评分及书评

4.7
901个评分
  • 用户头像
    给这本书评了
    5.0

    看完《蛤蟆先生去看心理医生》这本书,对我触动最大的一句话就是:你还要为你的不快乐责怪他人多久!原生家庭和童年创伤对成年后个人的影响在这一两年都被说腻了。确实,有时候不能否认一个问题家庭对一个孩子会产生比较恶劣的影响。之前我们不明白自己为什么会如此脆弱、不开心,直到这两年火起来的原生家庭概念,让我们瞬间找到了浮木,所以把自己的不快乐通通归咎于原生家庭。有一段时间我也是如此,甚至现在偶尔也会和我妈妈吵嘴,为什么她就是不明白我过得并不开心?我们常常觉得自己不快乐,并把自己的不快乐归咎于他人,是因为我们潜意识仍把自己置于 “儿童自我状态”。换句话说,我们虽然长着成年人的模样,但是行为和心理却依旧像个小孩,并且不自觉地像小时候一样去应对生活中所出现的问题。这能行吗?一个人一生会经历 “儿童状态、父母状态和成人状态”。当我们处在儿童状态时,我们会像一个孩子去思考问题解决问题,幼稚、弱小,又喜欢装可怜。当我们处在父母状态时,我们会把从父母那里学来的一套行为准则和价值观念作为自己的行事原则。所以有时候我们会看起来像父母的翻版,有的像父母一样挑剔,有的像父母一样自大。只有当我们处在成人状态时,才会真正看清自己内心的真实想法,既不会被童年的自己所束缚,也不会活在父母的影子之下。但是要达到这种状态真的不容易,道阻且长,既然明白自己的症结,就有了更大的动力去接近 “成年状态的自己”,向 “我好,你也好” 的人生状态靠近。非常喜欢书里的一段话:所谓活的真实,就是真实地回应当下的需求,这能打破从童年延续而来的因果循环,让真实的自我摆脱过去经历的束缚,在自由中成为真正的自己。

      14
      14
      用户头像
      给这本书评了
      5.0
      人生,终究是一个人,孤独又执着的坚持去完成梦想的过程

      两天读完啦这本小书。推荐书《蛤蟆先生去看心理医生》个人感悟:人生,终究是一个人,孤独又执着的坚持去完成梦想的过程。这是一本,无论你处在任何年龄都可以看的书。用童话故事的方式,由浅及深的表述心理学的理论以及概念。这是一本,可以看很多次的书,很经典,也很实用。以蛤蟆先生为主角进行分析讲解,书中把人分为三个阶段:儿童自我状态,父母自我状态,成人状态。儿童自我状态,分为:自然型儿童,适应性儿童。因为原生家庭里,主导位置的父亲是父母自我状态中的 “挑剔型父母”,对于蛤蟆先生很严格,又很少表达关爱,照顾。所以为了得到关注,蛤蟆先生的童年处于 “适应性儿童” 的状态,采取 “顺从行为” 的方式去应对父母,主要表现在 “尽力取悦”,“主动道歉” 和 “依赖”。但是效果并不好,得不到期望中的关注的蛤蟆先生因此还养成了 “自我审判”—— 如果事情不如自己预期一样顺利,肯定是自己不对,进而联想到没有人在乎我,关心我,喜欢我。这种 “自我审判” 状态一直持续到成年,影响了蛤蟆先生的生活。在苍鹭先生的引导下,蛤蟆先生意识到问题出现在自己身上,只能面对,去解决的时候,才开始慢慢进入 “成人状态”。三种状态,无所谓对错,更像是三种面对生活的不同选择,和不同态度。苍鹭先生又引导蛤蟆先生了解到生活中可能遇到的 “游戏”,说是游戏,可能是便于蛤蟆先生的理解,也许叫做模式,更合适。书中举了我们常见的几个游戏名称:“可怜弱小的我”,“酗酒”,“猜猜我在想什么”,“我真不幸”,“无论我做什么都要爱我”,以及 “NIGYYSOB(我抓到你了,你这个坏蛋) ”。听名字就能大概猜出每个游戏(模式)代表的含义,基本都是字面意思。不是所有的游戏都是善意的,也有好坏之分,更多的是表示一种状态。书的后半段,苍鹭先生讲了人生坐标,分为:“我好,你不好”,“我不好,你好”,“我不好,你也不好”,“我好,你也好”。并且告诉处于 “我不好,你好” 坐标里的蛤蟆先生,“你好,我也好” 的人生坐标,才是一种比较高级,舒服的状态。但是这个坐标并非静止,而是动态的过程。它非常接近于人本主义的信条:信自己,信他人,而不一定非要信神或超自然。需要理解并运用 “共情” 和 “高情商”,以及 “独立性”。书的最后,我理解,大概能解释为 “人生,终究是一个人,孤独又执着的坚持去完成梦想的过程。” 这本书之所以经典,大概就是因为书中所表述的状态,故事等,总有能让读者产生共鸣,并且自然而然自我代入。它用童话故事的方式,引导读者走到最终的高级状态:“你好,我也好”。生活才会变得好起来,明亮起来~你的感受温度计,才能达到高分~

