评分及书评

4.3
53个评分
  • 用户头像
    给这本书评了
    3.0
    一流的考古学家,三流的讲师

    作者是非常有名的考古学者,在二里头耕耘 20 年,成绩卓著,但写出来的书还是犯了专家的毛病,专业性太强,对作者来说显而易见的常识,对于小白没讲好故事。比如作者发掘到 4000 年前的夯土道路的十字路口,这个 “伟大” 发现对普通人来说,不明白有什么 “震惊”,普通人不能想象这标志着人口的聚积规模,形成了国家。那条禄松石的龙,也标志着阶级的出现,人们生产 “无用” 之物。想象就在 100 年前世界上还有很多原始部落过着采集生活,他们为何没有进化出文明,在 “中国” 这片土地上,为何就能进化出 “国家”,那是四千年前呀!只有想象商朝的司母戊鼎需要至少 300 名熟练工匠同时浇筑,殷墟夯土城的人工需要 3 千人劳作 5-7 年。这样才能体会考古发现的伟大。二里头和周边考古发现,证明中华文明是在 “中国这片” 土地上,多部族竞争交互发展起来的,不是外来文明,是内生发展起来的,这时候再看陶寺遗址发掘才体会成果斑斓,从文字 “符号”,祭祀模式都证明中华文明的古老和一脉相承。

      转发
      1
      用户头像
      给这本书评了
      5.0
      回答第一个哲学问题的书

      记得,郭德纲先生和于谦先生说过的《我要》系列相声作品,其中,某段包袱讲述他俩参加某届全国相声大赛时,遇到某位行业领导,领导问他的第一问题是:你是谁?上述例子可能与考古不匹配,但是,许宏先生以考古学家知识积累与广纳百川般胸襟写就本书,就是要回答:中原文明遗迹上的古人类是谁?中国人是谁?向致力于中华文明史追根溯源的人们致敬👏👏👏

        转发
        评论
        用户头像
        给这本书评了
        4.0
        考古学家眼中最早的中国

        何以中国?毫无疑问,这是一个宏大的问题。



        似乎只有鸿篇巨制才配得上这样厚重的发问。偏偏有那么一本小册子,150 页多页,用单薄的身子骨去直面这样一个大到可以压死人的话题。单单是这份胆量,就足以让人佩服。


        历史上,文明的诞生,国家的出现其实不是一个具体的时刻,而是一段或波澜壮阔,或暗流涌动的过程。对于这种点时刻的考证和执着大多数时候只是人们的一厢情愿,结果往往会让你离事实更远。中国,也是一样的。
        中华文明起源的草蛇灰线实际早就伏脉千里,在黄土掩埋的废墟下,静默地等待着重见天日的那一天。
        翻开小书,作者带我们回到中华文明的前夜 —— 公元前 2000 年。当时中原地区的大城市,陶寺,发生了暴力革命。这是一场 “下等人” 对 “上等人” 发起的战争,彼时宫殿区散落的大量带有砍伤痕迹的人骨昭示着这场革命的惨烈。可以确定的是,这场革命摧毁了旧有的秩序,让这座辉煌了二三百年的城市失去了活力,最终沉寂,曾经高度繁荣的中国龙山时代划上了句号。而此时,在离陶寺不远的嵩山地区则是邦国林立,聚落之间相互抗衡,看不出有一丝统一的气象。而正是在这片不起眼的地方,将诞生未来最早的中国......
        后文作者用了大量的笔墨去描述了新砦文化、二里头遗址,试图重建早期中国形成的过程。文章写得很好,抓住了文明起源的主线,给出了许多细节和证据,更可贵的是他并没有因此被细节束缚住,依旧保持了恢弘的想象力,推荐大家阅读。
        考古讲究 “以物透人”,这个道理似乎也可以用在读书上,“以书观人”。透过这本小册子,我们隐约看到了这样一个考古人的形象:不甘于考古学正经补史的历史任务,试图在学术中撕开一个口子,对考古学本位的坚定不移。同样,我们也能看到他在面对 “文明探源工程” 时候的小心翼翼。书中呈现的可能是许宏完整人格中的一些细小的碎片,有棱有角,浪漫克制,让人喜欢,弥足珍贵。

