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给这本书评了3.0国社党(纳粹)在一个小镇上台记
这是美国高校德国史指定读物,通过一个德国普通小镇 1922-45 年的政府政党变迁,试图揭示纳粹是如何上台和统治的。本书的优点还是沿袭西方史学资料的细节严谨,1 万人的小镇,已经有详细的档案,本书详细记录了小镇的背景,经济情况,从 1930 年开始各种竞选过程,一直到纳粹党通过竞选上台统治到二战结束。小镇的选举主要是在国社党(纳粹)和社会民主党之间进行,本书进行了详细的记录,认为是社民党的僵化没有关心底层民众,让纳粹煽动民族主义上台。但不足之处也是西方对纳粹问题的通病,就是只是把纳粹当成一个邪恶的符号,并没有解析他的纲领和主要主张,因为这样就变成宣传了。因此不能让人信服的解释纳粹的反犹反共的原因,也不能解释马克思主义的发源地德国被纳粹统治,而马克思主义革命在苏联成功,特别是二战纳粹为何进攻苏联,两线作战自取灭亡?这些问题单纯看西方的教材是给不了答案的,过去认为西方在社科领域没有禁区,但现在来看,关于意识形态还是都有禁忌的,纳粹兴起时期,德国人口民族单纯,流动性不大,小镇的犹太人只占 1%(120 人),国社党纲领规定 “凡是具有德意志血统的人才能成为本民族同志”,这样自然就是反犹的。而主张工人当家作主,打击卖国贼,高利贷,投机商这些都是对底层的动员和共产党主张相似,但纳粹用民族主义把共产党逐出并重点打击。因此此书一般,只能当成参考资料闲读。
转发转发同时评论快速转发评论31分享「微信」扫码分享给这本书评了4.0偏宏观层面每个团体都看到了纳粹主义的一面或者另一面,但是没人看到它全部的可怕之处。只有到后来オ会变得明显,甚至是那时每个人的理解程度也是不一样的。大众的不抵抗让纳粹分子能够对人类种族犯下罪行。就某些方面而言,纳粹最大的罪行就是鼓励道德麻木,并且证明了其正当性,甚至是在那些不同意纳粹分子的人中也是这样。这是因为这种道德麻木是所有纳粹主义其他不道德罪行的先决条件。纳粹独裁统治最终还折磨着想要与之和平相处的诺特海姆人,他们在经历了普遍的信任和社会交流崩溃时就了解到了独裁统治的含义。当希特勒的政策为他们带来战争的时候,所有人都对此有了清醒的认识。但是,当诺特海姆的中产阶级以压倒性的优势投票支持引入第三帝国时,没人预见到结果。没有人真正理解希特勒掌权城镇会经历什么,没有人真正理解纳粹主义是什么!
5转发同时评论快速转发评论20分享「微信」扫码分享给这本书评了4.0大时代下,一个城市的“琐碎记忆”。“大萧条” 时代下人心惶惶,“经济才是关键,笨蛋” 这句口竞选号应该送给希特勒,可惜他并没有克林顿的好运气。面对难以搞定的 “福利成本” 问题,纳粹做出一副 “燃烧我自己温暖千万家” 的样子。但你又不是太阳☀不能持久,只要是柴就有烧光的一天,于是纳粹决定燃烧别人,开始燃烧全人类。“啊我的宝贝人民们看啊为了养你们,我不惜祸害全世界,不惜与全世界为敌,最爱你们的人当然是我”🌚。这就注定了必败的结局。没人能做到,别的党派做不到叹一口气,纳粹说不我要放卫星🤣,上台后只能放更多的卫星。这就是害人害己的恶性循环。所以纳粹上台是偶然,下台是必然
转发转发同时评论快速转发评论4分享「微信」扫码分享给这本书评了4.0每个问题划分很多部分,对每个部分的思考越精确,整体就越明了。📖 书名:纳粹掌权:一个德国小镇的经历✍️作者:【美】威廉・谢里登・阿伦❓为什么推荐这本书?过去 17 年以来,本书在美国成了德国历史课程中的最常用指定读物,我认为,这在很大程度上是因为理解一个城镇而不是全部国家的历史让学生们感觉没那么困难。将涉及 6 000 万人的这个难以想象的复杂问题放在一个小规模的社会中来看,似乎更容易理解了,不过复杂性的绝大多数相同因素依旧存在 —— 很多美国学生也发现了这点。- 这是关于魏玛共和国末期第三帝国初期某个德国小镇的历史。