评分及书评

4.4
57个评分
  • 用户头像
    给这本书评了
    1.0
    本书就是三陪小姐给学生讲的贞操课

    罗素本人的幸福之路,就是到处勾搭女人,不是书里他写的那些东西,这老小子写书没实话。罗素动笔写《幸福之路》时,正在承受着巨大的情感压力。他老婆朵拉怀孕 6 个多月,孩子是朵拉第二个情人格里芬的,罗素表面坦然,实则纠结地接受了这顶惨绿惨绿的帽子。老婆不省心,孩子又生病:儿子得麻疹,女儿得水痘。罗素一个人扛下了感情和生活里所有的苦累。像是吞了八个苦胆的罗素,开始动笔写书告诉人们如何过得幸福。有些知识分子身上有个毛病:光说不练。给大众写一本道德标准模版,自己吃喝嫖赌啥都干。正是因为普罗大众被教育成仁义礼智信,才给了另一帮人坑蒙拐骗偷的机会。

      6
      34
      用户头像
      给这本书评了
      5.0

      罗素说:“一旦我们对自我之外的人和事产生了真实的兴趣,隐藏在自我克制信条里的自我与世界的对立就消失了。这种兴趣让人感觉自己是生命之流的一部分,而不只是一个坚硬、单独的个体,…… 幸福的人…… 会感觉自己是宇宙的公民,自由地享受着它创造的景象,它提供的快乐,不为死亡而困惑,因为他感到自己并没有与后来者真正分离。在与生命之流自然而深刻的结合中,他找到了最大的快乐。”

        2
        评论
        用户头像
        给这本书评了
        5.0
        一定要幸福!

        幸福的人是真实地生活着的,他们有着自由的情爱和广泛的兴趣,他们通过这些情感和兴趣把握住了自己的幸福,而这又让他们自身成为其他很多人的兴趣和情爱目标。幸福的重要源泉是得到爱,但是索要爱的人是得不到爱的

          转发
          评论
          用户头像
          给这本书评了
          5.0

          再强的表现力,再伟大的语言禀赋,也无法将易卜生变成莎士比亚。后者作品的创作素材 —— 他对人的尊严的观念,对人的激情的重视,对人生丰富程度的洞察 —— 是易卜生所没有也不可能拥有的,是易卜生的时代所没有也不可能拥有的。上帝、人类和自然在从莎士比亚到易卜生之间的几个世纪里全都衰落了,不是现代艺术的现实主义引领我们创作了平庸的人物,而是这一衰落过程使我们看到了人生的平庸,从而促成现实主义艺术理论的发展,而我们对世界的观察也只有靠这种理论才能证实。” 无疑,关于王子及其忧伤的旧式悲剧已经不再适合我们这个时代,而如若我们用同样的笔法去描写一个普通人,其效果也势必不同。这倒不是因为我们对人生的看法有何倒退,相反,是我们不再把某些人视为世间伟人,不再认为只有他们才配具有悲剧情感,而其他人只配含辛茹苦地为这少数人制造光环。

            转发
            评论
            用户头像
            给这本书评了
            4.0
            听着不错,看看

            幸福本质上是一种内心的体验。至于外在的一切,比如名利和成就,这些都不是光凭我们的努力就能够完全把控的。所以,我们不应该将追求幸福的希望寄托在外在的事物上。这个答案当然不能说错。但问题就在于,在很多具体的实践当中,向内探寻,并没能给人带来幸福。

              转发
              评论
              用户头像
              给这本书评了
              4.0
              幸福之路

              罗素是一位哲学家,同时也是一位得过诺奖的文学家。他就拥有这么一项能力,就是把深刻的思想,用简洁且优美的文字给你清清楚楚地传达出来。而且,对于一个 5 岁就觉得人生没有意义的孩子,能最终以 97 岁高龄离世,可见其非同一般。开篇就透露出了我陷入过的大坑🕳️在追求幸福感的时候,不少人把着力点放在满足自己的各种欲望上,大约认为幸福感就是满足感的叠加。其实,本质上总想满足自己就是觉得曾经自己被亏欠了太多。用心理学家的话来说就是陷入了受害者思维,试想,戴着这样的枷锁,何谈幸福🥰在罗素看来,幸福的关键在于走出自我沉溺;而所谓走出自我沉溺,换句话说就是要跟世界建立真实的链接,打破自我与世界的对立;它的具体表现,就是对真实世界感兴趣,保有兴致,而这,也是我们普通人的一条通往幸福之路。我想起《生命之书》里说,对所见所闻所感皆用心对待😊比如,可以俯身轻嗅一朵鲜花,可以亲身躺在那片绿草地上闻着草的清香和泥土的芬芳。把自己和世界相融,如同拼图放进恰好的地方。真真是有种幸福如同抓在手中的沙,越握紧流失得越快。那么,那么,何不换个方法,让沙和沙待在一起,而我可以直接在沙地上玩耍~(˶╹ꇴ╹˶)~💖总结:1. 相信幸福的人才能获得幸福,相信不幸的人只会变得不幸。2. 在现代生活里,竞争意识已经悄然侵入到人们生活的各个领域,甚至上升为人们的生存哲学。3. 在罗素看来,幸福的关键在于走出自我沉溺;而所谓走出自我沉溺,换句话说就是要跟世界建立真实的链接,打破自我与世界的对立;它的具体表现,就是对真实世界感兴趣,保有兴致,而这,也是我们普通人的一条通往幸福之路。

