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给这本书评了4.0一切不如意,都源于跟自己过不去
这阵子感觉被刘震云圈粉了,接连看了两本他的书 (小说),很喜欢刘震云的叙事风格。这本《我不是潘金莲》我是先看过电影,才看这本书的。之前在电影中那一些逻辑不通的地方,原来在小说里都清清楚楚。看玩这本书后,我大概能理解为啥大家都说这部电影就是近代版的官场现形记了。书里把每个官员心中的小九九,用稍带戏谑的方式,说的清清楚楚的。比如当年李雪莲在政府门口静坐,电影里说各级官员都谈过了,书里却写,这是趁市长不在,副市长特意下的绊子,所以才会让事情闹大。电影里王公道一口油嘴滑舌保留的很好,但是他拿着副院长的位置不放手才引起的贾聪明的自作聪明并没有交代,还有各种官员事不关己高高挂起的小心思,真的非常有意思。其实这些官也真不是坏,设身处地的想,若是换成我,好像除了这么做之外,其余能用的方法也不是太多啊。我觉得小说里最精彩的两段,一是马市长请吃饭,平时飞扬跋扈的赖镇长低声下气的过来邀约,到马市长一席精彩的话,真的觉得水平很高。马市长这个人,小说里戏份重,电影里到给人印象不深。二是北京的围堵,那一大堆人各自在北京着急忙乱的找,就是找不到李雪莲,小说看得也跟他们一起着急上火。可惜这两段在电影里体现一般。
转发转发同时评论快速转发118分享「微信」扫码分享给这本书评了5.02024年第四十五本刘震云老乡的笔法一如既往 “绕”!如果不是题材原因,这一本一样可以获得茅盾文学奖。读者未必有智慧坚持阅读下去,但是刘震云先生他有定力一直绕下去。像变魔术一样,给你突然掀开盖子,让你知道了各种机关,但仍瞠目结舌着赞叹。这就是刘氏笔法的牛之处。李雪莲不是潘金莲,她用自己的执拗定义自己,把自己往泥坑里拉。那些官员都一本正经的在围观,没有一个用心体谅她的。然后他们用心找人,却丢失了自己的魂魄。生活中就有这样的上访户,就是为了一口 “气儿”,她上难山下中海,她都不怕,她就恨一个人心不古。她想着掀翻天,外人却坚信她在演。九死一生,到头来还是 “噗嗤一笑” 而过。坑人害人最终躲不过一个因果。人生在世,不过如此。其实,当你挣扎百转千回,无能为力的时候,用一个 “玩呢” 之惊叹号,人生便豁然开朗。这一切,都需要你从芸芸众生那边绕过来绕过去,把 “秦玉河” 这个无耻之徒耗死,你会顿悟 “人间多数不值得”!可惜,等到回过味儿这个理儿,已经荒废了半辈子。悲哉,乐哉!亲人们。
转发转发同时评论快速转发评论17分享「微信」扫码分享给这本书评了4.0别轴(《我不是潘金莲》读书笔记)虽然整本小说是一口气都完的,但是说起来,可能顺畅多些,但是畅快少了一点。总感觉,和《一句顶一万句》比起来,《潘》的人物和故事都单薄了点。虽然李雪莲这种犯轴的人,确实现实中确实是不少。只不过,从我个人来说,并不是很喜欢这种只认一种理儿的轴。“遇到明白人可议制气,遇到糊涂人,有道理也说不明白”。说实在的,这个世界总得有人妥协,没有人妥协,这个世界早就完蛋了。很多时候,我们喜欢所谓的执着,往往不是因为这种执着有多好,而是我们做不到。而当有人做到的时候,我们首先会觉得这个人好厉害,但是到底对不对,就不多想了。李雪莲,争的是一口气。这口气最初因为啥堵上的,书里和电影里处理的不一样。说起来,还是小说里面更立得住点,毕竟是为了条生命。只不过,不管为了啥,堵上了这口气,结子就解不开了,到最后,这个结子到底是因为啥系上的好像也不太重要了,就是为了堵这个气,只要你们不让告,我就偏得告。