评分及书评

4.7
35个评分
  • 用户头像
    给这本书评了
    5.0
    一杯清茶的缓缓

    怀念汪曾祺先生,要从昆明的街头小吃中去寻。两碗过桥米线,一杯清酒,足可以慰籍他失恋的苦痛。每年夏季街头色相俱佳的菌子,是他这个高邮小伙儿的晚年记忆。他可能不是在现当代文学史上最响亮的名字,但他是最有生活气息的美食家和小说家,他的文字,让人在市井气中嗅到率真可爱的活泼气,也在静静流淌的字句间得到炒菠菜入口般的熨帖。想说的太多,言多掩情,且欣赏这一段:栀子花粗粗大大,又香得掸都掸不开,于是为文雅人不取,以为品格不高。 栀子花说:“去你妈的,我就是要这样香,香得痛痛快快,你们他妈的管得着吗!”

      转发
      评论
      用户头像
      给这本书评了
      5.0
      慢煮生活 悠闲人生

      闹市取静

        转发
        评论
        用户头像
        给这本书评了
        5.0
        汪曾祺的生活观

        #管中窥豹读书计划第 404 本 #《慢煮生活》📕一个人的口味要宽一点、杂一点,“南甜北咸东辣西酸”,都去尝尝。对食物如此,对文化也应该这样。📕下雪了,过年了。大年初一,我早早就起来,到后园选摘几枝全是骨朵的腊梅,把骨朵都剥下来,用极细的铜丝 —— 这种铜丝是穿珠花用的,就叫作 “花丝”,把这些骨朵穿成插鬓的花。我们县北门的城门口有一家穿珠花的铺子,我放学回家路过,总要钻进去看几个女工怎样穿珠花,我就用她们的办法穿成各式各样的腊梅珠花。📕冬天的树,伸出细细的枝子,像一阵淡紫色的烟雾。冬天的树,像一些铜板蚀刻。冬天的树,简练,清楚。冬天的树,现出了它的全身。冬天的树,落尽了所有的叶子,为了不受风的摇撼。冬天的树,轻轻地,轻轻地呼吸着,树梢隐隐地起伏。冬天的树在静静地思索。📕卖熟豆汁儿的,在街边支一个摊子。一口铜锅,锅里一锅豆汁,用小火熬着。熬豆汁儿只能用小火,火大了,豆汁儿一翻大泡,就 “澥” 了。豆汁儿摊上备有辣咸菜丝 —— 水疙瘩切细丝浇辣椒油、烧饼、焦圈 —— 类似油条,但做成圆圈,焦脆。卖力气的,走到摊边坐下,要几套烧饼焦圈,来两碗豆汁儿,就一点辣咸菜,就是一顿饭。

          转发
          评论
          用户头像
          给这本书评了
          5.0
          慢亦是快

          路上人们行色匆匆,每天都在为自己的生活奔走,但或许有时候我们也应该停下来,审视自我和世界,思考我们人生的意义。人活着不能漫无目的,在了解了我们为什么而活之后,我们的所作所为才有独特的价值。在迷失方向时,不妨从头开始梳理自己,适当放慢节奏也是难得的生活态度。

            转发
            评论
            用户头像
            给这本书评了
            5.0
            安静地慢煮生活

