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给这本书评了5.0有意思的宇宙视角
作为科学家的作者在书中写道:宇宙视角来自我们对宇宙的基本认识。但它又不仅仅关乎你知道什么,你还得拥有相应的智慧和洞见,足以利用这些知识来评判我们在宇宙中的地位。它的属性一目了然: ・宇宙视角来自科学前沿,但它不是科学家的专利,而是属于每一个人。・宇宙视角是谦逊的。・宇宙视角关乎精神,甚至算得上救赎,但不是宗教。・宇宙视角让我们得以同时把握宏观和微观。・宇宙视角让我们对异想天开的念头保持开放的心态,但又不至于开放到失去推理能力、轻易相信别人的说法。・宇宙视角让我们睁开眼睛看到真正的宇宙,它不是呵护、关怀生命的温床,而是一个冰冷、孤独、危险的地方。・宇宙视角让我们看到,地球不过是一个暗淡蓝点。但这个蓝点如此珍贵,至少现在,它是我们唯一的家园。・宇宙视角不仅让你从行星、卫星和恒星的照片中发现美,也让你学会欣赏塑造了它们的物理定律。・宇宙视角帮助我们跳出自己所在的环境,让我们得以超越基本生理需求(例如食物、住所和性)的层面。・宇宙视角提醒我们,太空中没有空气,旗帜无法飘扬,这或许意味着太空探索不仅仅是挥舞旗帜。・宇宙视角不光告诉我们,基因的纽带将我们和地球上的其他生命联系在一起,还让我们明白,人类和宇宙中等待我们去发现的其他生命之间同样存在无法斩断的化学纽带,就连宇宙本身也是与我们共有的原子构成的。我们都是星尘。
转发转发同时评论快速转发评论19分享「微信」扫码分享给这本书评了5.0给泰森的一封信亲爱的泰森先生: 我读过你的两本书,万维刚推荐的《给忙碌者的天体物理学》,高爽解读并推荐的《把宇宙作为方法》。这两本书都是极好的,我很喜欢,我还在追你的科普视频《宇宙时空之旅》,并分享给我的朋友,一起带来快乐,天文学真的浪漫啊。 得到 “精英日课” 主理人万维刚老师最近在介绍你的新书《Starry Messenger》,他译为《星空信使》,解读非常棒,高爽老师说正在翻译,不久我就可以读到中文版了。 几年前我一直浑浑噩噩,不知道自己想要什么,万维刚启蒙了我的理性之光,原来科学这么有趣。在我看来,你们两人做的事情很像,你在向美国人科普科学精神,万老师则向中国读者介绍西方最新的好书。 科学的目标是寻找无关立场的真理,我很喜欢你说的宇宙视角。 宇宙学原理是规则哪里都一样,物理法则哪里都好使。宇宙视角来自对宇宙的基本认识。 宇宙视角不是科学家的专利,属于每一个人,了解宇宙就是在更新世界观。 宇宙视角是谦逊的,在这里我们懂得谦卑。 宇宙视角让我们看到真正的宇宙,它不是生命的温床,而是个孤独又危险的地方,生命实在短暂,人类实在幸运。 宇宙视角让我们对异想天开的年头保持开放的态度,与此同时保持机警,保持怀疑和推理能力,不随便相信别人的说法。 宇宙视角让我们跳出所在环境,超越基本生理需求的层面,想想 something bigger than youself 的事情。 宇宙视角也是外星人视角,在这里没有空气没有飘扬的旗帜,我们可以放开文化的包袱,真正的包容,开阔心胸。 宇宙视角还让我们重新理解生命,地球上所有生命都有基因纽带连在一起,我们都是星空下的尘土。
转发转发同时评论快速转发416分享「微信」扫码分享给这本书评了4.0不确定中寻找确定对于浩瀚的宇宙,第一印象永远都是小时候晚上做完作业后,到房顶仰望天空看一看天上的星星,尤其是找最熟悉的那个勺型的北斗七星。随着进入到城市,夜晚的星空大大的月亮周围不再有群星乱舞的场面,也就没有太多兴趣观察宇宙的星星,而是观看漂亮的霓虹灯。我们研究科学家的时候,总是有一串串长长的故事出现,例如:被苹果砸脑袋发现万有引力的牛顿,努力发明灯泡的爱迪生。关于宇宙探索的科学家能记住的就只有伽利略观察星空,但关于他的故事就是总是偷偷摸摸的观察,被宗教批斗。这本书是天文物理学家的作者与读者之间信件的来往,让我们对这样的专家了解更多一些。其中最打动的还是寻找研究课题,他们并不是简单在脑子里想想的,而是没事了就用望远镜看一看,在漫天的反省中慢慢缩小范围寻找理想中的课题去研究。而这些课题越出人意料就越具有吸引力,就算结论错了也没关系,毕竟科学就是用来证伪的。我们人生不也是要这样吗,刚开始会感到迷茫,不知道往哪里走。这个时候我们需要的每条道路上面看看远方,选择自己向往的远方前进。就算中间可能选错了,但前面也有很多岔路口,慢慢偏移至向往的远方那个方向。
