评分及书评

4.8
56个评分
  • 用户头像
    给这本书评了
    4.0

    一个受过贵族化教育的姑娘 —— 爱玛。她渴望浪漫的爱情,为此两度偷情,但偷情并没有给她带来想象中的幸福,反而让她惶恐、沉沦,最后在巨额债务的压迫下,选择了自杀,结束了她可悲的一生。爱玛,她追求自己的幸福有错吗?当包法利不能带给她爱情的幸福,与此同时,又出现了能够让爱玛感受爱情的甜蜜的男人时,她怎么会不心动?可悲的是她用错了方法!包法利一个普通而平实的乡村医生,努力为患者提供治疗,对妻子也不错。但他和爱玛终究是不同世界的男女,注定无法享受婚姻带来的幸福。偷情,无论在现实生活还是在文学作品中都是一个普通得不能再普通的桃色事件。但在福楼拜的笔下,让我们感触到了不一样的真相带来的巨大震撼。福楼拜通过平实而又极具冲击力的叙述,告诉我们,爱玛的死不仅仅是她个人的悲剧,更是整个社会,整个时代的悲剧!读《包法利夫人》,我们总会为包法利夫妇的遭遇感到不平,充满了同情…… 他们都只不过用不同的方式表达着自己对爱情的幸福的理解,同时也追求着自己的幸福。但命运无奈,这也许就是他们最大的悲哀。

      1
      评论
      用户头像
      给这本书评了
      5.0
      偶像是碰不得的:那层包金会沾在手上

      人性是天生矛盾的。年岁,会打磨每个人各自的矛与盾。见识与欲望的矛,现实与需求的盾。“不能” 的矛,“能够” 的盾。攀比的矛,知足的盾。矛与盾的切磋,便是生活的真相。维系推磨它们的均势,便是日常。罗曼・罗兰说过:“世上只有一种英雄主义,就是发现了生活的真相,依然热爱它”。小说中的英雄主义,不属于任何一个个性鲜活的人物,也不属于对 “压抑” 深入浅出的剖析;而是属于 “常”—— 柴米油盐酱醋茶,窗外巴黎谁人夸?外面的世界很精彩,外面的世界很无奈。无奈时,可以回头,也可以埋头。回过头,田野尚在;埋起头,注定沦陷。如同塞万提斯的《堂吉诃德》,是对骑士小说的清算一样,《包法利夫人》在一定意义上是对浪漫主义与浪漫派小说的清算。爱玛・包法利,“爱玛” 是个浪漫的名字,“包法利 Bovary” 这个姓氏的词根 Bov - 包含 “牛” 的意思。福楼拜煞费苦心设计的这个姓名,本身就意味着想入非非的浪漫与平庸的现实之间,注定的反差和矛盾。故事情节很简单,没有浪漫派小说曲折离奇的设定,无非是一个 “淫妇” 通奸偷情,自食恶果。作者的本意也不是讲故事,在着墨铺陈人物形象、心理及环境的底色之上(推荐周克希译本),他为小说加了一个副标题:《外省风俗》。全书细致入微地展示了十九世纪中叶,相对于乡间农场世界,法国外省(巴黎等大都市)生活的绮丽画卷,那是个单调沉闷、狭隘闭塞的世界,容不得半点对高尚的理想,乃至爱玛这样对 “虚幻的幸福” 的追求,注定飞蛾扑火、无疾而终;而以药剂师奥默为代表的所谓自由资产者,则打着科学的旗号,欺世盗名,无往而不胜。妇女在这个社会中更是弱者 —— 为个人欲求而脱离生存环境、舍弃自我依附物质世界的愚蠢的群体。正如周克希先生译本中对艾玛反省包法利先生时写到:“… 对我们所爱的人的贬抑,总免不了会使彼此的关系有些疏远。偶像是碰不得的:那层包金会沾在手上。”【建议阅读:米兰・昆德拉的《小说的艺术》】书中作者米兰・昆德拉告诉那些觉得《包法利夫人》这部小说特别无聊的读者,福楼拜其实是在默默地观察 “人类永恒的愚蠢”。是的,愚蠢是矛,本分是盾。知足常乐的秘诀在于知不足。生活的质量,生于全面,伤于片面。莫要分割好坏,它们相加,才是我们。

        转发
        评论
        用户头像
        给这本书评了
        4.0

        人不作不会死!

