评分及书评

4.4
472个评分
  • 用户头像
    给这本书评了
    5.0
    拥有深度工作能力的人才是赢家

    所谓深度工作,指的是在无干扰的状态下专注工作的能力。这种努力能够创造新的价值、提升技能。深度工作能使个人的认知能力达到极限。与之对应,浮浅工作则是对认知要求不高的杂活,也就是那些你可以一边刷手机,一边干的活。这些活能让你变得很忙,但是,很遗憾,这些工作不会为世界创造太多新价值。


    在网络时代,我们不断地被小事扰乱心神,工作时间变得越来越支离破碎。所以我们花在浮浅工作上的时间越来越多。如果你用于浮浅工作的时间越多,深度工作的能力就会越来越下降。
    你说这是个挑战也行,你说这是个机会也行。摆在我们面前的现实是:深度工作的能力日益稀少,但与此同时,深度工作能力的价值日益提高。未来世界,拥有深度工作能力的人才是赢家。

      16
      7
      用户头像
      给这本书评了
      5.0
      2022年阅读的第16本书

      这两年我一直待在一个仓库的房间里读书、学习,每天都被各种打扰,一会儿有人来拿货、卸货,时不时女儿还跑到我这,带着她的玩具和小朋友在我房间里玩。后来,我发现起的早,就没有人打扰了,于是我就每天 4 点起床,读书、写作、思考,一直可以学到 8 点。起的早,就很珍惜这段时间,不骄不躁,把安排的事情按步骤完成,但如果起的晚就会打扰一天的节奏,导致晚上又舍不得睡,感觉今天的事情还没完成。

        2
        6
        用户头像
        给这本书评了
        4.0

        在瑞士圣加仑(Swiss canton of St. Gallen),靠近苏黎世湖(Lake Zurich)北岸,有一个名为伯林根(Bollingen)的村庄。1922 年,心理学家卡尔・荣格(Carl Jung)选择在这里建起居所。最开始他建起一座简单的两层石头房子,将其称作 “塔楼”。在一次印度之行中,他发现当地人有在家里开辟冥想屋的习俗,那次旅行之后,他便在自己住所中开辟了一座私人办公室。“在休息室时,我可以独处。” 荣格这样评述这个房间,“我随时都带着钥匙;没有我的允许,任何人都不得进入这个房间。” 记者曼森・卡里(Mason Currey)在他的著作《每日仪式》(Daily Rituals)中整理了各种关于荣格的材料,重现了这位心理学家在塔楼中的工作习惯。卡里在书中写道,荣格会在早上 7 点起床,吃一顿丰盛的早餐,然后在私人办公室中度过两个小时不被人打扰的写作时间。下午,他通常会冥想或在周围的乡村长时间漫步。塔楼里没有电,因此日光暗去夜色朦胧之时,油灯为亮,壁炉送暖。荣格会在晚上 10 点上床休息。他说:“从一开始,我就感觉能够在这座塔楼里得到很好的休息和恢复。” 尽管我们很容易将伯林根塔楼看作度假屋,但是回顾荣格的职业生涯,人们会发现这座湖边居所显然并非为躲避工作而建。1922 年,荣格买下这片地产的时候还无暇度假。仅仅一年之前,在 1921 年,他发表了重要著作《心理类型》(Psychological Types),总结了长久以来荣格与其曾经的好友兼导师西格蒙德・弗洛伊德(Sigmund Freud)思想的诸多差异。在 20 世纪 20 年代,对弗洛伊德的思想提出质疑是很大胆的举动。想要支撑自己的著作,荣格需要保持清醒的状态,创作出一系列有见地的文章和著作,进一步支持和发展分析心理学(Analytical Psychology)。他后来也被称作分析心理学的创始人。荣格在苏黎世期间开展演讲和心理咨询,一直很忙碌,这一点很明显。但是他并不满足于简单的忙碌生活。他想要改变我们对潜意识的认识,而这个目标需要更深入、更缜密的思考,这在忙碌的都市生活方式下是做不到的。所以荣格隐居到伯林根,并非逃离职业生活,而是为了职业生涯的发展。卡尔・荣格后来发展为 20 世纪最具影响力的思想家之一。当然,他最终的成功背后有很多原因,但是在本书中,我的兴趣点会落在下述这项技能上,而这项技能显然对他的成就起到了至关重要的作用:深度工作(Deep Work):在无干扰的状态下专注进行职业活动,使个人的认知能力达到极限。这种努力能够创造新价值,提升技能,而且难以复制。

          3
          1
          用户头像
          给这本书评了
          4.0
          深度工作是一项技能,是一种状态。它是可以通过刻意练习习得的。

          深度工作(Deep Work)是指在没有干扰的专注下进行的工作,它可以把你的认知能力推向极限,最终得到具有创造性和高价值的工作结果。与之对应的是浮浅工作(Shallow Work)指那些认知要求不高的事务性工作,这类工作往往在受到干扰的情况下开展。通常不会为世界创造太多新价值,且容易复制。书中提出了一个生产力公式:高质量工作产出 = 时间 × 专注度而专注的前提是不被打扰。所以塑造深度工作的环境很重要。环境能帮助我们进入专注的状态。当然每个人的工作情况不一样,要选择适合自己的方式来刻意练习。书中提出了四种深度工作的哲学,针对不同人可以选择适合自己的哲学进行刻意练习。第一种叫隐居哲学也叫禁欲主义哲学。这是一群隐居者,跟外界很少联系,互联网设备都不用,远离尘嚣,只是专注于研究。这种工作哲学可能只适合一小部分人,他们只需要尽可能地激发出自己的创造力潜能,而无须看这个世界的脸色。比较适合自由职业者、专业作家。第二种叫双峰哲学。这种工作哲学要求个人将时间分成两块,一块明确用于深度工作,另一块时间则做浮浅工作。在深度工作的时间里,双峰工作者会追求高强度、无干扰的专注。第三种叫节奏哲学。这种工作哲学是把深度工作和浮浅工作的时间分配,用一种严格的日程安排固定下来,也就是说,每天都要留出固定的时间用于深度工作。比如,每天清晨或是晚上,趁着自己头脑最清醒的时候完成深度工作,而在其它时间处理日常事务。适合我们上班族。第四种叫新闻记者哲学。遵循这种工作哲学的人往往事务繁忙,但具有极强的自控力,可以随时在浮浅工作和深度工作之间切换,见缝插针地利用时间。前一分钟还在和人在酒桌上把酒言欢,后一分钟就已经开始转入深度工作模式。不适合新手。书中内容还有很多。中心点还是围绕着如何进入深度工作,提高工作效率。我们总觉得时间不够,其实说到底还是工作产出的效率太低。深度工作是一种解决方案,而且是每个人都可以通过刻意练习习得的。这种能力会成为职场人士的必备技能。非常推荐大家阅读了解。

