评分及书评

4.6
90个评分
  • 用户头像
    给这本书评了
    5.0

    对于法医病理学家来说,他们的「病人」不是生者,而是死者,他们往来于犯罪现场和停尸间,他们的职责可以归纳为 —— 传达死者的声音,探求真相的全貌。而他们的工作性质又可以看作 —— 科学与文学的结合,理智与情感的统一。作为一名法医,谢泼德在书中勇敢地袒露心声,毫不讳言这份职业带来的重担与压力。多年来,他亲眼见证人类深沉的罪恶与苦难;长久地凝视深渊,使他饱受精神困扰。另一方面,谢泼德亲历了英国法医制度与司法体系的变迁。谢泼德没有止步于做一个观察者,他还是一个行动者:他运用专业所长,发起了一系列运动,以推动司法公正、提升社会应急处置能力。他的这些努力与思考都记录在本书中,引发了英国公众的反思与探讨。谢泼德深知大众对法医病理学存有诸多误解,人们不理解为什么死后解剖是一件符合公共利益的善事。基于此,他在本书中以精准、简洁的科学语言,向读者普及关于死亡与尸体的 “硬核知识”,修正人们关于验尸的常见误解,呈现出真实的法医病理学实践。

      转发
      评论
      用户头像
      给这本书评了
      5.0
      散发着万圣节般恐怖光芒的死亡使者

      提起法医,我可能会想起苏・布莱克《法医报告》,她告诉了我人的骨头是其存在于这个世界的最后证据;也告诉了我法医人类学家不仅关心逝去的死者,更关心其生前的经历;像变魔术一样从逝者遗留下的还原出一个个活生生的生命所经历过的故事。我可能也会想起卡拉・瓦伦丁在《尸检报告》里略显唠叨的碎碎念,听法医病理学家讲述关于逝者死亡的全貌。让我更为推崇的是理查德・谢泼德在《非自然死亡》讲述了其多年来作为法医病理学家,发生在其工作和个人生活中的故事。虽然我也很喜欢同名日剧里关于法医病理学家的故事,但是更推荐阅读此书,其中少了一些戏剧和娱乐,多了几分客观和理性。我们可以从中了解到很多东西,比如对于法医病理学家的认识以及其所做出的贡献和随着时代发展而来的变化,又比如这份工作对于作者本人以及家庭成员的影响。作者在一路追寻真相的路上,坚守理想,却也付出了惨痛的代价。 身处当下,作者这样的法医病理学家们可能变得像老古董,却不得不接受技术所带来的变化。在冰冷的技术面前,他们或许显得有些无用,但因其对于人性的尊重又多了不少温度,独特的经验和智慧在现实中和各方打交道时更加游刃有余。 作为一本极其精彩的作品,我有很多想说和想分享出来的,不过今天重点关注作者眼中的死亡,以及其给我带来的启发和思考。那就从文章的标题开始聊起,因为法医病理学家的身份作者被认为是 “散发着万圣节般恐怖光芒的死亡使者”,虽然并不恰当,但也反映出人们对于死亡的恐惧,因此和死亡有关的都成为忌讳,不愿提起,避而不见。可惜死亡不可避免,也正因为如此,我们更应该珍惜当下和生活中那些看似微小的幸福。 如同认为死亡是一个转瞬即逝的过程一样,大多数人对此存在着不少的误解。作为普通人所能见到的常常是一个短暂的、简单的死亡过程,只有几秒、十几秒或几分钟。而真正的死亡确是一个漫长的过程,或许是从呼吸和心脏停止开始,很长一段时间后生命逐渐凋零的过程才宣告结束。 作为相信科学的人,从理智上我们理解一旦人死,尸体变得和大自然中的其他东西一样,可是作为家属依然很难接受尸检,哪怕有些时候迫于公共利益等。手术刀进入所爱之人在不少人眼里会成为冒犯,而不是尊重和一种爱护。或许是因为我们对于逝者的尊重和喜爱,亦或者是因为对于死亡这一事实的难以接受,基于此作为逝者在这个世界曾经存在过的证据更值得被正确和认真对待,尤其是以此了解死亡的全貌。 作者经常和死者打交道,对于死亡的了解比我们多一些,在死亡真正来临之时依然显得匮乏。而这样的从业经历反倒因为人强大的适应能力,在长时间接触后让人变得麻木,忘记了凡人终有一死,直到生活给了一个沉重的警告,或许是亲人的离去,或许是爱宠的逝去。 和死亡相关的让人从感情上很容易感受到不悦,许多人对于衰老的厌恶和恐惧大概也是源于此。相比于死亡,衰老之路显得漫长,就像无时无刻不在提醒你,你却不知道到底什么时候抵达终点。死亡是凉爽的夏夜,衰老却像是等待戈多,等待一个必然会降临的节日。 通过这本书,对于死亡的了解会更加深入一点,对于其的敬畏也会多一些,面对生活中的人和事也会多一点理智和超然,也更能体会到大大小小的幸福所能带给我们的愉悦。最重要的是面对人生的终点会多一些从容和淡定,少一些恐惧。我们何不像庄子学习,用一种更为洒脱的姿态去迎接它的到来。