        7
        10
        用户头像
        给这本书评了
        5.0

        人物性格主人公蛤蟆 — 一个典型的富三代,官三代,爷爷爸爸是家族企业经营者。外公是有名的牧师。有着得天独厚的家庭背景,但是父亲的严苛,母亲的懦弱,却让蛤蟆感到缺爱,叛逆,家庭没有让他感到温暖,这也为后期的抑郁埋下了伏笔。也就是我们所说的原生家庭带来的人格性情的影响。然后经历抑郁症的治疗,重新认识自我,发泄了内心的压抑,慢慢走出自我,得到破茧重生的一个故事。獾 — 智慧、威严,有责任感。让蛤蟆一直内心感到压抑和压迫感的朋友,甚至有些敌视,也是一个工作中的竞争者,是他抑郁的一个负能量。最终成为了当地议员主席,执着于为民奉献。鼹鼠 — 体贴善良,决定经营一家餐厅,做一个管理者,也是蛤蟆去看心理医生的引导者,是它的好朋友。最后决定经营一家餐厅,做一个餐厅管理者。河鼠 — 助人为乐,有些絮叨,爱写诗,追求 “诗和远方”。最后决定南下去管理朋友的书店。开始写书。也是和鼹鼠一样,一直关心和帮助着蛤蟆。苍鹭 — 蛤蟆的心理医生和心理咨询师,成熟稳重,善于倾听的专业人士。治愈了蛤蟆,也成长了自己。一系列的心理知识和见解,让读者仿佛也经历了一场自我剖析和自我审视。                  核心思想蛤蟆先生,是一只不吃天鹅肉的好蛤蟆,集富二代、好男人于一体。在别人的眼里,他温文儒雅,风度翩翩。住着豪宅、开着跑车、当着校董,不抽烟、不泡妞、偶尔品酒,生活自由且快乐。但因为最近的一些变故,变得越来越抑郁。他开始失眠、酗酒、不打扮,整天窝在沙发,把自己搞得邋里邋遢。他会在深夜痛哭,听一千个伤心的理由,仿佛坠入了深渊,成了井底之蛙。在朋友们的帮助下,蛤蟆先生找到了心理咨询师苍鹭,在苍鹭的引领下开始勇敢地探索自己的内心世界,不断地认识自己、接纳自己、改变自己。10 次的心理咨询,犹如一架人生爬梯,让他从井底一步步向上攀登,最终实现自我蜕变,成为大家更喜爱的青蛙王子。以下为自我治愈的过程:Part 1——1 个前提改变的唯一前提是认识你自己,在这个世界上能帮你的人,只有你自己。蛤蟆先生第一次拜访苍鹭的时候,苍鹭开门见山道:“你今天怎么样?”,蛤蟆先生脱口而出:“挺好的,谢谢你。” 尽管他并不好,但习惯告诉他我应该这么回答,为什么会有这样下意识的反应呢?因为,我们从小就被大人灌输了这样的观点:表现悲伤、愤怒这样的负面情绪是无能懦弱的表现,是会被嫌弃和厌烦的。所以,我们学会了欺骗自己,隐瞒自己的真实情绪,好像只有这么做,大人才会开心,我们就不会受伤。所以,当苍鹭让蛤蟆先生描述自己真实感受的时候,他一时半会儿也弄不清自己有什么情绪。当蛤蟆说 “我就是一个不会生气的人” 的时候,苍鹭识破了他为自己编织的假象,蛤蟆意识到,他不是不会生气,而是选择了另一种方式生气。当蛤蟆说 “我很好” 的时候,苍鹭让他看清了自己的悲伤与绝望,他不断追问蛤蟆的真实感觉,因为真实才是了解内心世界的入口。当蛤蟆责怪身边的人如何误解、让他伤心的时候,苍鹭点破了他最大的谎言:没有人能让你不快乐,是你自己选择了让自己不快乐。改善情绪的第一步正是认识你自己,分辨你内心的真实情绪。为了让蛤蟆先生的情绪量化可见,苍鹭使出了 “情感温度计” 的方法,温度计被划分为 10 个刻度,最低为 1,代表非常糟糕,可能想自杀,5 分代表还能承受,最高分是 10 分,表示非常愉悦。蛤蟆先生第一次给自己打了 1-2 分,随着咨询次数的增加,他给自己的打分越来越高。这种打分机制不是考试,我们不用刻意在乎分数本身,只需将内心的感受真实呈现,有助于我们进一步了解自己、作出调整。蛤蟆先生完成第一次咨询,离开的时候问了苍鹭一句:“你认为我会好起来吗?” 苍鹭回答:“我相信每个人都有能力变得更好,我也会对你倾注我全身心的关注。但一切归根结底,都取决于你,能帮你的人是你自己,也只有你自己。”Part 2——2 个思维人人在理性与感性之间徘徊。真正厉害的人,是理性与感性并存。在接下来的咨询过程中,蛤蟆先生逐步意识到,人人的大脑里,都存在着两种思维模式,理性思维和感性思维。蛤蟆先生在一开始选择抑郁,其实就是选择了感性思维,像个婴儿一样,只做出本能反应。而从他接受疗愈,愿意剖析自己的时候,就是回归了理性思维。什么是理性,什么又是感性呢?简单来说,理性就是一个人对某一件事能够做出理智的分析和判断,头脑不发热,决策不冲动。而感性则是一个人对待某一件事完全凭借心情,容易感情用事,不计后果。不同的事情有不同的处理方式,不能说一个人理性好,也不能说一个人感性不好,这要看事情的本质面貌。于丹曾说:“我们需要一种清明的理性,这个理性是在这种嘈杂的世界中拯救生命的一种力量。同时,我们也需要一种欢欣的感性。这种感性之心可以使我们触目生春,所及之处充满了快乐。” 所以说,有时候感性和理性是需要并存的。一个人少了感性,会显得没人情味;少了理性,又会显得太死板。所以,正确的做法是,寻求感性和理性之间的平衡。当你感受到快乐时,你要让感性尽情飞驰;当你感受到痛苦时,要让理性来干预感性从而减轻不适。Part 3——3 个状态每个人都有儿童、父母以及成年人的状态,三位一体,成年人之所以痛苦,恰恰是因为不在成人状态。苍鹭在蛤蟆先生咨询的过程中,将我们的人生分为:儿童、成人、父母三个状态。1、儿童自我状态。当一个人处于儿童自我状态时,他会下意识用童年时的习惯作出反应,表现出像孩子一样的感受和行为。在这种状态下,他会本能地顺从和依赖他人,再现过去的情形,体验过去压抑的痛苦情绪,学不到任何新的东西。2、父母自我状态。处在父母自我状态的人,不是在挑剔别人就是在挑剔自己。处在这种状态下的人,会用言行重复父母那里学到的是非观和价值观,想方设法让别人接受自己的这套想法。甚至会将审判的矛头指向自己,进行毫不留情的自我批判。3、成人自我状态。在成人自我状态的时候,我们能摆脱情绪化的控制,合理地计划、考虑、决定、行动,用知识和技能解决当下的事情。成人自我状态是唯一能学到自我新知识的状态,因为在儿童自我状态里,只是在体验过去的情绪,在父母自我状态里,不是挑剔就是在教育别人,所以这两种状态都不会学到东西。那么,我们该如何适时调动成人自我状态呢?其实,这又回归到了第一个话题 —— 认识你自己。你需要不断思考你是谁、你从哪里来、你要到哪里去、你该如何才能到那里去。蛤蟆先生在认真分析后意识到,成年的他其实一直处在儿童自我状态。童年的蛤蟆,出身显赫,却一直不快乐。父亲时常对他批评责备,母亲则是对父亲的权威百依百顺,很少去拥抱、安慰自己。为了讨好父母的爱,童年的蛤蟆不得不做出,顺从、取悦、道歉、依赖等行为,并逐步形成了依赖及取悦型人格。而成长的本质就是逐渐打破依赖关系,成为独立人,顺从导致蛤蟆把依赖当成生活本身,童年依赖父母,成年则依赖外界的肯定,一旦收到否定反应,他要么取悦别人,要么自我批判,痛苦不堪,所以一直长不大。“每个孩子生下来都是一张白纸,父母就是作画的人,白纸变成怎样,关键在父母。”,成年人的行为习惯都是从童年学来的,也会潜移默化的影响人一生。Part 4——4 个坐标人生有四个坐标,你选择的坐标决定了你成为什么样的人,“你好我好” 是我们奋斗的终极目标。苍鹭曾问过蛤蟆两个问题:第一个问题是:你是怎么看自己的?你好吗?第二个问题是:你是怎么看别人的?他好吗?根据这两个问题的回答,产生了以下四种人生坐标:1、你好,我不好。处在这个坐标的人认为自己是生活的受害者,无法掌控人生,从而产生焦虑、抑郁、自责等情绪。2、我好,你不好。处于这个坐标的人常常会占据权力和权威的制高点,时常攻击、指责别人,产生愤怒、挑剔、指责等情绪。3、我不好,你也不好。处于这个坐标的人更确切来说是 “犯罪者”,既自卑又自大,既自我贬低也攻击他人,情绪反复无常,很容易产生报复社会的行为。4、你好,我也好。这不仅是一种状态,更是一种选择和承诺。你相信自己是好的,更相信别人是好的,通过行为和态度,持续对自己和别人展现美好。蛤蟆先生在最后一次进行心理咨询时,放弃了以前迷恋的汽车,选择了骑自行车到苍鹭那里,沿路他欣赏风景,聆听大自然的心跳,觉得身心愉悦至极。到达苍鹭那里后,苍鹭一如既往的问他,感觉怎么样。蛤蟆这次毫不犹豫说 “我感觉好极了。” 他已经在着手规划未来,不像以前只是想一想,而是真正有细节、有日程、有行动。蛤蟆先生给自己的 “情感温度计” 打了 9 分,并把自己的人生标记在 “你好,我也好” 的坐标里。因为此刻,他内心有足够的安全感,相信自己的成长和能力,同时也欣赏他人的优点,能够与他人很好地合作,相互促进。在和蛤蟆的面谈中,苍鹭也收获了成长,他不再像以前那么教条、严苛。他对蛤蟆先生说,这个状态是人生的更高级状态 —— 共情。“共情能让你在自我成长和完善的路上走得更远,因为它将带你从独立的个体走向共生的关系。独立性隐含了做自己的自豪感,还包括独特的才能、与众不同的部分。独立的人时刻守护新发现的自主权。但共生性则体现出成熟和自我接纳,可以让你在社交和工作上与别人有效联结,协同合作。” 这句话,我们也可以用特蕾莎修女的一句经典名言来理解:“真正意义上的爱,既是爱自己,也是爱别人。爱生命里一切需要爱的事物,无需理由。哪怕生命微小到只是一根细小的灯芯,燃烧了,就能照亮自己,也能照亮他人。甚至,你还可以尝试去照亮一个世界。”

          转发
          11
          用户头像
          给这本书评了
          5.0
          人生路上,最难得的是在关键时刻有人点播!