                转发
                2
                用户头像
                给这本书评了
                4.0

                作者在书中表达的获得幸福的方法,感觉几个章节里面表述的有重复。幸福的原因一:拥有广泛的兴趣,乐于接受新鲜事物,友善的对待人和事物。幸福的原因二:在生活中培养广泛的兴趣,对生活中各种事物保持兴致,但是不能沉溺其中。幸福的原因三:平等互惠的情爱关系。幸福的原因四:从事一份使人能持续获得满足和愉悦感的工作。幸福的原因五:适时的放下烦心事,消遣放松。六、学会中庸之道,在努力和放弃之间把握好平衡。

                  转发
                  评论
                  用户头像
                  给这本书评了
                  5.0
                  幸福的秘诀

                  幸福的秘诀是:尽量扩大你的兴趣范围,对感兴趣的人和物尽可能友善简洁而深刻,它提醒我们,幸福不仅仅取决于外部条件,更在于我们内心的态度和选择。通过拓宽兴趣,我们可以开阔眼界,丰富心灵;通过友善待人,我们可以建立良好人际关系,增添生活温暖。这句话鼓励我们探索和包容的心态去面对生活,从而创造属于自己的幸福。

                    转发
                    评论
                    用户头像
                    给这本书评了
                    5.0

                    在这本书里,罗素为幸福开出了药方,并对此做出了三点说明:第一,他自己亲身试验有效;第二,可适用于绝大多数人,并不要求你有特殊的天赋或优渥的家境;第三,可以通过个体的恰当努力而达成,并不复杂。同时,罗素在这本书里主要探讨的问题,也可以被归纳为三点,分别是:幸福是可追求的吗?我们为什么会不幸福?我们如何才能追求到幸福?

                      转发
                      评论
                      用户头像
                      给这本书评了
                      3.0

                      开篇那段诗的翻译就劝退了,翻译得文邹邹的,反而失去了感觉,这个译本不是特别喜欢

                        转发
                        评论
                        用户头像
                        给这本书评了
                        5.0
                        罗素说:幸福的秘诀在于拥有对外部世界的兴致

