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给这本书评了4.0在这本书里重新找到自己
最初被《中性》这本书吸引,是因为听了黄昱宁老师的解读。
Middlesex 是个地名,米德尔塞克斯,这个词也直接点题 - 双性人。这是一个关于双性人的故事。
关于性的话题,似乎永远带有着一丝猎奇的色彩,有一种扒在门缝往内窥探的隐秘感觉。可是这本书对于这一切几乎毫不讳言,坦诚,露骨的坦诚,冷静的拨开肉体,给我们深入骨髓的思考。
这不单单是一本题材特殊的小说,更是一部少数族裔在美国的成长史。小说实际上描述了卡利俄帕一家三代人的生活,几乎就是按照时间顺序连写三代。这给了我们读这本书的另一种读法 —— 读出美国这将近一百年来的文化和思想变迁,而且是从一个少数群体的视角。
读完这本书,我产生了这样的思考,我们或许幸而是个 “普通人”,没有经历卡利俄帕这样的人生巨变,可是我们一定在某一个方面与众不同,遗世独立,我们需要看清真相,知道自己究竟是谁。这也就是为什么我觉得小说最大的转折点在第四卷的第二和第三小节之间,当 “我” 意识到自己是一个 “男孩” 的时候,“我” 接受了,这种接受意味着另一种形式的背叛,背叛 14 年来的自己,“我” 开始改变自己的着装和自己的行事方式。而也正是这种接受带来了 “我” 的涅磐重生。
然而这个认识还不是最终的认识,“我” 并不是个 “男孩”,也不是个 “女孩”。我最终要接受的是,我就是我,一个独一无二的个体。我独特,可我依然有权利并且应该享受一切 “常人” 可以享受的快乐和幸福。或许自己的不同会成为一生的痛,但接受,并继续努力生活下去就是最好的归宿。
故事最后的落脚点在家庭,说不清这是一个悲剧的结局还是一个喜剧的结局,但对于卡尔来说,这应该不是一个结局,而是一个新的开始。对于我也一样。
上一次阅读这样的史诗型作品还是《平凡的世界》,在某种程度上,这两部作品都承载着时代的厚重感,但是我并没有特别的去关注这方面的内容。
毕竟不管怎么说,读一个故事就是体验一个新的人生。
Bonne lecture. 阅读愉快~1转发同时评论快速转发18分享「微信」扫码分享给这本书评了5.0奇异的小说希腊裔作家尤金尼德斯的小说《中性》曾荣获 2003 年美国普利策文学奖,主人公美籍希腊裔人斯蒂芬尼德斯 “出生” 过两次:第一次是 1960 年在底特律,那时她是个女婴;第二次是 1974 年在密执安州,那时他成了个十四岁的男孩。按医学报告,她 / 他是个罕见的 “两性人”,但是她 / 他的宿命,或者说人类共同的宿命是:必须选择一种人生,或者是 “他”,或者是 “她”。这是一本如同史诗一般气势恢弘的巨著,书中主角 “卡利俄帕” 与九位缪思女神之一同名,那位女神司掌的正是史诗。故事以一个希腊家庭三代人为背景,他们从小亚细亚一处能俯瞰奥林比斯山的小村落逃难到漫天烟尘的底特律,见证了这个汽车城的光辉岁月,经历了 1967 年的种族暴动,最后来到密歇根州一处名为格罗斯角的郊区。少女初长成的卡利俄帕,却发现自己生理上的发育比其他女孩慢很多,丑小鸭迟迟未能变成天鹅。而且,卡利俄帕在情感上的偏好也是喜欢同性好友,难道这真的只是源于女校的同性情谊,或是有某种深层的原因,就像她体内潜藏着的番红花一样,正在蠢蠢欲动?一次意外事件解开了卡利俄帕的身体之谜,把 “卡利俄帕” 变成 “卡尔”,也揭开了源自祖父母甚至更为久远的家族祕密。如果把长达四十五万字的《中性》从头到尾读下来,会获得一种前所未有的充实感 —— 文本容量之大,信息之密集,形式之多样,主题之复杂,都是让人叹为观止的。《中性》何以会产生这样强大的震撼效果?—— 究其原因,以下三点最为重要。第一,《中性》的叙述视角有极高的难度,却也因此而得天独厚。在小说中,正是因为意识到自身的 “双性” 性别特征,卡尔对整个世界的看法开始发生变化。一切既有的规则系统在双重性别视角下,出现叠影、变形、扭曲和放大。井然划分的界限现在变得模糊不清,一些重要的东西不再重要,事物的本质被重新排序,次第显现。读到后来就会渐渐省悟,尤金尼德斯选择 “中性人” 作为叙述者,决不仅仅是为了追求猎奇效果。更重要的是,那些在二十世纪中发生的种种大事件,那些困扰着人类社会的种种复杂问题,通过一个前所未有的独特视角,被重新梳理、追溯了一番。其次,《中性》是一场小说文体的狂欢。虽然整部小说表面上看起来都是主人公的个人陈述,但是却跟通常的第一人称叙述有很大的区别。凡是发生在 TA 出生前的故事,都采用上帝视角,俯视芸芸众生,对于 TA 出生后的故事则采用有限的第一人称视角,两个时空的两种叙述交错进行,但又衔接得天衣无缝。更巧妙的是,在讲述那些家族传奇时,用的是半真半假的、类似于荷马式的古代史诗风格,随后渐渐转入一种更为写实的叙述文体。第三,《中性》为现实主义小说在新时代的发展提供了有效的路径。作者虽然使用大信息量、近乎亢奋的节奏、人物与情节线的网状结构,但文本指涉的事件大体上不离开 “现实主义” 的框架。这类作品涉及的面向大大拓宽了以往读者对于 “文学” 的认知。
转发转发同时评论快速转发评论赞分享「微信」扫码分享