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给这本书评了5.0一个心理治疗师的成长样本
在心理咨询界,欧文亚隆是神一样的人物。他是一个精神科教授,可是不喜欢学术的语言,而喜欢讲故事,喜欢从细微处描述人的经验。他写过很多心理治疗小说,像《当尼采哭泣》、《叔本华的治疗》,都是语言优美思想深邃的作品。而两本教科书《团体心理治疗》、《存在主义心理治疗》也开创或者扩展了心理治疗的版图,是心理治疗领域的经典著作。这本书是他的自传,写了亚隆自己的一生。既有对自己思想史形成的描述,也有跟同时代心理大师交往的轶事,更有对自己作为一个人的生命反思。亚隆的存在主义心理学,关注的是死亡、自由、责任、意志和孤独,而这本书里,他自我的生命成了反思这些主题的独特样本。如果你喜欢心理学,非常值得一读。
23转发同时评论快速转发17231分享「微信」扫码分享给这本书评了5.0那些你安慰过的人 和被人点亮过的时刻♥️人生中有多少次重要的瞬间让我们成长;有多少个重要的人,点亮了黯淡的生命。♥️特别感动于亚隆的书写把一个真实的自我,展现在所有人面前。作为心理治疗师,他的一生安慰了许许多多的人,但是他始终记得小时候,那一个调皮的男孩子对小女孩爱丽丝无心的嘲笑。♥️爱丽丝的父亲那个男子,在一个重要的时刻,点醒了他,让他突然感受到,应该站在别人的立场上,去考虑一件事情,那是一个男孩的成长,那是一个心灵的开花。♥️开始接触此书,便被深深吸引读起来是如此的流畅和动人。♥️亚隆原生家庭的很多经历造就了他成长中更敏感的心灵。所以他更能细致入微的体谅他人,关注到他人的需求。♥️最后我想说成为你自己,就像我们本应该成为的那个样子,简单自然地去过我们的这一生。
2转发同时评论快速转发3103分享「微信」扫码分享给这本书评了4.0存在主义精神医学大师回忆录在西方欧文。亚隆属于和弗洛伊德齐名的精神医学大师,中国(东亚)不太流行精神病学,这本书中作者也谈到他到全世界的访问,书籍签售。在中国和日本属于追星,印度原本就是作者要学习的源头,本书是一个 90 岁老人的直面人生的回忆,作者身为俄罗斯犹太移民正逢美国欣欣向荣时期,西方在宗教淡化后,需要告解的民众催生了精神病学的大发展,作者将人生困惑分为四大终极问题:不可避免的死亡,内心深处的孤独,自由和生命无意义。如何对抗和化解这些问题是存在主义精神治疗的主旨,简言之就是直面焦虑,犹太人经常谈论死亡,也是通过一次次的预演,戳破成人逃避防御体系,去不断的觉察,而不是逃避和否认,当战胜死亡恐惧后,会使我们感到对其他生活上的恐惧微不足道,从中体验到强大的自我控制感和感受到一种强烈的 “生命无法拖延”,提醒我们活在当下,尽情生活,感恩生命的馈赠。本书作者尽力真实回忆自己的一生,作者事业有成,著作等身,家庭美满,作者也并不回避自己婚姻也面临危机,夫妻服用摇头丸,四个子女的婚姻都经历了离婚,作者到印度禅修也对美丽的印度旅伴心猿意马,看 90 岁老人的一生,惜福感恩,活好当下。作者的几本专著翻译过来个人感觉不如去读《论语》,但读作者传记思考作者提出的四大终极问题,也算是审视自己的人生吧。正如存在主义的信条,“那就是看清生活的真相之后,依然热爱生活”(罗曼・罗兰)。
3转发同时评论快速转发评论89分享「微信」扫码分享给这本书评了5.0《成为我自己:欧文·亚隆回忆录》团体心理治疗的大师是怎样练就的?亚隆先生的自传给出了答案:开放的心态,不断的学习,大量的阅读,长期的实践,深入的研究,自我的剖析,勤奋的笔耕,最重要的是对团体成员的尊重信任以及直面自己的勇气,让他在团体心理治疗领域做出了开创性的卓越贡献。他对团体心理治疗的理解是如此的深入,他学习过各种类型的团体心理治疗,从中汲取精华而发展出了自己的团体心理治疗模式。想成为一位有效的团体心理咨询师,让团体成员在神奇的圆圈中成长和疗愈,就请阅读亚隆先生的自传,从他的生命轨迹中获得深刻的启迪,找到自己的专业成长之路。—— 樊富珉 中国心理卫生协会团体心理辅导与治疗专业委员会主任委员清华大学心理学系教授、博士生导师格式引文:[美] 欧文・亚隆著.【成为我自己:欧文・亚隆回忆录】机械工业出版社华章分社.2019:3. 得到电子书:https://d.dedao.cn/DlN12RHY7Icb1tui