想来,就算告赢了,又能怎么样呢?说起来是个冤,冤又在哪呢?看来看去,感觉这个冤就是让我不舒服的人舒服了,那就不行。再说说大头。倒也说不清大头到底是真喜欢还是假喜欢,或许一半一半吧。只不过,中间掺了别的目的,这事儿就不纯粹了。不纯粹了,就成了设计了。设计了,就成了骗了。骗了,喜欢不喜欢也就不重要了。说起来多少有些可惜,这个结子本来以为就快解开了。大头那段话其实说的挺真的,“也找个男人结婚呀。他能找,你也能找,跟他比着找。在这上头赌气,比跟他折腾过去的真假管用多了。你早这么做,也热乎乎过了二十年,不至于把自个儿老在告状路上。” 再咋说,这是个正解。生活上解不开的小疙瘩,硬拽是开不了的,还是得接着往下过才是正道。至于系统里的人,能咋办呢?想来想去,也实在没个啥办法。有些理,讲是讲不清的,掰是掰不开的,拆也是拆不明白的。书里写:“没想到把一个假的说成假的那么难。” 可不是难嘛,假的已经做成真的了,那还能假得了。做事,轴就轴了。日子,轴不得。日子,分不开对错,日子只能过前头还是后头。老轴在前头,日子就过不到后头了。也就没个意思了。
转发转发同时评论快速转发评论8分享「微信」扫码分享给这本书评了4.0世界上最远的距离这是今年读的刘震云的第三本书,还是那熟悉的风格,还是那熟悉的絮絮叨叨。——《我不是潘金莲》,讲一个农村妇女李雪莲为躲避国家生二胎限制,决定和老公假离婚。没想被老公借机假戏真做,搞成了真离婚。女人气不过,从想让人帮手杀掉男人,到想通过法院起诉还自己一个公道,最后走上上访路,搞得尽人皆知鸡飞狗跳。—— 李雪莲其实也不想和男人真正复婚,只是想和男人真正离婚 — 事还是那件事,理可就不是那样的理。我感觉这也是刘震云一贯的风格,写的就是 “人争一口气。”—— 但是哪有事事如你愿,李雪莲因为证据不足,被法院判败诉,她就去找专委,专委骂她;她就去找法院院长,院长喝多了没理她;她又去找到县长,县长躲了;她又去找市长,市长忙创文把她关了几天。李雪莲心灰意懒,想找男人要个说法,让男人承认就是假离婚,她就从头开始过自己的日子。但是男人不但没随路她的愿,还因为结婚时李雪莲不是处女,骂她是潘金莲。于是农村妇女李雪莲爆发了,不但要讲理,还要报复所有欺负她的人;不但要报复,还要告诉这个世道,她可不是潘金莲!李雪莲从此走上进京访的路,并且首访就阴错阳差的成功了,直接进到了人民大会堂。结果呢,从法院庭长到市长,全部被免职;省长本来有希望的省委书记泡汤,几年后黯然退出政治舞台。—— 谁也不会想到一个农村妇女会有这么大能量,和李雪莲沾边的大小官员都蒙圈了。但是李雪莲可没满意,她的诉求是和那个负心男人讲通道理,是让他告诉所有人她李雪莲不是潘金莲。这一上访,就是二十年。—— 二十年后,又赶上五年一次的大年份,从市长到法院院长,又开始紧张。李雪莲也从二十几岁颇有姿色的少妇,变成了腰身上下一边粗的大妈。在一系列规劝无果后,李雪莲要最后上访一次。这时曾经在北京帮过她的赵大头向李雪莲求婚,还帮助李雪莲灌倒看守民警,要带着李雪莲进京。看丢了李雪莲,各级政府部门乱成一锅粥。赵大头却说通了李雪莲不再去上访,两人枯树逢春开了花,生根还想发芽。李雪莲这时感觉很幸福,却没想偶然听到赵大头打电话,原来他做的那一切,只是为了用阻止她上访换自己儿子一份正式工作。—— 李雪莲五雷轰顶,抛下赵大头再次进京,却病倒在路上,被救护车拉到北京凑住院费。而在京堵截李雪莲的人,最后也终于堵住了她。这时李雪莲才知道,那个骂她潘金莲的男人,前两天出车祸死了。