我们试图理解 20 世纪核心的政治和道德议题之一:文明的民主政治如何沦陷为恐怖的独裁专政?我选择以研究某个小镇的方式来解决这个问题,这在某种程度上是因为现存的纳粹革命研究没有从地方角度进行。有本书是关于布伦瑞克省的纳粹党 — 保守党联盟的,还有本书是关于石勒苏益格 — 荷尔斯泰因地区各省纳粹化的(在实际掌权前,这两个地方的纳粹都是软弱无力的),但在我进行现在这项研究之前,并没有作品涵盖纳粹革命的整个时期或是关注某个特定的地方。- 纳粹在地方上的措施是德意志第三帝国建立的关键。掌权之前,希特勒在地方党派组织的高超技巧和适应能力让他获得了极大的支持。1933 年春天的实际掌权主要是自下而上进行的,尽管希特勒身为德国总理的身份确实提供了便利和可能性。而元首登上权力顶峰是因为他的追随者们在最底层、在基层很成功。- 单一的组织远不能充分地反映整体。就很多方面而言,这本书的主题并不是一个普通的德国城镇。这里有大量的中产阶级;这里和乡村的关系更为密切,工业化程度没有其他德国城镇那么高;这里有更多的路德派教徒;这里更早地转向了纳粹主义,比德国的其他地方更加坚定地支持纳粹主义。而这里确实有代表性:在纳粹党的激进主义方面、在社会民主党的社会力量和弱势方面、在国家主义中产阶级的态度方面、在投票趋势方面、在政治活动和派系暴力的发展方面,也许还有其他内容,只有对其他城镇进行类似的详细研究时,这些内容才会变得明显。从这个意义上来说,这并不是真正的微观研究,不过这对更广泛的趋势是有益的。我认为这一研究至少明确证明了纳粹革命在某一特定区域具有各种不同的内容。- 如果说微观研究的缺点是不具有代表性,那么其优点就是可以进行深入而细致的研究。作用因素越少,历史学家越有可能全面地了解所有的内容。可变因素是有限的,于是,对背景要有全面和相对稳定的了解。即时性和真实性增强了。人们可以将行动置于日常生活模式中,从而判断出为什么个人采取这样的行动,为什么德国人做出让希特勒掌权这样的选择。正是这种可能性,而非其他内容,引导我去研究一个城镇的命运,要不然的话,这个城镇在一般有关纳粹主义兴起的研究中甚至都不值得做个脚注。- 世界上的小城镇在两个方面有共同点:很少的隐私和大量的流言。在开始这项研究前,我就得出了结论:不仅应该为那些提供消息的人和主要人物的姓名保密,而且要隐瞒这个城镇的真实名字。因此,人们不可能在地图上或者百科全书中找到 “塔尔伯格”。这一预防措施也是我对市政官员和受访者许下的承诺之一。想要进行研究的学者们可以在明尼苏达州大学历史系找到这个城镇的信息以及一系列资料的详细信息等文件。
转发转发同时评论快速转发评论4分享「微信」扫码分享给这本书评了3.0角度独特,翻译一般如果认真读过这本书,并有一些基本的三四线城市的生活经验的话,会发现这本书并不像得到推荐语说的那样:复杂的人性展露无余,这个小镇到底发生了什么。而且,这本书的翻译水准实在不敢恭维,虽然翻到最后的看到翻译者的译后记,引用了德国新教牧师马丁・尼莫拉 (Martin Niemoller) 的话:起初他们追杀共产主义者,我不是共产主义者,我不说话;接着他们追杀犹太人,我不是犹太人,我不说话;后来他们追杀工会成员,我不是工会成员,我不说话;最后,他们奔我而来,再也没有人起来为我说话了。让我哭笑不得的是,译者说这位牧师死于纳粹手中,上面这些文字是他的墓志铭。实际情况是,这些文字的确是这位牧师写的,但不是他的墓志铭,是他为美国波士顿犹太人大屠杀纪念碑写的碑文。这位牧师也不是死于纳粹手中,而是去世于 1984 年 3 月 6 日。至于牧师的生平不再赘述,都是百度可以寻找的内容,译后记的错误也不影响理解这本书,因为这本书是用流水账的形式写的,很好读,偶尔出现的翻译错误也不影响阅读体验。如果让我给这本书给个星级评价的话,勉强三颗星吧。
转发转发同时评论快速转发评论4分享「微信」扫码分享 - 加载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