3转发同时评论快速转发评论86分享「微信」扫码分享给这本书评了5.0Week#49: 窥见一种涌现激情和生存意志的方式读亚隆的自传,就像是浏览一部随着空间跳转的电影,时间仿佛已经不再重要。亚隆也并没有试图启迪什么人,他只是在自述,如书名所言 —— 亚隆就那样一步步地成为了自己。身边的朋友们谈论亚隆,我对他一无所知,打开这本书,看到了一位犹太男孩逐渐与自己和解的过程、团体治疗理念的形成和普及、与玛丽莲伉俪情深的一生、一位笔耕不辍的作家、一位精神分析学导师的模样、一位永不停歇在自我探索的人。亚隆有着锐利的观察和深沉的思考,他谈论死亡和伤病时的从容,以及诚挚的表达方式都让人无比地羡慕。亚隆写了大量的旅行经历以及和家人、好友的相处,我不时的也会去想,到底是经历成就了一个人,还是一个人创造了一种 / 多种经历?世界作为个体的外延,祛除幻觉、接受真实是不容易的,一个人能做的并不多,但不代表什么都做不了。看了部分的英文原版,中文版的翻译也很不错,大概是因为亚隆的文字很好,简洁优美,无需赘言。在巴尔的摩生活过比较长一段时间,亚隆提到的一些建筑物也曾路过或者待过,尤其是他东海岸的一些经历比较能共鸣,一些小众的地名的翻译略微有些不知所云。也在读 Dan McAdams 的《我们赖以生存的故事》,就像神话与文明的关系,一个人所讲述的故事或者经历又何尝不是在重塑一个人生命的内容。读亚隆的自传,我感受到了一种无比温暖的力量,并让我窥见了一种涌现激情和生存意志的方式 —— 成为我自己,并试着去讲述自己的故事。
2转发同时评论快速转发评论41分享「微信」扫码分享给这本书评了5.0亚隆,从医学走向心理学,再走向存在主义哲学的,心理治疗小说家第一次知道欧文・亚隆是很多年以前,那时候考了心理咨询师,刚接触心理学,看到一种种探究内心的方式,看到一种种心理解释的可能性,感觉无比新奇。就那个时候,有人推荐了一本书,《当尼采哭泣》。这本书瞬间打开了我对心理学的不一样认识,心理学不再是干瘪的知识,不再是冰冷的数据,心理学成了真实的人,真实的思想,真实的故事。那也是很少数的几次,在看完一本书以后,尽可能的搜罗这个作者所有书来看。现在,我有点理解,有一类书更容易吸引我,可能也同样吸引大多数人。用故事加上点别的真材实料,组合出一种新的形式。比如丹布朗的《达芬奇密码》,结合了故事和历史,高德拉特的《关键链》,融合了故事和系统论,最吸引我的还是欧文・亚隆的书,在故事里有心理学有哲学有冲突有思考。在这本亚隆回忆录的后半部分,可以看到他构思每本书时的想法,这对更好的理解他的主张,很有帮助。说回欧文・亚隆的这本回忆录,前半部分给我最大的感受是,普通。这样一个在心理学有独特贡献的人,到处充满了普通的想法,那些谁都会有的想法。一样会痛苦,一样会摆脱不了情绪的影响。远看高大独特强有力的人,近看也可以拍拍肩握握手。在普通的表述下,又透露着不普通。人,都喜欢独特,都喜欢自己具有独特性的一面。去过什么别人没去过的地方,做过什么别人没做过的事情。而把自己普通的一面写出来,那实在不是一件普通的事情。从这本回忆录里,除了可以了解一些亚隆一生的生活,还可以从他对自己行为的持续剖析中,体验到人能对自己诚实到何种程度。未经反省的人生不值得过。而对自我的诚实,可能正是通往反省的阶梯。