            2
            评论
            用户头像
            给这本书评了
            3.0
            深度的生活才是优质生活

            每日一书:《深度工作》。像荣格一样,共同努力构建我们自己的伯林根塔楼,培养在日益浮躁的世界里创造真实价值的能力,认识到数代人中最富有成效和举足轻重的人物所认可的真理。卡尔・荣格想要实现心理学的变革时,他在树林中建起一处隐居所。荣格的伯林根塔楼为他提供了保持深度思考的场所,他在这里将技能加以应用,产出了具有惊人独创性的成果,以至改变了世界。在后文中,我将努力说服你们加入我,共同努力构建我们自己的伯林根塔楼;培养在日益浮躁的世界里创造真实价值的能力;认识到数代人中最富有成效和举足轻重的人物所认可的真理 —— 深度的生活才是优质生活。深度工作(Deep Work):在无干扰的状态下专注进行职业活动,使个人的认知能力达到极限。这种努力能够创造新价值,提升技能,而且难以复制。浮浅工作(Shallow Work):对认知要求不高的事务性任务,往往在受到干扰的情况下开展。此类工作通常不会为世界创造太多新价值,且容易复制。在这种新经济形势下,有三种人将获得特别的优势:可以利用智能机器把工作做得漂亮并具有创造性的,在所处行业中最优秀的,还有那些拥有资本的。在数字鸿沟不断扩大的当下,有什么窍门能够为进入此类有利领域提供助力?我认为如下两种核心能力是关键。・迅速掌握复杂工具的能力・在工作质量和速度方面都达到精英层次的能力转换任务之后处于注意力残留状态的人,在下一项任务中的表现通常很差而且残留量越大,表现越糟糕。” 注意力残留的概念有助于解释专注度公式的真实性,因此也有助于解释格兰特的高效产出。最小阻力原则(The Principle of Least Resistance):在工作环境下,若各种行为对于底线的影响没有得到明确的反馈意见,我们倾向于采用当下最简单易行的行为。最小阻力原则受到度量黑洞的保护,少有人对其加以审视,在这种原则支配下的工作文化,免去了我们短期内对保持专注和做计划的忧虑,却牺牲了长期的满足感和真实价值的产出。我认为知识工作者越来越多地表现为可视的忙碌,是因为他们没有更好的方法证明自身价值。我们来给这种倾向性起一个名字。忙碌代表生产能力(Busyness as Proxy for Productivity):在工作中,对于生产能力和价值没有明确的指标时,很多知识工作者都会采用工业时代关于生产能力的指标,以可视的方式完成很多事情。培养深度工作的习惯,关键在于越过良好的意图,在工作生活中加入一些特别设计的惯例和固定程序,使得进入并保持高度专注状态消耗的意志力最小化。荣格这种方式称作双峰哲学的深度工作。这种哲学要求你将个人时间分成两块,将某一段明确的时间用于深度追求,余下的时间做其他所有事情。在深度时间里,双峰工作者会像禁欲主义者一般工作 —— 追求高强度、无干扰的专注。在浮浅时间里,专注并非首要目标。这种划分深度和开放时间的做法可以在多个时间层级上实现。节奏哲学。这种哲学认为轻松启动深度工作的最好方法就是将其转化成一种简单的常规习惯。换言之,其目标是创造一种工作节奏,让你不需要你投入精力便可以决定是否需要以及何时需要进入深度状态。链条法是节奏哲学深度工作日程安排的典型例子,因为这种方法结合了一种简单的启发式调度(每天都要做这项工作)和一种提醒你做这项工作的简单方法:日历上的大红 X。有成果的冥想的目标是:在身体劳作而心智空闲的时候(比如走路、慢跑、开车、淋浴),将注意力集中到一件定义明确的专业难题上。提前决定你一天的每一分钟要做什么工作。因为一个人的日程都是由内在驱动和外在要求这两股力量决定的,所以开始的时候你对这个主意有所抵触也是自然的。但是如果你想发掘自己的潜力,成为一个有所成就的人,那就必须打破这种疑虑。

              转发
              评论
              用户头像
              给这本书评了
              3.0

              远离社交网络,训练专注的习惯,不让乱分散注意力,用阅读和运动来消遣吧

                转发
                评论
                用户头像
                给这本书评了
                5.0
                在这个纷扰多变的时代,沉心静气的能力,极其稀缺

                深度工作(Deep Work)是指在无干扰的专注下进行职业活动,使个人的认知能力达到极限。这种努力能够创造新的价值,提升技能水平,并且别人难以复制。这种状态也可以称之为 “心流”,在我们进行刻意练习时,注意力高度集中,思维高度活跃,能给人带来巨大的满足感、幸福感和愉悦感。当我们全身心投入到某件事中时,我们的幸福感会爆棚,玩游戏就是这样一种体验。现代人由于网络工具的发达和泛滥,严重碎解了我们的注意力,所以难以真正进入深度工作的状态,经常处于一种肤浅工作的状态中,并且这种趋势越来越难以转变。我们不断被手机、网页、微博、微信劫取注意力,总是在不停地上网、看消息,根本停不下来,好像患上了强迫症。现代社会技术高速发展,信息和知识的更新速度越来越快,新鲜事物层出不穷,事物体系也越来越复杂,想要不被淘汰,就必须掌握快速学习的能力,而这就要求我们能够专注而高效。“我将活出专注的人生,因为这是最好的选择”1. 我们的科技日新月异,但是我们的很多技能和组织却严重落后。在未来人工智能高度发展的时候,个人的价值如何保障?要么有资本,要么有能力,而能力的培养和训练需要刻意练习,快速学习,依赖于深度工作,深度思考的能力。人的注意力有残留效应(Attention Residue),从一项任务切换到另一项任务时,注意力并没有即时切换,它仍在思考原来的任务,我们需要重新花时间熟悉新任务,尽管这个过程很短暂,但它确实消耗了时间和注意力,而我们的注意力是有限的,在不断地分心、被打扰过程中,无法集中精力,很快就会被耗费光,但是又没有做出有价值的工作。2. 现代很多工作者都属于知识工作者,或者说脑力劳动者,这就需要更多的专注和投入来创造价值,更害怕干扰。这种干扰更多地是自己糟糕的工作习惯,习惯性地分心、上网、回复消息。3. 深度工作、深度思考、深度学习、深度生活不仅仅可以让你从经济上受益,还能让你更加充实幸福。心理学实验研究证明,认真工作比悠闲时光更容易带来享受,因为工作有非常明确具体的目标,有挑战,有规则,有反馈,所有这些都能给大脑带来内啡肽的奖励,让人感到幸福。而悠闲时光则很松散,需要巨大的努力才能创造出值得享受的成绩 4. 实验研究证明,我们每天都要遭受各种欲望和冲动的攻击,而我们每天都在和自己的欲望和冲动做抗争,吃喝拉撒睡性玩,甚至是发呆,但是人的意志力是有限的,它在使用及抵抗欲望的过程中不断被消耗,最后无力抵抗。这就是为什么说不要在饥饿和能量低下时做决定,也是为什么不要熬夜看美食的,原因,因为意志力不足,理性思维能力下降,难以控制自己的欲望和冲动。5. 高度集中注意力的能力是需要花时间刻意练习才能达到的,如果不能减少对分心事物的依赖,那努力就白费了。一旦大脑习惯了随时分心,那么即便你想要专注,也很难摆脱这种习惯。训练专注力的策略:最大程度利用好自己深度工作的习惯,训练高度集中注意力的能力,克服分心的干扰,集中与放松交替进行(50 分钟专注,10 分钟放松)核心逻辑就一条,将同一件事放在同一个时段处理,不要掺杂其他的事情。学得用心,干得用心,玩得开心,活在当下 6. 目前而言我们注意力被分散的状态是不可避免的,网络工具也不是邪恶的,关键取决于你自己如何使用,弄清楚它们可以为你创造的价值,为你带来的损失,自己进行取舍控制。7. 浮浅工作对个人来说没有太多价值,因此要想办法改变现状,下面是几条建议。设定目标的明确截止时间,精确到小时、分钟。安排好自己一天工作的大致时间阶段,并根据实际情况做调整。制定好未来的计划,并努力实施。定量分析每一项工作的深度。8. 深度工作并不适合所有人,你需要为此付出艰苦的努力,从根本上改变自己的习惯,并且持之以恒。但是如果你愿意跨过这些困难,将自己的头脑和效率发挥到极致,你将会发现深度能够创造出有价值有意义的生活。最后,希望大家反思自己的工作学习习惯,看看自己有多少连续的时间是用在同一件事上,有多少连续时间是被网络工具干扰打断的?问问自己:时间都去哪儿了?

