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给这本书评了5.0有为政府与有效市场有机结合
林毅夫老师说过,有效市场以有为政府为前提,有为政府以有效市场为依归。新自由主义主张所有国家把市场化、私有化改革一步到位,发展资本密集型产业,把休克疗法奉为圭臬。结果,许多发展中国家按照新自由主义走了歪路,因为它违反了比较优势,没有遵照自己的禀赋结构去发展产业,去制定政策。反而是那些走渐进双轨改革的发展中国家,不被西方经济学界看好,但是取得了较好的发展。这些发展中国家都有一个积极有为的政府,没有盲目相信市场的力量,而是将市场的力量与政府的力量有机结合。同时,这些国家兼备高储蓄和高投资率,能够实现宏观稳定,是开放经济,市场经济的转型过程也是渐进的。经济学界反对渐进双轨的理由是,保留政府干预会造成很多价格扭曲,导致资源错配和腐败,但实际上实行渐进双轨改革的国家产生上述问题,远远比实行休克疗法的国家发展的健康、茁壮。企业发展需要有为政府对宏观环境和行业环境的依托,在产业政策上的适当支持。无论是什么经济理论,都要和本国的实际相结合,切不可照搬照抄。现代的主流经济学界由于忽视了不同发展程度的国家的产业技术和作为其上层建筑的各种结构的差异,导致按主流经济学来做政策的发展中国家没有一个成功的。而且非黑即白的发展思路也是要避免的,市场和计划可以很好结合在一起,只要是改善国计民生的理论就应该采用。认识世界是为了改造世界,所以一定要注重研究自身的要素禀赋及其结构,生产方式,生产关系,生产力水平。比如说企业自生能力,发达国家和发展中国家是不一样的,休克疗法主张发展中国家的改革取消政府的补贴以及其他产业政策,是不符合实际的。靠市场竞争可以给企业家提供激励、提供机会。但是面对企业家不能独立解决科技创新和产业升级的问题,就需要靠政府来帮助企业家解决企业解决不了的事情,需要提供一些补贴或者信贷支持,或是引进人才,或是采取其他产业政策。所以,经济改革和发展的成功,需要有效市场、有为政府这 “两只手” 一起用。研究经济学的理论,是要帮助所有发展中国家发展经济,消除贫困,实现共享和繁荣。研究理论不能仅仅是做逻辑游戏,做思维体操,而是要切实帮助我们改造世界,这是经济学人的初心和使命所在。林毅夫老师写的书紧贴现实,并且他新创立的新结构经济学理论也帮助国内外很多地区发展繁荣。他的著作值得反复研读。
1转发同时评论快速转发评论14分享「微信」扫码分享给这本书评了4.0在我们身边发生的经济学其实这本书从内容上来看,评分是够不上我心目中四星的标准的。毕竟,《解读中国经济》这本书珠玉在前,这本书 —— 林教授在各种场合的采访或发言,结构上比较松散,阅读体验并不算很好。不过,之所以还要推荐,是因为,在《解读中国经济》和《本体与常无》之外,我又看到了一些有意思的东西,有的是全新的,有的则是反复出现让我颇受感动。1、关于出口导向型经济。中国是世界第二大经济体,也是世界第一大出口国。国内一直在说的三驾马车,进出口赫然在列。所以,说中国是出口导向型经济似乎没什么问题。但这本书提供了一组数据:2006 年,中国人均 GDP 在 2000 美元左右,GDP 占世界的比重为 5.3%,出口占 GDP 的比重为 35.4%;而到了 2019 年,中国人均 GDP 突破 10000 美元,GDP 占世界的比重为 16.4%,而出口占 GDP 的比重降至 17.4%。其实道理很简单,只是我们没有留意而已:随着一国居民收入水平持续提高,经济体量和市场规模不断增大,国内生产的产品更多用于满足国内需要,而且产业结构不断变化,第三产业在 GDP 中的占比会越来越大,而第三产业中有很多是不可贸易的。