        1
        评论
        用户头像
        给这本书评了
        4.0
        与法医秦明有很大的不同

        一提到法医,大多数人脑海中首先浮现的可能是常人不敢直视的解剖台,这本《非自然死亡》带着我们走进的正是法医的世界。只是有时候我们很容易就忽视了一件事,在作为一名法医之前,本书的作者同时也是书中的主角 —— 理查德・谢泼德先生是一位感情世界深刻的人。让人比较意外的是這位参与过不少重大案件的资深法医先生,在这本类似回忆录的作品里并没有大量炫技。相反,甚至让人感觉他有些过于低调。书中并不是在大段大段地卖弄专业知识,只是让人看到一位心怀梦想的青年如何一步一步走在自己追寻的道路上,纵使这条路,很多时候并不是那么好走。作者在书中如此谦逊,大概是受到儿时父亲的教育所影响,特别是蒲柏《论批评》中几句话,作者在本书的开头特意收录了这篇《论批评》。在之后的正文中也多次提到 “就算确定时,出口也要显得没把握”。做法医难,做谦逊的人更难👍。在读本书的时候,我们首先要抛开一些固有观念,进入书中的环境。谢泼德先生是一名英国人,当然书中的案件环境大部分也是在英国。谢泼德最初从事法医工作是上世纪八十年代,准确来说他的职业是 “法医病理学家”。只有了解了这样的背景之后,我们才能真正体会到作者追寻的这条路有多难走。首先,在上世纪八九十年代的英国,无论是对于案件的侦破,还是对于审判之时被告人的犯罪判决,法医通过科学的方式得出的结论不会受到法庭太大的重视。虽然说不至于毫无影响,但往往不会左右判决。因此,我们能看到作者所追求的不仅仅是一名技术出色、判断准确的法医病理学家,更多的时候他是想成为能在法庭上发言的法医,让那些被误判或情况不清的案件能够更直白地展现出来,让最终判决更加公正。在书中写到的诸多案件里,作者往往没有将侧重点放在解剖尸体的过程,而是放在案发经过、解剖结论、法庭判决上,从这些取舍上能看出作者所追求的不仅仅是知识技术,而是法医的工作对案件判决起到的作用。当然,也不是说作者就不讲法医病理学的理论与实践了,比如说书中写到作者从业早期遇到的一个案件,里面提到尸温与尸僵对死亡时间判断所起的作用。死亡时间也就是作案时间,对于之后排查嫌疑人的不在场证明有这至关重要的影响,作者则一针见血地指出,影响死后身体温度的下降速度的因素实在太多了,仅仅想通过尸温来判断死亡时间往往不那么精确。法医病理学家被很多人视为 “散发着万圣节般恐怖光芒的死亡使者”,在本书中,作者对这个行业与自己的工作和生活进行了最为真实的 “解剖”。他让我们明白,死亡不可避免,因此更应珍视生活中的微小幸福。

          转发
          评论
          用户头像
          给这本书评了
          5.0

          我对这本书的感觉,是低开高走。一开始都有一些反感的,一方面是行文的风格,有点不适应;另一方面是描写的事情,入职前的一些事情不感兴趣。但,随着作者的职业技能不断提升,参与的案件越来越复杂,越来越精彩。我越来越喜欢。呵,这就是人性。最后,作者患上创伤后应急反应综合征,经过积极治疗,顺利上岗。给我的启发是:工作的意义,重于内心的恐惧。

            转发
            评论
            用户头像
            给这本书评了
            5.0
            死亡不可避免,因此更应该珍视生活中微笑的幸福。