问题是,这个阶梯似乎无穷无尽。我觉得我经历过很多自我剖析,已经对自己足够诚实了,而又会遇到更诚实的可能,每一次的自我突破的惊喜,都会在不远的将来消失的无影无踪。欧文・亚隆给他的回忆录取名,成为我自己。可以看出他对成为的这个自己的满意。就好像他自己说的一句话,人不是找到一段关系,而是创造一段关系。人不是找到那个成为的自己,而是创造了成为的自己。在亚隆创造那个自己的过程中,他做了一个重要的选择。心理学往左走是医学和科学,往右走是哲学和文学。在越来越崇尚科学精神的时代,心理学越来越走向医学。而除了各种数据各种激素之外,更困扰人更有普遍性的,幸福和意义的问题,或许哲学和文学提供了更多的可能性。亚隆选择了走向哲学,走向存在主义哲学。这个走向从他的几本书名上就可以发现,《当尼采哭泣》,《叔本华的治疗》,后来亚隆在《存在主义精神疗法》中,定义了生活的四个终极问题,不可避免的死亡,内心的孤独感,需要的自由和生活的无意义感。相信他的这些思考,对大多数现代人都有启发意义。
转发转发同时评论快速转发734分享「微信」扫码分享给这本书评了4.0这就是人生?那么,再来一次!▶️ 作为擅长治愈他人的心理学家,欧文・亚隆的童年并不完美,甚至,需要治愈。📕出身犹太移民的亚隆,从小生活在治安很差的街区,和母亲的关系只能用糟糕来形容,在他上大学之前,他和母亲之间甚至有三年时间几乎不怎么说话。更要命的是,由于性格内向,聚会超过 6 个人就会感到不自在,他也没什么好人缘,很难想象,这样的亚隆,竟然会在后来取得一番大成就。📕但改变终究发生了,14 岁那年,亚隆的父亲突发心脏病的那天晚上,由于曼彻斯特医生的及时赶到,年幼的亚隆得到了安慰,他惶恐无助的幼小心灵也终究从母亲的责骂中挣脱出来,从那时起,亚隆就发誓,“我决定我要像他一样,我将会成为一名医生,将他给我的安慰传递给其他人。”📕《成为我自己》是欧文・亚隆的回忆录,也是属于他的英雄之旅,在这本书里,他很好地回答了一个问题 —— 人生在世,为的什么呢?亚隆的回答简洁有力:“成为我自己”。📕我们都是肉身凡胎,我们难免陷入迷茫,我们总会失去勇气,然而,我们不能忽视 —— 我们内心始终蕴藏一股向上的力量,只是需要一个契机,这力量就会被唤醒,为我们拨开重重人生迷雾,然后,真实绽放。如果你暂时还找不到这契机,不妨读读这本书吧。📕你会发现,在这个价值观混乱的世界,我们有充分的理由活得更加清醒而智慧,我们穷尽一生的认真生活,终究会让我们受益。📕在这本书的结尾,亚隆深情地写道:“我总是让我的患者去探索遗憾,并督促他们追求一种无悔的生活。现在回想起来,我也几乎没有什么悔恨。而且,我每天收到的邮件都提醒我,我曾经帮助过遥远的地方的某个人。因此,尼采的《查拉图斯特拉所说》的话很适用于我:‘这就是人生?那么,再来一次!’”📕这是一份来自 9 旬老人的生命呐喊,有意无意间,它提醒着我们:人生,无论什么时候振作起来都不会晚,如果现在的生活不能让你满意,那么,再来一次!你什么时候开始,不重要,重要的是,成为你自己。
1转发同时评论快速转发625分享「微信」扫码分享给这本书评了5.0崇拜亚隆很多年,18 岁因为存在主义与他相识,当时读的懵懵懂懂,现在已无太多记忆,头脑中的他应该是一个白发苍苍的睿智老人。而这本回忆录太过真实,真实的记录了他青少年时对他人伤害的无知,记录了他不那么喜爱的妈妈,坎坷的过去,以及每一本书诞生的心路历程。感觉是一本追星族必备读物。 原来,亚隆作为一名心理治疗工作者,也曾经热爱哲学,还专门去学习过哲学课程。这也打消了我半年前因为孤阅入坑哲学,对自己不务正业所产生的怀疑。毕竟面对哲学问题的兴奋和当年第一次阅读弗兰克尔和罗洛梅的著作时一模一样。 原来,亚隆也曾有过一个让自己又爱又怨的妈妈,在情绪失控时对着他大喊 “是你害死了他”。