转发转发同时评论快速转发评论14分享「微信」扫码分享给这本书评了5.0《把宇宙作为方法》本书精选了泰森与读者之间的 101 封书信,时间跨度长达二十多年,他从宇宙的角度出发,解答了关于科学、信仰、哲学和人生的大量问题。本书的核心内容:第一,天文学家泰森有怎样的成长经历?第二,泰森如何在一封封回信中诠释科学精神,用科学态度回应现实挑战?第三,泰森如何用天文学家的宇宙视角,回应各种人生难题?我们看到一位天文学家的情怀,看到具有宇宙思维的人怎样看待人间琐事,怎样用星空安慰自己孤独的心灵。这本书是一位天文学家坐在办公室里一封封回复的信件的集锦。上午这一封,可能要安慰一位患病的人,让他重拾生活的勇气;下午这一封,可能是鼓励一位青年选择自己真正喜爱的专业。积累了几十年的信件,让我们看到百态人生,也看到这位天文学家持之以恒的热心。我不禁想问,为什么偏偏是一位天文学家?为什么天文学在求助者的心目中有特殊的地位?说到底,天文学、天体物理学、宇宙学、航天科技等等一切关于探索宇宙深处的学问,都让人尊敬。这些学问经过数千年的积累,帮助我们看到自己并非居于宇宙的中心,同时,又让我们自豪于能从底层逻辑上理解宇宙运行的一些规律。人类的谦卑和自豪同时存在。从宇宙视角来看,地球本身就是一颗星星,我们始终漂浮在宇宙当中,不管你是不是愿意承认,我们都是宇宙中的一份子。关于宇宙的学问,涵盖了最大的时空观,关心着最遥远的研究对象,当然,它也依靠那些最具想象力的头脑。天文学是一门自然科学,但一直在影响我们的文化和情绪。每次关于宇宙规律的颠覆性的研究突破,都会带来人类思想的跃升。从相信地球是宇宙的中心,到认识到地球只是宇宙中的一员;从机械运行的宇宙观,到 “时间和空间都只是相对概念” 的新思想;从黑洞的发现,到星际穿越的可行性…… 每一次天文学的启示,都让我们对人类的未来心生向往。这本书是一次脚踏实地的实践,证明天文学并非高高在上的无用之学,而是一个可以温柔的慰藉人心的朋友,是可以给予我们力量和指引的导师。
转发转发同时评论快速转发评论3分享「微信」扫码分享给这本书评了4.0【我的生命由我自己成就】读完了天体物理学家尼尔・德格拉斯・泰森的新作《把宇宙作为方法》。他被誉为卡尔・萨根的接班人,主持了非常精彩的科普纪录片《宇宙:时空之旅》。书里说到曾有人邀请他参加《寻根》节目(尼尔・泰森是黑人),自从美国作家亚里克斯・哈利 1976 年出版小说《根》,第二年同名电视剧上映,引发轰动,之后寻根活动在美国就一直很火热。但是,他拒绝参加这个节目。尼尔・泰森在书里写了这样一段话,我认为这是本书最精彩的部分。不过就我个人而言,我对寻根的态度和很多人不一样。我不在乎这件事,就这么简单。不是被动的不在乎,而是有意识地不去在乎。因为这个世界上任意两个人都拥有共同的祖先,所谓的家族世系其实相当随意,只看你愿意往回追溯多少年而已。如果我想知道自己作为人类的极限在哪里,我不会去看自己的 “亲戚”,而是将目光投向整个人类。这才是我在乎的基因关系。艾萨克・牛顿的天赋,圣女贞德和甘地的勇气,迈克尔・乔丹的体育才能,温斯顿・丘吉尔爵士的演讲技巧,特蕾莎修女的怜悯之心。想了解自己的极限,我参考的是所有人类,因为我是其中的一员。我不在乎自己的祖先是国王还是乞丐、圣人还是罪人、勇者还是懦夫,我的生命由我自己成就。
转发转发同时评论快速转发评论赞分享「微信」扫码分享给这本书评了5.0只要看到宇宙和人类尺度的叙事和观察视角我就觉得叙述者魅力无穷。不带狭小私隘地看待生命,宇宙,论据,实验,宗教和科学。一个人就变得睿智起来。天地不仁 以万物为刍狗。书中的第二章我很喜欢。因为文化背景的不同,我不太有宗教的困扰,有关科学应对宗教的回应,我会跳着看。这样,一本薄薄 260 页的小册子,大约 1 个多小时就看完了。另外,听书里解读说他很客观的劝说,看到平行宇宙的自己的人,让做实验,说他不排斥这样的想法。嗯… 解读听书的人的语文理解有问题,那句话 “有机会带上网” 难道还不明显吗?嘲讽难道一定要标注划线标黑体吗?
转发转发同时评论快速转发评论赞分享「微信」扫码分享