                        虚妄感来自活得太轻松。像其他动物一样,人也需要为生活做些奋斗。当一个人可以轻易满足自己的任何一点小愿望时,他会认为,如愿以偿并不能让自己幸福。唯其有限,生活才能历久弥新。1、关于爱:爱情之所以被看重,首先是因为它本身就是幸福之源,但它的稀缺还是痛苦之源。第二个原因是它能增进各种美好的享受,如音乐,山间日出和满月下的大海。再者,它能打破自我的坚硬外壳,爱情是导向合作最普遍的感情形式。2、关于竞争:把竞争当作生活主旨是很可怕、很偏执的事,这会让人的意志和肌肉持续过度紧张。这样的生活顶多也就能过一两代。经历了这种生活之后人一定会神经衰弱,寻找各种方式逃避,连休闲消遣也会像工作一样紧张和困难(因为已经无法放松了)。最后消亡于不能繁衍。竞争哲学不仅毒害了工作,也毒害了休闲。治疗这种病的处方:在平衡生活的理念下,接受清醒而恬静的娱乐。3、关于无聊与兴奋:* 无聊的本质之一是现实环境与令人心向往之的更惬意的环境之间存在反差。另一本质是人的机能没有 “全力以赴”。与无聊相对的不是愉快,而是兴奋。* 幸福生活的基础是要拥有一定的忍受无聊的能力,这是一个人年轻时的必修课之一。* 现代都市人所承受的无聊,与他们离开了自然生活密切相关。幸福生活在很大程度上必定是种宁静的生活。4、关于疲劳:* 心里戒律:在恰当的时间思考问题的习惯。培养一种有条理的思维,在合适的时间里充分的思考一件事,而不是在所有的时间里断断续续的思考这件事。* 刺激带来的乐趣并非通往幸福之路,明智的人唯一能做的是约束自身,不让过量劳心耗神的乐趣损害健康或干扰生活。5、关于嫉妒 * 嫉妒是什么:他不因自己的拥有而幸福,却因他人的拥有而不快。* 治愈嫉妒的唯一药方是幸福感。攀比性思维习惯是一个决定性原因。嫉妒的着眼点不是事物本身,而是彼此之间的关系。* 乞丐不会嫉妒百万富豪,但会嫉妒比他走运的其他乞丐。* 嫉妒催生的公正是一种最坏的公正,因为它减少了幸运者的幸福也没有增加不幸者的幸福。* 所有的坏事情都是彼此勾连的,其中任何一个都可能成为另一个的诱因。疲劳很容易诱发嫉妒。减少嫉妒的方法之一是减少疲劳,最重要的还是找到满足自己本能的生活。* 现代文明造就的人的心灵更趋向仇恨而不是友善。6、罪恶感 * 良心包含了几种感觉,一种是害怕被发现。一种是害怕被群体排斥。* 人生最无聊的莫过于作茧自缚,最愉快的莫过于把关注和努力投向外部。* 在头脑最活跃,记忆最清晰的时候才能体会到最大的快乐。这正是检验幸福的最好标准。借助任何形式的麻醉得到的幸福是虚假的。真正的幸福必然伴随着对我们机能的充分运用,对我们生活世界的充分认知。7、被害妄想以上论述可以概括为四条一般性准则,充分理解这些准则的真谛便足以防止产生受害妄想。第一条:记住,你的动机并不总像你想象的那么无私。第二条:不要高估自己的价值。第三条:不要指望他人能像你关注自己那样关注你。第四条:不要以为大多数人都怀有特别的意图设法迫害你。我将依次简要解释它们。8、舆论恐惧不少时候,人们对他人的抱怨只是自然的私心对过分的贪心的合理反应。所以,只要有可能,感觉自己与环境不相容的青年人就应该努力寻找其他工作,让自己有机会遇到志同道合者,哪怕这工作会让你的收入减少很多。年轻人往往看不到这种可能性,他们对世界的了解有限,以为走到哪里都有偏见。无论老少,一旦到了能自主判断的年龄就有了选择的权利,必要的话还有犯错的权利。青年人在任何重大问题上都屈从于老年人是轻率和愚蠢的。幸福的本质在于我们能够从心所欲地生活,而不是听命于我们的邻居,甚或我们的亲戚的想法和愿望。9、幸福的原因幸福的种类当然很多,但主要可以分为两类。我想这两类幸福可以被分为朴素的与想象的,或者叫肉欲的与精神的,也可以叫感性的与理性的。这两类幸福最简单的区别或许是,一类幸福人尽可得,另一类幸福则必须识文断字。教育带来的差别仅体现在获得快乐的途径上。体会成功的快乐需要艰苦努力,尽管通常最后能成功,但此前往往忐忑。犬儒主义在西方国家接受过高等教育的年轻人中极为常见,它是安逸与无能感相结合的产物。无能感会让所有的事情变得没有意义,而安逸让这种痛苦变得刚好可以忍受。任何人都能通过发挥特殊才能而获得工作的乐趣,只要他能满足于发挥自己才能的过程,而非博得众人赞誉。然而,越是乏味的工作就越是有可能被机器取代。机器生产的终极目标 —— 就此而言尚遥不可及 —— 就是把所有无趣的工作都交给机器去做,而人要做的是包含变化与创造的事情。在这样的世界里,工作带来的乏味与烦闷将比农业社会产生以来的任何时候都大为减少。对事业的信仰是大多数人的幸福感的源泉。对于普通人,友谊与合作是幸福感的重要元素,而它们在工业社会要比在农业社会更容易找到。但是,找到一些毫不虚妄的事情并不难,如果对这类事情产生真正的兴趣,在闲暇时心有所属,便可对抗生活的空虚感。这完全不对,所有不伤害他人的乐趣都是积极的。拿我来讲,我 “搜集” 河流在许多情况下,乃至在大多数情况下,狂热和嗜好不是根本的幸福之源,而是逃避现实,暂时忘却难以面对的痛苦的权宜之计。根本的幸福比其他任何东西都更依赖于一种关切,或可称为对人对物的友善关切。对人的友善关切是一种情爱,但不是那种想要抓住、占有和期待强烈回应的情爱。后一种情爱往往是不幸福的根源。