时间没有来得及抚平他们的关系,在母亲去世后的理解让他永存这份遗憾。但儿时的经历也许在某种程度上促使他产生了对人的兴趣,尝试在带领团体的过程中挑战前人的治疗方法,进而成为一代心理学大师。 原来,亚隆在面对来访时也会有这样和那样的困扰,即使与自己的一生所爱在一起也难免会发生冲突,会在孩子们离婚时自我怀疑,会不得不去面对记忆衰退带来的总忘记钥匙的困扰,会恐惧不知何时到来的死亡。但这不妨碍他可以和自己的爱人一辈子互相支持,和子孙一起享受天伦之乐,朋友和支持性团体的存在也能陪伴他解决生活中的各种问题。他从未曾离开过自己热爱的事业,写作,见个案,参加各种公众演讲。本书的最后他写到,“这就是人生?那么再来一次”。 “我是谁”“如何成为我自己”,从古希腊开始的无数哲学家思考过这样的问题;而近代的心理学也给出了找到答案的一些方法。只是遗憾,当代又有多少心理学家能够用一生去阅读先人的著作,站在巨人的肩膀上推动领域的发展。亚隆用他的一生成为他自己,而如何成为我自己,我也要用一生来回答。希望在生命结束前,也能像他一样感慨,“这就是人生?那么再来一次”。
转发转发同时评论快速转发评论23分享「微信」扫码分享给这本书评了5.0这就是人生吗?那么再来一次每次读完一本好书,都会觉得特别得幸运,人生的导师也许未必会在现实中出现。用两天时间读完了欧文亚隆的自传,不知道该怎么说,我会经常回来的,这是一本可以疗愈自我的书,很多的困惑在这里找到了答案。1. 欧文亚隆一生也都是在自我疗愈和超越的过程中,他甚至还有过短暂的抑郁,一生都没有完全原谅自己的妈妈。"做一个完整的人,而不是一个完美的人",如果你真的不喜欢一个人,如果你真的不想原谅一个人,那就尊重自己,而不是责怪自己不够无私和伟大。他的婚姻也曾出现过问题,他的子女也离过婚,他也因为没有更多的陪孩子而懊恼,这是平凡而伟大的一生。2. 有的人无法解开自己的枷锁,却可以帮助到别人。每一个医生,每一个咨询师都有自己的伤痛,也是因为这种伤痛和不完美,才能更好地与患者共情。有时候会害怕暴露自己的软弱和无知,担心被看轻,看了亚隆先生的自传,才明白一个敢于展现真实的人,才是一个真正强大的人。3. 为什么要读书?因为读书可以让你的灵魂永远在路上。为什么要写作?因为人最可怕的不是身体的死亡,而是记忆的消失。就像《寻梦环游记》里那句经典:真正的死亡是世界上再没有一个人记得你。写作不仅仅是为了影响更多的人,更是为了自己,当每一个人读到你的文章,你就又活了一次,这大概就是永生吧。写自己的故事,写患者的故事,也许从狭隘的视角暴露了隐私,可是从更大的格局来看,拯救了帮助了更多人。4. 亚隆先生,还给大家推荐了很多伟人和他们的著作,值得继续阅读起来。咨询的本质不是理性和技术,而是真诚和爱,只有你放下自我,走进别人的世界,才可能真正疗愈他人,答案都在患者心中。读完这本书,不知道该说什么,我是一个喜欢建立亲密关系的人,喜欢听故事的人,我热爱我的咨询事业,亚隆先生的路,是我要去追随和实现的。"这就是人生吗?那么再来一次"。
1转发同时评论快速转发220分享「微信」扫码分享给这本书评了5.0没有好父母的引领,那就自己成为好父母!这样可以弥补一个人内心深处的缺憾,这也是一种升华和利他。热切地要努力成为别人的贵人、指引者,全身心地投入去拯救在命运中苦苦挣扎的众生。 自力更生是骄傲自豪的来源,但是它也会导致一种没有根基的感觉。我认识很多来自移民家庭的天才儿童,他们感觉自己像是长在沼泽地里的野百合 —— 花儿虽美但是根基不牢。 我想说我理解你在很多方面所面临的挣扎。你被卡在了两个世界之间:你既不了解也不尊重旧世界,但是你还没有看到通往新世界的大门。 故事不仅是生活叙事,是对人类欲望、恐惧,还有对意义的追寻的探索, 住 在维也纳市中心是一件令人惊奇的事情,那里是弗洛伊德曾经住过的地方。