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给这本书评了5.0我做梦也想这种旅行,几十年了还没实现
吉尔吉斯斯坦、塔吉克斯坦、乌兹别克斯坦、土库曼斯坦、哈萨克斯坦,是中亚的几个斯坦国家,苏联解体后,中亚像一颗失落的卫星,迷失了方向,三十年来在全球化的边缘与大国的夹缝中校正着自己的轨道。《失落的卫星:深入中亚大陆的旅程》作者:刘子超。从 2011 年深秋,作者第一次抵达塔什干,接下来的九年里,开始持续探索中亚这片土地。作者几乎去到了他在中亚可以去到的所有地方,描绘了一幅真实的中亚原貌。读着此书,有一种跟随作者跨越时间和空间,穿越历史的真实感受。正如作者自己说,如果想获得关于世界的知识和经验,想理解所身处的现实,还有什么比旅行和写作更好的方式?2019 年,本书的乌兹别克斯坦部分有幸参与全球 “真实故事奖”(True Story Award)评选,并在随后的全球决选中获得 “特别关注奖”。作者在书中留下的 40 幅珍贵插图,让我一览中亚原貌。我什么时候能实现这种旅行的梦想呢?“斯坦” 是波斯语,用拉丁字母表示,写作 stan。 “斯坦” 虽然是波斯语,但,它不是一个单词,而是一个后缀,用来表示 “…… 聚集之处” 的意思。吉尔吉斯斯坦,就是吉尔吉斯人聚集的地方,等等,以此类推。然而,随着后来世界上现代国家的概念出现,“…… 聚集之处” 逐渐引申出 “国家” 的意思,吉尔吉斯斯坦,吉尔吉斯人聚集的地方,引申为吉尔吉斯人的国家。
转发转发同时评论快速转发评论116分享「微信」扫码分享给这本书评了5.0中亚5国游记难得好书,作者 80 后,但文笔老辣,中亚 5 国游记写的不急不躁,作者从 2010 年开始深度游历中亚多年,学俄语和当地语音,非虚构类游记中国作家很多年没有看到了这样的文笔了,那片土地对大多数人很陌生,作者娓娓道来,笔触细腻,很平淡的小故事一个个串联,不着痕迹的加入历史,文化和个人感悟,对比郭建龙的蒙古游记就更深入。平淡的小故事,初读不以为然,深想作者海量资料的筛选,克制很难得。难得单向街的赞助,从海外获奖也看出作者文笔深得西方文坛赞赏,此书适合闲散静读,如纪录片带读者游历这片陌生的世界。
1转发同时评论快速转发461分享「微信」扫码分享给这本书评了4.0忍着笑认识中亚愛看旅遊文学,因为世界这么大,看过风景后,就想理解那亇地方的人和事,过去的是历史,当下的就是旅途上遇见的。作者用以下的文字概括了中亚的历史:"经历过蒙古入侵、汗国争霸、苏俄重塑以及独立后的混乱和复原,中亚又恢复了长久以来的模样 —— 像一颗卫星,徘徊在不同文明与势力之间,校正着自己的方位。" 作者认为 "没有人与人的互动,旅行只会沦为空壳。" 此书最精彩之处就在于以生动和诙谐的笔触抽写旅途遇到的形形式式的人物。吉尔吉斯的文学青年阿拜提醒作者如果想获得诺贝尔文学奖,就不要抨击绿色和平,更不要抨击 LGBT。因为吉尔吉斯作家艾特玛托夫就是因为抨击了 LGBT 而输给了高行健自称 "环球旅行家"(global trotter)而被作者戏称为 "环球咸猪手",踩着都市休闲的优雅细轮自行车遊帕米尔高原的德国青年要让作者看到乌致别克 "现实" 的从事出口贸易的阿扎玛为了去哈萨克斯坦废弃的核试验场,连报酬都没拿的翻译艾达,结果却被 "牺牲" 掉了一路读来,忍俊不已,诚意推荐你享受如此愉快的阅读体验。
