对日本电子产业造成打击,从高速增长变为缓慢增长;在技术层面,日本电子企业在降低生产成本、应对市场变化方面输给了韩国和中国台湾企业;在战略层面,日本电子企业错过了参与国际水平分工的窗口期。这样看来,日本电子产业确实很悲催。在未来,日本电子产业有没有东山再起的可能性呢?本书的最后,汤之上隆专门讨论了这个问题。汤之上隆认为,日本企业的核心竞争力在于制造工艺,而短板在于市场营销;日本人擅长对技术的持续改进,而不适应技术的频繁变更;日本人擅长在生产中积累隐性知识,而不擅长标准化、平台化、模块化的竞争。隐性知识指的是无法用文字和公式来表达的默会知识。在半导体产业链中,像清洗、干燥设备和匀胶显影机这样涉及液体材料处理的环节,日本企业仍然占据垄断优势。因为这些环节要对设备和液体进行极细致的整合,整个过程只可意会不可言传,必须依靠长年积累的隐性知识,这就让竞争对手很难追赶。汤之上隆相信,只要找到这样的竞争优势领域继续发力,同时放下 “技术第一” 的执念,重新拾起善于模仿的优良传统,日本电子企业仍有翻盘的机会。
转发转发同时评论快速转发评论1分享「微信」扫码分享给这本书评了3.0日本《失去的制造业》 2021-58 日本,一个对中国人来说充满着复杂情感的国家,这个一衣带水的近邻受华夏文明的影响是如此之深而自生文化与我们却又如此的迥异,如果用地理决定论的视角来看或许应该归因于这片贫瘠却又充满自然灾害的国土了。恶劣的自然环境养成了大和民族团结、坚韧的性格和精益求精的工匠精神,在工业化阶段,这种精神激发了国民最大的效率和热情,让日本一次次地在短期内迅速崛起。然而成也萧何败也萧何,在崇尚个体主义的信息化时代,这种近乎偏执的工匠精神与时代需求就显得格格不入了。不论是失去的十年、二十年、三十年也好,如果把日本的衰落通通归咎于外国的干扰这种解释或许显得有点苍白而廉价了,更多的问题或许应该从自身寻找内因吧。从二战的失败和战后经济的起起落落可以看出,日本无论是社会还是国家在执行层面都是优于战术而拙于战略的。处处透露着凤凰男的特质,不过这可能是一种无奈吧,一个人的性格尚且如此地难以改变,更何况如此强大的文化惯性?再者,日本国内有个足够产业发展大市场,但是又没有大到足够支撑和引领产业规模,在这里,蚂蚁可以成长为大象,可如果这只大象学不会冲浪那么迟早就会被历史的大潮所淹没。
转发转发同时评论快速转发评论1分享「微信」扫码分享