我一头扎进他的世界,走他曾经走过的路, 到如今,大江东去,浪花淘尽英雄,一切皆为尘埃。万事万物,真的,万事万物,随风逝。我们所拥有的,只是太阳底下一个珍贵的、神圣的瞬间。我曾经无数次沉思这个问题,但它每次 l 让我震撼不已。 过去的回忆和未来的憧憬,只会使人不安。” 这句话字字珠玑,饱含真理,但实现它的代价是巨大的。我认为自己无法付出那么大的代价,也不愿意那样做。 晚年的生活就是一个又一个的失去;但即便如此,在 70、80 和 90 岁时,我还是发现了更多的宁静和幸福,超出了自己的想象。还有一个额外的好处:阅读你自己的作品会更令人兴奋!记忆衰退也有一些意想不到的好处。当我翻开《三封未开启的信》《不该死的人却死了》以及作为书名的故事《爱情刽子手》时,我燃烧起了对自己的好奇心,因为我忘了这些故事是怎么结束的。 当时整天忙忙碌碌,但却找不到人生的意义。后来我才知道,人生意义这个问题,是无法向人提问的。只能我们自己去回答它,让它消解在自己的日常行动中。
转发转发同时评论快速转发评论12分享「微信」扫码分享给这本书评了5.0同理心 共情亚隆在《成为我自己》这本自传中,作为一位心理治疗大师,在第 1 章中,他回忆起来的竟然是 12 岁那年,那个毫无同理心的自己。他曾骑着自行车从儿时玩伴家门前经过,冲着她大喊 “嘿,麻子”,以一种残忍的、毫无同理心的方式来获取她的关注。谁知亚隆这一生安慰过多少受伤的心,但在 85 岁之际,他仍然对这种大多数男孩都玩过的把戏耿耿于怀,他心中一直想要说的是:“原谅我,爱丽丝。” 潜藏在亚隆心中的另一个情结是,他自认为在年少时没有遇到人生导师。他多么渴望一位穿着西装、学识渊博的有影响力的人,走进他父亲的杂货店并宣称他是一个前途无量的小伙子。但这终究是一场梦,从来都没有发生。当他是一个孩子的时候,亚隆并不喜欢自己的生活、街坊、学校、玩伴;而在这个幻想中,他第一次被一个来自外部世界的使者所认同,这个外部世界比他所在的贫民区要好得多。亚隆与母亲的关系也不得不提。每当母亲心烦意乱的时候,她就会认为:如果发生了什么坏事,一定有谁做错了什么,那个人就是亚隆。因此,在父亲病重的那天晚上,母亲不止一次地朝他大喊:“你 —— 你杀了他!” 那晚之后,亚隆决定从此对她关上心门。在接下来的两三年里,他们就像生活在同一个屋檐下的陌生人。但问题并没有就此解决,正如亚隆所说:“我与母亲的关系是我一辈子的伤口,但矛盾的是,她的形象几乎每一天都在我的脑海中闪过。” 亚隆他没有说太多的大道理,只是以他最朴实的文笔,竭尽全力为读者呈现一个真实平凡的自我。我自己曾经有过一段很长的时间,整天忙忙碌碌,就是为了工作、赚钱,时间花的很充实。将自己安排的满满当当, 也很满意自己当时的生活状态。约在 25 年前,被合伙人坑了近 800W,辛苦经营的工厂被查封后,欠了一屁股的债,生活一度陷入谷底。当时的感觉是我曾引以为傲的精神、物质世界,全都塌陷了。加上看了当时在台湾一本相当流行的完全自 x 杀手册,真的…… 好险,感激自己的怂跟懒,没有照着书中的去做。在放下了一切重新来过后,我的生活才慢慢恢复,回到了正轨。有了这段经历,再来看亚隆这本书,就有了更深一层的理解《成为我自己》这几个字的精彩跟凝炼。 人生意义这个问题,是无法向人提问的,因为这就是个委命题。若真要个答案,也只能我们自己去回答它,让它消解在自己的日常行动中。
