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给这本书评了4.0哲学史入门好书
这本书按照普通人最容易接受的时间顺序,从公元前 600 年左右的泰勒斯讲到十三世纪的托马斯・阿奎那、奥卡姆的威廉这一系列的人,也就是从中国的春秋时代写到了明朝快要建立。主线是通过思想进行串联,三哲之前像孤散的点,三哲之后哲学大厦开始初步建成,后续的犬儒、伊壁鸠鲁、斯多亚学派、新柏拉图主义、在哲学上基督教好像横空出世一般,从奥勒留皇帝开始逐渐冒头,希波的奥古斯丁集大成,圣奥古斯丁博采众长把神学推上了新高度,虽然日耳曼人轰隆隆的 “铁蹄” 声,西方历史也进入了中世纪,不仅哲学黯然神伤了连皇权都要为教权退位了,如果是这时候最重要的一个命题是什么,我认为是 “证明上帝存在”,从罗马末期的奥古斯丁一直延续到近代,还有延续几百年的共相之争,最后由托马斯阿奎那接下来神学的最后一棒整合了亚里士多德和奥古斯丁,就好像在说 “神学才是最牛 X 的,古希腊哲学知识奥古斯丁地下之城的注脚”,但是黑死病来了、高高在上的教权向世俗的权利伸手了。我们能看到不同的思想家对前辈的思想的破与立以及完善, 比如柏拉图和亚里士多德对善的不同理解。对于我来说的难点有三个:1、 记不住人名,看中国历史的也有类似的困惑,但是西方人的名字更长。。。2、 不知道地名在哪,比如帕多瓦在哪,看中国历史还能和现在处在什么地方有个对象关系,看西方历史少了这个抓手 3、 思想不太理解,很多时候文字都认识但是就是不理解思想,这是属于入门前必须面对的问题,和《傅佩荣的西方哲学课》结合会好一些。
转发转发同时评论快速转发评论5分享「微信」扫码分享给这本书评了5.0引人入胜的哲学史德国当今网红哲学家普莱希特写了一套哲学史,是四卷本,这是第一本,叫《认识世界:古代与中世纪哲学》。国内现在只翻译了第一部。这本哲学史的写法非常有意思,非常新颖。在难以计数的哲学史著作中,普莱希特作的是 “另一种” 哲学史。它像是一部 “连载小说”:在故事与反思交织的线索中,将哲学先贤的思想置于广阔的人类活动领域,那些永恒的大问题贯穿始终,在不同时代呈现出特有的面貌,最终沉积于当代的视野。这是一部精彩生动的哲学故事,延续在我们对世界与自我的关切与追问之中。这部哲学史引人入胜的地方在于作者不仅仅讲每一个哲学家的观点,而且用哲学发展的思路把每个哲学家的观点串起来,让我们追随到哲学发展的脉络。
转发转发同时评论快速转发评论4分享「微信」扫码分享给这本书评了2.0终于到了可以写书评的时刻,之所以这么说,因为我是硬着头皮连读带览地翻完这本另类的哲学史第一册的。我对这本书能否在中文世界畅销表示怀疑。一方面,德国的文化和时尚(“摇滚歌星式” 哲学家)与我们有着肉眼可见的差异,因而一个能嵌入德国社会趣味的作品显然会对国人深味其旨造成额外的阅读障碍;另一方面,这本书的顺畅阅读是需要一定的哲学知识积累做基础的(处事老练、富有教养的老司机最容易产生共鸣)。所以,当我一开始仔细阅读每一个章节时,大量的搜索和缓慢的进度迎面扑来。读完亚里士多德的部分后,我意识到这么下去显然不行,于是对于我能熟谙的部分,我会尝试细细品味,而其余的部分则快速浏览而过。可喜可贺,新的阅读方案让我在体味到作者思想和风格的同时让阅读本身进行地不那么艰难了。我觉得这本书最大的特点至少有两个,一是以考古式思维回到历史现场的检审与反思,二是独特有味的语言表达和许多精彩的暗喻反讽。对于第一点,我觉得并没有太大的实际意义,我们最关心的是哲学本身,而哲学家们的生活日常和真实历史只是作为一个辅助性的批判评价工具。好比我们的《老子》,首先是里面博大精深的思想吸引着我,而至于老子究竟是谁还是某个团体,生平究竟是怎样的,《老子》初生的历史原貌和演变历程究竟是怎样的?这些问题,谁都难以给出一个精确的回答,即便存在这样一个回答显然有助于我们更好地领会《老子》。对于第二点,这算是一种跨界融合的尝试,毁誉参半是很正常的,考虑到哲学家和相关严肃人士在人群中所占的比例,现实结果应是誉过于毁的。在我能读懂的一些 “俏皮话” 里,确实会对阅读本身形成一种放松和愉悦。尽管整本书在形式上是富含问号(至少相对常规的哲学史著作)和考古式的怀疑精神的,然而作者有一套自己的观点隐藏其下并不时显露。我个人认为古典部分的苏格拉底(真正的巅峰)和中世纪部分的阿奎那(可能超过了柏拉图)是本书中最重要的两个人,而作者对他们的叙述和理解,与我的并不契合,于此保留意见。最后,我尽量忍住不吐槽,但让一个团队来翻译一本哲学史著作,至少在这一个案上,从语言学上给我的阅读带来了极大的挑战。与中式外语相对应的外式中文跃然纸上,大量多出的逗号和未经调整的语序(可能出于恪守原文的考虑和对哲学文本的畏惧)几乎让我的阅读能力几近涅槃,然后,没能浴火重生~~
转发转发同时评论快速转发11分享「微信」扫码分享