评分及书评

4.7
39个评分
  • 用户头像
    给这本书评了
    5.0
    做一个真实的人,接受不完美的自我

    不做一个完美的人,而是去做一个真实的人。跟随自己内心真正的想法,真正成为想成为的人。

      3
      2
      用户头像
      给这本书评了
      5.0

      非常好的一本书,或许我们小时候没有好好被爱过,所以我们一方面期待爱一方面又抗拒爱,所有行为和思想背后的逻辑,这本书里都有答案,这本书不仅仅在说原生家庭的影响,也在教会我们如何打造一个好的家庭,接纳自己的不完美,自信的去改变自己,在思想上影响自己,我们每个人都是一个个体。

        转发
        评论
        用户头像
        给这本书评了
        4.0

        关于读本书前,我的问题是:好奇为什么说走出原生家庭,如何走出原生家庭,好奇本书的观点?读完后,有几点启发:1 打破对原生家庭一词的负面印象,无论是谁,一生的课题之一是:我们需要完成与原生家庭的分离,实现自我的孵化,长大,成熟这样一个闭环,才是真正走向独立 2 承认自己的不完美,脆弱,就是在接纳自己,也才有机会认识真实的自己,也是勇敢的一种体现 3 对于事实,选择面对,允许有各种感受发生,但最终都要明确一点,尊重事实,感受完毕后,选择解决问题的 a b c 方案,利于培养理性思维,长成一个 “人” 4 谁痛苦谁改变,面对家庭亲人,尊重他们的三观,允许他们发声,家庭成员想要打破原有相处模式,依赖父母几乎是无解的,所以由我们自己改变。也在这样做,尤其书中提到关于与父亲相处那块,如何打破原有模式的方法,我进行了尝试,用了令自己舒服的方式(书面文字发送,面聊会尴尬)给老爹联络,当即就有改观,那时候起,也觉得跟过去的自己也做了一个了结,心结终于解开,感觉自己又强大了一点,也感受到了爱。5 在沟通场景中(家人,伴侣,朋友,同事…)多使用 “我们”,这是合作,共存的形式,用 “我”“你” 就有对立的嫌疑咯

          1
          5
          用户头像
          给这本书评了
          5.0
          走出原生家庭

          这类型的书我读过了不少,但是刚读到不到三分之一的时候,我突然想到了《基督山伯爵》里的爱德蒙唐泰斯和神甫,他们两个都被关进了监狱,可是都没有放弃,想要出去,并且一直做着努力。而走出原生家庭,这口号喊的响亮,你又是否真的在找方法呢?是责怪养育方式吗?这和唐泰斯他们监狱里那些只会嚎叫和抱怨的囚犯有什么区别?就是这个念头,让我浑身一哆嗦。原来,是我!归根结底是我自己的责任!这一刻,才深深地理解了阿德勒所说的 —— 谁难受,谁改变。谁的课题,谁负责。以前只是记住了,并按照这个标准去做,但其实并没有真的理解。当理解的那一刻,我才真的懂了。所谓走出原生家庭,就是你自己要去努力,而不是把希望寄托在家人身上,甚至期待家人去改变,那样,只会造成更严重的对立。期望家人改变,是一个自寻烦恼的命题。—— 我们要做到为自己的人生负责,而不是为别人负责。无论多么亲密的人,就算是自己的父母伴侣或孩子,我们都要注意边界问题,因为每个人都拥有自己的想法、态度或目标,这是他们的自由,我们不能干涉。无论对方最后变成什么样子,都不是我们可以左右的,我们能改变的只有自己的人生。当我们意识到这一点后,就可以做出一个新的选择,尝试放手,不再期望家人改变。而且,为什么不是自己改变而期待家人改变呢?因为其实有个根深蒂固的思想 —— 只有错了才需要改变。不是我的错,为什么我要改变?恰好,凯文凯利《宝贵的人生建议》里面有句话,我也被深深地震撼着 —— 成熟的基础,那不是你的错,不代表那不是你的责任!当这一切串联起来的时候,我才猛然明白了,我根本就还没有成熟。更确切的说是还没有完成分离 —— 一面又想走出原生家庭,一面又想当个孝顺的好孩子,得到父母的完全认同。所以,我才拼命地想要符合他们的期待,同时做不到了又责怪他们。原来,是我自己放不下。也是我自己不够坚定。走出原生家庭,其实应该还要把省略的主语加上。你走出原生家庭!难怪了,总说要先学会爱自己再去爱别人。其实,道理都是一样的。要先满足自己,然后才是家人。学习爱的能力,体会被爱的感觉,是我们每个人都需要做到、需要不断进修的课题。过去的,让它过去吧。它不是沙子,越抓紧就会漏出去越多。相反,过去是影子,只要有光就会出现;同时,也只有站在阳光下,才是最好的走出办法。童年的创伤已经造成了,不管是父母有意还是无意的过错导致它发生,这个事实已经无法改变。我们能做的只有活在当下,找到问题症结,解决问题,才能迎来更好的人生。—— 切断童年创伤主要分为三个步骤:接受、修复和阻断。这三步,你都是主角。所以,走出原生家庭,最重要的是学会分离。掉进沼泽地,不是和它对抗,而是放松,然后再想办法出来。出来以后,可以选择绕道走,而不是非要去多多练习如何从沼泽地里出来。把自己练成此高手。我也对《最小阻力之路》里所说的 “解决问题的思路,根本就是错的。” 有了更深的理解了。走出原生家庭就是问题,而最小阻力之路其实是分离,从原生家庭分离出来。这一回,突然就感觉浑身轻松了不少。分离呀 —— 分离是我们每个人都必须要经历的事情,只有接受分离之后,我们才会找到自我和自在的感觉。

            转发
            2
            用户头像
            给这本书评了
            5.0
            很温暖的一本书

            非常 nice 的一本书。或许我们没有被好好爱过,但这并不妨碍我们现在和未来的爱。和《被讨厌的勇气》有异曲同工之妙。原生家庭与亲密关系 & 世界观的故事。很多之前自己解释不清的情绪,处理不好的关系在这里都找到了慰藉。

              转发
              评论
              用户头像
              给这本书评了
              4.0
              至少能解决一半关于原生家庭的困惑

              如题。不过结尾有种戛然而止的感觉,边听书边弄早饭时,还以为软件出了 bug…. 除此之外都不错。

                转发
                评论
                用户头像
                给这本书评了
                5.0

                非常实用的一本心理学工具书,书中的案例很能让产生 “共情”。书中有个讲述 “自体客体的关系里没有他人只有自己” 的例子,奶奶帮孙子穿衣服,如果奶奶没有把孙子看成是独立的客体,那么无论孙子有什么反应,奶奶都是看不见的;孙子觉得够暖和了,向奶奶摇头表示不想再穿衣服了,但奶奶还是不停地给他穿衣服;因为在奶奶心里,她还是认为孙子穿得太少了;她看见的不是一个真实的孩子,而是脑海中想象的孩子。整个过程中,只有奶奶自己的感受才是最重要的,其他人的感受都不重要!!

                  转发
                  评论
                  用户头像
                  给这本书评了
                  4.0

                  家是每个人的起点和心灵归属,生活里的很多行为模式和困惑在本书中得到了解读。你了解你自己吗?这本书对你会有帮助!

                    转发
                    评论
                    用户头像
                    给这本书评了
                    4.0
                    值得一读

                    正确认识自己和原生家庭

                      转发
                      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