转发转发同时评论快速转发评论12分享「微信」扫码分享给这本书评了5.0这就是人生?那么再来一次!1、《也许你该找个人聊聊》真的太好看了(也太好哭了),而封面上印着的推荐人,就是欧文・亚隆和李松蔚。我原本就钦佩两位,但依然因此心生出更多的好感和信任,决定顺藤摸瓜开始读亚隆。2、亚隆写过很多书,我认真读过《给心理治疗师的礼物》,并把他的教材、小说都买来放在书架,但却迟迟没有动作。囤这些书的时候,他的这本回忆录都还没有出版。如今决定重新面对这位老师,从他最新的作品、最完整的回忆录开始当然是最好的敲门砖。书的最后有一段充满悲伤的话。亚隆说,"我以前总是有一堆书萦绕在脑海里,等待着被写出来,但现在再也没有了。一旦我完成了这本书,我确信再也没什么书在等着我去写了。当我的朋友和同事听到我这样说时,无不嗤之以鼻。他们以前听过太多次了。但我恐怕这次不一样了。" 这真的有可能是亚隆的封笔之作。3、跟随老人的文字回望他的一生,印象最深刻的是他的 "敢"。敢在生活中追逐所爱之人,敢在治疗中袒露内心恐惧,敢在工作中打破常规,敢在教学中毫不保留,敢在写作中锐意突破,敢承认自己已经老糊涂了,但也敢继续尝新,参与新兴的短信治疗。我羡慕这种酣畅淋漓的活法,也钦佩他在心理治疗领域不断开拓创新的能量。4、存在主义和团体治疗,这是亚隆早早认定并一生坚守的阵地。不同于精神分析、认知行为或者药物治疗,我个人也对这个方向很有共鸣。当生存已经不是问题,存在就是问题;如果我们承认孤独是永恒的,那团体作为解药,就会被需要,哪怕一个个的团体也在一个个地瓦解更迭。5、这本书展现了一个存在主义心理学家是如何长成的。他有过的困惑、受过的启发;他踩过的坑、收获的经验。如果你愿意,你甚至可以复原亚隆豪华的朋友圈,并按图索骥破解一份塑造了亚隆大脑的书单,科学、哲学、文学、心理学。比如,亚隆说《神经症与人的成长》是他当住院医生时划线最多的书,他也很喜欢卡夫卡在《审判》中用隐喻的方式描述了神经质和没缘由的内疚。你当然也可以直接搜索囤书单,但如果你曾仔细在书中跟他走过一遭,这些知识和书单,会变得更可信也更值得重视。6、亚隆的书太多了,这本回忆录提供了一个明确的线索,你会清楚每本书诞生的前因后果,其中的灵感来源,写作时发生的趣事,以及他自己对自己作品的感受和评价。这样你就会知道自己对哪本更感兴趣,可以先看起来。我再次被提醒,《存在主义心理治疗》和《团体心理治疗》这两本躺在书架上的大部头需要被认真对待,但还是准备先看《诊疗椅上的谎言》—— 亚隆说有好几位制片人想把它搬上大荧幕(而国内心理题材的影视作品是多么尴尬)。7、"这就是人生?那么再来一次!" 亚隆总是鼓励患者追求一种无悔的生活,他率先做到了。
转发转发同时评论快速转发评论12分享「微信」扫码分享给这本书评了5.0亿万斯年的时光轴上,被激光点亮的这一瞬间死亡、自由、孤独和意义,这些是我经常问自己的四大课题,也经常跟亲近的人讨论,却不曾有过明确的答案。以前看葛文德医生《最好的告别》,思考如何才能体面有尊严地走过人生最后一段旅程。这次看这本《成为我自己》,既是瞻仰欧文・亚隆这位国际精神医学大师的一生,也产生了对存在主义、尼采和叔本华的浓厚兴趣。这本书对我最大的慰藉在于,原来心理治疗师,即使如欧文亚隆这样,终其一生也绕不开 “死亡、自由、孤独和意义” 这四大课题的羁绊,也有自己的苦痛和解不开的心结,也要从书中寻找慰藉。在这之前,我跟亚隆的一个病人抱有同样看法,认为心理治疗师都带着自命不凡,“我成功解决了自己的所有问题,现在告诉我你的问题”。这本书够坦诚,亚隆说他和母亲的关系是自己一生的痛;也会因为病人外形像他比较讨厌的一个人而对这个病人带有偏见;在带领过临终患者的团体后,他自己也求助其他治疗师做了长达 3 年的治疗。这让我想起小时候看过的一篇作文材料,观音像前跪着一个长得跟观音一模一样的人在祈祷,旁人诧异问她为何,观音回答说 “我也遇到了难事,但我知道,求人不如求己”。读这本书的某些片段,让我觉得心理治疗师就是这么一个宗教角色。我们需要有人来宽恕我们,无论这个人是菩萨、牧师还是心理咨询师。他们的共同点是怀有爱和悲悯。