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给这本书评了5.0值得放在书架上的好书
《1》你先小范围去试,试验成功了再复制。什么是成功呢?就是先把质量搞好,然后把市场搞好。怎么样才能把质量搞好?你自己要有信心,一定要解决问题,一个一个解决问题,不要怕问题多,坚持解决。” 企业失败的原因就是劳动效率太低,比如装备不行、工人技术差、原材料受限制等,首先要把生产效率搞好。劳动生产率的大幅提高为产品质量的提高提供了最基础的前提条件《2》人财人才,人是核心,只有抓住人心,才能发掘人才。”《3》对于企业的经营者来说,首先应该考虑的,不是追求企业的规模,也不是追求企业的发展速度,而应该是 —— 如何让企业活下去。《4》比如他说,开始做企业之前,先要评估一下,自己要有七八分把握才能做。最怕盲目,盲目把事情做坏了你都搞不清楚原因是哪个。“一件事,一点不懂,我不敢干。我学了七八成,有七八成的把握,才敢干。我考察了水果市场,外地送来的冰糖橙很贵,本地的便宜,但产量少,我就想,除了天灾,总能整成。” 我们可以看到,所谓的冒险,其实还是有所准备的。他考察了市场,也有管理烟草种植的经验,这些都是他冒险的基础。《5》褚时健想到的办法是根据每家农户的具体情况进行 “浮动征收”,在确保农户口粮的基础上最大化征收粮食,满足征收总量达成任务即可。于是,他挨家挨户地走访墩子村,首先摸清楚每户有多少田,是什么样的田,亩产有多少。这些情况全部搞清楚以后,他才进一步确认每户要缴的粮食数量。由于褚时健做好了征粮的前期准备工作,征收的过程果然十分顺利。平衡各方需求的关键就是站在对方的角度考虑问题。如果有固执的农户,他就劝说道:“我是种过地的,你说你种的一亩地只能收到 300 斤粮,是骗不过我的,我看得出来你们这个地起码八九百斤粮是收得到的。我要是给你们订 900 斤的话,我晓得你们口粮应该就很紧张了;要是订 600 斤,那我的任务也没法完成了。这样子吧,我给你们的亩产算成 700 斤怎么样?这样你们的口粮肯定是够了的,我也可以完成我们的任务,这样也说得过去。你们觉得怎么样?” 农户们听他这么说,觉得褚时健定的标准是站在他们的角度考虑过的,他们的利益有了保障,于是也就同意了《6》一家企业要是市场占有率没有达到一定程度的话,它的销售数据再乐观也没有用。没有足够的市场占有率,它在整个行业中就没有话语权。首先,从定价来说,这家企业的定价也许会受制于其他大型供应商,那么当整个产业面临转型变革时,这家企业很容易被淘汰。其次,随着市场竞争的加剧,优胜劣汰,消费者会失去对周转太慢的产品的依赖,消费习惯也会发生改变。时间一久,这种产品自然会被淘汰,而市场占有率高的产品才能存活下来。市场占有率对于企业的重要性《7》1994 年 3 月中旬,在昆明 “两烟” 交易市场上,“红塔山” 第一轮的报价是 65 元,当时在场的 400 多名买主纷纷举起牌子,但根据当时的情况只能供应 30 家,于是主持人就说,由于供不应求,要报价第二次。在经历 8 次举牌后,“红塔山” 的报价已经涨到了 76 元。而在这时褚时健却叫停了拍卖:“由于价格太高,玉溪卷烟厂不愿意成交,请大家原谅。” 后来褚时健是这样解释的,“红塔山” 走俏是好现象,但要考虑巩固和扩大市场的问题。出售价格太高,经营的利润就相对少了,这样会影响零售商的积极性。全国各地零售价有高有低,我们出售价格太高,卷烟全部流向零售价高的地方,零售价低的地方就得不到,那么 “红塔山” 的市场占有率便会下降,这对工厂的长远发展不利。这就是褚时健 “让利不让市场、高价不卖低价卖” 的创新思维。《8》培养经营者,就是培养消费者。我们不能光图厂家的利润,而不顾商业的利润,经营者没有了积极性,我们厂家的市场就萎缩。再说,如果‘红塔山’成了贵族消费品,我们就等于在搞高价自杀。” 保证产品流通领域有 30%以上的利润,这是褚时健定下的营销方针。只有给足了烟贩子好处,烟贩子才能积极地去推销产品,这样才能保证企业有足够的后劲。这个方针是基于当时全国经济发展严重不平衡的情况而提出的,如果出厂价过高,发达地区能承受,但贫困地区就承受不了,这样就会导致产品全部进入发达地区,而贫困地区就没有 “红塔山” 了。而且就算是发达地区也有发展不平衡的情况,价格太高,城镇能接受,农村不能《9》褚时健提出在全国建立 “玉溪卷烟厂特约经销店”。在今天看来专营店模式已经见怪不怪,但是在当时却是一着创新妙棋。这一模式具备四个功能和作用:通过专供专销的方式打假防伪;通过专卖店店面树立企业形象;通过缩短企业与消费者的距离直接收集市场和消费者的反馈信息;最重要的是在各级分销商之外,褚时健建立起独立的销售渠道。《10》一个晚上,有这么一人坐在自己的小屋子里沉思,忽然听到敲门声,他问:“谁呀?这么晚敲门。” 门外一个声音说:“快开门吧,我是机会。” 这个人想了一会儿说:“我不开门,你不是机会。” 外面的声音说:“我是机会,快开门,要不然我可走了。”“你走吧。” 外面的声音说:“我确实不是机会,但我想知道,你怎么猜着我不是机会?”“这很简单,你敲了三次门,而机会只会敲一次门。” 屈身于大公司之下,或许是快速扩张的原因吧,也可能是公司领袖的原因,执行总是上不通下不达。好书值得反复刷,警戒自己
转发转发同时评论快速转发评论1分享「微信」扫码分享给这本书评了4.0真正的企业家当如此四星不是给褚老的,因为一本书在那么可能写清楚褚老呢。只是,看的越多,就越觉得有力量,褚老生而为变革而生,就是做大事的人。这个特质,很多人都在穷其一生修炼,而褚老天生就有这个特质。认真,做事,解决问题,最难的是进入骨子里。朴实而宝贵。什么是率先垂范,褚老,让我看到了管理和经营技巧都是皮毛,不是根本。根本还是做好事,你的企业是做什么的?做什么就做到最好,而管理是实践,坚持抓住核心主干,其他的自然会聚集而来,管理甚至都不是学来的,而是围绕主干目标实践而来的,演化而来的。因为正确的事就那点。知所先后,褚老,抓住根本,分清先后,分清主次,抓住本质。品牌首先是品质,品质是原材料和工艺保障,工业关键是先进设备…… 褚老,太值得学习,我一生的榜样!
转发转发同时评论快速转发评论赞分享「微信」扫码分享