                  转发
                  评论
                  用户头像
                  给这本书评了
                  4.0
                  专注工作范式#每天解读一本书

                  一句话总结 “持续专注的投入一件事本身就是优势”。


                  本书讨论的核心其实就是如何在完成任务时保持专注,这里的任务指任何有价值的事情。很奇特的是本书的结构,呈现了一种非常接近于逻辑论证的形式,以至于忍不住看了下作者的介绍,果然是专业学者出身,虽然论证的逻辑链非常长,但他本人也较为客观的提出了存在的问题,只是提完以后就专注证明自己的正确了,读者还是要抱着点自己的思考来理解。
                  当然,本书的观点怎么看都不会错,不过作者又创造了一个概念 “深度工作”,果然未来是概念的时代,我们学习的时候要记得丢掉壳子,看清它到底是什么。
                  以下是我的解读。
                  一、我的收获
                  今天又把收获放前面,因为我想了想,对图书的解读如果只是图书本身,大家不如直接读原文更好,我应该提供的是增量的信息服务,让大家看到一本书背后知识的交汇和联系。
                  这本书最开始花了很大篇幅证明浮浅的工作占据了知识工作的大部分,人与人间相互打扰,以至于彼此都成了工具,疲于应付,而这一切都成为了常态。
                  如果你换个角度把社会看作一个巨大的神经网络,就会发现这一切都是必然,神经网络的默认模式 (对人而言就是潜意识) 是维持系统运转的必要机理,我们大部分人实际上正是默认模式的一部分,不断彼此激发,处理运转必须的信息,而这其实也正契合人的社交需要,特别是对于没有办法很好衡量业绩的工作中,忙碌和被人需要很容易就变成替代指标,以至于有时我们会觉得休假时接到公司的电话是件很烦,又很光荣的事情,有种自己很重要的幻觉。
                  这时一定要回到上面的内容去回想一下,记住底层的神经重要在于网络本身,单个神经其实没有价值,这也是为什么我们要专注提升和产出的原因,变得独特,有了标签就不在是一个简单的个体,而是有了功能的模块。
                  而对所谓深度工作的理解也会有新的提高,深度工作本身也是一种工具,是服务于 “单个神经” 成长为 “功能模块” 的。
                  二、为什么要深度工作
                  作者的这一套论证既有逻辑也非常有冲击力,我想任何人读了都会有种 “我要强” 的感觉。
                  他先论证了未来随着机器智能的提高,三类能够长期获益的人,能够熟练运用技术的高级技术人员,处在行业顶端的行业明星以及拥有丰富资源的资本家。
                  如果你不是第三者,没有关系,前两者正是我们可以努力的方向,然后这里进而引入了刻意练习的内容,指出顶尖人才需要专注的练习才能成就,而这份专注正好可以通过深度工作法获得。
                  当然作者也指出,世界上也存在一些工作杂乱的 CEO 不需要保持极度专注也可以创造巨大价值,不过这是因为他们现在主要的工作是决策,养成这种能力需要专注,即便不是如此,他们的位置也不是宽敞的道路。
                  三、如何做到深度工作
                  作者花了大量的内容来列举不同的模式,提供习惯养成的建议,甚至还用上了愿景,目标,计划,反馈的体系,不过总结起来其实就是三点。
                  一是留出大块的时间。因为人从不同任务相互切换会浪费时间在重新专注上,最好的办法就是尽量留出大块的时间让自己专注某个项目,当然大块的定义也要因人而异,对初学者而言最好是不要超过 2 小时,也不要低于半小时,太长现实不允许,太短又没有意义。
                  二是保持专注。有了大块时间,还必须能保持专注才行,这里就需要内外两个方面的手段,书中更多提的是外在手段,例如减少邮件 (微信) 的打扰,培养习惯,伴随适度的休闲等等,而实际上我有个更好用的办法 — 写下来,拿出一个小本子,每天早上把自己今天的任务用黑笔写下来,对临时遇到的事情也一样,写完,对比一下紧急和重要程度再选择执行,做完用红笔划掉,慢慢你就会对这种完成的感觉上瘾了。
                  三是长期主义。这一点是本书提得最多的 (当然它没有完全这么说),后面反而没怎么体现,那就是你的任务一定都要为了更远大的愿景服务,如果只是简单的解决别人交办的事情,最多就变成一个高效的浮浅工作者,一定要为了服务于完成某个重要的事情,可以是书这些具体的结果,也可以是技能学习这类提升的目标,一定不能陷入当下的怪圈。

                    转发
                    评论
                    用户头像
                    给这本书评了
                    4.0
                    专注是深度工作的核心