          转发
          评论
          用户头像
          给这本书评了
          5.0
          两种快乐

          《包法利夫人》的伟大在于它的日常。情节俗不可耐,人物全是庸人,书中的人物真实到永远存在。一部将无数庸人俗事放在一起的书,却写的如此优美、充满诗意,引人入胜。人人都渴望获得亲密关系,这种渴求是诱惑,人们会被引诱而成为爱玛。爱玛的眼睛贪恋尘世种种浮华;她的耳朵要听绵绵情话;鼻孔喜好温和的微风和动情的香味;嘴巴张口说了謊话,在淫欲之中喊叫;手爱触摸润滑的东西;脚底为了满足欲望,跑起来那样快…… 找到真爱,人生依旧充满遗憾;浪漫,不过是愚人讲的笑话。爱玛就是过分沉迷于自已的情绪,活在自已构建的虚幻的浪漫泡沫之中。人生如此丑恶,唯一忍受的方法就是躲开。但要想躲开,唯有生活于艺术,唯有由美而抵于真理的不断的寻求。欲壑难填,人容易厌倦眼前的一切。犹如爱玛的两段偷情经历都令她魂牵梦萦,但过了不久,便又觉得没了新意。爱玛只能不断的更换伴侣,不是在激情之中,便是在哀愁里。失望与希望,无休止的循环…… 福楼拜帮助我们反思:外在的东西与人生真正值得追求的无关,人需要的是持续不断的快乐,而不是一时的感官之快。他所说的快乐来自道德上的美德以及从智力和知识中获得的美德,与《沉思录》中提到的两个快乐源泉是相通的。爱玛临死前,瞎子乞丐唱了一首歌,歌词这样说:火红的太阳暖烘烘,小姑娘正做爱情的梦,…… 这一天忽然起大风,她的短裙哟失了踪。歌词是在讽刺爱玛追求的浪漫。很多时候,看不见是比较容易的。爱玛看不见自己的女儿可爱,是因为她眼中只有虚幻的浪漫;她看不见查理对她好,是由于他的视线在自己的家庭以外。他选择相信自己的女儿丑陋,选择认定自己的丈夫没出息,不去看手上拥有的一切,而是一心一意去期望得到激情与浪漫,不就是瞎子吗?也正因为这样,人生才会有那么多的纠缠与烦恼。

            转发
            评论
            用户头像
            给这本书评了
            5.0
            罗曼蒂克消亡史

            包法利,一个乡村医生。他虽然勤勤恳恳地工作,但是他不体贴、不温柔、不懂浪漫,按照现在的话说,是个 “老实人”,非常没有 “眼力劲儿”。爱玛,接受过修道院教育,浪漫、天真、幻想,为爱可以不顾一切。这两个人明显不够 “般配”,果不其然,婚后爱玛发现,这不她想象中的 “浪漫、狂热、幸福” 的爱情💑。她选择两度出轨,可依然没有给她带来幸福,而且无尽的挥霍,让她债台高筑,走投无路,无奈服毒自尽。可谓是,一个浪漫主义的自我毁灭!看完电影版,紧接着读了原著,掩卷沉思,三观一致对两个人来说真的很重要,不然只会带来无尽的争吵和冷暴力。可能大多数人身上都有 “包法利夫人” 的影子,追寻浪漫没有错,但也能不能活在虚无缥缈的泡沫里。一日三餐,柴米油盐,才是大多数人生活的常态,保持内心的坚定,不寻求远超自己能力外的生活,认真过好每一天。人间至味是清欢。

