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给这本书评了5.0基因趋于天下大同,文化迈向美美与共
一部刻在基因上的祖先秘史,以基因诠释基因之根及文化之根。人类主要的农作物、家禽家畜的驯化,航海技术、制陶技术、冶金技术、建筑技术的发明,都发生在文字发明前。20 世纪 80 年代以来,科学领域上演了一场神奇的跨界大戏,分子生物学闯入了原本属于古人类学、历史学与考古学的领域,以古今人类和动植物基因为样本,通过基因分析与比较,揭示了过去常规研究方法无法涉足的历史真相,尤其是提供了史前时代古人类迁徙历史的细节。我们今天所有现代人都是距今 14 万年前生活在非洲的一位女性祖先的后代。根据分子生物学的发现推及:周口店北京人并不是现代中国人的祖先。地质学底层层序律: 年代久远的地层会被埋在下面,年代较近的地层会分布在上面。非洲境外年代最早的直立人遗址位于格鲁吉亚,被命名为 “格鲁吉亚人”,属于早期直立人,和能人身高相仿,均为 150 厘米左右,脑容量却比多数能人更大,是最早会使用火的古人类,距今约 180 万年前。直立人是第一批走出非洲、走入东亚的古人类。“智人”,就是 “有智力的人”。智人远比他们的祖先聪明,他们制作工具的技能更高超,语言的交流更丰富,也能沟通复杂的意念与表现复杂的行为形态。他们已经有能力更多地猎取动物。现代人就属于智人之列,你、我都是智人。铲形门齿是东亚人群标志性特征的。丹尼索瓦人是中国人的祖先之一,至少是部分中国人的祖先之一。河南舞阳,贾湖遗址,几十支距今 9000—7800 年前截取丹顶鹤的翅骨制成的骨笛破土而出。这是迄今为止考古发现的中国最古老的乐器。贾湖骨笛一般长 20 多厘米,直径约 1.1 厘米,圆形钻孔都分布在同一侧,一般为 7 孔。主音孔旁钻有调音孔,做微调。赞叹古人声律技巧的精湛。“仓廪实而知礼节”,粟和黍都是原产于中国北方的农作物。 狗尾草是粟这种农作物的野生祖先,粟就是日常生活中的小米;野糜子则是黍这种农作物的野生祖先,黍就是今天所说的黄米。中国南方是水稻的起源地。距今约 5000 年前进入了稻作农业阶段,良渚文化的繁荣,表明中华大地经过漫长的水稻筛选和栽培过程,水稻成为当时良渚社会的主导粮食品种,并辅之以其他动植物食物。水稻起源于中国南方,向南传入东南亚和南亚,向东进入日本列岛和朝鲜半岛。距今 7000 年前,水稻种植就已经越过黄河流域,在黄河下游地区扎下根来。到距今 5600 年前,水稻甚至打入了北方农作物黍和粟占据的陕西关中地区,那里的古人形成了黍、粟、稻兼作的种植模式。八九千年前贾湖古人的粮食获取方式与南方的河姆渡古人比较像。贾湖遗址出土了许多菱角、莲藕、栎果、大豆等。贾湖古人 “靠水吃水”,捕食大量的水生动植物资源。用多余的粮食饲养家畜,比如猪,另一种起源于古老中国的食物。并能吹着骨笛水边观赏丹顶鹤河湖边起舞弄清影。5000 年以前古老中国 “南鱼北猪” 肉食格局的形成。狗是从自然界中的狼驯化而来的。黍、粟、菽、稻、猪、狗… 农耕乐土。天花,就是从阿拉伯骆驼身上传染给人类的,还有各种流感、麻疹等,也都来自其他动物。今天流行的结核杆菌的共同祖先出现在大约 1 万年前,正好是农业诞生的时间。甚至在地点上,结核杆菌从西亚的新月沃地诞生,随着早期农民的迁徙和交流,也传播到世界各地。因此,人类农业社会的发展,不但让自己吃饱了肚子,还促进了结核杆菌的快速传播。中国史前最大的古城,石峁古城,4000 年前屹立于今陕西北部神木境内。无文字记载。面积超过了 400 万平方米,一座三重城址结构的古城,方形的城墙内外三层,将城市分成了外城、内城和皇城台三部分;它建筑技术精湛的古城,城墙内实夯土,外砌石块,石砌墙体非常平整,连墩台拐角处都呈直角,堪称建筑杰作。它防御固若金汤的古城,城门结构复杂,包含内外两重拱卫城门的瓮城;城墙分布着凸出墙体的马面和角台,无死角地守护着城墙。同时代的良渚古城也只能排在这座古城的后面。游牧主要分为两种形式。