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给这本书评了3.0热火朝天卷时代的反思
关于孩子教育的书很多,这次是因为播客 “大望局” 邀请本书作者永爱和王食欲(王诗毓)母女,听一下,母女真情实感,为记录过去的 10 年,本书值得一读。通篇真实记录,给读者最大的提醒应该是不能拔苗助长,尤其是在文凭在越来越贬值的今天,为了学校的科举考试,多少孩子失去了正常的青少年玩耍和社交的实践,只会考试做题,到大学毕业再重新学习,让生活和恋爱时间错位。作者母女都是学霸,翻开此书读者以为是本鸡汤励志书,其实是真实的记述,只是孩子是父母基因的传承载体,能写文章的孩子肯定有爱读书的父母。在中国这个科举的社会,自然考试成绩也不错,这样就都成了 “别人家的孩子”。孩子父亲北京人中文系毕业在媒体工作,从小喜欢看书和看剧,妈妈外地人理工科的做题家,孩子 95 年的,当时还有小升初,小学母亲给孩子大量补习,可并没有上公立重点,只上了崇文的民办初中,可也因此建立了自信,考上了北京重点高中四中,幸运遇到四中教改,可以自由发挥兴趣,考了北京电影学院导演系,从中可以看出父亲潜移默化的影响。书中孩子在英国留学时也曾抑郁想到轻生,后来是写作才走出阴霾。看着表明光鲜的学历和成绩都不如健康重要。看完全书,母女都在真诚的劝说不要 “鸡娃 “,可还是能感觉出母女难掩的焦虑,因为母女都已经不习惯心安理得的 “无所事事”,危机感是在我们民族血液里的。孩子的爱好是关键,重要的是要学会和喜欢学习,学习是为了和不相识的高人交流吸取别人的经验,而不能靠自己的摸索,现在感到生意和赚钱越来越难的人,是因为不能持续学习,学会学习就有自信敢于走出舒适区,12 年的基础教育,正确的目的是为了培养孩子喜欢学习,可大环境成为考试竞赛,家长要做的是给孩子减负,如果孩子考试成绩不好,是模式不适合,如同孩子参加体校,可能不能出好成绩,成为专业运动员,但热爱运动会让孩子终身受益,只有家长不焦虑,孩子才能乐观开朗,自己也先做好榜样,先做一个终身学习者。
1转发同时评论快速转发560分享「微信」扫码分享给这本书评了5.0这本书其实并不适合普通的家庭看,因为这里面的女儿其实是一个学霸。她不仅读了中国最好的中学北京四中,而且还以全国第一的成绩考进北京电影学院导演系,在大学期间也成绩优异,曾经两次出国当交换生,还参与了创业,有自己的公司,就连为排遣抑郁而创作的小说也卖出了影视版权。作者的家庭也是知识分子家庭,妈妈从事的是当年如火如荼的建筑设计行业,爸爸应该是报社编辑或记者,相信在北京也是中产。所以,如果你抱着不鸡娃也能成功的理念来看这本书,那你就大错特错了。这本书中,大学之前唯一不怎么鸡娃的部分,就是四中的素质教育课程,但那种不鸡娃只是不去疯狂地做同类型的卷子而已,它还是需要大量的阅读写作,需要付出艰辛的劳动。除了高中这部分,其他阶段都充斥着各种辅导班,各种排名,各种冲刺。而在进入大学踏足社会之后,更是必须经受社会的摔打,即使像作者这样优秀的学生也免不了饱经磨难。所以阅读本书的时候,特别是读到最后,往往心里面会有些嫉妒,觉得自己的孩子不可能像作者这样出色而幸运。应该说,绝大多数孩子都不可能。当然,这本书的优点也非常明显,那就是,作者提供了一个生动的个人案例,或者说个人发展史。我们可以看到女儿生动详细地讲述自己的学习方法,尽管这些方法不一定对普通学生适用,也可以看到妈妈对女儿的鼓励与宽容,这一点倒是许多父母可以借鉴的。不过呢,这位母亲其实是典型的中产阶级妈妈,她的目标就是鸡娃上北大清华,方式就是去考重点中学的重点班,然后各个辅导班连轴转。