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给这本书评了5.0以我为本
认识自己内心的最深处,通过老师讲解的每一个小故事,我也在想我自己经历过类似的问题,内心里的想法,做对比,在转变想法。初为人父十三年,对于孩子总是要赋予他最好的一切,父母对于孩子总是期望要好好学习,要身怀绝技,每当静下心来仔细想想,孩子就是父母的镜子,孩子所做的一切行为,一切想法,都是父母的生活习惯,和生活表现,想要孩子成为什么样的人,父母就要给孩子做榜样,转变自己的同时也给孩子做一个积极向上热爱生活的榜样,学习不是最重要的,学习生存的本能才是目标,为什么学习,为了活下去。在努力中遇到的问题种种,有时把错误的结果加在他人身上,从未审视自己的过错,总是在说这样做不对,应该怎样怎样,放下冲动,想想在说,在考虑一下他人感受,问题种种,解决问题的方法也有很多,这是需要了解自己内心深处的想法。学习心理学的目标是不让自己成为神经病,找到真正的自我。
1转发同时评论快速转发评论23分享「微信」扫码分享给这本书评了5.0尊重自己的内心看完武老师的这四本,感受很深,孩子长大后形成好的安全感,需要 3 岁之前和妈妈生活在一起,并且妈妈能读懂孩子的情绪和感受。妈妈对孩子的情感没有一个好的过渡,孩子长大后容易对物质形成一个过渡客体。有时候不愿意和最亲的人沟通原因是暴露的内心带来的是伤害。我们都很自恋,爱的是自己在别人身上的付出。自恋的核心就是 —— 我渴望将我想象中的世界投射到现实世界。具体而言,就是我希望周围人能够按照我的想象来行动。内心的小孩 " 的意思是,尽管我们长大了,但我们的心中仍藏着一个小孩。如果这个小孩受过太多伤害,他仍然会受十几年前甚至几十年前的体验的指挥,从而去做一些糟糕的事情。一个人怎么对待别人的方式就是他的内在父母和内在孩子的沟通方式。存在 = 被感知,这个定义的意思是,我的感受被你感知到,我才发现自己原来是这般存在着。简单说来,一个人的存在感,来自于他的感受被另一个人看到。
转发转发同时评论快速转发评论5分享「微信」扫码分享给这本书评了5.0感谢!!我曾研习佛教,试图放下心中的怨恨,去正视人间苦乐是常态,变得不在奢求,甚至还去盲目的救济别人。曾深读周易老庄,了解世界的规律,塑造自己的宽容与豁达,生死看淡,发现与享受内心孤独的逍遥。又学习了西方沟通的方法论,欲求通过科学的沟通方式去与人和平共处。可当再次从父母口中说出 “就你还能做什么什么” 的时候,我还是本能的反击和愤怒。创业这几年我的股东她很清晰的点出了我心里问题,她让我第一看到了那个偷偷摸摸躲在别人家孩子床底下吃着别人剩饭过年的幼小的我,她让我去抱抱那个孩子,可我浑身瘫软,那一次我第一次为我自己痛哭,一种止不住就想去哭的哭。我无意否定我曾经求助过的佛教老庄沟通学,只是对我来说佛教的放下与认清苦乐是逃避,老庄的淡然豁达是对抗,而沟通更多的是一种术的玩弄,没有让我感受到疗愈和温暖,没有让我感受到我还可以被接受,更没有感受到这一切的我的反应是正常的,在这个心理学不发达甚至不被传统观念认可和接纳的社会,我感谢这四本书,感谢。
转发转发同时评论快速转发评论1分享「微信」扫码分享 - 加载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