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给这本书评了4.0科学革命时期——大约从1500年到1700年
[美] 劳伦斯・普林西比在这本《牛津通识读本:科学革命》中认为,许多近代早期的概念和发现 —— 哥白尼的日心说、哈维的血液循环理论、牛顿的万有引力平方反比定律 —— 构成了我们现代对世界的理解的基础。作者把科学革命时期(大约从 1500——1700 年)通过错综复杂的连续渐变造成的最大断裂总结为,一个处处关联的、充满意义的、隐含神圣设计和无声隐喻的世界被彻底瓦解,具有宽广视野和多面经验的自然哲学家,被专业化、分科化的技术科学家所取代。按照天界、地界、生命界、人工界的顺序,本书既讨论了天文学 —— 力学 —— 物理学这个科学革命叙事的传统线索,也讨论了占星术 —— 炼金术 —— 赫尔墨斯主义等化学论的叙事线索,还把解剖学 —— 医学 —— 植物和动物博物学也纳入科学革命的范畴中。有人说,读读本书,会有眼前一亮的感觉。你读完后,会有这种感觉吗?
转发转发同时评论快速转发评论78分享「微信」扫码分享给这本书评了5.0《科学革命》说《科学革命》这本书里的三个核心问题:第一个问题,在现代科学诞生之前自然哲学家认识自然的方式,西方科学有其特殊性,主要是深受亚里士多德和柏拉图的影响。然后,神学、自然哲学和现代科学之间的关系,以天文学和化学为例,说明在走出中世纪的过程中,各个学科如何分化并发展起来。尽管它们都源自于肤浅甚至幼稚的自然哲学,但始终保持了西方科学的理性传统。以伽利略的故事来间接讨论了最后一个问题:现代科学的形成,究竟是一场与中世纪决裂的革命,还是对中世纪科学的延续?从科学发现的结果来看,无疑是决裂的,因为现代科学最终突破了中世纪科学的框架;但伽利略等人作出这些发现的科学工作,却无疑是中世纪科学的延续。我们作为处于西方文化传统之外的人,来学习、反思科学时,更是特别需要把科学作为其文化传统的一部分来看。总而言之,今天的我们更应该看到,现代意义上的科学对中世纪乃至更早的西方科学有着不容忽视的继承关系。这当然不是否定科学革命的意义,而是更准确地理解何为科学革命。所变革之处在于知识的内容,修正前人的错误,获得重新审视自然界的新视野。但如果没有中世纪及先前科学认识的积累,特别是科学与社会各方面的相互作用,科学革命也不可能会发生。一句话来概括,科学革命应该是西方科学发展到一定阶段后的自我否定和超越。正像一棵小树苗要长成参天大树,必须克服原来自身的种种局限,否则它就永远只是一棵树苗。但长成参天大树以后,树仍旧还是那棵树,并不因为形状上的变化而变成另外的树种。用一种连续性的眼光审视科学革命,或许就能够为科学与社会、科学与宗教的关系等问题,提供更为客观的思考。
转发转发同时评论快速转发评论赞分享「微信」扫码分享