            从来没有真正了解过法医这个职业,为数不多的认知就来自《鉴证实录》、《法医秦明》、《真相》这类影视剧渠道。法医,即便不考虑其与中国古代社会的仵作之间的 “源流关系”,但身处 “贱籍” 的 “高级技工角色”,使其似乎 “只要能找出足够的证据,完成科学的证明也就完成了使命”。作为英国当代著名法医病理学家,本书作者理查德・谢泼德医生为我们近距离描述了一个又一个耳熟能详的惊天大案中某些至为关键,又至为黑暗的验尸现场。但让人印象深刻的,不是书中 “血腥刺激” 的细节,而是一个普通人用真实的生命感受死亡余温的心路历程。从科学角度来说,死亡是一个有温度的过程。死亡是一个过程,身体的不同器官,根据各自内部细胞的新陈代谢速度,以不同的速度走向终结。在本书中,作者对这个行业与自己的工作和生活进行了最为真实的 “解剖”。他让我们明白,死亡不可避免,因此更应珍视生活中的微小幸福。当以倒计时的眼光来看带问题,很多干扰也变得不那么难以忍受了。

              1
              1
              用户头像
              给这本书评了
              4.0
              生的终止不过一场死亡,死的意义不过在于重生或永眠。

              死亡是一个过程,身体的不同器官,根据各自内部细胞的新陈代谢速度,以不同的速度走向终结。而且,从科学角度来说,死亡是一个有温度的过程。虽然并不绝对准确,但尸体温度正是法医病理学家确定死亡时间的指标之一。

                转发
                评论
                用户头像
                给这本书评了
                5.0
                另一个世界

                这本书真的颠覆了我对于法医的认识,本书非常详细的描写了一位优秀法医成长史,特别让我震撼的是作者在书中提到的几个重大灾难事故所引发的道德伦理,这是值得深思的。作者从特殊的角度,让我感受到死者为大、生命脆弱、尊重生命等思想,并且作者书中描写的医学严谨性也让我警醒,我想大部分人在生活和工作当中,都是随遇而安,缺乏医学上严谨细致的特性。这是值得自我提升的方面,特别是在人生大事上更要严谨细致。

                  转发
                  评论
                  用户头像
                  给这本书评了
                  5.0
                  洗尽铅华,还原给你一个真实病理学法医的样貌

                  受影视剧的影响,近几年法医的形象产生了巨大的好转。这对司法建设,避免冤假错案绝对是巨大功绩。然而,也因为书籍和影视作品的美化,让很多想要做法医的人对法医产生了错误的预期,那么当现实与梦想落差巨大时,又有多少人能坚守下来呢?说不好,浅尝辄止然后转身逃离,对这个行业伤害更大吧。因为他们可能占了名额,却挤掉了那些原本可以坚持下去的人。哎,不聊这些,不是我等吃瓜群众应该关心的。聊聊这本书吧。最早接触到法医,还是《鉴证实录》里面的陈慧珊饰演的聂医生。虽然更早的《刑事侦缉档案》里也涉及到了这个岗位,奈何印象不深,不提也罢。那是一个几乎看不到美剧的年代(虽然正大综艺也转播了一些美剧,可因为文化差异过大,外加处于上学阶段,基本没有印象)所以 TVB 的剧集成为当时接触 “外部世界” 的主要窗口。也是我的兴趣从侦探推理小说,往案侦方向转移的开始。再往后,就是 2004 年时,王雪梅老师的《女法医手记》问世,其后第二年,由王海燕老师出演了以这本书为蓝本改变的连续剧,看的大呼过瘾。(那时候也没见过什么市面),再往后就开始追 CSI 了,虽然法医在这部剧里依旧不是主角,但是无论是腿有残疾的老法医,还是那个微胖一点的学徒法医,又或者是姊妹篇迈阿密版里的那个黑人女法医,都非常的出彩。终于 2012 年,一部由省级法医主人亲自操刀撰写的法医破案小说《法医秦明之尸语者》问世了。接下来,老秦用十年时间给我们贡献了 16 部三个系列的法医小说,并牵引出了九滴水、法医剑哥等一众专业法医的著作。而同名作品,被各个网络平台购买,推出了各种质量参差不齐的网剧和大电影。像郭先生一样,老秦以一己之力改变了整个行业的现状。然而,甚嚣尘上、沸反盈天的现状过后,有真的能存留下多少有生力量呢?而且,法医的能力真的像老秦写的那么牛逼吗?法医各个都像老秦那么敬业吗?我国的司法现状在市一级、县一级的公安局对法医的认可和财政支持真的有那么大吗?我不知道。热闹过后,对真实的法医形象是否应该有一些别样的理解呢?去年我读过一本书,一本英国首席女法医写的书《沉默的铁证》,已经回答了我的一些问题。很多事,其实法医也无能为力,法医也是人。而在英国这个最早开始现代刑侦的国度,对法医都不是那么的友好,财物支援都没有那么到位,对于经济发展极度不均衡的我国来说就更是杯水车薪了。那本书关注的更多的是法医实验室的建设。而今天读的这本书,更多的是一位老法医,近半个世纪从业过程中,作为一个有着七情六欲的人的从业感受。这样的书并没有刺激的案情描写,也没有缜密的逻辑推理,它更像是一本人物传记,只是撰写者是一位法医而已。五十年了,科技从只能检验血型,到现在的 DNA 测评和锁定,从依靠法医多年的从业经验,到现在的科技手段的日新月异。而这本书里还有很多作为法医病理学家,谢泼德医生亲历法庭,与辩方律师之间抗辩的细节。破案没那么简单,尤其是在英美这种靠陪审员判案的国家,有罪者未必会受到惩罚,而这些都会给案件经办者带来各种各样的心理问题,尤其是明明有证据证明对方就是凶手,或者自己出现了误判时。不要一味的只关注案情类的法医小说或者影视剧吧,洗尽铅华,看看一个真实病理学法医究竟是啥样的吧。