          转发
          评论
          用户头像
          给这本书评了
          5.0

          《何以中国》的内容总结如下:一、上个世纪初,古史辨派的历史学家认为中国早期历史是层累地造成的,经过历代加工,基本不可信,而考古学承担起重建中国古史的重任,尤其是文字记载很少的早期中国历史,更是考古学研究和关注的重点。二、考古学重建的早期中国形成过程,和传世文献记载有所不同。公元前 2000 年前后的一二百年时间里,也就是传统文献记载的夏王朝前期,从考古学的角度看,我们看不到传世文献记载的统一强势的夏王朝,只有当发展到二里头阶段,才真正出现具有全国影响力的早期中国,王朝气象才开始显露。三、二里头这样的早期中国,具有强大的文化辐射力,后来中国的空间范围在这个阶段已经开始显出雏形。

            转发
            评论
            用户头像
            给这本书评了
            4.0
            何以中国

            由读《翦商》索引到本书,作者是考古学界大神级人物,由于本书成书较早,在《翦商》中可以看到本书中的一些影子,可见作者对于考古学界和历史学界的影响。“何以中国”,本来是对原因的追问,按说回答也应是思辨性的、哲理性的讨论,但这本小书基本上是在叙述一个过程,讲一个故事 —— 最早的 “中国” 诞生的故事。

              转发
              评论
              用户头像
              给这本书评了
              4.0

              读这本书,建议对比地图来看,画一条时间线,更好读!

                转发
                2
                用户头像
                给这本书评了
                5.0

                在中国历史上,城址林立的时代一般也是群雄竞起、战乱频仍的时代,如龙山时代和春秋战国时代。而大凡存在有国势较强的广域王权国家或帝国、社会相对稳定的时代,设防都城的比例也相对减少,如夏商西周三代和秦汉时代 [114]。可以说,新砦大型设防聚落的出现,给数百年来中原地区城邑林立的争斗史画上了一个句号。新砦是战乱状态的终结者。

                  转发
                  评论
                  用户头像
                  给这本书评了
                  5.0
                  努力

                  感觉逻辑性推理不够

                    转发
                    评论
                    用户头像
                    给这本书评了
                    5.0
                    好读

                    学术不一定都干枯,这本书我这个门外汉读得津津有味。这也可算历史的科普吧

                      转发
                      评论
                      用户头像
                      给这本书评了
                      5.0
                      发现和重生

                      1. 中原文化是众多聚落互动,逐渐形成的。2. 部落联盟、广域王权国家自中原发端,可能是为了克服冲突混乱的状态。3. 考古不是 “证经补史”,“两重证据” 是研究方法,而不研究的目的和归宿。古代文献的可信度并不那么高,真正的历史研究,是重新发现或确认历史事实,而不是为文字资料提供佐证。4. 从顾颉刚的 “古史辨”,到今日考古学者不愿再做 “发掘匠”,历史学者也开始不再硬拉考古成果给 “古史” 背书,中国古代史的叙事可能要面临一次大的重写,回归真实,回归理性,破除虚妄的历史虚荣心,找到真正的 “自信”。国家叙事改变,必然带来民族叙事的改变,希望我们从开放走向更开放,从包容变得更包容。

                        转发
                        评论
                        用户头像
                        给这本书评了
                        4.0
                        很涨知识

                        读的时候,会想起在博物馆看不到的一些东西,读了以后,估计再去博物馆能看懂多一些了。

                          转发
                          评论
                          用户头像
                          给这本书评了
                          1.0

                          作者自认为这本书属于好读,我读起非常打脑壳,零零碎碎,每篇文章之间,没有关联

                            转发
                            评论
                            用户头像
                            给这本书评了
                            5.0
                            的确好读

                            诸多名词虽然有些晕,但含金量很高,读完对早期中国多了些了解

                              转发
                              评论
                              用户头像
                              给这本书评了
                              3.0
                              何以中国

                              有一定可读性

                                转发
                                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