所以,有了这个理解,当我们听到国家提出” 加快构建以国内大循环为主体、国内国际双循环相互促进的新发展格局 “,就不应该简单理解为经济发展重点要从国际转向国内,甚至解读为闭关锁国的冲锋号。其实,这个提法更多起到的正本清源的作用,对我国经济发展的现实所进行的精准概括和总结。2、理论的重要性决定于其所解释的现象的重要性。林教授在 1995 年为《经济研究》创刊 40 周年写的一篇祝贺文章中提出:21 世纪会是中国经济学家的世纪,21 世纪会是经济学大师在中国辈出的世纪。几年前,我还作为投资系研究生在校做着马马虎虎的经济学研究时,在《本体与常无》这本书中读到这个论断时,一种自豪感和幸福感油然而生。虽然那时我就知道自己不会走上经济学学术研究之路,但是作为一名经济学学子,如果能看到中国经济学大师辈出,那也是很令人鼓舞的。这个论断的逻辑是什么呢?林老师认为,理论的重要性决定于其解释的现象的重要性。发生在重要国家的现象,就是重要现象。从经济学的发展史来看,亚当・斯密出版《国富论》时,英国一直都是世界经济的中心,此后一百多年重要的经济学家,不是英国人就是在英国工作的外国人,其他地方的很多。二战以后,美国成了世界经济中心,经济学研究多以美国的经济现象为研究对象,所以大师级的经济学家不是美国人,就是在美国工作的外国人。所以,由此可以简单推论,如果按照很多经济学家的预测,中国将在 2030 年左右成为世界上最大的经济体,到 2050 年,经济规模将至少时美国的 2 倍,中国将当之无愧地成为世界经济中心。所以,中国本土的经济学家研究中国经济现象具有得天独厚的优势,倘若能抓住一些大问题,做出了创新性的贡献,就有可能成为引领时代思潮的经济学大师。经济学领域如此,那么其他领域呢?我不免开始期待那个即将到来的伟大时代了。3、林教授的谨慎治学与务实做事作风是一脉相承的。林教授对新结构经济学的定义很明确:用新古典经济学的方法来研究在经济发展过程中的结构和结构演变的决定因素(包括影响劳动生产力的产业和技术结构,以及影响交易费用的基础设施和制度安排结构),并通过这些研究来理解发展中国家的经济怎样才能得到更好的发展,只有这样的研究才叫新结构经济学。他还说,所谓新结构经济学,实际上是历史唯物主义” 经济基础决定上层建筑,上层建筑反作用于经济基础 “的基本原理与现代经济学相结合形成的理论分析框架,用现代经济学的方法研究结构与结构间的关系。直观的印象就是,实事求是、真诚朴素。随着近些年新结构经济学成为显学(各大高校纷纷设立新结构经济学研究中心,2018 年我也有幸现场聆听来林教授为在中南财大设立研究中心而做的演讲),很多人都开始 “鼓吹” 新结构经济学应该拿诺贝尔经济学奖。林教授虽然也相信,新结构经济学配得上诺贝尔经济学奖,而且由此衍生出来的很多理论,比如最优经济结构理论,也应该得诺贝尔奖。但是,在国际学界浸淫多年的他,很清楚地认识到,要让新结构经济学获得诺贝尓经济学奖,还有两个很重要的工作没有完成:一是当前新结构经济学还仅仅只有一个理论框架,还没有总结出一个数学公式,按现有的规矩,恐怕还不足以拿到奖;第二,诺贝尔奖的评选过程,是由诺贝尔奖委员会邀请大约 1500 名著名经济学家做推荐人,而这其中大约一半人会推荐自己,而被推荐的人相对集中的也只能得到十几二十几个人的推荐。所以,中国必要要先培养出 50 名能够进入国际排名前 1500 名的经济学家,而这并不容易,毕竟,国际顶尖杂志都由西方主流经济学家所控制。因此,当有人建议林教授成立一个学会,出一本新的杂志,来专门研究新结构经济学的时候,林教授认为,当前的重点还是应该打出去。一方面自己多开研讨会,做找一些有影响力的杂志出专刊,先把观点推广出去;另一方面,还是要努力去建模、做严谨的实证研究,直接瞄准主流的顶级杂志,接受匿名评审的考验。最后,作为专业而且水平极高的经济学家,林教授近些年在公开媒体上经常以鼓吹中国经济的姿态出现,比如提出了诸如中国还有 20 年以 8% 增速发展的潜力等观点,遭到不少内行或外行人的讥笑。但如果去认真拜读一下他的几本书,认真了解一下他的经济学思想,或许就不会那么轻易地做出贻笑大方的廉价评价了。应该说,作为一名曾经也试着做一些经济学研究的学生,作为一个关心中国经济社会发展的普通人,我深深为林教授的学术思想和人格魅力所折服。