                    有启发的6句话 1. 如果你无法学习,就无法成功 2. 高质量工作产出 = 时间 × 专注度 3. 要达到个人巅峰的产出效率,你需要长时间、无干扰地高度专注于单一任务 4. 一旦你的大脑习惯了随时分心,即使在你想要专注的时候,也很难摆脱这种积习 5. 深度工作要求你尊重自己的时间 6. 固定日程生产力。确定了一个坚定的目标,在某个固定时间后不再工作,然后在工作中寻找提高产出的策略以达成目标重点整理 1. 深度工作:在无干扰的状态下专注进行职业活动,使个人的认知能力达到极限。这种努力能够创造新价值,提升技能,而且难以复制 2. 注意力支离破碎的状态不可能带来深度工作,深度工作要求长时间无干扰的思考 3. 浮浅工作:对认知要求不高的事务性任务,往往在受到干扰的情况下开展。此类工作通常不会为世界创造太多新价值,且容易复制 4. 在数字鸿沟不断扩大的当下,两种核心能力是关键:迅速掌握复杂工具的能力
                    在工作质量和速度方面都达到精英层次的能力 5. 如果你无法学习,就无法成功 6. 深度工作帮助你迅速掌握困难的事物 7. 高质量工作产出 = 时间 × 专注度 8. 要达到个人巅峰的产出效率,你需要长时间、无干扰地高度专注于单一任务 9. 最小阻力原则:在工作环境下,若各种行为对于底线的影响没有得到明确的反馈意见,我们倾向于采用当下最简单易行的行为 10. 培养手艺需要完成深度任务,因此需要致力于深度工作 11. 培养深度工作的习惯,关键在于越过良好的意图,在工作生活中加入一些特别设计的惯例和固定程序,使得进入并保持高度专注状态消耗的意志力最小化 12. 禁欲主义哲学(Monastic Philosophy)的深度工作日程安排:这有明确且价值极高的职业目标追求,而且他们在职业上取得的大部分成就都是由于工作表现特别突出 13. 双峰哲学(Bimodal Philosophy)的深度工作日程安排:这种哲学要求你将个人时间分成两块,将某一段明确的时间用于深度追求,余下的时间做其他所有事情 14. 节奏哲学(Rhythmic Philosophy)的深度工作日程安排:其目标是创造一种工作节奏,让你不需要你投入精力便可以决定是否需要以及何时需要进入深度状态 15. 新闻记者哲学(Journalistic Philosophy)的深度工作日程安排:只要有空闲时间,他就能立刻转入深度工作模式 16. 要想使深度工作的效果最大化,就需要养成像前述的重要思想家一样严格内化的习惯 17. 在深度工作的世界里是一种有趣但却有效的策略:要有大手笔。这个理念很简单:对周围惯常环境做出巨大改变,辅以可观的精力或金钱投入,都只为支持一项深度工作任务,由此你也提升了这项任务的外现重要性 18. 比尔・盖茨任微软首席执行官期间的 “思考周” 习惯就广为人知。在思考周里,他会暂时放下日常工作和家庭责任,带上一堆白纸和书,隐居到一间小屋里。他的目的是拒绝任何打扰,深度思考与公司相关的重大事务 19. 深度目标占据心理优先的地位,有助于你解锁必要的心理资源。有时想要做到深入,必须先要做大 20. 在深度工作时,恰当的时机可以采用协作的方式,因为这样可以推动你的成果提升到一个新档次。与此同时,也不要过分追求交流和积极的偶遇,以免破坏了专注的状态 21. 高效能人士的执行 4 原则:关注点放到极端重要的事情上
                    抓住引领性指标:衡量了实现滞后性指标的新行为准备一个醒目的计分板:有两个目的。首先,这样可以使我从本能层面将累积的深度工作时长与实在的结果相联系。第二,这样有助于我校准个人对于完成每项成果所需深度工作时间的期望定期问责 22. 安逸时光之价值:有助于提升洞察力有利于补充深度工作所需的能量放下的工作往往没有那么重要 23. 注意力复原理论(Attention Restoration Theory, ART): 保持专注需要自主性注意力。这种资源是有限的:如果用光了,想要保持专注就很困难 24. 定期休息大脑可以提升深度工作的质量 25. 深度工作的重要事实:高度集中注意力的能力是一种需要训练的技能 26. 一旦你的大脑习惯了随时分心,即使在你想要专注的时候,也很难摆脱这种积习 27. 制定 30 分钟内禁止使用网络的计划:即使你的工作需要大量使用网络和快速回复电子邮件,这个策略也适用不论你怎么计划网络时段,都必须保证在这些时段外彻底屏蔽网络在工作外也按计划使用网络,可以进一步提升专注训练的效果 28. 解决深度任务的方法只有一个:高强度工作:不查收电子邮件,不做白日梦,不浏览脸谱网页面,不数次来到咖啡机泡咖啡 29. 如果你是一名知识工作者,就应该像其他技术工人一样谨慎地选择工具 30. 针对你当前戒掉的每一个服务,问自己以下两个问题:如果我一直在用这种服务,过去 30 天会过得更好吗?人们是否关心我有没有在用这种服务?31. 深度工作要求你尊重自己的时间 32. 固定日程生产力。确定了一个坚定的目标,在某个固定时间后不再工作,然后在工作中寻找提高产出的策略以达成目标 33. 变得不容易联系:让发电子邮件给你的人做更多工作收发电子邮件的时候做更多工作不要回复邮件 34. 不要回复邮件情况邮件相当含混或者存在其他问题,很难给一个合理的回复
                    你对这个问题或者提议不感兴趣
                    如果你回复了,不会有好结果;如果你不回复,也不会有坏结果

                      转发
                      评论
                      用户头像
                      给这本书评了
                      5.0
                      专注于工作本身

                      一行精华:我将活出专注的人生,因为这是最好的选择。注意力分散导致浮浅工作,注意力集中进入深度工作。社交网络让人上瘾不断分心,工作和生活陷入低效和低水平的重复。我曾是社交网络和网络游戏的沉迷者,这给我的工作和生活带来了很多负面后果。冥想和阅读让我不断夺回被手机和网络吸引的注意力,专注于生活和工作。最近我把很多社交软件卸载,微信关闭发现页所有功能,只保留基本的通信功能,并且开启静音模式,主动有节奏的查看手机,不被其打扰。作者说,要计划好未来每一分钟的工作,这个深有体会,你不主动安排自己的时间,则大脑会把它用于消遣。每天早起冥想和看书让我拥有两个小时左右不被干扰的深度工作时间,虽然有室友的磨牙和外面汽车的轰鸣声,但这已是条件范围内的最佳。先培养深度工作的习惯,用专注力提升自己,由此带来工作质量的提升,获得改变生活和工作环境的能力。

                        转发
                        评论
                        用户头像
                        给这本书评了
                        3.0
                        一般般,值得认真品读的内容不多。

                        整体感觉整书内容不够深刻,观点不够新颖,唯一值得一说的是可读性还行,不算难懂。

                          转发
                          2
                          用户头像
                          给这本书评了
                          5.0
                          拒绝内卷:采用深度工作摒弃浮浅工作