心理治疗师知晓别人从来不曾公开过的秘密,然后郑重宣布他是无辜的,“我向他保证,他已经为自己的过失付出了代价”,让前来咨询的人得以如释重负。心理咨询师这一生也需要自我疗愈。尽管欧文亚隆过着一种在外人看来很完美的生活,有非凡的人生伴侣且几十年婚姻稳固,孩子们被培养得都很成功,成年后都住在附近,有自己深爱的工作和写作,著作深受世界人民喜爱,“几乎没有遗憾”,但他仍坦言自己对死亡怀有恐惧。亚隆说自己数十年来一直在努力理解和改善对死亡的焦虑。他引用米兰・昆德拉的话:“死亡最可怕的不是无法再拥有未来,而是让你无法再拥有过去”。年老时公开演讲完听众鼓掌,他把这视为是观众对自己的告别;读他书、听他演讲、给他写信的人越来越多,在他看来,一方面是对自己的肯定,另一方面则是人们意识到他可能不久就要离开人世了,“不然人们为什么这么急着来看我呢?” 看完这本书已经是夜里十一点半了,我让对象帮我搜了一下亚隆是否健在,他回复我说百科上只写了他出生于 1931 年。说明人还在。算算亚隆老爷子今年正好 90 岁了。但是我又忍不住想,如今他不再看病人,也不再出席公开场合,孩子和孙子也一天天长大,记忆力渐渐衰退,如何自处呢?他认为写作本身就是在对抗时间的流逝和不可避免的死亡,可当他在 85 岁高龄写完这最后一本书之后,到今年又过了 5 年,这 5 年,他是怎么挨过的呢。他记忆力是否还好,足够他想起曾用来安慰过自己的道金斯的思想实验:谢谢有这么一个人,曾写过这么多本真挚的书。
1转发同时评论快速转发210分享「微信」扫码分享给这本书评了5.0我们的人生是什么颜色,取决于我们的注意力放在哪里推荐理由:我们越来越想要更多地了解自己。而了解自己的方式有多种。其中一种,即通过阅读别人的人生,将别人的人生作为一面镜子,以看见自己的人生。而读心理学家的自传,显然是一个非常不错的选择。最近几年,随着信息传播的普及,我们可以听到很多关于 “原生家庭” 的声音。坏消息是,我们发现,随着年龄的增长,我们越来越像抚养我们长大的人。偏偏不巧,我们越讨厌什么,往往就会越像什么。有一个好消息,因为比以前有更多看见和了解的机会,从而让我们认识到身上的问题,因此也有更多的可能性改变问题。最终,我们会变成什么样,取决于我们对自己的看法。
转发转发同时评论快速转发19分享「微信」扫码分享给这本书评了5.0走在成为自己的旅途上第一次读欧文・亚隆的回忆录,一股暖流迎面而来,扫光浸在膝盖上的江南冬季的湿冷。作者是享誉世界的心理治疗师、精神医学大师。更重要的是,作为一个高度自觉的个体,他的风趣、睿知、平易近人,在书里可见一斑。也以罕见的真诚,道出自己的一些私密行为。具体是什么,我说不出口。一位刚获国际科学大奖的物理学家,焦虑地来找欧文。焦躁感来自内心深处移民家庭深深的贫乏感,即使荣誉加身也难以排解。欧文对这位物理学家说出了这段美丽而感人的话:“我认识很多来自移民家庭的天才儿童,他们感觉自己像是长在沼泽地里的野百合 —— 花儿虽美但是根基不牢。” 我们的城市化浪潮,已开启下半场,还将持续不竭地向前涌动。往上数一两辈,多数人都是农民。对于许多新搬到城市的 70、80、90 后们,乡下的老家已遥不可及,城市的人际关系尚未成熟,常有种 “根基不牢” 的感觉。时常,我们觉察到自身的渺小和无力,期待被外界拯救。而被拯救和提携的念想,带有普遍性,也贯穿在欧文的写作中。欧文的父母是从苏联去到美国的犹太移民,受教育有限,起初一贫如洗。他生命的很长时间,与挑剔和易怒的母亲关系紧张,有几年,他与母亲只是生活在同一屋檐下的陌生人。有几句未能及时说出口的表达同情与爱意的话,是他父母去世后,萦绕在欧文心头的:“我知道你们(父母)经历了什么。我知道那有多么艰难。我知道你们为我做了什么。请原谅我曾经那么的为你们感到羞耻。” 面对年幼时叛逆的自己,欧文说,“我想说我理解你在很多方面所面临的挣扎。