转发转发同时评论快速转发评论12分享「微信」扫码分享给这本书评了4.0中国经济的前景要点梳理看样子,《中国经济的前景》是作者一系列文章、讲稿经过结构化编排、逻辑性处理的产物,涉及的内容主要有两方面,一是结合中国实际创新经济理论,二是立足新的起点发展中国经济。至于结合中国实际创新经济理论,包括三个问题。一是有必要创新经济理论。中国盛行的经济理论几乎都是西方的,西方经济理论又都是从总结西方经济社会发展实践中来的,指导中国经济始终存在隔阂甚至不合理不对路的地方,必须从中国实践中总结提炼经济理论用以解释指导中国经济发展。二是有条件创新经济理论。经济理论的来源于过去经验的总结和当前问题的解决,中国改革开放以来创造了经济社会高速长期增长的奇迹,未来还将继续稳定增长,是经济理论创新的温床和沃土。作者甚至声称,这个时代最伟大的经济学家将诞生在这片土地,中国将产生大批诺贝尔经济学奖获得者。三是有基础创新经济理论。不少经济学家已经在尝试、探索,努力结合中国实际创新经济理论。作者提出的新结构经济学便是代表。新结构经济学的理论基础在于,不同发展程度的国家,每个时点给定但随时间的推移可以变化的要素禀赋及其结构和由其决定的比较优势不同,只有按照要素禀赋结构所决定的比较优势来选择产业,才能有最低的要素生产成本,才能把比较优势变成竞争优势。至于立足新的起点发展中国经济,涉及三个问题。一是中国经济发展有前景,作者认为未来若干年中国经济仍有 8% 的增长潜力。二是中国经济发展有优势,主要是后来居上优势和换道超车优势。三是中国经济发展有保障,包括有效市场与有为政府的紧密配合、改革开放的纵深推进、“双循环” 经济结构的加快构建、社会活力的充分释放等等。
转发转发同时评论快速转发评论6分享「微信」扫码分享给这本书评了5.0后发制人改革开放以后,中国经济发展情况非常好,但人均预期寿命的增长不多,与其他国家相比,中国有些 “吃老本” 的态势。这是因为中国在进行市场化改革后,医疗体系发生了改变。改革开放后,城市全覆盖、全报销的公费医疗改为基本医疗保险,覆盖面仍然是全体居民,但保险费一部分由政府出,一部分由居民的工作单位出,一部分居民自己交。医疗可以报销,但有门槛,即花费一定金额后才能报销,低于门槛的费用不能报销,同时有封顶金额,如果医药费太高也不能报销,而且报销的比例会随着费用的增加逐渐下降。农村则设立了新型农村合作医疗,政府出一部分钱,农民出一部分钱。看病时也有可以报销的门槛金额,过了门槛后可以按一定比例报销,并且也有封顶的最高限额。与过去相比,合作医疗体系还在,但个人要承担的比例随着收入水平的提高在增加,政府负担的比例在减少。农村的赤脚医生没有了,不过三级医疗卫生体系(即县医院、镇卫生所、村卫生室)依然存在,这一点变化不大。变化最大的是医院改革。在 1978 年以前,医院的所有投资和开销都来自政府财政。但改革开放以后,为了减少政府的财政投入,医院开支当中大约只有 10% 来自财政拨款,维持医院运转的资金由医院的医疗收入自行解决。与此同时,又要保留医院的公共服务性质,因此中国的医疗体系出现了一个很特殊的、有扭曲性质的安排,即医生看病的挂号费和门诊费非常低,医院靠这些收入无法支付医生工资和维持运转,不得不 “以药养医”,也就是将批发来的药物加价 20%、30% 甚至更多,以从中获利。