让人幸福的那种情爱是喜欢观察人、能从人们的个性中发现乐趣,愿意为与自己交往的人创造感受快乐和趣味的空间,而不是控制他们或得到他们对自己的无限崇拜。但这一切必须是自然的,一定不能是被责任感激发出来的自我牺牲精神。工作中的责任感是有益的,而人际关系中的责任感则是令人不快的。人都希望别人喜欢自己,而不是以耐心和顺从忍受自己。在影响个人幸福感的所有因素中,也许最重要的就是能够轻松自然地喜欢很多人。幸福的奥秘在于:让你的兴趣尽量广泛,对你关心的人与事表达出更多友善,而不是敌意。因此,注意力向内的人往往感觉没什么值得关注的,而注意力向外的人偶尔内省时常会发现,无比丰富多彩的各种成分都已被分析并重组成了美妙的或具有启发性的形式。健康的生活一定会强调不同活动之间的平衡,一定不能在做与不做之间走极端。贪吃的人仅顾口福而牺牲了其他所有快乐,这样做最终是减少了人生的快乐总量。某些需求构成了一个框架,任何单独的激情都必须依存于这个框架,否则它们就可能变成痛苦之源。这些需求是:健康,保存健全的机能,维持基本生存的收入,担负基本的社会责任,比如对妻子儿女的责任。兴致是幸福和健康的密钥,对男人如此,对女人也一样。女人爱男人更多看个性,而男人爱女人更多看外貌。必须承认,在这方面,女人的表现优于男人,男人心仪的女性品质不及女人心仪的男性品质更有价值。不过我不能确定,一种好性情是否比一副好相貌来得容易。过于强大的自我是一座监狱,想充分享受世界就得逃出这监狱。拥有真正的情爱是一个人逃出了自我监狱的标志之一。仅仅接受爱还不够,接受爱还应激发出给予爱,只有这两种爱彼此对等,情爱才会发挥它最大的功效。想幸福地活在世间,尤其当韶华已逝,就不能有孤独无靠及来日无多的自我感觉,而要把自己当作生命之流的一个部分,从最初的一个细胞,奔向遥远而未知的将来。这反倒不如听凭自己犯自然的错误,因为最容易引起孩子心理焦虑的,是他们感觉到成年人缺乏把握和自信。因此,心思单纯胜过小心谨慎。若是切实渴求孩子的幸福而非自己的权力,无须精神分析的教科书来教导我们该做什么不该做什么,本能就能做出正确引导。这要求父母从一开始就要尊重孩子的人格 —— 不是出于道德或智力的原则,而是根植于某种近乎神秘的信仰而排除了占有与压迫。当然,这种态度不仅在亲子关系中需要,在婚姻和友谊中同样需要,尽管在友谊中它更容易出现。以温情荡涤一切专制倾向,从而带来更美好、更温暖、更能够把日常生活点铁成金的幸福的爱,胜过为在这个变动不居的世界继续保持优越感而拼搏和战斗的人的任何感情。决定工作有趣的要素有两个:一、需要运用技能;二、具有建设性。投身一项伟大的建设事业而能成功,由此获得的满足是生活为人提供的最大幸福,尽管遗憾的是只有卓越者才能得到这种高峰体验。

                          转发
                          评论
                          用户头像
                          给这本书评了
                          4.0

                          罗素认为,幸福来源于对外界事物和他人的真诚的兴趣,更少的自我沉溺。他们感觉到自己是生命之流的一部分,而不只是一个坚硬和单独的个体,也正是在与生命之流自然而深刻的结合中,他会找到最大的快乐。

                            转发
                            评论
                            用户头像
                            给这本书评了
                            4.0
                            优雅智慧的贵族

                            第一次了解罗素,是在网上看到采访他的视频,短短几分钟的时间,就被他的优雅与智慧吸引。这本书虽然是几十年前的作品,但谈论幸福的话题必然和人性分不开关系,而人性是不变的,所以成书的时间不会影响里面所谈及的内容,它依然可以作为我们当下的生活参考。

                              转发
                              评论
                              用户头像
                              给这本书评了
                              4.0

                              罗素的人生智慧之书,成书时英国步入现代社会,社会背景多与当下中国相通,所以书中观点历经近百年而弥新。简言之,人生不要过分执着于自我,要打开和保持对外部人和事的兴趣和热爱。黄涵老师的译本贴合当下的语言习惯,读起来流畅可口。

                                转发
                                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