你被卡在了两个世界之间:你既不了解也不尊重旧世界,但是你还没有看到通往新世界的大门。” 当下的我们,在被撕裂或平行的社会里,多有类似的焦灼与迷茫,不是吗?爱情眷顾而来。欧文提到自己与初恋兼妻子相处时的震颤,展示了爱情对自己温暖而持久的润泽之功。他忘情地写:“她提升了我的思想,激励了我的雄心,给我提供了优雅、大方和致力于精神生活的榜样。” 美好的爱情,彼此塑造,一起向好。团体是社会的缩影,在团体治疗中出现的问题,将会重复或类似于最初让来访者前来治疗的人际关系问题。欧文以工作为载体,统合自己内敛敏感的天性和专业积累,促成《团体心理治疗:理论与实践》的出版,对团体治疗师和心理咨询爱好者有大帮助,获得的版税和由此带来的讲座酬劳,远超当大学教授的薪水,带给家人财务上前所未有的安全感。在心理治疗领域,弗洛伊德对欧文的影响深远,这是他反复强调的,实际上,弗洛伊德是心理治疗的鼻祖。像经典文学作品关注具体的人一样,欧文主张和来访者进行合作,而非把对方当作病人。他逐渐相信,在团体治疗中真正重要的是个人的坦诚和透明,而非专业权威。通过治疗后给患者发送欧文自己的个人总结,引发了治疗师在透明度方面大胆且不寻常的尝试。即使面对比自己年长的权威,欧文也敢于坚持自己的疗法,并被验证合理有效,在一条条无人引领的路上,创造出独有的风格。大文豪查尔斯・狄更斯的所有书,也被欧文反复重读。斯蒂芬・茨威格、卡夫卡、加缪等许多名家,他也非常喜爱。这正是化用经典的真正法门。他的整个职业生涯处在变化中,阅读领域新增了托尔斯泰、陀思妥耶夫斯基、赫尔曼・黑塞、昆德拉等名家,逐渐发现,故事不只是生活叙事,也是对人类的欲望、恐惧、意义的探索。相比写纯学术作品,欧文终生的工作热情,集中在以故事为载体,引导心理治疗师、来访者、普通读者,他写出了《当尼采哭泣》、《叔本华的治疗》、《直视骄阳》、《斯宾诺莎的问题》等在世界范围内广受赞誉的书。娶到了心仪的女人,被喜欢的医学院录取,各方面表现也很好,但是欧文・亚隆内心深处,在一生大部分时间,并不放松,也不自信,更糟的是,他不理解焦虑的来源,以致无法排解。焦虑的问题,暂时无解。欧文于是在专业上投入许多时间,大量阅读精神医学领域的著作。不止文学为他提供了能量,梵高、克里木特等画家的作品也成了欧文的最爱。焦虑渐渐可控了。当与患者在一起而毫无头绪时,欧文经常提醒自己,“一位咨询师的在场、询问、关注,会以我们无法想象的方式对人有滋养作用。”“涟漪” 概念,让我大受震动:把我们的一部分(理念)传递给别人,甚至是我们不相识的人,就像投掷到池塘里的鹅卵石引起的涟漪一直扩散下去,直到不为肉眼所见,但它们仍在纳米水平上继续着。有大量的研究证据表明,良好的治疗结果取决于治疗关系的强度、温暖、真实和共情,遗憾的是,这种方式任重道远。大部分患者陷入绝望,是因为他们不能建立和维持相互滋养的人际关系。作者逐渐以此为重点,完善了团体治疗的方式。借助克尔凯郭尔、尼采、萨特等先哲的理念,驰骋在存在主义心理治疗的疆域,重点阐释了 “死亡、自由、孤独、意义” 对人们的积极意义。以 “向死而生” 作为 “以终为始” 的智慧,借一位癌症患者的话,“真遗憾,我不得不等到现在,直到我身患癌症晚期,才去学习如何生活。” 给人警醒。如今,许多人会抱怨自己的原生家庭或外在环境。欧文・亚隆,从小生长在满是老鼠和蟑螂的移民家庭,青少年时期的无数个小时在地下室写作业,一生和父母的情感交流很少,极度敏感内敛,最终成长为自己喜欢的样子。我们每个人,终其一生,都在 “成为自己” 的旅途上,“成为” 意味着责无旁贷的传承与创造。
转发转发同时评论快速转发评论9分享「微信」扫码分享 - 加载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