                          大家都知道什么叫内卷,所以本文不再针对内卷的定义展开,仅从深度工作角度出发,论述怎样通过深度工作摒弃掉无限重复低价值的浮浅工作(即内卷),最终得到具有创造性和高价值的工作结果。01 职场现状    想象一个场景:你正做一件非常重要而又紧急的事情,突然来了一通客户打来的电话,这时你不得不左手电话,右手鼠标,眼睛在同时打开了 N 个界面的电脑屏幕间急切的切换搜索着客户要的数据...... 放下电话就得马上进入做了一半的工作;抑或是突然接到通知要参加一个紧急会议,刚理清头绪的一件大事又搁浅......02 为什么会内卷?    多数职场人会因最小阻力原则,尽量先完成一些比较容易的事情,后果就是,下班时间到了,todolist 依然未完成,更要命的是清单上有最为重要的事情,因一直受干扰无法集中精力完成!这时家里孩子来了电话:妈妈你什么时候回家?放下电话的你焦灼、沮丧、挫败、无力...... 想要逃离却又无法抽身!心里总会有一团乱麻堵住你胸口到无法呼吸,长此以往,就会出现内卷。03 怎样拒绝内卷?答案就是采用深度工作,摒弃浮浅工作。I#. 拒绝内卷:弄明白什么是深度工作    深度工作,是指在无干扰的状态下进行专注的职业活动,训练大脑排除干扰,提高深度思维能力,并有效地使用每一点脑力,使个人认知能力达到极限;摒弃浮浅工作的低效,远离社交网络,将人们从技术垄断导致的紧张状态中解救出来,最终得到具有创造性和高价值的工作结果。II#. 拒绝内卷:选择自己的深度工作模式    在当今时间碎片化的新媒体网络时代,想做到绝对深度工作,其实是很难的,但我们可以尽量做到相对深度工作。深度工作一共有四个模式,你可以选择一种模式,或者两种混用,抑或是三种混用,只要适合自己能与自己想要达成的高效率要求相匹配就行。1、节奏式:针对日常必须做的固定重要事项,在特定时间段无打扰中完成;名人村上春树先生就是用的这种方法,每天在固定时间段内雷打不动产出 4000 字。2、双峰式:把一天的时间划分成两大块,一块用于处理需要深度工作的重要事项,一块用于处理其他事项;哲学家荣格用的就是双峰式,一天的时间划分成两大块。一块用于不受干扰的写作,一块用于冥想和散步整理思路,为第二天的写作作准备。3、记者式:一般用于处理突发的、临时要在短时间内必须完成的事务;著名记者通常用这种,因为职业特征必须具备随时可以进入深度工作状态的能力,这种模式的切换特别耗费脑力。4、禁欲式:适合有很多较长的、连续的、不受打扰的时间块,且有条件做到与世隔绝的人;科幻作家尼尔。斯蒂芬森用的就是这种,完全屏蔽或最小化生活中的干扰和浮浅内容,他于 2008 年写出了科幻史诗巨著《飞越修道院》(Anathem)。禁欲式对于一般人来说是无法做到的,但我们可以在休假期间尝试几天的禁欲式深度工作,比如写一点东西,做一件非常有意义的事情。III#. 拒绝内卷:做到深度工作的四步骤选定了适合自己的深度工作模式之后,按照以下四步,你就会做到深度工作。1、形成习惯:在固定时间里一定要执行自己选择的模式进行深度工作,逐渐养成习惯;2、绝对执行:形成习惯之后,就必须到了什么时间段就以深度工作模式完成指定的工作;3、减少时间:当你摒弃掉一些浮浅工作,工作效率将大大提高,坚持下去,整体工作时间就会降低;4、变得不容易联系到:这个需要到德高望重的阶段才可以呀,咱们普通人只能尽量做到延迟联系,尽可能地让手中完成一半的重要事情不被打断。写在最后    科维的《高效能人士的七大习惯》(The 7 Habits of Highly Effective People)中的习惯三就是:要事第一,其实就是自我管理,与深度工作所推崇的无干扰、专注于重要事件、摒弃所有浮浅事务不谋而合(拒绝内卷)。学会把浮浅事务交给他人处理,自己只做高附加值的深度工作,坚持下去,你将成为时间的主人,最终得到具有创造性和高价值的工作结果!

                            转发
                            评论
                            用户头像
                            给这本书评了
                            4.0
                            践于行

                            碎片化时代对深度工作的向往有时是来自对工作的意义感。由于社会的变革让深度工作更加稀缺,说白了就是高效率的持续输出,保持良好的节律需要每个人根据自己的情况进行调整,深度工作的优势很明显,但如何找到平衡的点更加重要。这种平衡需要根据实际情况进行持续优化改进,书中给了不少方法,但最终产生效果还需要我们践于行,大家加油。

                              转发
                              评论
                              用户头像
                              给这本书评了
                              3.0
                              知识工作者60%以上的时间都浪费了

                              推荐给知识工作者、脑力劳动者。


                              作者认为,知识工作者 60% 以上的时间都在处理 “浮浅事务”,这些事务不仅没什么实际价值,还损伤人深度工作的能力。
                              浮浅工作(Shallow Work):对认知要求不高的事务性任务,往往在受到干扰的情况下开展。此类工作通常不会为世界创造太多新价值,且容易复制。
                              为什么会出现这种情况?除了互联网等现代工具的干扰, 作者的认为还有一其他原因,例如 “最小阻力原则”。
                              最小阻力原则(The Principle of Least Resistance):在工作环境下,若各种行为对于底线的影响没有得到明确的反馈意见,我们倾向于采用当下最简单易行的行为。
                              看完书后,我每天都会问自己两个问题,来避免浮浅工作:
                              * 如果这就是我今天所完成的全部事情,我会对自己的一天感到满意吗?
                              * 你是不是又在为了逃避重要的任务而做毫无意义的事情呢?
                              整体三星推荐。
                              优点: 对浮浅工作成因、深度工作的重要性、从浮浅转入深度的方法,都有详细的描述,有理有据; 阅读起来不枯燥; 翻译质量高,顺畅。
                              缺点: 较为啰嗦。只看前言、结论,能了解 70% 的信息。事情上,当我读完后一周,能记住的内容,差不多也有 70% 在前言、结论里已经提到过了。

                                转发
                                评论
                                用户头像
                                给这本书评了
                                3.0
                                工作的态度,决定了未来