她对孩子喜欢什么热爱什么想做什么都是打心底里不认可。而且,她也喜欢拿孩子和其他优秀的学生做比较,不管是孩子上学的时候还是毕业之后。直到孩子有一天抑郁症了,她才发现自己好像做错了什么。但这位母亲非常地走运,因为她的女儿是一个特别听话也特别善于学习的孩子,所以一路都成绩优异。当然,她最大的幸运是她的孩子并没有在抑郁症的道路上走太远。没有在国外痛苦的时候选择自杀,尽管没自杀主要也是偶然因素导致的。总而言之,这位母亲是一个幸运的人。但我相信天下绝大多数父母都不可能像她这么幸运。看完本书,最让我感慨的是,其实我们无法摆脱竞争,也无法摆脱竞争取胜所必需的努力。如果将这种努力视为内卷的话,那么内卷是无处不在的。但我想,真正的内卷是无意义的空耗,是导致空心化的大量的重复刷题。那么,怎样才能在激烈的竞争中找到方向呢?就是要确定自己热爱的事业,并且能够主动地为了自己热爱的事业去学习,去制定计划,寻找合伙人,去变现,去做大自己的事业…… 这就是这本书对为人父母者的最大的启发。而让孩子找到自己一生所爱的必要前提,就是要给他们一定的自由,让他们去自由地探索,不能因为升学的压力而扼杀他们的这种探索之心。越早让孩子自立自驱,自我进化,孩子就会发展得越好。这本书最后用不多的笔墨写了爸爸在女儿成长中的作用,不仅帮她塑造了坚强的个性,引导她独立自主,而且还培养了她热爱读书的习惯,对她后来的成长发挥了巨大的作用。这位父亲看似缺位,实则居功至伟。没有这位父亲,作者也不可能取得后来的成就。文学创作和导演这条路非常艰辛,有许多有天赋也很努力的人,最终也折戟沉沙,因为缺乏机缘,或者缺乏伯乐。然而,这两者作者都不缺乏。相信本书的作者能够在自己热爱和擅长的人生道路上一路生花,创作出更多优秀的作品。加油!
1转发同时评论快速转发328分享「微信」扫码分享给这本书评了5.0《妈 这是我的人生》读后感连着几晚入睡前,耳边播放着被我预设六十分钟的《妈 这是我的人生》,但每个的六十分钟后,我依然清醒,不得不拿起手机又设置了第二个第三个乃至第四个六十分钟…… 听这本书我失眠了。 本书以妈妈和女儿两个人的视角来创作,一边讲了妈妈的鸡娃,一边讲了孩子的躲避,不同的视角,不同的心情,讲述着相同的故事。我也是一位妈妈,虽然儿子都已经有了他自己的女儿,可是当年鸡娃的经历却历历在目。我思考着若是当年没有像书中女儿的妈妈一样,对儿子的朝夕陪伴和想尽一切办法让儿子能走在同龄人的前列,那今天的儿子还会是今天的儿子吗? 我爱儿子是真的,我对儿子的严格和严厉也是真的,就像犹太人莎拉写的那本《特别狠心特别爱》,当妈妈的这种纠结的状态,真的让人无法轻松。我知道快乐的童年很重要,有一个好身体、好的性格,能尽可能多的亲近大自然,让孩子们自由飞翔,可是现实很残酷,教育资源的短缺与不平等,若想让自己的孩子能进入像北京四中这样的学校,不鸡娃如何实现。可是若全国所有的中学都能成为北京四中,还会有鸡娃出现吗?然而若此,这恐怕像日出日落换个方向一样的不可能。 如今,儿子已成为爸爸,他也有了自己的女儿,而我这个隔辈人对自己孙女的期盼却不似当年对儿子想法。我希望她的童年塞满快乐和幸福,经常嘱咐儿子儿媳不要给孙女压力,成绩不是最重要的,健康快乐平安的长大才是最大的幸福。这到底是我后悔了当年鸡娃的做法,还是隔辈人对孙女更多的宽容和溺爱,或许两者皆有。 妈 ,这是我的人生,孩子们在父母的鸡娃管理下或许内心都会有这样的呐喊,但确有大批的孩子们在鸡娃的激励下变得更优秀。但也确有很多的孩子在鸡娃的严苛下走向抑郁孤独甚至厌世。