                    转发
                    评论
                    用户头像
                    给这本书评了
                    5.0
                    人死后,尸体究竟会发生哪些变化?

                    作为一名法医病理学家,理查德・谢泼德要解决的问题只有一个,这个人是如何死亡的?从 “911” 事件、巴厘岛爆炸案、伦敦七七爆炸案,到亨格福德连环杀人案、戴安娜王妃车祸案等,本书记录了谢泼德执业至今所经手的国际要案,讲述了案件背后不为人知的关键细节。

                      转发
                      评论
                      用户头像
                      给这本书评了
                      5.0
                      病理医师、病理学家和法医病理学

                      在写这封书评的时候,我就在想我应该以什么样的身份来写。我曾经也是一个病理医师,现在主业为病理学的科研和教学,倒可以被称为病理学家,但之前的我对法医病理并没有什么深刻的理解。读完这本书,不禁让我想到,法医病理跟临床病理共同理念的话,我想那就应该是追求真理的心了。    【凡你所说,都应让真实与坦率尽闪耀。】这是书里开头的,作者的父亲对作者所说的一段话。书中的第八章,有些消息偏颇的认为法医病理只会检查心脏,如果发现心脏病就会宣布心脏病为死因,而不去查看其他的原因。而书的第 30 章,作者克服了重重压力,要求全面验尸,还原了每名遇难者的真实死因,让我看到了一个病理学家的执着和决心。     作为一个临床病理医师,我们接触到的更多是一个活生生的病人,我们的目的并不是探究他的死因,或者说为他的未来定下一个可预测的结果。不论是一个不同的炎症还是一个高度恶性的肿瘤。我们所希望的,使更精确地诊断出肿瘤的类型,而不是简简单单两个字【x 癌】。    随着精准医学的高速发展,曾经很多的绝症,都已经逐渐的成为了慢性病,甚至可以达到临床治愈。这取决于每一个医生、研究员、生物技术公司的共同努力,探究出来疾病一个接一个的真正的机制与真相。基于现有的医学知识,进行的模糊诊断和治疗,是一件很简单的事情(就如同曾经有一些诊所不论什么病都使用激素和抗生素,那确实能很快的缓解症状,但后患无穷)。    如果想真正推动医学的发展,就需要医务工作者,如同书中法医的病理学家一样,去探究疾病的真相并加以解决,临床诊治离不开创新,科学研究离不开临床实践。突然有些想念那些年在病理科的日子。    愿医学发展繁荣昌盛。2022 年 12 月 5 日。

                        转发
                        评论
                        用户头像
                        给这本书评了
                        5.0
                        死亡有温度

                        死亡不可避免因此更应珍视生活中的微小幸福

                          转发
                          评论
                          用户头像
                          给这本书评了
                          5.0
                          值得一看的好书