一种是纯粹的游牧方式,游牧人群整体赶着牧群在草原上逐水草而走,他们在一年中会在若干个牧场停留,最后又回到起点。另一种游牧方式是季节性游牧,人群中的一部分人仍然留在农耕村庄里,而另一部分人赶着牲畜活动,一般来说,他们只是在某个季节比如夏季赶着牲畜前往高山牧场,游牧只是他们谋生的手段之一,他们还会从事农耕、采集和其他副业。商周时期,中华大地已经全面进入了家马和马车的时代。额济纳河又称黑河,古代称黑水、弱水。与中国很多大河如长江、黄河、黑龙江自西向东 “纬向” 流淌不同,额济纳河是一条 “经向河流”,顺着南北方向也就是经线方向流淌,沟通了青藏高原北缘、甘肃河西走廊和内蒙古草原地区。额济纳河流域动植物资源丰富,自古以来就是西北地区一条南北方向的重要通道,直到环境恶化,居延海彻底消失。文献记载分析,在距今 3000 多年前,小麦传入中国,到秦汉时期,中国古代粮食格局从 “南稻北粟” 转变为 “南稻北麦”,且一直延续到今日。在距今 5000—4000 年前的中原地区,中国古代所谓的 “五谷”— 粟、黍、菽、麦、稻,全都齐备了;所谓的 “六畜”— 狗、猪、牛、羊已经出现,马正在北方草原扬蹄驰骋,鸡可能正在南方地区啼鸣破晓,这两者稍后会进入中原地区。追溯 “中国” 一词,一定会提到周朝的青铜器 — 何尊,以及何尊上的那句铭文 —“宅兹中国”。齐桓公讨伐孤竹后回师,却迷路了,于是依靠老马的记忆力找到了道路,这就是 “老马识途” 的典故由来。江西崇义客家梯田背靠赣南第一高峰齐云山,高低海拔落差达到千米,层层田块沿着山坡向上展开,最多的一处梯层达到了 62 层,印证了那句俗话:“山有多高,水有多高;水有多高,田就有多高。”‘汉’来自汉中这个地方,此后汉朝、汉人、汉族等名称都与之有关。番薯的故乡在美洲。中华大地最早的直立人来自非洲,他们经由西亚、中亚一路而来,他们也可能是从北方地区进入中国的,周口店北京人就是中国直立人的典型代表,甚至可能是最早的那批中国古人类之一。他们不是我们的直系祖先,但他们的到来本身就表示,即使在古人类石器技术如此落后的时代,他们也能够跨越亚洲大陆山重水的地理阻隔。中华大地从有古人类的那一刻起,就与全世界建立了联系,只是联系有时如滔滔洪流,有时又细若游丝。开始祖先以狩猎、采集、捕鱼为生,他们走南闯北。后来他们的谋生手段有了翻天覆地的变化 — 农耕时代来临了。祖先耕种小米、黄米、大豆、水稻、小麦,赶着猪、狗、鸡、鸭,骑着马,坐着马车,把东西南北广阔的大地变成农耕魔法的舞台。几万年来,人类通过生物基因的突变和扩张、文化基因的创造和交融,最终摆脱了个人的孤岛、族群的孤岛,避免了塔岛技术悲剧。我们需要拥抱那些让各个族群能够平等地走到一起的文化基因,抵制那些分裂各个族群,在各个族群间制造歧视链的文化基因。面对在 2020 年年初新冠肺炎疫情暴发的时期,疫情迫使各个国家彼此关闭了国境通道,各个社区限制了人员进出。一种病毒能够感染几乎所有国家的所有族群,这生动地验证了,全人类在生物基因上差异非常小,天南地北的族群早已有了充分的基因融合,只是这验证的方式过于苦难。
1转发同时评论快速转发评论57分享「微信」扫码分享给这本书评了5.0我们平常看待问题容易陷入非常局限狭隘的境地,原因就在于我们使用的坐标系太小了。空间上,我们往往将自己局限在现代中国的范围内来思考,而不是全世界。时间上,我们又往往容易将有信史可考的历史,具体的说就是我们自己有文字记载的历史作为中心来思考,以至于我们看到的东西都太小、太片面、太肤浅。如果用这样的历史观来看问题,那么大部分问题都会呈现出之前我们祖辈就已经得出的答案,我们就不会有思想的进步,所以我们想求得进步,就需要在时间维度上和空间维度上更换坐标系。以基因的全球旅行这样的角度切入,我们就可以同时扩展时间维度和空间维度,获得更大的视野,从而得出全新的令我们震惊的刷新我们三观的结论。一个典型的例子就是中国人的祖先和日本人的祖先的问题。我们大多数人在回答这两个问题的时候,往往会用狭隘的坐标系来衡量。中国人的祖先,我们只会追溯到炎黄这两个部族,而日本人的祖先呢,在我们的历史认知中,我们会觉得日本人是徐福带去的童男童女繁衍出来的。然而事实上根本不是这么一回事,或者说,这样的认识只是真相之树上的一小片树叶而已。我们若是在坐标系层面被困住,就会一叶障目,不见泰山。总而言之,这绝非一本普及最新生物学和人类学知识的书,而是一本可以带来认知冲击和认知范式革命的书,值得认真反复阅读,并向周围的朋友推荐。