                                《深度工作》一书深刻揭示了现代人的注意力困境:大脑一旦适应频繁分心,即便渴望专注时也难以自拔。书中警告,若将每段空闲时光 —— 无论是排队的片刻还是等餐的间隙 —— 都用于刷手机,大脑可能陷入 “心智残疾” 状态,难以胜任深度工作。这一观点让我深感震撼,反思自身,发现不仅在闲暇时,连行车途中遇红灯都忍不住查看手机,这无疑加剧了注意力的碎片化。联想到 “一孕傻三年” 的俗语,其本质并非智力下降,而是专注力的严重受损。育儿生活将时间切割得支离破碎,即便日后有整块时间工作,也需长期努力才能恢复失去的专注力。加之情绪波动与意志力不足,人易陷入消极状态,难以自拔。幸而,本书不仅揭示了问题,还提供了系统性解决方案。我曾尝试多种方法戒除手机依赖,如网络搜索、使用限制 APP,但效果有限。书中提出的策略更为全面且个性化,如《拥抱无聊》一章,鼓励利用碎片时间进行 “有成果的冥想”,即专注于有明确目标的专业任务,而非浅尝辄止的娱乐消遣。另一可行方案是设定断网断手机时段,结合 “番茄工作法”,即每 90 分钟深度工作后给予 30 分钟浅度休息,用于处理非紧急事务,有效平衡了工作与放松,逐步减轻手机依赖。

                                  转发
                                  1
                                  用户头像
                                  给这本书评了
                                  3.0
                                  有用,担写得太长了

                                  就是一篇微博长文章,写成一本书。赚钱

                                    转发
                                    评论
                                    用户头像
                                    给这本书评了
                                    4.0
                                    深度,即专注的N次方

                                    结论:推荐各位学友阅读,各取所需。1. 缘起 三年前曾经读过这本书,由于没有读书笔记,所以印象不深。 但是,又清晰记得,在读完这本书后,我临时起意,允许同事们在每周三的下午找到自己想要重点关注的主题和地点,进行深度工作的尝试。 大概因为只是心血来潮,后来无疾而终。 今年决意再读一遍,似一个全新的朋友。 2. 内容结构: 本书结构非常简洁,一讲理论 THE IDEA,二讲准则 THE RULES。 理论章节下,作者先将深度工作和浮浅工作的概念进行区分,继而称深度工作为 21 世纪的超级力量,着重介绍深度工作的价值、缺失和意义,说明深度工作为什么重要 ; 在准则部分,作者结合自己的实践,介绍了四种原则,分别为工作要深入、拥抱无聊、远离社交媒体、摒弃浮浅。 概念:这本书是建立在作者提出的深度工作假设之上的。 1) 深度工作 (Deep Work) 是指在无干扰的状态下专注进行职业活动,使个人的认知能力达到极限。这种努力能够创造新价值,提升技能,而且难以复制; 2)浮浅工作(Shallow Work)是指对认知要求不高的事务性任务,往往在受到干扰的情况下开展。此类工作通常不会为世界创造太多新价值,且容易复制。 3)方法及重点:准则部分,可谓是作者实践的一个高度总结。 仅看其标题,容易陷入浅显的理解中。 有效的方法是了解每项准则的特点。 1)准则一工作要深入,是从渴望转化为工作的常规安排和重要组成部分。 一些常规的安排包括:建立习惯,不要独立工作,像经商一样执行(参照了《高效能人士的执行 4 原则》),也包括一些不常规的安排,如可以考虑做大手笔的安排,帮助进入隔离分心,进入深度工作;同时也要适时地求图安逸。2)准则二拥抱无聊,更多地是在确认深度工作可能会带来的无聊,强调最大程度地利用好自己深度工作的习惯需要训练。 训练的两个目标是:高强度提高注意力的能力和克服分心的欲望。 作者提出的训练方法包括:不断练习专注,进行冲锋式集中反复,做有成果的冥想及刻意的大脑记忆操练习。 3)准则三远离社交媒体,首先对社交媒体的益处给予肯定,强调不是指远离所有社交媒体,而是建议借鉴更加深思熟虑的手艺人哲学,来选择有积极影响的工具。 在提出的三种策略中,关键少数原则即 80/20 原则被指出可以用来指导人们建立网络使用习惯。 4)准则四摒弃浮浅中介绍的方法可操作性较强。 如果能够进行参照开展工作,应该会有不小的收获。 5 种方法分别是: 1)一天的每一分钟都要做好计划; 2)定量分析每一活动的深度; 3)向老板申请浮浅工作预算。 建议对于知识工作者,浮浅工作最好能够保持在 30%-50%;4)5 点半之前结束工作,建立固定日程生产力; 5)变得不容易联系到,尤其在电子邮件沟通上。3. 作者简介卡尔・纽波特 (Cal Newport),麻省理工学院计算机科学博士,乔治城大学计算机科学副教授,畅销书作家。他还是一位人气博主,创办了在美国广受欢迎的博客 “学习黑客”,致力于为大家破解工作和学习领域的成功模式。 纽波特还著有《如何在大学里脱颖而出》《如何成为尖子生》《 如何考进世界顶尖名校》《优秀到不能被忽视》等畅销作品。不得不说,其著作上的成就恰好是他本人实践深度工作假设的充分表现。 4. AHA! 阅读本书的收获还是不少的,也值得在工作碰到瓶颈时随手翻来,小试一二方法。 1) 抓住引领性指标,而不要太多关注滞后性指标。滞后性指标是对你想要达到结果的衡量指标,之所以称之为滞后性指标,是因为在获得它的数据之时,所有事情都已经发生得到结果了,所以这些指标就总是滞后的。 引领性指标就不一样了,它们可以预告结果。引领性指标有两个显著特征,第一,引领性指标具有预见性。这意味着一旦某个引领性指标发生了变化,我们就可以根据这个推断出滞后性指标之后会有什么样的变化。第二,引领性指标是可控的。它可以被我们的团队所影响,这意味着,我们可以靠自己的力量促使引领性指标发生变化。拓展阅读:《高效能人士的执行 4 原则》原则 2 Act on the Lead Measures 2)组织深度思考需要架构。 作者提出 1) 先考虑变量;2) 明确问题; 3) 为注意力指明方向。 这一点在做有成果的冥想中有详述。 3) 作者一针见血地指出,我们对大多数事情所需要的时间是预备不足的。 只有通过练习,才能做出恰当的或者保守的计划。 4) 浮浅工作预算如果低于工作时间的 30%,那么大多数老板可能会担心你变成知识工作的隐士,花大部分时间进行宏观思考却不回复邮件。 这一点的提醒很及时。 自省好像有段时间确实做了自己都不喜欢的隐士。

                                      转发
                                      评论
                                      用户头像
                                      给这本书评了
                                      5.0

                                      深度工作与之前理解的专注工作既有联系,又有区别。听过很多大道理却依然过不好生活,掌握了很多理论却还是没法学以致用,最近很喜欢一句话:做到才是得到。讲与说自己懂了多少理论,不如用数据来论证自己究竟把多少理论用做实践了。