转发转发同时评论快速转发333分享「微信」扫码分享给这本书评了3.0苏俄治下的和平促进了中亚的繁荣,但也埋下分裂的种子。独立后,中亚开始对自己的历史和未来有了新的看法,不同的思潮与想法在这片土地上反复激荡。而今天,中国的崛起将会改变这里的引力,为中亚带来不同的前景。在旅行中,我已经目睹了这个进程的萌芽状态 —— 带着新生事物的生机、慌张和无所畏惧 —— 但随着时间的演进,一切都会变得更加清晰。我甚至在想,不久的将来,眼前的一切可能会彻底改变,古老的中亚将变得面目全非 —— 期待也好,怀乡也罢,这将是中亚未来的一部分,也将是中国未来的一部分。我走出海关大楼,穿过空旷的广场,回头眺望天山。
转发转发同时评论快速转发126分享「微信」扫码分享给这本书评了5.0不同的“真实”,不同的收获中亚~~是个略显冷门的词汇,给国人的诸多印象停留在五个 “斯坦”,可能这里并非旅行打卡首选之地;不过旅行的魅力丰富多层,远离喧嚣之地同样也会收获多多;作者将细致观察 / 触碰所得汇集,用温平的笔法注入到个个字眼之中,读者仿佛安上了置身其中的眼睛,与作者共同体会奇妙的中亚之旅;随意旅行的深入,读者对中亚五国现状的了解越来越多,处于时代和地域双重坐标裹挟下的社会生态一一呈现,在这里不光可以领略到更多原生态的景色风貌,还可以顺着城市人文的轨迹追寻历史的气息,通过看今景可以回顾往事,这类旅行有种系列历史课程展示的味道,也许在行走中可以让旅者思考所获更多;这本书看似一种旅行见闻文字模式,其中多少蕴藏了一丝历史和哲学的味道,让我有了更多的思考,比如感受到虽然 “旅行” 和 “旅游” 仅有一字之差,但可能就是不同精彩的岔路口;旅游可能是浅层的感受,以追求愉悦为主基调,而旅行则需要融入眼前的世界,强调真实的感受及思考,并以旁观者的角度平淡叙事;用眼睛用心都可以看世界,不同的 “真实”~不同的收获。
转发转发同时评论快速转发评论25分享「微信」扫码分享给这本书评了5.0贫瘠的舞台,刺激的冒险还记得自己最开始关注这本书的时候,就是前段时间阿富汗的局势,也因此感觉到祖国的伟大。这本书让我读到了一个真实能触摸到的作者,历时 9 年,耗费了大量的时间、精力和金钱,才有出版的这一刻,抵达读者手中,我真的是无比佩服。当然这本书并不是纯粹的旅游指南,给我们介绍当地的美食美景,不过天山深处的阿尔金 - 阿拉善的风景确实是真美,简单描述一下就是:“云影投射在白雪皑皑的山峰上,阳光下的卡拉科尔河跳跃着。马群像碎芝麻一样,散落在起伏的山水间。” 当然这还不是最打动我的,真正被打动的是这一幕:“作者在狂风暴雨中偶遇三个骑马的吉尔吉斯牧民,他坐在一人身后,牧羊犬在侧翼,身后跟着的马群如一支威风凛凛的大军,马背上三个吉尔吉斯牧民则神色自若。” 在脑海中想一想,如果自己当时在那样的场景下很可能就已经魂不守舍焦躁不安了,甚至还有放弃的想法。看到作者如此坚强,也是给自己打个预防针,自己现在遇到的这些困难都不算什么。也从书中看到了当地在苏联强大的时期被扶持发展迅速,但因为后来苏联解体,这片区域被接班的俄罗斯抛弃的无奈,尤其是书中介绍的核爆炸场地,在当年肯定是很重要的,但现在看来就是不断为这个举动慢慢偿还的,就是清理核废料防止核辐射和核污染。联想到自己那就是有厉害的人帮助自己是很好,进步很快。但永远不能把希望放在别人身上,自己还是要努力发展自己,等到有一天自己也可以离开厉害的人生存下去,这才是厉害的。对于真正的旅行,并不是带着金钱去就可以的,当然国内的还好一些。如果会当地语言就是锦上添花的了,懂一些当地的文化就更好融入了,也就更能理解当地人,就更能体会到其中的快乐了。一句话总结:失落的卫星,迷失了方向,并没有放弃,还在努力校正方向。