所以,我读完这本书的心情很复杂,我不敢妄评鸡娃是错误的,更不敢断言把孩子的人生还给他们自己,让他们自己自由发展就是完全正确的,因为孩子毕竟是孩子,他们的世界观还没有形成,再有所有学校的师资水平以及教育资源的确是参差不齐的,有幸能进入 "四中" 的孩子,毕竟是凤毛麟角,孩子成长的过程中需要有家长老师还有社会的培养和教育,而家长更是在幼小的孩子成长过程中是最不可或缺的角色,家长的责任重大且不可替代。 我在澳大利亚居住过一段时间,我常常看到下午 4 点钟不到,悉尼沙滩广场和街道上就满是中学学龄的孩子们尽情地玩耍,可在我们国家这个时间段大多孩子还没有放学。即使是已经放学,这些孩子们也会换一个地方继续学习。这大概就是国情不同,学习环境不同,不可同比吧。 何时孩子们的学习环境变得不这么内卷,那时,家长们也许会变得轻松快乐很多。
转发转发同时评论快速转发评论6分享「微信」扫码分享给这本书评了4.0天地元气陪女儿艺考期间,她在成长过程中热爱艺术的画面一帧一帧地在我大脑里回放。那个还不认识字就喜欢看画册的婴儿,那个在少年宫里连叶子都画不像的小女孩,那个哭着喊着要上绘画辅导班的小姑娘,那个喜欢逛美术馆、美术展的少女,那个每个月都要跑去听音乐会的中学女生,那个痴迷观看话剧演出的爱好者…… 她就是我的女儿。在我掐断她的爱好,逼她提高文化课成绩的间隙,她用点点滴滴的时间扩展着、积累着自己的热爱。这些热爱给了她考上北京电影学院的全部滋养。女儿 12 年的求学之路上,没有周末,很少有节假日。原本属于女儿的娱乐时光,都被我占用了。她被我 “鸡” 进了课外辅导班,反复练习着课堂上所学的知识,浪费了很多的光阴。如果把这些时间都用在她热爱的事情上,她的幸福度会不会更高,未来的发展会不会更好?我想,也许会的。我后悔 “鸡娃” 了。
转发转发同时评论快速转发评论4分享「微信」扫码分享给这本书评了5.0我的经历也与别人的同等重要大概每个人都有权利诉说自己的故事。这本书我还没有读完,只是读到了小学部分。这是一本我早已放进书架,今天才随性翻开的一本书。我喜欢其中女儿叙事的部分,感动于母亲对于生活的思考与反思。我还清楚记得,曾经有一位班主任在教室里自言自语,说什么有同学抱怨自己的父母、自己的家庭环境,指出那些都不是抱怨就可以改变的云云。读了这本书里的前几篇文章,我就有了一个蔑视那种讨论的眼光:你可知道,你口中别人的生活,是别人付出了什么代价得来的?别人正在经历的生活,又面临着什么样的难题?你所羡慕的别人的生活,到底是经历了多少的苦难,面临着什么样的难题,才发展成现在这个样子的。生活是过出来的,每个人的生活都是过出来的,那么有没有这样一种可能:讨论生活时,不着眼于那生活的结果是好是坏,而是思考这结果究竟是怎么来的。别人的现实是什么,自己的现实是什么,别人做到了什么,自己做到了什么。这不是与别人比较,而是为了看见自己的现实。虽然熊大说 “道理上能理解和情感上能接受是两回事”,但是…… 就这样去发发呆、想想,又能怎么样呢。听着 “女儿” 的叙述,我想起了塔拉・韦斯特弗,想起了她在《你当像鸟飞往你的山》里的文字,我觉得那些表达,语气非常相像,所以我非常喜欢 “女儿” 所做出的表达,以至于在我还没有读完这本书时,就迫不及待把书翻到最后一页,先把点评写了。现在,读书是我乐在其中的消遣了,这和娱乐其实并不一样。读书成为了我无事可做时,自己的一项重要选择,它和玩同样重要。