                                        转发
                                        评论
                                        用户头像
                                        给这本书评了
                                        3.0
                                        摒弃浮浅工作,拥抱深度工作

                                        一、深度工作的内涵


                                        1. 深度工作假设
                                        深度工作假设,是指深度工作的能力日益稀少,而几乎同时,其在社会经济中的价值也日益提升。
                                        2. 深度工作概念
                                        深度工作的几个特点:一是无干扰的状态,二是个人的认知能力达到极限,三是能够创造新价值,四是难以复制。
                                        浮浅工作的几个特点:一是受干扰的状态,二是个人的认知能力要求不高,三是不会创造太多新价值,四是容易复制。
                                        二、深度工作必要性
                                        第一,迅速掌握复杂工具的能力要求。我们生活在信息经济时代,依赖于迅速更新的复杂体系。想要在社会经济中保持价值,就必须掌握快速学习复杂技能的艺术。
                                        第二,工作质量和效率都达到精英水平的能力要求。数字网络革命的影响力是双向的。如果你能创造出有用的东西,它的受众就可能是无限的,从而极大提升你所获的奖励;如果产出的东西中规中矩,你就会陷入困难,因为你的受众很容易在网上找到更好的替代品。想要成功,你就必须产出自己能力范围内最好的产品。
                                        第三,生产力规律的要求。生产力规律是 “高质量工作产出 = 时间 × 专注度”,这要求我们工作时专注度达到最高,单位时间里的工作产出实现最大化。要达到个人巅峰的产出效率,需要长时间、无干扰地高度专注于单一任务。如果我们无法做到长时间深度工作,就很难使表现达到质量和数量的巅峰,而这种巅峰状态对于职业成功越来越重要。
                                        第四,解决注意力残留的要求。当我们从某项任务 A 转移到任务 B 时,注意力并没有即时转移,注意力残留仍然在思考原始任务。如果在转移工作之前,我们对任务 A 缺乏控制且关注度较低,残留会尤其浓厚,但即使在转移工作之前已经完成了任务 A,注意力还是会有一段分散的时间。转换任务之后处于注意力残留状态的人,在下一项任务中的表现通常很差而且残留量越大,表现越糟糕。如果长时间不转移注意力,完成单一困难任务,使注意力残留负面影响降到最低,就可以在当前任务上的表现成果最优化。
                                        三、深度工作的制约因素
                                        1. 最小阻力原则
                                        在工作环境下,若各种行为对于底线的影响没有得到明确的反馈意见,我们倾向于采用当下最简单易行的行为。最小阻力原则就驱使我们在深度工作愈发受到青睐的经济形势下流于浮浅工作。
                                        2. 忙碌代表生产力
                                        在工作中,对于生产能力和价值没有明确的指标时,很多知识工作者都会采用工业时代关于生产能力的指标,以可视的方式完成很多事情。
                                        3. 对互联网的顶礼膜拜
                                        我们不再权衡新科技的利弊,不再平衡新增效益和新引入的问题之间的关系。我们开始自以为是地认定,只要是高科技就是好的,而不用再做探讨。
                                        四、深度工作的准则
                                        准则一 工作要深入
                                        1. 选定适合你的深度哲学
                                        第一,禁欲主义哲学。优先深度工作,尽量剔除或减少其他所有类型的工作。
                                        第二,节奏哲学。每个工作日上午开始日分心之事的工作之前,在固定的时间做固定的事情(比如早上 5 点半到 7 点半,然后吃早餐去上班)。比如每天坚持某个习惯,完成每天任务之后在日历上画一个大大红 X,过几天九连城一条链子,保持下去的话,链子会越来越长。
                                        第三,双峰哲学。把个人时间分为两块,一块时间明确用于深度工作,其他时间做其他事情。按周划分的话,可以每周 4 天深度工作,其他时间为开放时间;按年划分的话,可以一个季度完成深度工作,其他时间为开放时间。
                                        第四,新闻记者哲学。只要有空闲时间,随时立刻就能转入深度工作。
                                        2. 习惯化
                                        第一,不要打乱自己的工作习惯。比如,办公室的每一英寸空间都按规则来布置,放书的位置,堆放笔记本的方法,墙上张贴的东西,穿的衣服都形成特定的习惯。
                                        第二,确定适合深度工作的场所和深度工作的时长。
                                        第三,你的习惯需要规则和程序,确保你的努力具有结构性。比如,你可以约定不准使用任何网络,或设定每 20 分钟间隔产出的文字数量,以保持持续专注。
                                        第四,做些事支持自己的工作。比如,你可以设定以一杯上好的咖啡开始工作,或是确保能够获得足够的让你保持能量的食物,或是包含诸如散步之类的轻度活动,帮助大脑保持清醒。此类支持或许还包括环境因素,比如工作原材料整理得井井有条,使精力耗费降到最低。
                                        3. 大手笔
                                        对周围惯常环境做出巨大改变,辅以可观的精力或金钱投入,降低大脑继续拖延的本能,注入激励和能量,这些举动有助于你解锁必要的心理资源。
                                        4. 不独自工作
                                        与某人肩并肩解决某个问题,你们可以互相推动,进入更深层次的深度状态,因此能够创造比单独工作更多的有价值的产出。与此同时,也不要过分追求交流和积极的偶遇,以免破坏了专注的状态,因为我们最终还是靠专注从包围在我们周围的各种想法的漩涡中提取有用之物。
                                        5. 像经商一样执行
                                        第一,关注点放到极端重要的事情上。
                                        第二,抓住引领性指标。引领性指标引导你将注意力转移到提升你在短期内可以直接控制的行为上,并会对你的长期目标带来积极的影响。
                                        第三,准备一个醒目的计分板。在一个公开的地方记录、跟踪团队的引领性指标,来制造竞争氛围,驱使团队专注这些指标。此外计分板还可以强化动机。一旦团队注意到他们在引领性指标上的成功,会很投入地保持这种状态。
                                        第四,定期问责。要保持节律性共享极度重要目标,团队成员必须直面计分板,投入到特定的行为以保证下次会议之前提升分数。此类回顾的会议可以压缩到几分钟的时间内,但是必须经常举行,以确保其效果能被人感受到,这才是 “执行的真正实现”。
                                        6. 图安逸
