评分及书评

4.5
33个评分
  • 用户头像
    给这本书评了
    5.0
    活在面具之下

    诚如作者书中所言,中国某部分社会、某类人正是在对它的追求中失去了自我,留下一副面具,不知这副面具的获得者什么时候又会意识到它的累赘,还自己一个本来的面目。但愿在这个新时代,我们每一个人都能摘下面具,摆脱面子、人情世故的桎梏,活出一个真实鲜活的自己。

      转发
      评论
      用户头像
      给这本书评了
      5.0
      《中国人的行动逻辑》

      西方人的价值是个人主义的,我们中国人的价值是集体主义的;西方学人的行为是普遍主义的,我们中国人的行为是特殊主义的;西方文化是罪感文化,我们中国文化是耻感文化。本书所涉及的中国人与中国社会,无论是其视角、理论、概念、方法,还是具体的社会现象等,都与上面的研究思路有所不同。我的基本做法是先回到中国社会现实中去看、听、闻,去观察、发现、体会,然后去寻求用什么来表达它们是什么。

        转发
        评论
        用户头像
        给这本书评了
        4.0
        聖者、伪君子、真小人

        作者翟学伟教授认为中国的社会学本土化研究既不能直接套用西方现成的概念、理论和方法,因为西方建构的许多理论模型并不都能普遍适用于中国。如果西方概念不能反映中国社会现象,那么需要考虑在中国社会现象中能够抽象出哪些概念;如果可以,还需要注意这些概念所反映的内涵和外延是否契合自己的社会,有没有把本土中的重要现象忽略掉。另一方面,本土化,也不能另立门户,自搞一套。本書中值得一提的是翟学伟教授对中国人脸面观的分析,我覺得相當有趣。之前我从来没有意识到 “脸” 和 “面子” 這兩者之間的区别:“脸” 和个体的行为关系较大,它所集中体现的是人自身的形象或表现;而 “面子” 和社会互动关系较大,它所偏向的是互动的双方所处的关系状况。书中按 “脸” 和 “面子” 的同质性和异质性把中国人划分为四种类人:第一类人有脸,有面子;第二类人有脸、无面子;第三类人无脸、无面子;第四类人无脸、有面子。強烈建議如果真沒時間看完整本書的朋友 就撿這一章:第二部分本土概念研究与讨论中国人脸面观的同质性与异质性

          1
          1
          用户头像
          给这本书评了
          4.0
          国人行动的逻辑与保守主义思维

          河山、儒家、尊长、血缘、圈层,这些日用而不自知的 “传统力量”,将决定族群的未来轨迹,这似乎与 “历史学就是未来学” 有着异曲同工之妙,清楚地辨析身后的路,等于有了一枚往南看的指北针。

            1
            1
            用户头像
            给这本书评了
            4.0
            《中国人行动的逻辑》读后感悟

            我读的第一本社会心理学专著是翟学伟的《中国人行动的逻辑》。这本书主要以社会学、社会心理学和文化人类学等学科为基础,从本土化的视角,对中国人心理以及所处的中国社会与文化脉络,进行了方法论的、概念的以及经验和理论的探讨。我认为本书有两层结构,第一层是按照本书目录分类,以 “视角与方法”、“概念性研究”、“经验性研究”、“理论和框架” 四部分介绍了作者对本土化的目的、视角、方法、概念、模式和理论等方面的思考,即是作者自己是如何将西方理论本土化,建立中国相对独特而又有共性的社会学体系。第二层,在讨论如何本土化的同时,作者以社会学学者的角度阐述了自己对中国社会及中国人心理的认识。这一层包括①儒家的社会建构在中国社会的地位及影响。②“脸” 和 “面子” 的区别和关系,以及中国人对按其同质性、异质性分类的脸面观在价值观上的不同认识。③土政策。④人际关系⑤中国人的价值取向。⑥家族主义。⑦社会心理承受力。⑧个人地位的获得途径及运作方式。于是,作者主要讨论了如何将西方社会学、社会心理学和文化人类学等学科本土化,同时阐释了自己如果以社会学本土化的角度,理解中国人行为的逻辑。作者在每个章节的开头首先详细介绍了相关西方社会学概念和理论知识,以及各家学说演变、更新。接着讨论现有的西方概念能不能反映中国的社会现象。最后建立本土理论与框架。由于我是第一次读和社会学有关的书籍,在读作者对社会学相关概念和理论的叙述时感觉有点费力。不过,从作者论述关于 “现有的西方概念能不能反应中国社会现象” 的问题,能看出作者对学术研究始终秉持者科学性和逻辑的严谨性。作者认为中国的社会学本土化研究既不能直接套用西方现成的概念、理论和方法,因为西方建构的许多理论模型并不都能普遍适用于中国。如果西方概念不能反映中国社会现象,那么需要考虑在中国社会现象中能够抽象出哪些概念;如果可以,还需要注意这些概念所反映的内涵和外延是否契合自己的社会,有没有把本土中的重要现象忽略掉。另一方面,本土化,也不能另立门户,自搞一套。作者对中国人脸面观的分析很有意思。之前我从来没有意识到 “脸” 和 “面子” 的区别:“脸” 和个体的行为关系比较大,它所集中体现的是人自身形象或表现;而 “面子” 和社会互动关系较大,它所偏向的是互动的双方所处的关系状况。书中按 “脸” 和 “面子” 的同质性和异质性把中国人划分为四种类人:第一类人有脸,有面子;第二类人有脸、无面子;第三类人无脸、无面子;第四类人无脸、有面子。第一类人是儒家力图塑造的君子人格及其理想,表现为 “修身、齐家、治国、平天下” 和 “内圣外王” 的统一以及对 “人皆可以为尧舜” 的希冀但这一切不过是理想而已。在实际中,更多人处在第二、四类的异质性中。那种刚正、铁面、讲原则、讲理想、讲骨气,但是在他人心目中却没有获得较高地位,反而常被讥讽为 “不通人情世故” 的人属于第二类人。我自己属于这类人。这类人在中国古代成为 “方人”。第四类人常常是带有痞气的人,他们不讲究道德修养和社会规范,为人圆滑,善于见风使舵,会弄权术,速成 “能混”。中国社会的特点就是复杂的人际关系,人情、面子关系网是中国人一向不能忽视的价值定位。作者从研究个案住院时送礼的心理及对同事探访的心理论述中国普通人是如果平衡人际关系的。如果失衡,很多人会采取补救、隐蔽性和归因三种策略。虽然是个案研究,但是我认为作者提出的中国人际关系中的平衡和失衡模式还是具有普遍性的。中国人际关系的基本样式是人情,也就是在血缘关系基础上和儒家伦理的规范下发展出来的一种带有社会交换性的社会行为。作者认为,人情和面子和平衡性的关系是:人情的实质是关系中对平衡性的维持。一旦出现了失衡现象,就会意味着其中有人丢了脸,或者没有给面子,这同西方人所讲的感情有本质区别。因此,人情和面子的社会心理机制就在于人际关系中的平衡性模式。中国社会儒家学说根深蒂固。我对儒家学说有点兴趣,可惜事实上掌握的知识、认知不够。儒家价值体系的建立也依赖于周朝的周礼。作者认为,儒家的社会建构在一定程度上就是中国社会的建构。早期儒家社会建构的最重要概念是 “礼”。《礼记》里有:“定亲疏,决嫌疑,别同异,明是非”。礼,确定血缘关系的远近,这是在宗法社会很要紧的事。礼制源于宗法社会,在血缘温情里论资排辈,让所有人各安其位,打造稳定的社会秩序。同时,礼仪也可以维护面子。书中很多章节都是对已写过的论文做重新加工和编排,所以前后有点缺乏逻辑性。但是书中围城、“土政策”、看病、江南入赘几个案例分析的很有意思,是中国社会很典型的现象,从中能找到很多共鸣,特别是翟老师附加的两篇论文:《从脸面的异质性看 < 围城 > 中的知识分子》和《耻感文化的狡黠之处 —— 从一项问卷调查想到的》。我不是社会学或是社会心理学科班出身,甚至《中国人行动的逻辑》这本书是我人生中读的第一本社会学相关书籍。所以我对书中提到的西方社会学概念、理论不是很了解,感觉也很晦涩,所以在读第一遍的时候基本都是跳过的。希望今后随着自己阅读量的增大,这种状况能慢慢改善。