          《蛤蟆先生去看心理医生》,是大心理学家罗伯特。戴博德 (Robert de Board) 写的,这本书是他最著名,最畅销的一本大众心理学的书,也被誉为英国心理学的国民书。每个人都会不可避免的陷入到负面情绪,或者负面事件中,需要花一点时间,来解决这些问题,让自己清醒过来。很多时候,我们陷入自己设定的怪圈,团团转出不来,并没有到需要去看心理医生的程度,但也需要一把外力,或者一个明悟,打破自己设定的怪圈,让自己跳出来。这本《蛤蟆先生去看心理医生》,能成为你需要的这个外力,或这个明悟。这本书是大心理学家写的,很英式,很短,很轻松。读完你相当于和蛤蟆先生一起,去看了十次苍鹭心理医生 (其实蛤蟆先生就是我们每个人,苍鹭医生就是大心理学家戴博德 de Board),一起解决了我们每个人都会碰到的十个低谷,也就是十个怪圈,十个我们大概率会碰到的心理问题。人生路上,最难得的是在关键时刻有人点播,不用告诉你怎么做,而是引导你自己思考解决问题,这样才能够成长,这本书在你遇到困扰时,可以胜任。很轻松,也很好读的一本书,也都是很实际的问题,算是英国心理问题的国民书了。

            1
            1
            用户头像
            给这本书评了
            4.0
            每个人都随身携带着自己的父母

            所谓活得真实,就是真诚地回应当下的需求。如果你经常对自己不满意,莫名其妙地被那些强势的人影响,常常被人指责 / 抱怨,这本书能帮到你。通过它,你能看到这背后的原因,慢慢地舒展自我。故事的开始,蛤蟆先生是个 “可怜弱小又无助” 的小男孩;故事的结尾,他成功地放下了 “随身携带的父母”,活出了真实的自己。旁观这样一段历程,我们会发生一次次自我觉察,会发现那些限制我们的枷锁。在这种觉察中,我们会慢慢地背负起生命的责任。01 每个人都随身携带着自己的父母要理解蛤蟆先生的改变,就要从 “自我状态” 开始。因为本书的咨询是基于沟通分析心理学。“自我状态” 正是理解沟通分析心理学的基础。在沟通分析心理学视角下,自我有三个部分:父母自我状态:类似于父母式人物的自我状态集合成人自我状态:自发地对现实进行客观评价的自我状态集合儿童自我状态:固着于童年早期,代表陈旧的残余但仍旧活跃的自我状态集合也就是说,我们都是 “父母”、“成人” 和 “儿童” 的结合体,我们都随身携带着自己的父母、小时候的自己以及长大的自己。理想状态下,“父母”、“成人”、“儿童” 会保持一个平衡。此时,我们能做到 “从心所欲不逾矩”。当 “父母” 太强,压制其他状态时,我们就会表现地像 “儿时的父母”。如果父母经常挑剔我们,这个状态下的我们,就会无端地指责别人。如果父母经常用 “为你好” 来控制我们,这个状态下,我们就会忍不住控制别人。当 “儿童” 太强,压制其他状态时,我们就会表现地像 “小时候的自己”。面对一个强势的老板,我们的 “儿童” 状态就会很活跃,会顺从老板:你说的都是对的;对不起,都是我的错…… 当 “成人” 太强,压制其他状态时,我们可以理性地计划、思考、决定、行动。但是,也可能因为太过理性而少了一份人情味儿。这个视角下,那个活得不自由、不痛快的自己,只不过是因为 “父母”、“儿童”、“成人” 中的某一方太过于强大。解决的方法就是:分析自己的沟通模式,发现喜欢的 “心理游戏”,重新定位自己的人生坐标。02 互补沟通和交错沟通基于 “儿童”、“成人” 和 “父母” 三种自我状态,沟通分析心理学认为存在两种沟通模式:互补沟通和交错沟通。先看两个互补沟通的例子:发问者:丈夫用 “成人对成人” 的态度发问:你知道我的衬衫在哪里吗?回应者:妻子用 “成人对成人” 的态度回应:在左手边的衣柜里。发问者:丈夫用 “父母对儿童” 的态度发问:找个衬衫要多久?怎么还不拿过来?【指责、批判的语气】回应者:妻子用 “儿童对父母” 的态度回应:马上来。【顺从,不敢反抗】这就是互补沟通,两个人的态度对方都能接受,这样的沟通就能顺利地进行下去。虽然第二个例子里妻子和丈夫的对话让人很不舒服,但是两个人彼此能接受,也是互补的。发问者:丈夫用 “成人对成人” 的态度发问:你知道我的衬衫在哪里吗?回应者:妻子用 “成人对儿童” 的态度回应:你怎么总是找不到自己的东西?发问者:丈夫用 “父母对儿童” 的态度发问:找个衬衫要多久?怎么还不拿过来?【指责、批判的语气】回应者:妻子用 “父母对儿童” 的态度回应:你自己东西为什么不自己放好?【指责、批判的语气】这就是交错沟通,双方彼此交流的态度发生错位了,沟通无法顺利进行。03 我们爱玩 “心理游戏” 在日常沟通中,有种特殊的模式叫作 “心理游戏”。这是我们理解蛤蟆转变的关键。如果不理解这个概念,看到书中这个场景就会很疑惑。蛤蟆先生诉说遭遇的悲剧后,希望得到咨询师苍鹭的安慰,而苍鹭的反应却让蛤蟆很生气。苍鹭:“蛤蟆,我得祝贺你。你的游戏玩得很棒。” 蛤蟆:“‘游戏’?什么游戏?我哪有玩游戏啊?” 苍鹭:“我认为你在玩游戏,你很会玩一个叫‘PLOM’的游戏。” 蛤蟆:“PLOM?这到底是什么呀?” 苍鹭:“PLOM 代表了四个英文单词,意思就是‘可怜弱小的我呀’。这个游戏你每局都赢了,也可以说是输了,这取决于你自己的看法。” 沟通分析心理学认为:日常沟通中,我们爱玩 “心理游戏”。定义:游戏是一种模式化的、可预测的沟通模式,其表面看似合理,实际暗藏动机,并导致明确可预测的结局。公式:诱饵 + 弱点 = 回应 转换 结局我们来看一个例子:小男孩把花瓶打碎了,妈妈听到响动走过来。妈妈:“这是谁干的?” 小男孩:“狗狗。” 妈妈气得脖子都红了,因为 5 分钟前她就让狗出去了。她走上前并揍了他,说:“我才不要撒谎的孩子!” 在沟通分析心理学视角下,母亲和男孩就是在玩游戏。母亲在玩一个 “我抓住了你这个混蛋” 的游戏,男孩在玩一个 “踢我吧” 的游戏。从游戏的视角下,这个互动是这样的弱点:母亲知道小男孩害怕受惩罚的弱点抛饵:母亲针对这个弱点,设置了 “骗局”,邀请小男孩撒谎。母亲已经知道花瓶是小男孩打碎的。回应:小男孩回答母亲的问题,撒谎了。转换:母亲生气了,从 “成人” 状态转换到 “父母状态”。结局:母亲惩罚孩子,扮演了一个 “正义的愤怒者”;儿子受到惩罚,扮演了一个 “弱小的受害者”。每一个游戏都有好处:通过玩这个游戏,母亲巧妙地发泄了自己的心烦意乱。所有的游戏都是 “共谋” 的结果:如果孩子刚开始就承认是我干的,就不会有后面的结局。游戏这样的互动模式,在我们的生活中随处可见。《人间游戏》里总结了 100 多种心理游戏。正是这些 “游戏” 在无意识中塑造了我们与他人的互动模式。比如,爱玩 “可怜弱小的我” 游戏的人,就会像蛤蟆先生一样,害怕冲突,害怕强势之人。04 一切不幸都是与人 “合谋” 的结果
            本书最有冲击力的观点就是:一切不幸都是我们与他人 “合谋” 的结果。原书是这样说的:苍鹭:为什么你总是遇到类似的事情?这些事情最后都让你显得很蠢,让对方占了上风,让你感觉又变回小时候那个可怜弱小的自己,到底是纯属倒霉,还是因为你用某种方式和对方共谋了这件倒霉事儿?蛤蟆:‘共谋’是什么意思?” 苍鹭:“意思是达成一种秘密协议。我用‘共谋’是想说,你偷偷地或无意识地配合对方,来给自己制造不快,这就是在玩心理游戏,而且在游戏里输的人才算是赢家。这么说是因为许多悲剧都是特定 “心理游戏” 的结果。例如,上文小男孩的例子,正是小男孩爱玩 “踢我吧” 的游戏,他才被母亲惩罚。同样,书中蛤蟆先生的不幸也是在玩 “可怜弱小的我” 游戏的结果。由于父亲既严格又挑剔,他从小就习惯当一个 “可怜弱小的孩子”,只有顺从才是和父母相处的最好方式 。长大后,他在与另一位长辈 “老獾” 的互动中,还是习惯当 “可怜弱小的孩子”。在两人的相处中,獾扮演了一位 “严格的父亲”,经常处于 “父母状态”;蛤蟆扮演 “弱小的儿童”,常常处于 “儿童状态”。獾用 “父母 — 儿童” 的状态与蛤蟆沟通;蛤蟆以 “儿童 — 父母” 的状态对獾回应,这是一种互补的沟通模式,两者的关系能维持下去。这种沟通的进行是无意识的,在这个沟通过程中,蛤蟆扮演了 “可怜的我”,獾则是一个 “威风凛凛的大人物”。就这样,蛤蟆和獾互相配合,造成了蛤蟆的坏心情。为什么游戏的结果并不好,而蛤蟆还乐此不疲,坚持玩这个游戏呢?因为游戏有好处,通过 “可怜弱小的我” 的游戏,蛤蟆可以逃避自己的人生责任。我的人生有问题,不是我的错,而是别人的错。因为我是可怜又弱小的,所有的选择都是别人 “逼迫” 我的。05 转换人生坐标,才能重新活一次如果我们一直选择玩一个消极悲观的心理游戏,我们的人生就是悲剧。而正是决定我们选择何种心理游戏的恰恰就是人生坐标。在人生坐标中,横轴是我们对他人的看法,纵轴是我们对自己的看法,我们每个人就落在其中一个象限。我好,你不好:这个象限的人喜欢批判指责他人,一切都是别人的错。当觉得自己没错,都是别人的错时,就喜欢 “生气”,最极端的情况可能是 “谋杀他人”。我不好,你好:这个象限的人喜欢批判指责自己,一切都是自己的错。这样想就容易向内攻击,容易 “抑郁”,最极端的情况可能是 “自杀”。我不好,你不好:这个象限的人看谁都不顺眼,喜欢批判一切。我好,你也好:这个象限的人则能够相信自己,相信他人,觉得世间一切都好。处于 “我不好;你好” 这个坐标的就会像蛤蟆先生一样,爱玩 “可怜弱小的我”、“踢我吧” 这样的游戏;处于 “我好,你不好” 这一坐标的就会像老獾一样,爱玩 “大人物” 这样的心理游戏。如果我们努力地将自己的人生坐标转换到 “我好,你也好”,就可以用欣赏的视角看待世界,看待他人。那些不良的 “心理游戏” 就会远离我们的生活。06 愿你我都能活出真实的自己故事的结尾,蛤蟆先生突破层层枷锁,终于活出了真实的自己,真诚地回应当下的需求。他不再是永远处于 “儿童” 自我状态的小男孩,慢慢地释放了自己的 “成人” 状态;他不再玩那个 “可怜弱小的我” 的心理游戏;他的人生坐标也转换到了 “你好,我也好”。于是,他的内心更有力量,精力更加充沛,感受更加敏锐,情绪更加愉悦,也学会了倾听和拒绝。这一切的一切,都是从 “自我觉察开始”。希望你也开始属于你的自我觉察之路。虽然艰难,但一定能够到达。最后,用苍鹭的一段话作为结尾。蛤蟆先生,如果我不相信每个人都有能力变得更好,我就不会做这份工作了。我无法保证事情一定会变好,但我可以承诺的是,我会对你倾注我全身心的关注,我也希望你对咨询是全心投入的。假如我们都能像这样一同努力,就能预见积极的结果。但归根结底,这一切都取决于你。愿遇见这本书的你,开始自己的成长之旅。  我是狐少侠,写一本关于 “书” 的书,用一年时间为 50 本好书,写下书评。

