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给这本书评了3.0历史让我们换位思考
通识读本,历史是什么,对于中国人来说,历史太重要了,史学一直处于神圣的宗教地位,看十三经,传统知识分子大部分在史学里打转。而我小时候第一次明白历史的作用,是 “批林批孔” 运动,全国学习儒法斗争史,我的历史知识也启蒙于此,明白了 “古为今用”,知识分子的 “借古讽今” 也算看明白了。此书也在探讨历史的作用,传统的 “真相” 说和 “教训” 说都是虚妄。看历史就是为了 “有趣”,让历史把我们带回不同的场景,不同的地理和社会环境,让我们能够用不同的角度思考,有思辨的过程,看出历史的合理性和必然性。
2转发同时评论快速转发174分享「微信」扫码分享给这本书评了3.0历史→有目的的还原一本通俗易读的历史学方法理论入门著作,着重于对历史研究的思路与启发。简单的概括内容:第一章、作者以中世纪的一个谋杀案为引,指出可以从哪些角度分析这一历史事件。作者认为,历史学家需要解释过去,而不仅仅是呈现过去,更重要的是要找出历史故事的更宏大的背景,发现这一历史事件的意义。第二章、历史是如何演变的:透过对希腊的循环重复历史观、基督教的直线前进历史观,中世纪的伟人论、文艺复兴的夸张修辞、宗教改革之后的怀疑论…… 撰写历史的人总是有其目的。到第三章,自 16 世纪开始,史学家不再 “创造历史” 而是追寻 “历史的真相”。启蒙运动开始把理性、自然、人类融入到历史中;直至 20 世纪历史如何开始作为一门学科而变得更加职业化。至于后面四章,主要就历史学家如何用手头的原始资料挖掘出一个完整的历史故事,并解释这个故事;如何在更宏大的层面解释一个历史事件;历史学逐渐和经济学、社会学、人类学等多学科交叉;如何理解过去的人;如何看待历史的真相…… 其实这本书的内容是非常好的,只是中文翻译在某种程度上增加了阅读理解的难度。总的来说,语言不够简洁,太多连词,语序有时也不太符合中文习惯,很多句子明显未经打磨,读出来都觉得拗口,有的几乎是按着英文语法直译的😂。
1转发同时评论快速转发113分享「微信」扫码分享给这本书评了3.0先举例再论证,小白已被绕晕🌚因书名受到吸引,但开局却并非顺畅。对于宗教文化背景缺失的我来说,这样一个故事所要呈现的观点到底是什么?最初看的是英文原版,因为开篇的举例而放弃,转为中文。这就不得不提到本书的写作手法,每一个章节都是以一个故事或一种现象作为论据引出,最后得出观点和结论,但例子背景来回呈现,观点和结论反而不够清晰。往往是看到一个章节结尾,或下一个章节开始,才知道作者这段文字想体现的目的。总而言之,由于背景知识的缺乏,作为小白的我整本书看得有些迷离。不过,作者写书整体还是有脉络可寻。历史的发展,面对的一些问题。🔹论据 1. 开篇宗教杀人事件→当记录的文字多样化,如何处理?2. 档案馆火灾→资料烧毁,证据缺乏,线索空白,怎么办?3. 伯德特的故事→人民群众的力量 4. 杀猫→人们的行为背后具备的象征意义,比如标签 “时代精神”(或 zeitgeist),“文化意识”,特定时代的 mentalité(或 “心态”)。🔹历史的演变最初为政治、宗教服务的工具➡️拓展借助多方面证据,文字记录者、古生物学家等➡️年鉴派,即心态对于现代历史学家产生了影响,至此摆脱政治史的 “常识性” 研究方法。🔹本书观点 1. 我们为什么研究历史?乐趣,追求新奇感和满足感;将历史作为某种思考的工具;以不同的方式思考自我,推断我们人类作为个体是如何 “产生” 的,也是为了认识到以不同方式行事的可能性。2. 历史为什么重要?回顾过去,审视现在(注意是思考而非完全接受其经验教训,因 “今天” 一再重蹈历史覆辙);提醒那些寻求 “本质” 的人意识到为它必须付出的代价。
转发转发同时评论快速转发评论2分享「微信」扫码分享给这本书评了5.0历史的真相就是永远得不到完全的真相为什么要学历史,要研究历史?你可能听过一切当代史都是过去史,我们可以从过去中发现教训,指导未来。将作者作为历史学家告诉我们,我们很难从过去得到什么教训,那就更难预测未来了。那我们还有什么理由不要学习历史?作者给了三个理由:1. 为了兴趣。研究和了解历史本身是有趣的,特别是当你埋首文献做了很多枯燥的工作终于发现历史 “真相” 和 “规律” 的时候,你会感到满足。2. 历史给我们一种思考方式。了解历史让我们知道,我们从何而来,我们何以会是现在这个样子?我们的思考有了更大的纵深和更宽的角度。3. 从历史中找到理由。尽管历史不是重演,但我们还是可以从历史中找到自己的映射。特别是当你发现自己是少数的,孤独的时候,在历史中你能发现同类。你能找到自己行为和思维的合理之处。这本书对我最大的颠覆是:尽管寻找真相是历史的使命,同时我们又不可能得到真正的真相。所有的文献都只是从某个方面反映了历史的真相,就像你不可能从一张照片就看出他是什么职业,他多少岁了有什么价值观一样,我们只能使用文献进行自己的解读。同时没有哪位历史学家能够把所有的文献遍历,那么他就只能是在拯救不完整的文献中再选择其中的部分,而这种选择不可避免的带有个人的主观印记。近几年你会在市面上找到很多比较独特的历史书,他们从食物的角度,从某个职业的角度,去理解和建构历史。前段时间看了《秦制两千年》,书中用秦朝制度来理解中国 2000 年封建社会的演变,看完之后特别畅快,原来历史竟是如此。但看完今天的书我知道,作者的解读未必就是对的,他也可能是先有了结论,再去为了验证这个结论寻找符合自己结论的证据。毕竟也许在他为选择的回县中就有驳斥作者观点的部分。所以这本书,还能让我们更客观地看待历史及历史书。历史有其真相,我们已经知道了关于历史的很多真相,但我们永远无法知道所有的真相。历史由无数的个体和无数的事件交织而成,但大部分都会消失在历史中,包括你我。
转发转发同时评论快速转发评论1分享「微信」扫码分享