              转发
              评论
              用户头像
              给这本书评了
              5.0

              此文集是我从事社会学研究以来的第一本书,其中的绝大部分论文写于上个世纪 90 年代。当时由美国八方企业文化公司在新加坡出版繁体字版(2000 年版),由社科文献出版社出版简体字版(2001 年版)。这两个年度正逢跨世纪,因此它多少表达了我做社会学研究的一种心愿,也就是寄希望于在新世纪到来之际,中国社会科学研究能走出一条自己的路。

                转发
                评论
                用户头像
                给这本书评了
                5.0

                用西方科学哲学的标准,我们看到的儒学似乎是概念运用上的混乱,用西方社会学理论与方法论标准,我们看到的是社会的不同层面被纠缠在一起。但这种具体和抽象、微观与宏观、含义间的包容性特征正反映了儒家从事社会建构时在方法论上的一个重大特点,即儒家认为的各个概念之间所具有非对立关系以及人事和社会现象之间具有可推延性。而这一切在儒家看来已在宗法制中得到了实践证明。从这个视角来看中国社会,我们发现中国社会建构中的很多概念:天与人、情与理、德与法、孝与忠、家与国、私与公、内圣与外王、亲亲与尊尊、世袭与纳贤、等级与平等、君主与百姓、个人与社会等等都没有形成对立关系。有了这种对应概念之间的非对立关系,便有了概念自身的或对应概念之间的包含和推延的可能性。

                  转发
                  评论
                  用户头像
                  给这本书评了
                  5.0
                  中国社会学入门

                  1 - 如果不是对社会学的讲述方式和研究方法感兴趣,这本书就囫囵吞枣看过就好,看个热闹;至于我,至少还要把这本书再看一次。2 - 如果研究中国人的社会学真的得出了和西方社会学不同的结论,那中国社会的现代化,肯定还是和西方不一样的。

                    转发
                    评论
                    用户头像
                    给这本书评了
                    5.0

                    很好的本书

                      转发
                      评论
                      用户头像
                      给这本书评了
                      4.0

                      一些用于比较生僻 但是还是能总体上建立理解

                        转发
                        评论
                        用户头像
                        给这本书评了
                        5.0

                        中国人一向不讲自我,而处处以他人为重,因而家庭和社会都是和谐与友爱的,没有个人主义,当然也没有争斗。后来他把中国人的这种特征概括为 “伦理本位”,以突出中国人和谐的特点。这一思想同样在钱穆的观点中也可以找到

                          转发
                          评论
                          用户头像
                          给这本书评了
                          5.0

                          人难,中国人更难,难的是情面!

                            转发
                            评论
                            用户头像
                            给这本书评了
                            5.0
                            除了向外探索,我们更应该向内探索

                            我们倾向于更多的了解别人,而一谈到了解自己,要么觉得自己肯定是对自己非常了解,不用用什么科学的方法对自己研究一番;要么觉得研究自己没什么用。但是,知己知彼,百战百胜。自己一路的成长,无论对看清别人,还是走好今后的路,都是有借鉴意义的。

                              转发
                              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