转发转发同时评论快速转发评论2分享「微信」扫码分享给这本书评了5.0你想过一个什么样的人生又是一本值得多次阅读的书,通过母女不同的角度,看待并分析鸡娃这一社会现象的优缺点,用真实而形象的案例进行剖析。鸡娃这一现象现在依然大量存在,我是被动鸡娃主义者,我的观点是带领孩子亲身感受生活的方方面面,用长期主义来影响她的良好习惯。我希望她有一个健康的身体和坚强的意志,我就带她去爬山,我想增长她的见识,感受不一样的文化氛围,就和老婆一起策划一家人的出国游。学校布置的中轴线申遗保护作业,为了更加开心完成作业并增加体验感,我陪着闺女在大年初一沿着中轴线用脚步丈量,感受祖国繁荣昌盛和悠久的历史文化,我们走了六个多小时,十八公里,让她有了深刻的印象。但是我也不反对老婆对她的鸡,也是希望闺女能够有一个美好的未来。如果有一天闺女有了自己的梦想,我肯定会大力支持闺女去努力实现。
转发转发同时评论快速转发评论2分享「微信」扫码分享给这本书评了5.0把童年还给孩子这是一本感觉很真诚的书。孩子的笔触很幽默诙谐,妈妈的笔触特别真诚。作为一个两个孩子的职业妈妈,感受特别多。我的两个女儿,一个九岁,一个七岁,两个人性格迥异。姐姐活泼强势啊,直来直去;妹妹内敛敏感,一肚子鬼灵精怪。小一点的时候,姥姥姥爷帮忙一起带娃。随着孩子年龄增大,一些观念和感受的冲突越来越多。姥爷经常对我家老大怒吼:“我算是身体好,没有三高,否则早就心梗,脑梗多少次了。” 但是两人好的时候,是全天下最好的祖孙俩。老大基本就是被姥爷抱在手里长大的。慢慢孩子大了,有自己的想法了,想要自己做一些 “冒险” 的事情了,老人家就会因为安全等问题,不希望孩子走 “弯路”,矛盾由此产生。为了老人家的身体,也为了孩子的 “自由”,我们给老人 “松绑”,让老人家可以和亲朋好友去各地串门旅行,也让孩子开始更加独立的处理自己的生活。一开始的磨合确实让人精疲力尽,感觉永远睡不够觉。早起要给孩子做早餐,以前孩子习惯别人帮助完成洗脸刷牙系红邻巾,现在自己完成得一言难尽。眼屎粑粑还在眼睛上;脸被防晒霜擦成了一只小花猫;红领巾歪歪斜斜挂在脖子上,没在领子下面;衣服一角在裤子里,一角还在外面。我呼喊着出门了,一回头发现自己的头发还没梳好。手忙脚乱地开始着一天的生活。生活中的琐事已经快要把我淹没了,更别提学习了。思想跳脱,写作业注意力不集中,我感觉有时候我已经要化身 “泼妇” 了。孩子也是不是说,“你们大人都是骗子,说什么金色的童年,我过的这叫黑色的童年。每天都是写不完的作业!” 我想尝试着给孩子减减负,但是不知道对不对,因为生活无法重来,我很担心,如果我错了,那不是耽误孩子一辈子了么?看了这本书,我对自己的想法更有信心了。告诉自己我需要有定力,静待花开。我的孩子们是世界上最美好的姐妹花。随着孩子自理能力的慢慢提升,感觉生活一天天的 “美好” 起来。毕竟明天又是新的一天,加油。
转发转发同时评论快速转发评论2分享「微信」扫码分享给这本书评了5.0感恩相伴和回望,全情投入做自己,或许就是生命的意义只有当下是最真实的,它映射出我们真实的认知和情感;每分每秒都是构建生命的模块,只能选择其一,就是生命的考题。回望过往,妈妈感伤来路的不易,检讨是否还有更优的应对。女儿的回忆里是磨难的当下和自我强大的形成。回忆或许会有部分的失真和美化,不过故事里内心的纠结和挣扎,故事外淡淡的洒脱和嗔怪,让 “母女兼具” 的我时不时会心而笑。生命就像走盘山迷宫,我们都只是置身其中。走出一段,回头俯瞰,或许才能放下之前的纠结得失。谢谢作者母女,让置身升学焦虑中的我们有了透气的片刻😊