转发转发同时评论快速转发223分享「微信」扫码分享给这本书评了5.0搭配世界地图阅读体验更佳撇去那一大片处于我知识盲区的知识外,其中,最吸引我的是作者的写作方式。一是写人,二是写古今对比。1、写人不知是有意为之,还是无意的。对于路途上遇到的各种各样的人,作者都没有写下评判他们的话语,只是记录下他们的行为言语外貌,顶多添加一些自己的情感与联想。这其实给了我很大一片想象的空间。通过作者寥寥几笔的对话,人物的形象在脑海里自由成形。可以说,书里那些过客,人人都可以写成一本书。读到就是赚到。作者花了很多笔墨描写着中亚人民的迷茫,他们努力地在破碎的历史里寻找脆弱的认同感,只是这引发了进一步的分裂。这一部分也是引起我沉思最多的部分,也是我第二次阅读本书的重点。2、写古今对比作者把这个写法运用得炉火纯青,贯穿全书。通过地点的变化,时间线在苏联解体后、苏联繁荣期、二战后、唐朝、元朝、清朝、当下之间来回跳转。跨度极大,却毫不突兀,反倒给人以一种时间仓皇之感。作者的笔扯着我以百年为单位跳跃着,读久了感觉有些承受不住,可是又舍不得放下。
转发转发同时评论快速转发评论19分享「微信」扫码分享给这本书评了4.0记不清从万米的高空俯瞰过多少次这片土地,先是绵延不绝的雪山,高原的边缘开始有湖泊,村庄,蜿蜒的道路,从飞机上看下去,大部分是荒凉的山地,有河流,有湖泊,有水源的地方才会有城镇,有森林,有农田;偶尔飞过一个城市,周边一个又一个喷淋灌溉圆环,衬托着城市里密密麻麻的建筑,与发达城市最鲜明的对比是没有大型的钢筋混凝土楼群,更没有摩天大楼。透过圆圆的舷窗,心中是好奇和向往,眼睛睁的再大,也看不清那片神秘的土地。跟随刘子超漫游中亚的步伐,用了 2 周的时间将这些中亚国家和城市游览了一番,终于将视角从三万英尺的高空,拉回到了地面。在这个区域内,过去的几千年中,各个朝代 / 政权此起彼伏,汉唐与西域藩国时期,突厥选择了西迁,随着唐朝的衰落,中原逐渐失去了对西域的控制,于是波斯、印度和阿拉伯接踵而来,最终将伊斯兰教印在了中亚人的文化中,虽然日不落帝国曾经试图控制这个地区,最终还是不敌苏维埃的强大,苏联解体后的中亚诸国好像又回到了西域藩国林立的时代,历史总是如此的相似,不知会不会重演。大概率不会重演的,随着科技的进步,人类文明不断发展,目前的中亚各国已经不再是与世隔绝的西域,高速公路、铁路、航线、输油输气管道已经将各国密切联系起来,物流和通关速度虽然相对较慢,官僚腐败依然严重,但是信息的传播并没有受太大的限制,期待信息时代借助科技的力量,将这颗卫星移入正轨。
1转发同时评论快速转发119分享「微信」扫码分享给这本书评了5.0在《圆桌派》上看了窦文涛和作者的对话,也在抖音上看到俞敏洪对这本书的推荐,甚至在微信读书里读了试读版本,如今终于有机会且能够静下心来读完这本书了。对中亚地区的概念一直很模糊,关于它的历史更是无从说起。因此,这本书很大程度上填补了我思想上、乃至整个中文图书市场上关于这个地区及其历史的空白。很多看似熟悉却又显得无比遥远陌生的城市名,在作者的笔下一次次掀开神秘的面纱,阅读过程中常常觉得既丰富立体又充满遐想,这正是文字与影像的本质区别。