转发转发同时评论快速转发评论1分享「微信」扫码分享给这本书评了5.0本书强烈推荐!部分内容虽不一定是真实的,但可以把我们如何演绎来的捋得较为合理清晰。必须强调,今天我们所谈论的民族,是近代民族国家兴起后才出现的概念,是一种想象的共同体,是文化基因的产物。基因告诉我们,早在 1 万年前农耕时代来临时,生物基因意义上的族群界限就开始变得模糊,人群与人群之间的基因交流变得越来越频繁。以 “民族” 这个几百年前学者构想出来的文化概念来向远古反向推演,认为人类几万年的迁徙历史中,数以千计的族群之间有着明确的基因阻隔,族群之间有着本质的基因差别,进而判定族群与族群在智力、文化上有高低之分,这些观点是毫无科学基础的臆想。
转发转发同时评论快速转发评论1分享「微信」扫码分享给这本书评了5.0这书需要做时间轴阅读《无字史记 —— 基因里隐藏的祖先秘密》《草与禾 —— 中华文明 4000 年融合史》—— 波音从智人走出非洲到草原文明华夏文明彻底融合跨度真够大的从非洲出来的古人类一波一波的最后有了发达的大脑这波活下来了两河流域那帮人估计最先定居下来发明了一堆黑科技由草原从北向南传到我国我国再从东向西传后来是从北向南传农业让人类定居下来粮食富裕了喂猪了驯化了一堆肉吃草的肉又把一堆人引向了大草原这帮人撒欢了拿着铁器刀,架着马车一路披荆斩棘属于科技碾压从冒顿开始大面积来华夏打劫一直到清朝的统合看其实一直是种地为主的提供钱骑马为主的提供武力不过是偶尔一个头领偶尔一边一个头领或者一边几个头领就是所谓的政权上边换领导低下的人民一直在互相融合基因骑马的没文化记录不下来他们的历史吃亏了如果站在公平的角度看都是中国人的角度看冒顿 耶律阿宝基 完颜阿骨打 铁木真 努尔哈赤。。。这些马背上的猛男更值得被关注匈奴 鲜卑 柔然 突厥 回鹘 契丹 女真 蒙古大草原那边的朝代带盖这么个顺序吧很感人的奋斗史
转发转发同时评论快速转发评论1分享「微信」扫码分享给这本书评了5.01.1870 年之后的世界经济,进入了 “创造性破坏” 持续产生的年代。作者德龙认为,这种变化主要是市场孕育的。市场自己能发掘新的需求,还能主动寻找技术和组织上的解决方案,是一个自我闭环的系统。2. 波兰尼认为,人类的经济活动里存在 “双重运动”。第一重就是哈耶克宣扬的狭隘市场论,第二重运动叫做 “社会保护”。市场机制和社会保护,平时处于一种动态平衡状态。只有当 “市场论” 过度流行,或者保护措施错配了市场中的各项资源,全球经济才会陷入大的动荡,使多数人受损。3. 对繁荣 “乌托邦” 的向往,是人类共同的憧憬。但通往繁荣的过程,却往往是 “蹒跚前行”。最终,人类似乎并没有找到确凿无疑的通往繁荣之路。但可以肯定的是,增长与公平这两项要素,哪一样都不能轻易舍弃。
转发转发同时评论快速转发评论赞分享「微信」扫码分享给这本书评了5.0一本宏大却亲切的书宏大,表现在时间和空间上,表现在作者的视野和叙事上,表现在对科学技术和文化文明的态度上。亲切,表现在文字的娓娓道来,表现在对专业技术深入浅出的讲解,表现在讲故事的丝丝入扣。后记里用很长的篇幅表达了对各国在新冠疫情时期表现出的 “狭隘民族主义” 苗头的担忧和批判,例如 “站在 21 世纪科技如此发达的今天,我们丝毫不用担心自然界的地理阻隔会把中华大地与世界的其他部分再次分开。但我们要警惕,那些族群内部自我欣赏所形成的某些消极的文化基因,会在族群与族群之间制造新的阻隔。”
转发转发同时评论快速转发评论赞分享「微信」扫码分享 - 加载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