              1
              评论
              用户头像
              给这本书评了
              4.0

              每日一书:《蛤蟆先生去看心理医生》。作者借用了英国文学经典《柳林风声》的故事主角,让蛤蟆先生和他的朋友们再次登场,演绎了关于心理咨询的故事,探索了蛤蟆自卑、软弱、爱炫耀的个性与抑郁的情绪来源于何处,以及如何才能在心理上长大成人。鼹鼠意识到,蛤蟆现在脏兮兮的样子背后,是精神和内心经历的重大变化。以前的他穿着时髦、偶尔打扮夸张,看上去神采奕奕,充满活力和生趣,活脱脱是一只非凡的蛤蟆。心理咨询向来是一个自发的过程,咨询师和来访者双方都得出于自愿。所以这就意味着,只有当你是为自己而不是为取悦朋友们才想咨询的时候,我们才能真正合作。如果我们约定要合作,就需要拟一个合同,咨询结束时,我会把收据寄给你。你看,这并不是钱的问题。为咨询负责的只能是你,而不是其他任何人。蛤蟆先生,如果我不相信每个人都有能力变得更好,我就不会做这份工作了。我无法保证事情一定会变好,但我可以承诺的是,我会对你倾注我全身心的关注,我也希望你对咨询是全心投入的。假如我们都能像这样一同努力,就能预见积极的结果。但归根结底,这一切都取决于你。如果我要告诉你什么是儿童状态,就得切换到老师的角色去。老师不同于咨询师的一个地方就是,老师用讲解模式,而咨询师用倾听模式。如果我能成功教会你理解‘儿童自我状态’,你就能用这些概念来探索自我和你个人的经验了。记住,能实践的理论才是好的理论!愤怒是一种基本情感,我很同意。我记得你把基本情感比作画家调色板上的三原色,所以我的问题是:既然愤怒是塑造我的行为的基本要素,那我为什么不会生气呢?在我看来,困惑是学习过程的第一阶段,这说明固有知识的局限开始被打破了。你要直面新的信息,这些新的信息会挑战你现有的观念和行为模式。由此产生的焦虑是让你改变的动力,很可能也会开启你的创造力。主教来布道时,他带我们想象了船的样子,虽然当时船还没造好。他为船的一杆一柱祈福,最后,我们还合唱了赞美诗《献给海上遇险的人们》。我深深地为此着迷,我想正是在那时候,我的心里埋下了种子,让我一生都钟爱划船。所谓活得真实,就是真诚地回应当下的需求。这能打破从童年延续而来的因果循环,让真实的自我摆脱过去经历的束缚,在自由中成为真正的自己。恐怕没有别的办法。每一个生命一定都得经历开始、中间和结束这三个阶段,而开始的阶段会显著地影响后来的阶段。因此你对世界的看法是在人生的最初阶段里形成的。可现在他知道,那样做并不合适,也不能真正表达他想说的话。杰出艺人、伪装大师、马路杀手,那样的蛤蟆是虚幻的,也是危险的。不论何时,只要那些角色上身,最后都以他痛哭流涕收场,甚至更糟。设宴那回,他表现得谦逊无私,不过是因为他惧怕老獾的怒气和不满,那时獾在他眼里就是个严苛挑剔的家长。

                转发
                2
                用户头像
                给这本书评了
                5.0
                从故事里学到重要的心理学知识

                书的内容:这本书用非常故事化的讲述方式,既介绍了心理学基本概念,也向读者展示了专业心理咨询师的具体工作。故事的开始,蛤蟆先生的朋友结伴来拜访他,却发现蛤蟆先生在自己的房子里郁郁寡欢。虽然很不情愿,在朋友们的不断劝说下,蛤蟆先生来到了咨询师苍鹭的诊所,开始了自己的心理咨询之旅。在苍鹭的专业陪伴中,蛤蟆先生了解到了心理咨询的基本概念,梳理了自己亲人朋友对自己的影响,也放下了一些伤害自己的执念,逐渐的走出了抑郁的情绪,开展了自己的新生活。个人心得:很喜欢这本书的原因在于,作者能够用通俗易懂的语言,阐释复杂的心理学概念;用小动物开会这样让人觉得萌萌的画面,很清楚的说清了咨询时人们的互动。另外,拟人化的主角,也很好的减少了阅读时的自我关注,让我能够更沉浸在故事中。

                  转发
                  2
                  用户头像
                  给这本书评了
                  5.0
                  原生家庭:你选择,你承担,你得到