印象最深的是文中关于废弃核试验实地探访的那一段,刚好在《侣行》节目中看过梁红夫妇在乌克兰拍摄的画面,因此在阅读这段内容时有强烈的画面感,但只有在文字中找到了强烈的共鸣,对于节目的印象却在慢慢淡去,包括《圆桌派》里的对谈。这本书打开了一个全新的世界,在固有的认知体系中,从未设想过原来中亚是这样的,世上还有人在以这样的方式生活着,同时对作者旅途中遇到的各种人和事充满兴趣,不仅仅是以阅读者的身份观察,还常常把自己代入到书中,想着要是自己遇到这种情况该怎么办,能否如作者那般巧妙地斡旋在各色人之间,想尽办法达成最终的目的。最后,惊讶于自己竟然在这本书中领悟到了些许旅行生存哲学:关于如何与陌生人打交道,快速融入新环境,规划行程等等;可以感受到作者此行并不轻松,难得的是始终坚定目标,坚守本心,才得以让我们看到这本诚意满满的作品,填补对中亚地区旅行与纪实文学上的空白。
转发转发同时评论快速转发评论14分享「微信」扫码分享给这本书评了5.0历史,尘埃,巨响,余音断断续续,读完了这本《失落的卫星》,真的可以说是回味无穷。这不像是一本游记,因为对景色的描写篇幅不大,这更像是一本历史书,向你还原那些在中亚土地上发生过的文明。这几个斯坦国,乌兹别克、吉尔吉斯、哈萨克、塔吉克、土库曼,对于我们来说既熟悉又陌生,熟悉的是在地图上总能看见,陌生的是我们对他们一无所知。中亚好像已经在历史的终点了。我记不清这些地方的名字,然而他们的广场上还立着列宁的雕像,苏联的痕迹同宗教复苏的迹象交织在一起。他们的国界由苏联划定,又在苏联解散后即成天堑,割裂民族混居之地的人民和他们对身份的自我认同。他们有许多因为行政需要迅速兴起,又在帝国离开后迅速败落的鬼城。他们的荒原上还存在着苏联核试验的废墟,一代又一代的人还在接受辐射对他们身体的破坏乃至摧毁。他们的人民日复一日地在此地生活着,迷茫并不因为他们与大自然离得更近而放过他们。往回看是无数历史的尘埃,纷纷扬扬,往前看是历史的余韵,没有希望。基于这样的精神底色,在扎尔肯特这一章尾声中,中国在中亚的存在感似乎非常强烈,中亚的斯坦国的现代性,一部分来自美国,一部分来自中国。好走的公路,便宜的日用品和食物都来自于中国。来经商和工作的中国人,远到杳无人烟的咸海。而中亚状况最为发达的哈萨克斯坦国,正在等待中哈边境的霍尔果斯口岸腾飞的机会一举翻身。在苏联抽身离去后,似乎新的力量接力承托了他们。中亚作为一个整体,陷落在古代蒙古、近代俄国与现代苏联的历史之中,但时至今日,也许依然没有摆脱周围庞大帝国的影响,只是帝国换了一边。几乎停滞的麻木的中亚是真实存在的,充满希望等待着被中国纳入怀抱的中亚也是真实存在的。这样的中亚,除了成为苏联的注脚,也有世界缩影的味道。复杂的、难以整体概括的、历史和宗教交织的、满足人们窥探私欲的中亚。这本书给我最大的感受在于,这个世界,无论你处在多偏远的角落里,都有着和你怀揣同样梦想的人。无论国家处在何种意识形态,地方如何贫瘠,年轻的人总是心怀梦想,年长的人总是历经沧桑。时间如潮水一样向前,把年轻变成年长,把年长磨成灰尘,有的人成为历史的一部分,如成吉思汗和帖木儿,有的人只是匆匆在世上走了个过场,就像那些流亡在中亚的朝鲜人和犹太人。好在,依旧有人愿意去追寻历史的遗迹。
1转发同时评论快速转发113分享「微信」扫码分享 - 加载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