            在忙碌的工作生活之余,读了汪曾祺的《慢煮生活》一书。腰封着实吸引我,读后颇有一点认同。也尝试泡一杯清茶,读点儿他的作品,歇一会儿。“我希望我的作品能有益于世道人心,我希望使人的感情得到滋润,让人觉得生活是美好的,人,是美的,是诗意的。你很辛苦,很累了,那么坐下来歇一会儿,喝一杯不凉不烫的清茶 —— 读一点我的作品。” 书中介绍了汪老清晨静坐的习惯。泡上一杯茶,坐在沙发里,坐一个多小时。虽然悠然独坐,然而浮想联翩。一些故人往事、一些声音、一些颜色、一些语言、一些细节,会逐渐在眼前清晰起来、生动起来。想得成熟了,就能落笔写出一点东西。尘世喧嚣,为生计奔波,为事业操劳,身心俱疲之时难免生出几丝浮躁,如汪老家乡话所说 “心里长草”。这时候,安安静静地坐下来,想一点儿事,读一点儿书,写一点儿文章,伴之以茶或咖啡,不失为修身养性的良策。汪曾祺爱吃、会吃,喜欢做饭。描绘起吃来,画面感极强,让人垂涎欲滴。夸奖起家乡高邮的咸鸭蛋,直言:我走的地方不少,所食鸭蛋多矣,但和我家乡的完全不能相比!曾经沧海难为水,他乡咸鸭蛋,我实在瞧不上。对于香菜、苦瓜等一些本来不吃的东西,吃吃也就习惯了,推而广之:一个人的口味要宽一点、杂一点,“南甜北咸东辣西酸”,都去尝尝。对食物如此,对文化也应该这样。喜欢做菜的汪老,自有一套哲学。做菜,必须自己去买菜。做菜,也是一种轻量的体力运动,对成天伏案的人,可以改换一下身体的姿势。做菜待客,须看对象,得 “投其所好”。做菜要实践,要多吃,多问,多看(看菜谱),多做。做菜要富于想象。想得到,才能做得出。比如他自创的用家乡拌荠菜之法凉拌菠菜,成为家中待不速之客应急的保留节目,列为家常酒菜的头道。“半大菠菜(太老太嫩都不行),入开水锅焯至断生,捞出,去根切碎,入少盐,挤去汁,与香干(北京无香干,以熏干代)细丁、虾米、蒜末、姜末一起,在盘中抟成宝塔状,上桌后淋以麻酱油醋,推倒拌匀。” 何谓家常酒菜?汪老云,一要有点新意,二要省钱,三要省事。偶有客来,酒渴思饮。主人卷袖下厨,一面切葱姜、调佐料,一面仍可陪客人聊天,显得从容不迫,若无其事,方有意思。走笔至此,回想起 2016 年居于乡间,采买食材、张罗饭菜、掌勺炒菜的日子,于小试牛刀中,时而自得其乐、时而与众乐。对一篇题为《跑警报》的文章,印象极为深刻。 汪老称,“跑” 字确实用得好。叫 “逃警报” 或 “躲警报”,都不如 “跑警报” 准确。“躲” 太消极,“逃” 又太狼狈。唯有这个 “跑” 字于紧张中透出从容,最有风度,也最能表达丰富生动的内容。其中细数的点滴,展现了国人以 “儒道互补” 精神对待忧患和灾难的态度。在电影《无问西东》中生动再现。王力宏饰演的沈光耀趁警报煮莲子的故事原型,就来自于那位广东籍郑姓同学。汪老后来又撰《炸弹和冰糖莲子》一短文,专谈此事。他和郑智绵曾同住一个宿舍。爱吃甜食的郑智绵绝对不跑警报。他干什么呢?他留下来煮冰糖莲子。西南联大图书馆西边有一座烧开水的炉子。一有警报,没有人来打开水,炉子的火口就闲了下来,郑智绵就用一个很大的白搪瓷漱口缸来煮莲子。莲子不易烂,警报解除了,他的莲子也就煨得差不多了。即便有一次炸弹离水炉不远,就在郑智绵身边,他也神色不动,照样用汤匙搅他的冰糖莲子。吃完莲子,洗了漱口缸,到弹坑旁边看了看,捡起一个弹片(弹片还烫手),骂了一声。泰山崩于前而色不变。每临大事有静气。这是何等的超越和洒脱。有魏晋名士范儿。书中关于西南联大还有不少故事,待日后慢慢品。不纠结、少俗虑,随遇而安,以一颗初心,安静地慢煮生活。这是人称中国最后一位士大夫做人处事的秉性和态度,从他那平淡似水的文字中,能够真切地感受到。生活不只是诗和远方可追求,还有眼前的美好与诗意待发现。

              转发
              评论
              用户头像
              给这本书评了
              4.0
              不必愁眉苦脸、积极乐观的生活

              热爱生活的人啊!

                转发
                评论
                用户头像
                给这本书评了
                5.0
                无机心,少俗虑,慢生活

                读完汪老的《慢煮生活》,会让我心灵平静澄澈,感叹原来生活中的那些细碎如此珍贵,生而为人如此美好。汪老,不仅是文章大家,更是生活大家。其实,两者是想通的吧,都需要一颗耐烦机敏的心,慢煮细炖,待到趣味逐渐渗出时,方能体悟行远,高洁了身体也涤荡了心魄。窗外的深红浅绿,屋内的红墙黄瓦,一花一草,一虫一鸟,一树一木,一水一桥,一饭一肉… 都是能激发人饶有兴趣的。春笋香椿、夏蝉杨梅、秋枫肉蟹、冬雪腊肉,人间四季,简单纯粹,行云流水,心向往之。正如汪老在《慢煮生活》中说道:"我以为最美的日子,当是晨起侍花,闲来煮茶,阳光下打盹,细雨中漫步,夜灯下读书,在这清浅时光里,一手烟火一手诗意,任窗外花开花落,云来云往,自是余味无尽,万般惬意。"