                  阅读这本书籍时,我好几次想到自己的原生家庭。滔天的恨涌出来。但是,也会让我想到和菜头老师的文章 --《原生家庭:你选择,你承担,你得到》。阅读这本书籍就像进行一次心理咨询。十分有启发,值得一看。下面是一些感受,欢迎阅读。缘起 1: 水流默默地积聚威力,看似谦逊低调,可谁要轻视了它,它危险重重的能量就会爆发。(出处:《蛤蟆先生去看心理医生》第一章)感受 1:就像心理健康,每一个人都需要重视。得不到排解的心理问题,就像水流,看似谦逊低调,却暗流涌动。启发 1:每天都可以试试正念冥想缘起 2:他宁愿河鼠不要总这么能干,能允许他用自己的方式去尝试,哪怕做错了也没关系。(出处:《蛤蟆先生去看心理医生》第一章)感受 2:这段鼹鼠的心理描写,让我想到亲子关系。如果我们一直把孩子当做孩子,孩子永远也不会变成大人。启发 2:这段描写很适合用来解释 “如何培养自我效能感”。缘起 3:可鼹鼠想的却是:“要是再让我听到河鼠在晚餐时提起这事儿,我一定会吼他!”(出处:《蛤蟆先生去看心理医生》第一章)感受 3:虽然我们说的是事实,可是说出事实会让听众很难受,事实该一直说么?虽然我们说的是对的,可是这会令听众产生内疚和羞耻感,事实该一直说么?启发 3:我想到了周炳坤和、周秉义和他们的父亲。缘起 4:“听着,蛤蟆,这一切必须到此为止。我们都在努力帮你,可你似乎并不想(鼹鼠敏锐地觉察到,蛤蟆不是不想,而是没法)帮自己。现在只剩下一个法子:你必须接受心理咨询!”(出处:《蛤蟆先生去看心理医生》第三章)感受 4:我感受到蛤蟆和其他小伙伴恐惧心理咨询。启发 4:心理知识的传播需要继续分享下去。缘起 5:“你看,” 咨询师说道,“你的朋友们想让我给你做咨询,以便减轻他们对你的担忧。你似乎也想得到帮助,为的是让他们高兴。所以依我看,你的那些朋友们才是我真正的来访者。”(出处《蛤蟆先生去看心理医生》第三章)感受 5:在线上接听来电者电话时,在演练室观摩时,我也会经常遇到这样的情况。来电者打电话来询问自己该如何帮助自己的朋友。但是心理咨询是用来帮助来访者的,而不是用来帮助来访者的朋友。启发 5:可以试试苍鹭医生的话 “心理咨询向来是一个自发的过程,咨询师和来访者双方都得出于自愿。所以这就意味着,只有当你是为自己而不是为取悦朋友们才想咨询的时候,我们才能真正合作。如果我们约定要合作,就需要拟一个合同,咨询结束时,我会把收据寄给你。你看,这并不是钱的问题。为咨询负责的只能是你,而不是其他任何人。” 用这段话来做一个澄清。缘起 6:缘起 6:看到书中的一段文字。““我换个方式问这个问题。” 咨询师说,“假设我们有一种温度计,可以用来测量你现在的感受。温度计有 10 个刻度,最低为 1,代表你感觉非常糟糕,可能还有自杀的想法。中间是 5,代表你感觉还不算太糟。最高为 10,表示你非常愉悦。” 咨询师身边有一块白纸板,上面画有他说的 “情绪温度计”。他递给蛤蟆一支蜡笔,并问:“你觉得自己处在 1 到 10 的哪个位置?””(出处:《蛤蟆先生去看心理医生》第四章) 感受 6:这个温度计的比喻很有意思。苍鹭医生的很多对话都是开放式的。比如,“还有么”“然后呢”。启发 6:这就像是比喻化的心理评估。

                    转发
                    评论
                    用户头像
                    给这本书评了
                    4.0
                    做一只成年的蛤蟆(《 蛤蟆先生去看心理医生》读书笔记)

                    小书讲出大道理,嗯,也就是如此了。心理学我不懂,我只知道这是一本关于自己的书。我承认,我就是那只蛤蟆,只不过还没有去看医生。其实作为一个现代人,如何找到自己确实是比较难的。毕竟,现在要找到意义这件事,完全都是我们自己的事了。蛤蟆们会遇到的问题是,我们并不知道为什么会有问题。书里说,我们其实很多时候是因为小的时候,受到了父母和周围人的影响,形成了一种自然而然的行为方式。这种行为方式完全是应激的,它让我们根据环境形成了一种习惯,这种习惯既包括行为的,也包括思维。从而在遇到某些场景的时候,我们会不由自主地调用起这些习惯,为我们省一些认知上的资源。但是问题在于,小的时候我们正因为有父母,所以才有安全感。而当我们离开父母的时候,这种安全就需要自己去构建。至于能不能构建起来,那是自己的问题,也是一个成年人最应该面对的问题。对于到底是 “儿童” 还是 “成人”,这个我说不清楚。但是对于我最有感触的一个点是,这个过程一定是一个自发的过程。没错,所有的心理问题,其实不是自已和别人、和环境的问题,而是自己如何面对自己的问题。“从当下的你,变成你想成为的自己,必定要经历行为和态度的转变,需要付出艰辛的努力,需要勇气和决心。” 就拿情绪来说,我们总会说这些负面的情绪是外界带给我们的,是另外一个人给我的。只是书里告诉我们说,情绪都是我们自己的选择,没人能 “让” 我们产生什么感受,是我们 “选择” 了自己的感受。我们 “选择” 了愤怒,我们 “选择” 了悲伤。换句话说,情绪也可以从另外一个方面来理解,就是其实你已经选择了自己要成为一个什么样的人,选择这样的情绪不过是给了你个证明亦或是确认。比如,“宿醉,可以说是你决定未来的一种方式。假如你认为生活让你不快乐,不善待你,那么今天喝醉就是你用的某种方法,你可以印证明天你会感觉悲惨的预期”;“愤怒的人从不觉得内疚,因为他们总在怪罪别人。他们自卫的方式,是把自己内在的恐惧对外投射到别人身上,这样就能把对自己的怒火转给别人”。所以问题就在于,到底什么才是成年人的方式。或许就是在于,能够把自己来开一点看自己,更好地理解自己,跟自己的情绪做联结,并理解这些情绪。因为无人论如何,如果你否认它们,不论是用无视还是压抑的方式,结果都像是做了截肢。我们总还是要知道,虽然你开始在理智上理解自己的行为,但要充分理解自我,唯有通过和自己的情绪做联结。当你对情绪的感受越来越清晰时,就能明白它们并非可有可无,也不会对它们不闻不问,因为情绪正是自我的核心。所以,面对自己所谓的心理问题,或许最重要的是要知道两件事。第一,这件事就是你自己的事,跟别人无关,你遇到的问题其实都是你自己选择,只不过很多时候你选择了什么都要,而这些东西有着内在的矛盾,才会有问题。第二,接受和理解你的情绪,因为你的情绪也是你自己的选择,你选择做什么样的人,你选择对生活的采取什么样的态度,从此你的行为和幸福都会受到影响,往后余生都会如此,除非,你决心要改变。重新再回头看这本书的时候,我意外地被开头的一句话打动了:“河流为一些动物划分了地界,也成为另一些动物的高速公路。水流默默地积蓄威力,看似谦逊低调,可谁要轻视了它,它危险重重的能量就会爆发。” 所以,情绪、行为让我们成为了不同的人,它们默默地蓄力,你能驾驭的了,就顺水顺舟,要是不善待呢,水的能量也是很大。

                      转发
                      评论
                      用户头像
                      给这本书评了
                      5.0
                      心理学入门书籍

                      如果要给这本不到 8 万字的小册子贴一个标签的话,我会贴上:“看比不看好,早看比晚看好”。虽然书名看起来有些童话色彩,但实际是一本专业的心理学书籍,借着一个拟人的角色一个虚构的故事巧妙地呈现了个体在成长过程中需要关注的心理问题。    一个成年人,需要克服 “儿童自我状态” 和 “父母自我状态”,才能达到心理健康并与他人和社会建立良性互动关系。如果 “儿童自我状态” 长期潜伏于成人的外表下,会让人在不知不觉的恐惧、愤怒、无助中变成巨婴。而 “父母自我状态” 则是孩子对于父母的教育、指责等行为的记忆和模仿,导致在其社会关系中时刻以家长的姿态对待其他人。    大多数人成年后或多或少都会有程度不同的这两种状态的残留,严重的则会发展成心理疾病。每个人都需要不断检视自己的行为,意识到身上这种病态残留,并通过努力彻底剔除,从而建立起正确的自我认知和社会关系。    抑郁的蛤蟆先生最终通过心理医生的帮助重新获得了快乐和友谊,阅读此书的读者大约也会受益良多,毕竟心理学的启蒙是每个人或早或晚都需要补上的一课。