                                        工作日结束的时候,在第二天早晨到来之前,屏蔽掉对工作问题的担忧 —— 晚饭后不要查电子邮件,不要回顾白天的对话,也不要筹划如何处理即将到来的挑战;彻底屏蔽与工作相关的思考。如果需要更多的时间完成工作,就加一下班,但是一旦屏蔽工作之后,大脑就必须放松,如克莱德尔享受金凤花、椿象和星星一样。
                                        第一,安逸时光有助于提升洞察力。
                                        第二,安逸时光有利于补充深度工作所需的能量。
                                        第三,晚间安逸时光里放下的工作往往没有那么重要。
                                        准则二 拥抱无聊
                                        一旦你的大脑习惯了随时分心,即使在你想要专注的时候,也很难摆脱这种积习。更具体地说:如果你生活中潜在的每一刻无聊时光都是用浏览智能手机来打发,那么你的大脑就可能已经被重新编排,从某种程度上说,就像是纳斯研究所里说的 “心智残疾”。这时你的大脑已经不能够胜任深度工作,即使你也会经常安排时间来训练专注的能力。
                                        1. 忌不断分心,要不断专注
                                        预先计划好你使用网络的时间,然后在这些时间之外完全避免使用网络。在自己工作的电脑旁边放一个笔记本。在笔记本上,记录下一次使用网络的时间。直到那个时间前,无论面对何种诱惑,都不能接触任何与网络相关的东西。这个策略背后的理念是:使用令人分心的网络工具这件事本身,并不能减损你大脑专注的能力。实际上减损这种能力的行为是,稍有无聊或遭遇一点点认知上的挑战,就从低刺激、高价值的活动转向高刺激、低价值的活动,这使得大脑不能容忍没有新奇性的东西。这种经常性的转换可以理解为削弱组织各个部门集中注意力的心理力量。通过分割网络使用,减少了自己向分心屈服的次数,这样就增强了自己控制注意力的力量。
                                        假设在两次会议之间有两个小时,你必须每 15 分钟就安排查收一次邮件。再进一步,假设平均每次查收都需要 5 分钟。那么在这两个小时的时间段里,每 15 分钟安排一次网络时段,剩下的时间全部为离线时段,这就足够了。在这个例子中,在两个小时内,你就有 90 分钟处于离线状态,并主动抵挡分心。这样,不需要牺牲太多的网络接入,就可以实现大量的专注训练。
                                        2. 像罗斯福一样工作
                                        解决深度任务的方法只有一个:高强度工作 —— 不查收电子邮件,不做白日梦,不浏览脸谱网页面,不数次来到咖啡机泡咖啡。就像在哈佛的罗斯福,利用每一束空闲的神经元来处理任务,直到你用自己不懈的高度精力集中解决了任务。
                                        3. 有成果的冥想
                                        有成果的冥想的目标是:在身体劳作而心智空闲的时候(比如走路、慢跑、开车、淋浴),将注意力集中到一件定义明确的专业难题上。因个人专业不同,这个难题可能是为一篇文章列提纲,写一篇讲话稿,推演一个证明,或者是打磨一个商业策略。如同佛教的打坐,你的注意力可能会涣散或停滞,但你必须不断的把它重新集中到当前的问题上。
                                        4. 记住一副牌
                                        只要愿意付出努力,就可以通过练习提高专注力。
                                        记忆力运动员和其他人之间在认知能力方面最大的区别不在于能够直接测量的记忆力,而在于注意力,这种能力叫作 “注意力控制”。
                                        记住一副牌并没有什么特别之处,任何需要持久注意力的有组织的思维过程都会有相似的功效,不管是学习《塔木德》,或者是练习有成果的冥想,抑或是用耳朵来辨识一首歌曲中的吉他演奏。
                                        准则三 远离社交媒体
                                        选择网络工具的 “任何益处法”:一旦发现使用一款网络工具有任何可能的益处,或者是不使用就可能错过某些事,你就觉得有足够理由使用这款网络工具。
                                        工具选择的手艺人方法:明确在你的职业和个人生活中决定成功与幸福的核心因素。只有一种工具对这些因素的实际益处大于实际害处时才选择这种工具。
                                        准则四 摒弃浮浅
                                        很少有人能做到一天工作 8 个小时。在充斥着各种会议、干扰、网页浏览、办公室政治和私人事务的一个普通工作日里,能够专心工作几个小时就已经很幸运了。更少的正式工作时间有助于挤压出更高的效率。如果每个人都只有更少的时间完成任务,他们就会更加尊重时间。人会变得珍惜时间,而这是一件很好的事情。他们不会把时间花在无关紧要的事情上。如果拥有的时间变少,你就会更聪明地利用时间。越来越多的占用知识工作者时间和注意力的浮浅工作往往不似原本看来那么重要。对于大多数公务来说,如果你减少大量此类浮浅的工作,公务的底线目标也不会受影响。
                                        虽然深度工作的价值远远超过了浮浅工作,但这并不意味着你必须像堂吉诃德一样试图把你所有的时间都投入到深度工作中。其中一个方面是,一定量的浮浅工作在大多数知识工作中是必要的。你应该可以避免每 10 分钟检查一次自己的电子邮件,但是不可能永远不回复重要的信息。从这个意义讲,我们应该明白该准则的目标是减少浮浅工作在我们日程中的分量,而不是将其消除。
                                        对于大多数非入门级知识工作岗位上的大部分人来说,浮浅工作的比例通常在 30%~50% 之间由于人类对于花大部分时间做简单工作有一种天然的厌恶,所以 50% 是一个天然上限。同时,如果这个时间降到 30% 以下,那么大多数老板可能会担心你变成知识工作的隐士,花大部分时间进行宏观思考却不回复邮件。
                                        我们需要提前决定一天的每一分钟要做什么工作。因为一个人的日程都是由内在驱动和外在要求这两股力量决定的,所以开始的时候你对这个主意有所抵触也是自然的。但是如果你想发掘自己的潜力,成为一个有所成就的人,那就必须打破这种疑虑。
                                        除极个别例外,不在 5 点半后工作,这种坚持叫固定日程生产力。因为确定了一个坚定的目标,在某个固定时间后不再工作,然后在工作中寻找提高产出的策略以达成目标。除了小心谨慎地控制自己的责任外,我们要对个人时间的管理也极为负责。因为每天的时间都是有限的,不要被重要的截止日期慢慢压迫,也要因为没有花时间制作一份精巧的计划,而在小事上浪费一个上午。固定日程生产力如达摩克利斯之剑高悬在工作日上,使我们的日程安排十分紧凑。如果没有随时可能砍下的剑刃,我 可能会有更多的懒惰习惯。

                                          转发
                                          评论
                                          用户头像
                                          给这本书评了
                                          5.0
                                          如何提高学习和创造力

                                          《深度工作》这本书由卡尔・纽波特所著,主张在这个分心多端的时代,能够沉浸于深度工作的人更有可能实现卓越成就。深度工作被定义为在无干扰的状态下,高度集中精力进行认知要求高的任务,这样不仅可以大幅提高工作效率,还能提升个人的学习能力和创造力。纽波特提出了四条实践深度工作的规则:工作深度地、拥抱枯燥、逃离社交媒体和限制浅层工作。书中强调,通过这些策略,任何人都能培养和加强自己的深度工作能力,从而在个人和职业生活中获得更大的成就和满足感。

                                            转发
                                            评论
                                          • 加载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