转发转发同时评论快速转发评论2分享「微信」扫码分享给这本书评了5.0作为家长,真切被触动我是听了《大望局》的节目才了解的这本书,节目中被触动很多次,特别有两个概念几乎颠覆我的认知。第一个是 “引领”,父母在 “育” 孩子只能是通过引领,特别进入中学阶段以后,引领不只是做榜样,也是协助培养生活和学习的节奏,并且能适时调整,及时退场,给孩子充分的自助成长的空间。第二个是 “代沟”,父母和孩子之间的代沟,其实不是年龄概念,也不是知识概念,而是知识结构的概念。总之,孩子在身心不断的成长,认知也不断的进步,家长更应该努力,跟上社会发展和孩子成长的节奏,做好自己,做一名合格的家长。
转发转发同时评论快速转发评论1分享「微信」扫码分享给这本书评了5.0一本值得现代父母阅读的书自从做了母亲以后,就开始关注各类育儿方面的书籍,想从中找到适合自己养育孩子的方法,也是在试错中寻找正确的,思想也会随着孩子的成长改变着。一直以来,我都觉得自己做得还行,孩子的童年应该是快乐的吧!我们虽然有时候会有不和谐的声音,但总体来说相处得还是挺和谐的。只是这份和谐在孩子的高中被打破了,越来越有自己想法的孩子,开始反抗起社会中的许多不合理现象,他希望他的母亲也能和他站在一个阵营,只是他的母亲太过平凡,无法与社会的主流对抗,毕竟还需要依赖这个社会而生存,孩子的有些思想,虽然在很多成人眼里是叛逆的表现,但我却能理解这只是一个人成长中必经之路,要想成为真正的人,必须有自己的思想,也许有些偏激,但经历过社会的历练后一定能成熟,只是肯定会遇到挫折,可是谁的人生又是顺风顺水的?不经历风雨又如何见彩虹?虽然,我与孩子时有争论,谁也说服不了谁,那又如何?两代人有两代人的思想,求同存异,互相磨合,未来的路需要他们自己去走,是荆棘,是彩虹,都是他们自己的选择,父母能做的就是,在他们遇到困难时能给予安慰与关心,让他们有重新出发的力量。现在的教育越来越卷,我们到底要不要卷进去?请读一读这本书吧!
转发转发同时评论快速转发评论1分享「微信」扫码分享给这本书评了5.0不是"回归平凡",而是努力挣来的平凡直到这两年我才知道,不是每个同龄人都是幼儿园学乐器一年级学英语四年级学编程小升初全英文考试的。小学时也曾做过英文单词或者奥数难点的小卡片,在路边买炸鸡柳的时候都要掏出来背一会儿,不然会被浪费时间的罪恶感填满。高中时亲身实验过各种减少睡眠时间的方法因为觉得睡觉是罪恶的浪费时间,三年高中同时完成中国高考以及不用中介自己搞定美国大学申请的一切材料。一直这么自己 “鸡” 自己到硕士。2015 年 10 月中旬的某个周末,连着看了 30 + 个小时电视剧后突然觉得脑子里一根绷着的弦断了,然后世界变阴沉了。2015 年 12 月寒假回国,跟爸妈说,我觉得我抑郁症了。老实说我不太记得这几年是怎么过来的了,大部分的日子都心情低落无法工作,觉得自己一无是处所做的一切都是在浪费生命,但又不知道如何依然拿到了硕士和博士学位。之后我爸妈觉得我不抑郁了是因为谈对象了不寂寞了。现在复盘,我觉得只是队友给我了足够的安全感,让我相信这样平凡的我是可以被除了爸妈之外的人真心接受和被爱着的。说真的,现在的我是个什么精神状态我自己也不清楚。只是,现在可以和队友一起像个傻叉一样因为屎一般的笑点爆笑,可以毫无罪恶感地思考着要怎样浪费今天剩下的几小时,游戏和散步真的很值得我浪费人生。记得初中时看过篇优秀学长发言之类的,内容忘干净了,但是标题记得很清楚:到底要有多努力,才能让一切看起来都毫不费力?不是被 “鸡” 完了回归平凡,而是,我曾经真的很努力过,才挣得了现在的平凡生活。
转发转发同时评论快速转发评论1分享「微信」扫码分享 - 加载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