                        转发
                        评论
                        用户头像
                        给这本书评了
                        5.0

                        花了大约一周的时间 终于慢慢悠悠的读完了这本书。毕竟它呈现的是完整的一个咨访案例,一场心理成长的旅程,适合慢慢去体会。🌱做为咨询师,可以用于推敲问诊策略(不比《扪心问诊》差,而且还有旁白诠释)🌱做为心理学爱好者,可以学到很多心理学知识,还可以跟着故事进程去思考成长自己🌱它又是一个完整的关于抑郁症的案例,你可以用于了解抑郁状况下的处境感受,背后一些原生家庭和核心观念层面的特质,还有抑郁一步步好起来是什么样子。我想,不论是者普通人有亲友抑郁或者本人有抑郁倾向 都会从书中有所收益。……很享受这本书的阅读体验。很庆幸一步到位买了纸质版(一方面是纸质版更随时方便回看,一方面是方便做笔记 记录自己的思考)。……作者构思这本书的这个故事实在太精妙了(做为写作爱好者也学到了好多)曾经好些次想拍大腿马上把它推荐给朋友,然后又一次次被书中新的闪光点惊艳到。这本书是在最后一次咨询里,我才找到一个我不认同的点。(我甚至怀疑是不是这位 “苍鹭” 先生故意留下的一个点,用于我们读者去否定它,而非盲从。就像蛤蟆先生对苍鹭那样由依赖转变成抗议才完成成长蜕变为 “成年人” 状态)那个点就是,书中提到情绪是要了解和 “掌控” 的。(后文提到延迟满足什么的,我确信它不是翻译失误)🌱我不同意 “掌控” 情绪这个说法。在我看来,情绪是用来引导自己的。情绪是个人需求的外显,我们可以借着它去了解需求进而满足它,而非 “压抑”“控制”。甚至你可以积极运用情绪去完成自己的很多目标。感性层面被运用起来会比理性更强大,因为它和你的内驱力有关。所以情绪更像是一匹黑马,时而你需要把它放在马厩了保持它最基本需求,而你去工作给它攒草料;时而放开它带你去它想去的地方(你足够信任它的话,完全 ok 的) 信马由缰 开疆辟壤 快意此生~好吧,如果之前想打 10 分,那么现在打 9.8 分好了。毕竟其它方面,它太惊艳了。#Chris 的书评

                          1
                          2
                          用户头像
                          给这本书评了
                          5.0
                          自助与他助

                          2021 年第 16 本书《蛤蟆先生去看心理医生》读完。本书的作者罗伯特・戴博德,毕业于剑桥大学赛尔文学院,曾任教于英国亨利商学院,是一位经验丰富的心理学研究者和临床实践者。他的两本专业著作《咨询技巧》和《组织的心理分析》都是英国畅销的心理学类教科书。本书是他最著名、最畅销的一本大众心理学著作。本书内容不长,以童话故事《柳林风声》中的世界作为背景,讲述了坐拥蛤蟆庄园的蛤蟆先生患上了抑郁症,被朋友们督促着去看了苍鹭心理医生。最终通过十次心理咨询,重新找回快乐和自信的全过程。书籍以巧妙的方式展现了心理咨询的过程与理论,对于大众了解心理咨询的核心原则有很强的科普作用,是一本相当有趣的科普书籍,列下自己记忆深刻的点:1. 心理咨询是自发的过程,来访者必须有自我改变的意愿;2. 心理咨询无法保证结果;3. 自我状态分为父母,成人和儿童三种状态;4. 情感是自我选择的产物;5. 人生是 “自证预言”,信念的重要性;总体说来,心理咨询的主体是咨询者自身,咨询师是咨询者加深对自我以及世界了解的盟友,整个过程对双方而言,都是学习成长的过程。本书推荐给对哲学,心理学感兴趣的朋友们。

                            转发
                            1
                            用户头像
                            给这本书评了
                            4.0
                            有启发,有希望。

                            挺有意思的一本小书,浅显易懂,很容易读进去。感觉比较最适合对心理学一无所知又想要开始了解的人。只是对这本书也不能期待太多。幼年时期的心理创伤,数十年累积的伤痛,显然不太可能靠着成年后的十几次与自己的对话就治愈。脱胎换骨哪有那么轻易。想要治愈自己的人,可以把这本书当个起点,配合武志红老师的心理学课效果更佳。

                              转发
                              评论
                              用户头像
                              给这本书评了
                              5.0
                              轻松好读的心理学书籍

                              用童话的方式,讲述心理学的知识,还是非常引人入胜的。整本书读起来也很轻松。蛤蟆遇到的心理方面的问题,很可能是每个成长过程中的人都会遇到的问题。好在他遇到了一个还算不错的心理咨询师,咨询费用他也承担得起。而我们就更幸运了,只要十几块,就能学到蛤蟆先生的整个治疗过程。我也第一次了解了,人的心理还分 “儿童状态”、“父母状态” 还有 “成人状态”。想想生活和工作中,很多人不是处在 “儿童状态”,就是处在 “父母状态”。而处在 “成人状态” 才是最健康的、最成熟的心理状态。原来一个人是否长大,是要看他的心态的。如果觉得其它心理学的书,长篇大论的都是理论,有点读不下去,不妨看看这本书。轻松愉快,还收获满满。

                                2
                                评论
                                用户头像
                                给这本书评了
                                5.0
                                对柳林风声的情绪补充

                                看柳林风声的时候,就觉得大家对蛤蟆有点严厉了,虽然蛤蟆有些事做的确实不对,大家也是为了蛤蟆好。但恰恰就是这种居高临下的 “为了你好”,才让人不那么舒服,只有心思细腻的鼹鼠能耐心的认真的听蛤蟆讲历险故事,这算是少有的温情了。尽管蛤蟆一直在努力讨好朋友们,但朋友们都没有足够的尊重和体谅。带入蛤蟆的视角,是干了很多冲动的、或笨手笨脚的蠢事,但朋友们的严厉还是让人感觉不舒服。尤其夺回院子的时候,蛤蟆的拖油瓶又搞笑,但在獾的训斥下又让人难过。但这本书为柳林风声做了很好的情绪补充,而里面暗含的心理学知识既生动又深刻,很值得仔细回味。顺便说一句,我觉得还是翻译成蟾蜍更好一些。

                                  1
                                  评论
                                  用户头像
                                  给这本书评了
                                  5.0
                                  蛤蟆先生替我们去看了心理医生

                                  我很喜欢书中的一段,让我想起了自己做咨询一段时间后的变化。—— 蛤蟆沿着河岸去河鼠家的路上时感到非常敏锐,仿佛卸下了习惯已久的盔甲。他的各种感官,尤其是视力,似乎格外敏锐。草木的颜色分外鲜艳,以前怎么没发现绿色的层次这么丰富。他能感受到外界万物的存在了,对四周环境也非常敏感。他发现自己边走边检视着内心的感受,就像飞行员升空前检查设备一样仔细。虽然对老友重逢稍有担心,但他大体上心情还不错。他心想:“如果苍鹭拿情绪温度计测量我的感受,我会说给自己打个 8 分。” 我总说,学习知识对我们的改变是渐渐的,思维方式的提升对我们的改变则是几何倍数的,而如果能改变思维方式,就必须打破旧有的思维方式,那也许需要心理的成长。学心理学,是对我们改变最大的学习,也许没有之一。

                                    1
                                    2
                                    用户头像
                                    给这本书评了
                                    5.0
                                    如果你很痛苦,不妨花3分钟问问自己:我是不是“蛤蟆先生”?