同时,各种检查费用较高,医院由此得到的收益较大。另外,取消了在下级医院治不了的病再转诊到上一级医院的制度,每个患者都可以直接到上一级医院治疗,各级医院的挂号费和门诊费也没有多大的差异。在 “以药养医” 的制度之下,医疗费用大量增加。医院为了支付医生的工资,维持自身的运转和完善基础设施建设,很容易多开不必要的药或高价药。药价越高,医院盈余越多。并且医院倾向于多给患者做检查,不管看什么病,都要先做一系列检查,导致病人的财务负担加重。同时,由于药物大多由市场化的企业生产,企业的药价定得越高、药卖得越多就赚得越多,因此它们会提高药价和贿赂医生,医生多开药就能多收回扣,整个行业的寻租腐败现象非常普遍。门诊费用低,再加上好医生都集中在好医院,到上级医院治疗又无须由下级医院转诊,因此,病人不管大病小病,只要生病就有积极性去大医院治疗,而大医院收治的病人越多,收入就越高,也有积极性接收,于是越往下级的医院患者越少,越往上级的医院患者越多。有时患者为了到最上一级的三甲医院就诊,挂个号需要等几天甚至几个月,三甲医院医疗资源严重不足,医患矛盾频发。而县级医院或等级比较低的医院的医疗资源则被严重浪费了。2008 年,中国医疗费用支出为 1.2 万亿元,到 2019 年达到了 6.6 万亿元,增加了近 5 倍。结果就是人们看病越来越贵,有些人根本支付不起,尤其医保有封顶金额限制,超额需要全部自费,这让很多收入较低的人无法承受。因此,尽管市场化方向的改革是必要的,但中国医疗服务质量提高的程度远远低于中国人均收入增长后应有的水平。
转发转发同时评论快速转发评论3分享「微信」扫码分享给这本书评了5.0看完全书,最关键的四个字就是比较优势。这在经济学上还算是较新的概念,但是在军事理论上,这就是几千年战争胜利的秘诀,孙子兵法的精髓,也是解放战争决战的精髓。任何一个以弱胜强的战争,在局部战役上都是以多打少。这不就是比较优势吗?集中自己方面的局部优势,全力发展,先点后线,最后获得全面胜利。。目前中国就像西汉初年,经过了开国危机,吕后外戚专政混乱,又经历了文景之治韬光养晦,现在进入了汉武大帝开疆扩土建立王道的百年未有之大变局。我想,历史的轮子转动起来是很难改变的,也该是时候考虑一下追赶距离消失以后,我们该如何为之了。是否会一骑绝尘?还是双兔傍地走?
转发转发同时评论快速转发评论2分享「微信」扫码分享给这本书评了4.0内容五分,结构四分,太多重复了全书是各类报告、论文的形式集锦。基本是以口语的方式表达,理解起来不难,就是重复的内容太多,稍显啰嗦,但瑕不掩瑜。林老板是坚决看好中国未来经济的,中国的体量决定了它的发展潜力未定和东南亚那些小国家不同,差别如同藏敖和京巴,小时候看起来差不多,但发展的潜力已经注定。我们现在要做的,就是利用与发达国家之间的产业与技术差距,发挥后来者优势。我们的人均 GDP 与发达国家差距还很大,这个势能不可小看。在追赶的过程中,有没有工业基础、原始资本、劳动力和资源,这些都是很关键的要素。中国优先追求的是整体的发展效率,而不是所有人平均的向前发展,这个是没有问题的。要不断从劳动密集型产业往资本密集型产业发展,不仅要靠企业家的创新精神,政府也要提供激励补偿,包括:基础设施、金额、人力资本、法律等。盲目抄作业是不对的,许多发展中国家盲目照搬欧洲国家的药方,却忽视了自己所处的位置和具备的资源,失败是难免的。欧洲国家的药方可能只适合欧洲国家,可以借鉴吸收,不能完全照着执行。中国是一个大经济体,随着我们收入水平的提高,服务业占的比重会越来越高,国内循环的比重会越来越大。
转发转发同时评论快速转发评论赞分享「微信」扫码分享