              转发
              评论
              用户头像
              给这本书评了
              5.0
              边读边想到的

              更认真地教育子女,杜绝将他们培养成爱慕虚荣和空想的包法利夫人和头脑简单的包法利。开始记账理财,对自己的财富做到心中有数。珍惜已经拥有的一切,不做空想家。

                转发
                评论
                用户头像
                给这本书评了
                5.0

                有时候依稀看到《围城》的影子

                  转发
                  评论
                  用户头像
                  给这本书评了
                  4.0
                  不可承受之欲念,必将杀死你。

                  莱昂和罗道尔弗同查理一样,都不成为爱玛的归宿。前些天在城邦看到一句话,说的是 “长久的耐心,温柔,心疼,不离不弃都是源于爱”。我回复了一句,长久的爱源于内心的安定。记得福楼拜好像说过,真正的爱情是双方互相无条件投降。内心的安定,恐怕是无条件投降的条件之一。其实人在生活中的痛苦和挣扎基本是相通的,并不关乎性别。

                    转发
                    评论
                    用户头像
                    给这本书评了
                    5.0
                    虚荣文艺女青年的一生

                    爱玛是一个普通农场主的女儿,在修道院读过书,一直对上流社会的生活抱着不切实际的期盼,她希望拥有上流社会富足的生活和美好的爱情。她轻率的决定了嫁给医生查理,没过几天,就发现查理是个平庸的、没有情趣的男人。  一次偶然,他们夫妇参加了子爵的一次舞会,这次舞会打开了爱玛欲望的闸门。她开始对现实生活的一切不满,沉醉于幻想,认为华丽的衣着、奢华的舞会,骑士的爱情才是自己应得的。爱玛被引诱出轨,其实是必然的。在两次出轨中,爱玛的欲望越来越膨胀,花费无度不停借贷,最终沉重的债务成了压到她的最后一根稻草。爱玛失去自以为是的爱情,失去一切财产,选择了服毒自杀。爱她的丈夫查理在她死后才发现了真相,悲痛致死。  这个故事放到当今的社会背景下毫不违和,福楼拜对爱玛的性格刻画入微,一个对现实生活不满的贪恋物质的文艺女青年的形象跃然纸上。科技进步了,人心未变。爱玛追求的东西换成现在玛莎拉蒂、苹果手机、lv 包包其实毫不违和。读完后的感触是一个人对自己的出身和能力应该有准确的认知。一味的追求超过自身所在环境的物质生活,只会成为欲望的奴隶,最终害人害已。

                      转发
                      评论
                      用户头像
                      给这本书评了
                      4.0

                      说实话没看懂

                        转发
                        评论
                        用户头像
                        给这本书评了
                        5.0
                        深刻的人性描写

                        现在知道为何那么多人推崇此书。福楼拜把一个天真可爱不知爱为何物的姑娘最后被情所困,又被奸商陷害,走投无路只能自杀的过程描写的入情入理。一个平稳的婚姻没有给到她想象中的爱情,多么像很多普通家庭生活。此时遇到诱惑很难把持,她以为遇到真爱。结果是有钱人的游戏,发现快甩不掉了赶紧跑,其实这个男人还不是最渣的,最渣的啥也不会说就会跑。第二个也是为了满足最初的欲望与她在一起,一旦发现是个麻烦也是立即摆脱。爱玛的故事其实在现实中就有,只是有多少人能够开始就明白自己要什么,自己是谁,还能控制欲望呢。人间祸事无非源自不加控制的欲望。

                          转发
                          评论
                          用户头像
                          给这本书评了
                          5.0

                          似乎从包法利夫人的身上看到了人性的扭曲,她能有最终的后果完全不足为惜,她的奸情成为了压垮查理的最后一道防线,导致了查理的悲剧。可气可笑。

                            转发
                            评论
                            用户头像
                            给这本书评了
                            5.0

                            内心世界与客观世界有冲突,人必定会空虚,折磨。

                              转发
                              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