                                    在资深心理咨询师罗伯特・戴博德的著作《蛤蟆先生去看心理医生》中,他借助一个耳熟能详的童话角色,和对完整心理咨询流程的剖析,告诉每一个被情绪困扰的人:“在这个世界上,能帮你的人,只有你自己。” 该书首版于 1997 年,这一年作者罗伯特・戴博德已经 65 岁了。1932 年出生在英国布里斯托郡的他,成长于战乱岁月,服兵役时又经历了战争的严苛。动荡的年月里,很少有人会去关注他人和自己的情绪,罗伯特・戴博德却是个例外。相比现实生活的种种不易,他更关心人们的精神是否安宁,尤其是原生家庭会在个体的成长中造成哪些影响。战争结束后,罗伯特进入剑桥大学赛尔文学院,成了一名神学生,并在毕业后成为专职牧师。但多年以后,他找到了能更好帮助他人认清自我,疗愈情绪痼疾的方法,由此转行做起了心理咨询师。相比他的另外两本专业著作《咨询技巧》和《组织的心理分析》,《蛤蟆先生去看心理医生》似乎显得不太严谨,不过这本脱离心理学严肃面目的书,出版 24 年来,却不断再版、加印,至今仍长销不衰。它的魅力究竟体现在哪里?但于我们而言,更该追问的是:“我是不是蛤蟆先生?” 不妨花上 3 分钟,问问自己吧!蛤蟆先生在《柳林风声》中不断追逐刺激,他英勇机智,频频冒险,尽情凸显了勇猛乐观的品格,非常讨喜。但转身走进《蛤蟆先生去看心理医生》后,曾经的种种冒险经历,生活中的所有事情,却已无法在蛤蟆先生心中激起任何涟漪。如今的蛤蟆先生,被严重的心理问题困扰,深陷糟糕情绪,成了一个形销骨立的抑郁症患者。河鼠、鼹鼠、獾作为蛤蟆先生的好朋友,对他的现状非常担忧,在想尽办法开解无效后,大家决定求助镇上的心理医生苍鹭。但蛤蟆先生对心理诊治抱着一种怀疑,甚至抵触的态度,初次见面并不顺利。苍鹭先生内心了然,他明确告诉蛤蟆先生,每个人都该为自己的心理负责,如果他来求助仅仅是为了满足朋友的期待,还是趁早回去好。这反而触发了蛤蟆先生的思维开关,使他意识到,与其任由内心痛苦泛滥,不如靠自己摸索办法。于是苍鹭先生制订出了咨询计划,希望通过 10 次心理诊疗,帮助蛤蟆先生一步步走出情绪的阴霾。一、重回童年,寻找抑郁原因第一次咨询时,刚开始讲述内心的沉重和悲伤,蛤蟆先生就忍不住嚎啕大哭!他不知道问题出在哪,却时常深陷价值感丧失的痛苦中,他不断自责:“我感觉自己好像没什么价值,我把自己的生活搞得一团糟。我这一辈子都干了些啥?” 面对这种情况,经验丰富的苍鹭先生采用不断提问的方式,从他的言语中捕捉信息,尽力引导这个痛苦的倾诉者。在问答式谈话中,苍鹭先生发现,蛤蟆先生内心正处于 “儿童自我状态”,这种与成人外表完全不匹配的潜在心理状态,正是导致他抑郁痛苦的原因。发现这一点后,苍鹭先生在第二次咨询中,通过讲述 “儿童自我状态” 的相关理论,引导蛤蟆先生理解并用这些概念探索自我。通过苍鹭先生的解答得知:儿童自我状态分为 “自然型儿童” 和 “适应型儿童” 两种。自然型儿童在成长过程中,父母不会要求孩子迎合大人的心情和喜好,这类父母明白孩子有表达任何情绪的权力,只要是在合理范围内,就不该遭到人为压制。在成长期,儿童若保有情绪自主权,就利于养成良好的性格。适应型儿童则恰恰相反。基本每个适应型儿童的背后,都存在控制欲极强的父母或监护人。在日常生活中,由于缺乏耐心或正确的教育方法,他们常采用刻意或无意打压孩子正常情绪表达的方式,来管教孩子。在这种情况下,孩子会不自觉形成适应型儿童的人格,通过不断迎合,讨好、顺从父母,来换取父母的爱和肯定。二、不断剖析 “儿童自我状态” 而从小被父亲的 “父母自我状态” 呵斥打压的蛤蟆先生,就在无意识中养成了 “适应型儿童” 性格。他的朋友獾,是跟他父亲一样严厉的人,同时也属于 “父母自我状态” 的类型,因此他对蛤蟆先生的诸多批评和要求,也常常使蛤蟆先生的情绪处在消沉,紧张之中。长久以来,由于不敢表达真实的感受,蛤蟆先生内心的负面情绪无处纾解,就成了不断拥堵其精神世界的怪石,压垮了他的心灵。在第三次咨询时,苍鹭先生告诉蛤蟆先生,想要发掘自己行为的内在动机,就要先跟自己的情绪产生联结,要理解自己的情绪,并允许自己出现情绪性的表达。在这次咨询后,蛤蟆先生打开记忆阀门,开始回想 “遗忘许久” 的童年往事,并发现了一些真相:一直以来,他对父母的无视和控制,是极度愤怒的!一方面,父母深爱蛤蟆先生,为他的成长尽了最大努力;另一方面,父母对蛤蟆先生的情绪打压,给他的内心造成了创伤。也正是这种愤怒,催生了难以化解的心理问题,造就了既愤怒又内疚,在情绪夹缝中不断挣扎的蛤蟆先生。这使蛤蟆先生进一步意识到,他常常采用的 “顺从行为模式”,不但无助于社会性交往,反而是对自我的变相压迫。靠牺牲真实意愿,违心地顺从他人,来获取认可及友情的方法,使蛤蟆先生同时具备了 “依赖型人格” 以及 “讨好型人格” 的特征。这使他不断思考苍鹭医生的话:“顺从行为导致有些人把依赖关系当成了生活方式,成长的本质则是减少并打破对他人的依赖关系,成长为真正独立自主的人。” 在第四次咨询中,蛤蟆先生终于明白,不能通过撒泼、怄气、郁闷等言行,来表达愤怒、悲伤等负面情绪,情绪作为构成人类行为的基本要素,很多时候并不必刻意压制。如果一个人常常通过撒泼、怄气、郁闷等情绪表达愤怒时,就说明他不具备 “成人型性格”。三、逐渐迈入 “成人自我状态” 第五次和第六次咨询中,苍鹭先生提醒蛤蟆先生,该停止玩弄 “PLOM” 游戏了(PLOM 即:poor little old me. 意为:可怜弱小的我)!不过很多时候,这种心理游戏存在触发机制,是在遭遇 “挑剔型人格” 的批评打压后,不自觉陷入的一种情绪怪圈,这是一种与他人 “共谋”,谴责并伤害自己的不良行为。正如苍鹭先生所说:“没有一种批判比自我批判更强烈,也没有一个法官比我们自己更严苛。” 这让蛤蟆先生很吃惊,一个人的内在行为模式,竟能对自身产生如此重大的影响!不过,这种怪圈是可以打破的,那就是:跳出固有局限,坚持自己的想法,敢于表达真实感受。而通过不断反思和调整,当第七次会面结束时,蛤蟆先生已经突破 “儿童自我状态” 和 “父母自我状态” 的禁锢,迈向了探索 “成人自我状态” 的新道路。                                                               从这一天开始,蛤蟆先生决心为自己的行为负责,原谅别人,也原谅自己。第八和第九次咨询中,蛤蟆先生将成长经历和内心感受和盘托出。通过诉说、思考和纠正,他逐渐从过去的人生中挣脱出来,找到了专属的 “人生剧本”,开启了独立自主的 “成人自我状态”,他的精神面貌也随之焕然一新。最后一次见面,也是一场告别。苍鹭医生先是将四种评价关系坐标,与 “PLOM” 等心理游戏结合起来,告诉蛤蟆先生一定要坚持真实的自我,这是避免再次陷入畸形心理游戏的关键。最终,蛤蟆先生驱散了内心的阴霾,在与朋友们聚会之后,以激情满满的状态,继续去往成长的方向。蛤蟆先生的经历,也是在正告我们:即便原生家庭的伤害不可避免,但不惧残暴命运如投石飞箭般的摧残,也能重新塑造自己的人生,创建更加积极向上的 “自证预言”。                                                        改变源于觉醒,即便你也是 “蛤蟆先生”,  也能运用科学的方法和手段,挣脱无形禁锢,蜕变成坚强达观的自我。

                                      1
                                      评论
                                      用户头像
                                      给这本书评了
                                      5.0
                                      看起来很开心就不会得抑郁症吗&要为自己负责