                          看书名有点吓人,以前会绕道走,现在却看的上头。每个人最终都会经历的死亡,它是有温度的,正是因为了解死亡,才更珍惜活着的每一个微小的幸福。幸亏有遇到这本书,让我们知道世界上有那么多人在我们不了解甚至完全不知道的地方和领域,为人类的进步发展而努力着,贡献自己的力量,即使拆开放在当下看好像正常到微不足道,但串联起来让人肃然起敬。平凡不平庸。好好锻炼,保持健康的身体,勇敢坦的然面对生活中的一切,死亡也不再是生活中的绝对禁忌。顺便说,开飞机的谢泼德医生肯定很帅。

                            转发
                            评论
                            用户头像
                            给这本书评了
                            1.0
                            罗里吧嗦

                            如题

                              转发
                              评论
                              用户头像
                              给这本书评了
                              4.0
                              奇怪的体验

                              一般来说,读完一本书,我会同情作者的立场。唯有这本书,读完后,我的感觉是作者是虚伪的 自大的 有罪的 ,不值得被同意的。或许因为这份职业本来就是容易被质疑的吧

                                转发
                                评论
                                用户头像
                                给这本书评了
                                5.0
                                非常喜欢,但不推荐

                                作为一个从小就梦想成为法医的临床病理医生,读这本书时依然会有不适感。关于 911、巴厘岛爆炸案的验尸工作看着就难受。这位法医学前辈并没有花大量篇幅写验尸工作,而是更多的讲自己成为法医学家的经历。那段关于 PDST 的经历,能够感同身受。作者的父亲告诫他:“即使确信自己是对的,也要谦虛发言,要欣然承认自己有可能是错的,要审视、承认自己的错误,在教导或纠正别人的错误时应十分尊重他们的情感,永远不要出于礼貌而勉强接受明知道错误的概念,永远不要接受对方不恰当的纠正。” 深以为然,并保持警醒。看了太多的死亡,看了太多的恶性病变,对我个人的影响还挺大的,我会更加关注当下,会更认真的体验正在经历的事情。以及,明确了自己不适合做法医。我可以面对非正常死亡的尸体,但是无法面对成箱成箱的尸块……

                                  转发
                                  评论
                                  用户头像
                                  给这本书评了
                                  5.0

                                  好好活着吧,因为不知道明天和意外哪个先来

                                    转发
                                    评论
                                    用户头像
                                    给这本书评了
                                    4.0
                                    找到你的热爱

                                    很小时候我就知道我肯定不能当医生,因为我晕血;再大一些我知道我不能当老师,哦,我的耐心太差了那我到底适合什么呢?作者找了热爱的事业、确认自己可以、确认真的热爱、做了一辈子,不得不说是一种幸运加油 puppy

                                      转发
                                      评论
                                      用户头像
                                      给这本书评了
                                      5.0

                                      我时常在脑海中浮现出一个手拿 PM40 手术刀的医生,他沉着冷静,却充满温度,向警察表述可能存在的死因。Shepard 医生不仅通过一个个案件的法医鉴定,带我们描述鲜活的生命如何走向死亡,其鉴定的难度也远超电视剧所写的那样;他也告诉我们这项工作的不易,和对家庭以及自己的深刻影响。他跌倒过,跌得深不见底,但他又重新站起来,去追求逝者的公平。就像书的序所写的那样:这是一个普通人用真实的生命感受死亡余温的心路历程。

                                        转发
                                        评论
                                        用户头像
                                        给这本书评了
                                        5.0
                                        他一生都在解剖别人,而这一次,他解剖了自己的人生

                                        这是一本英国法医病理学家的自传,他一生都在与死亡共舞,以温热的生命感受死亡的冰冷。从生机勃勃到年老体衰,学习死亡,剖析死亡,研究死亡,解释死亡,他始终在认知死亡的路上步履不停。感谢作者的坦诚,刷新了我对于死亡的认识,对于生命脆弱的了解,让我对生命有了更多同情。作为法医病理学家,他一生都在解剖别人,而这一次,他解剖了自己的人生。

                                          转发
                                          评论
                                          用户头像
                                          给这本书评了
                                          4.0
                                          一个法医的自传

                                          很大程度上这是一个英国法医的自传,同时还包括了英国法医行业的一部分发展史。从了解法医的发展,面临的问题和挑战,以及取得的进步等角度来说,这本书是不错的。但如果只是想了解法医行业现在的情况,了解些典型案例的角度上来说,这本书价值不算高。文章表述专业但稍显平淡。个人 4 星评价

                                            转发
                                            评论
                                          • 加载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