                  转发
                  评论
                  用户头像
                  给这本书评了
                  5.0
                  放慢语速体会到的慢煮生活

                  书的腰封上写着 “喝一杯不凉不烫的清茶,读一点我的作品”,于是我读了这本书,不是 2.0 倍速的听书,也不是一目好几行的刷书,而是一字一句出声朗读,这种感觉很奇妙,从翻开书页那一刻开始就不自觉地念出来,一直坚持读到最后一个字,心平气和缓慢的念着文字,感觉像是先生借我之口在跟我讲书里的那些事。

                    转发
                    评论
                    用户头像
                    给这本书评了
                    5.0
                    那些熟悉的和美好的

                    汪曾琪的《慢煮生活》,与梁实秋《雅舍谈吃》有些类似,只不过汪先生除了谈饮食外,还有不少轶事见闻。在这样的一个雨日,慢慢地看着闲书,蛮合这本书的意趣。    汪先生是江苏高邮人,离我父母家不远,文中不少内容引起了儿时的记忆。侉叫柚子、杨花(去声)萝卜、金针、白兰花,这些儿时的称谓,读来十分亲切。小时候我一样不喜欢吃茨菇。做月子时吃了不少马齿苋,母亲说它性平,不似青菜太凉。记得从前父亲自己腌鸭蛋,等到端午节拿出来吃,筷子一戳红油直冒。那时吃鸭蛋都是一破二,我总装作无意去拿蛋黄多的一半,实际上老早就瞄好了,现在满大街卖高邮红心咸鸭蛋,却没了当年的味道。父亲往狮子头里加藕,与汪先生加荸荠有异曲同工之妙,我做红烧肉从来不放水,而是加黄酒,只是多少年不做了,孩子不爱吃猪肉。    先生对高邮老宅的描写,激起我对拥有一座自家庭院的向往,只是现在上海的别墅太太太贵了。同样激发的还有去高邮和昆明的想法,结果上网一查,兴趣全无。现在网络资讯十分方便,足不出户即可看到各处景色,但也有坏处,例如看到昆明西南联大的照片,所存的校舍已非当年,涂了绿漆的铁皮屋顶如今是锈蚀发红,宿舍墙上的洞和不去皮的树棍变成了玻璃窗,还有牛肝菌做的菜,红红辣辣的,就再也不提不起兴趣了。看来有些美好的东西只适合意淫,只是不知道陈圆圆投水的莲花池还在不在。    书中有很多轶事,“西南联大有一个教授做实验,把狗不同部位的神经结扎起来,狗于是乱叫”,看到此处,我笑弯了腰,大学里什么人都有!不知道现在的大学是否也是一样,联大曾因为各种思想可以自由发展,养育了众多大家。    书中多是轻松的内容,读此书一天过得很愉快。不过有一处例外:文革期间公安局随时可以查户口,街道办事处大妈的举报,以及人人自危、自顾不暇的状态,那是怎样的一个年代啊?!想想也不过 50 年之前。    珍惜当下,珍惜身边人,好好过每一天吧。

                      转发
                      评论
                      用户头像
                      给这本书评了
                      5.0
                      有意思的汪老

                      一直对西南联大有耳闻,但总没开始去了解。看了汪老的作品,里面的描写非常生动。知道了汪老也是西南联大的,写了很多西南联大的人和事。热爱生活的人什么时候都能发现生活中的甜。有意思又乐观的小老头!顺着书里面提到的人,打算一点点了解一下近代的这些作家,看看他们的作品,补一补年少时应该了解的知识。

                        转发
                        评论
                        用户头像
                        给这本书评了
                        4.0
                        慢煮生活

                        每个时代每个地方都不缺热爱生活的人,缺的是用文字把它好好记录下来。不一定是留给别人,但至少可以让自己的生活更有滋味。

                          转发
                          评论
                          用户头像
                          给这本书评了
                          5.0

                          平实!

                            转发
                            评论
                            用户头像
                            给这本书评了
                            5.0

                            牛啊牛啊

                              转发
                              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