                                      在大家眼中,人间开心果蛤蟆先生是全世界最不会得抑郁症的人。但这么惹人喜爱的蛤蟆先生,有一天却变得极度悲伤,精神恍惚。不仅如此,他好像已经很久没好好生活了,房屋年久失修,屋内垃圾堆积成山,自己也显得不修边幅,甚至脏兮兮的。朋友感到很震惊,而蛤蟆却只能说:“你好,有点儿乱,抱歉了,可我现在整个人都不太好。” 说完便放声大哭起来。朋友们要求蛤蟆去看心理医生,蛤蟆拗不过,于是去见了心理咨询师苍鹭,希望能得到让自己好转的方法。出人意料地是,苍鹭没有回答蛤蟆的,反而提出了更多的问题,比如:“你为什么来到这里?”“是谁在支付你心理咨询的费用?” 他甚至建议蛤蟆先生这次会谈后就结束咨询。这简直不可理喻!但事实上,苍鹭的治疗已经开始了,这段对话足以称得上是教科书式的心理咨询。很多人或许并不了解,心理咨询需要来访者自愿,也就是为了自己而不是为了取悦他人。如果蛤蟆的朋友们因为担忧蛤蟆而送蛤蟆来做咨询,那么需要咨询的是他们自己,而不是蛤蟆。如果蛤蟆暂时还不想从痛苦中走出来,那他就有不走出来的权利。另一方面,如果蛤蟆想走出来,也不能指望从苍鹭口中听到一个一劳永逸的绝妙办法。改变现状的办法,只可能在来访者和咨询师一起努力思考,合作摸索中诞生。毕竟心理咨询不是上课,来访者需要对自己负责,如果来访者对自己都不上心,不愿意投入思考,就算咨询师有天大的本事,也无法改变来访者的生活。

                                        转发
                                        评论
                                        用户头像
                                        给这本书评了
                                        4.0
                                        被治愈和温暖到的小书

                                        好早以前就知道有这本书,大名鼎鼎,说是人生必看书目之一。我一直拖延着没看,因为懒。懒得动,懒得看。直到这次,无意的一个机会,看到了这本书。这本书讲的是一只蛤蟆不开心,去找心理咨询师咨询的过程。如果你问我,这本书,有什么好?那我会说 每个人都可以在这本书里看到自己。以前我也不懂,为什么我会无缘无故不开心,为什么我总是很难过,却无法表现出来,甚至不敢让别人知道我不开心。为什么我的生活总是一团乱麻,那么乱糟糟。我为什么总是因为父母的态度而黯然神伤。并且觉得自己有些方面很像他们。一大堆的为什么。我为什么要这么做,这么做的原因是什么?看这本书的过程,就像我跟着这只可爱的蛤蟆去做了一次心理咨询旅程一样的。我跟着这只蛤蟆去感受,去解惑。啊,我跟他的感受是一样的,原来出现这个行为是这个原因啊。原来是这样。我跟蛤蟆的感受是共通的。看书的时候,好像在接受心理咨询的就是我。每一次看到感受一样的地方,解惑的时候,我都会有种恍然大悟的感觉。蛤蟆一次次去解惑,我也跟着他一起解惑。从而解释了很多发生在我身上的一些行为和事情。看了这本书,我最大的改变,就是我变得积极有行动力了。原来我做事情就是三分钟热度,开了个头,然后就没有然后了。我还有拖延症,一件事总要到最后关头,不行了才去做。我也不太会安排生活,生活得没有条理。总是乱糟糟的。我还有严重的失眠,总是睡不好,辗转反侧,长夜无眠。头发大把大把的掉。无数次,我总是问自己,我这辈子究竟能不能成功。我父母总是对我抱有强烈的,希望我成功的期待,他们总是希望,我必须取得成就,且要很成功,赚很多钱。我告诉他们,平安健康就好了,他们总是嗤之以鼻,且不屑的。我总是活在我父母的阴影下面。战战兢兢,如履薄冰。小心翼翼的维护我们之间脆弱的关系。要说他们不爱我,那也不是,他们也关心我,也爱我,但都是伴随着边爱边打压,关心却不亲近。嘴上心里爱着你,行动上贬低你,让你看轻自己。他们对我总是失望的,失望透顶的。他们是唯成功学,金钱至上,利益至上主义,一切都用钱来衡量。我这辈子,是不能成为我父母期望的那种人。对于辜负了父母的期待,我感到很抱歉。看蛤蟆先生,有一段就是描述蛤蟆和父母关系,我跟他这段特别像。还有一些其他片段。我喜欢这本书,是因为我跟书里的蛤蟆产生了共鸣。就像看电影一样,会自动代入到那个角色情境里面去,感同身受。我推荐这本书,是因为这本书里描述的绝大多数问题,都是普遍的,是大部分人都会遇到或者正在经历的。看了蛤蟆先生之后,我现在会立刻去做事,拖延减少了很多,原来就喜欢拖着不干事儿,能拖一刻是一刻,现在就是立马行动。而且效率高。更会安排自己生活了,不再让所有事情堆在一起来做,而是分开安排,分开做。 不熬夜,能早一点睡觉。变得更有信心,好好过生活的自信。心里面笃定,有一股力量撑着。因为有反馈,继续看书的念头更强烈。还要写读书笔记。以上就是蛤蟆先生看完之后,对我的改变和影响。

                                          转发
                                          评论
                                          用户头像
                                          给这本书评了
                                          5.0
                                          蛤蟆先生的心理成长之路

                                          《蛤蟆先生去看心理医生》非常生动有趣!蛤蟆先生得了抑郁症,他的朋友们鼓励他去看心理医生苍鹭。苍鹭通过倾听、共情、角色扮演、教授心理知识、提问等等手段让蛤蟆在心理健康方面不断成长,从抑郁中走出来,变得乐观和积极。蛤蟆先生学到了什么?1,他要为自己的健康状况负责。2,他学会去觉察自己的情绪,描述自己的情绪。3,儿童的基本情绪:快乐和深情、愤怒、悲伤和恐惧。4,儿童的自我状态包括自然型儿童和适应型儿童。5,探索童年:“所以父母若是严厉挑剔,这个孩子就必须学习如何应对他们,他会将自然行为调整为最能适应现状的行为。所以这个孩子最有可能做什么?” 作为一个孩子,没有足够力量反抗,就得学习如何顺从父母严苛的要求和心愿。顺从行为:同意、取悦、道歉、依赖。“对大多数人而言,成长的本质就是要减少并最终打破这样的依赖关系,这样才能成为一个独立自主的人。很少有人能完全达成这点,有些人能部分达成,而很多人则会依赖一辈子。”6,如果愤怒无法直接表达出来,儿童将学会如何不带攻击性地发火。儿童释放愤怒从强到弱有很多行为:叛逆、撒泼、怄气、任性、郁闷、拖延、厌烦、退缩。7,蛤蟆与獾(獾是蛤蟆父亲的伙伴)的冲突是源于獾处于 “父母自己状态”,“挑剔型父母” ,像一个法官一样一直在给蛤蟆定罪。而蛤蟆在不自觉的状态中也经常扮演自己的父母,给审判自己,然后谴责自己。“没有一种批判比自我批判更强烈,也没有一个法官比我们自己更严苛。”“能帮你的人是你自己,也只有你自己。有许多问题需要你向自己发问。比如你能停止自我批判吗?你能对自己好一些吗?也许最重要的问题是,你能开始爱自己吗?”8,自我状态的三位一体,分别是父母、成人、儿童状态。“只有在‘成人自我状态’里,才能学到关于自我的新知识。”9,“我认为没有人能‘让’我们产生什么感受,除非他们用蛮力胁迫你。说到底,是我们‘选择’了自己的感受。我们‘选择’了愤怒,我们‘选择’了悲伤。” 处在成人自我状态,可以为自己的行为负责,可以为自己的情绪负责。10,人生游戏:有些人始终处于 “受害者” 的游戏中;有些人总在玩 “我终于抓到你了,你这个坏蛋” 的游戏。11,蛤蟆与苍鹭的咨询过程中,蛤蟆从依赖变成了对抗依赖,然后最终走入了独立的状态。12,“情感智力能让你在自我成长和完善的路上走得更远,因为它将带你从独立的个体走向共生的关系。”“共生性可以让你在社交和工作上与别人有效联结,协同合作。”

                                            转发
                                            评论
                                          • 加载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