上访失去了意义,李雪莲晕死过去。李雪莲的故事,在上吊都找不到地方的场景里结束。小说的结束,却在一起通过进京访押解回老家的操作,逆向解决买不到回家车票的操作里收尾。—— 这也是一个很具特色的黑色幽默。—— 进京访,是每级地方政府都特别头疼的事。在机关工作时,也多多少少听到很多 “传奇故事”,很多让人哭笑不得的 “奇人异士”。《我不是潘金莲》给了我另一个视角,上访人的视角。上访人到底想要什么,政府应该怎么化解矛盾,如何在公平公正和人情事故上做平衡,其实是件非常复杂的事。政府的工作人员听的很头痛,老百姓闹的很激动,是最普遍的现象。不是每个去上访的人都有理,也不是每个上访事件都没理,互相理解很重要,其实却非常非常难。因为世界上最远的距离不是什么 “你站在我面前而不知道我爱你”,而是两个人 “三观” 的差距。——“一件严肃的事,可不能让它变成笑话”,一个不大不小的笑话,更不能让它变得过于严肃啊
转发转发同时评论快速转发评论1分享「微信」扫码分享给这本书评了5.0认真随想:为的什么,坚持了二十年,想要什么,坚持了二十年。这口气,值得二十年,这个真,值得二十年。说起来,也没有什么大的理想,就为一个所谓的公道与说辞,搭进去了二十年的光阴。真的,假的,假的,真的,看来要活的认真,都该这样较真儿。生活,磨不平这样的棱角,人生,也是越挫越勇,追求,总是因为那一丝光亮。每个人,可能都是超人,只是脚脖子被水淹没,也拽住,飞不起来,沉不下去,只能在波澜起伏的海面上站着,来耗尽一生。这样的挣扎是必须的,但是无意义的,也对也不对。生活该是什么样,还是什么样,其中的波澜只有被湮没,不会成为什么浪花。潘金莲也好,李雪莲也好,真的也是假的,假的也是假的,两者从不矛盾,无需辩证。
转发转发同时评论快速转发评论赞分享「微信」扫码分享给这本书评了5.0法律与人性的交织李雪莲的故事,从表面上看,是一个关于名誉和公正的追求。她因为一句玩笑话被误解,进而被前夫污蔑,名誉受损。为了洗刷冤屈,她走上了上诉之路,历经艰辛,却始终未能得到应有的公正。然而,在深入阅读后,我发现这部作品所探讨的远不止于此。作品通过李雪莲的上诉经历,揭示了法律在现实生活中的复杂性和局限性。法律,作为社会公正的象征,理应为每一个人提供平等的保护。然而,在李雪莲的故事中,法律却显得如此无力。她一次次地上诉,一次次地被驳回,仿佛法律的大门对她紧闭。这让我深刻体会到,法律并非万能,它也有其无法触及的角落。与此同时,作品也展现了人性的光辉和阴暗。在李雪莲的上诉过程中,她遭遇了各种冷漠和不公,但也有人愿意伸出援手,给予她温暖和帮助。这些人物的出现,让我看到了人性中的善良和正义。然而,也有一些人物,他们因为自身的利益或偏见,对李雪莲的遭遇视而不见,甚至加以嘲讽和打压。这些人物的行为,又让我看到了人性中的冷漠和自私。通过这部作品,我更加深刻地认识到,法律与人性是相互交织、相互影响的。法律需要人性的支撑,才能更加公正、更加有力。而人性也需要法律的约束,才能更加文明、更加和谐。在现实生活中,我们应该更加关注法律与人性的关系,努力推动法律的完善和人性的提升,共同构建一个更加公正、更加美好的社会。总之,《我不是潘金莲》这部作品让我受益匪浅。它不仅让我看到了法律与人性的交织,也让我更加深刻地思考了社会公正和人性问题。我相信,这部作品将会成为我人生道路上的一盏明灯,指引我更加深入地探索社会的本质和人性的真谛。
转发转发同时评论快速转发评论赞分享「微信」扫码分享给这本书评了4.0我失去了判断力…书大概讲的故事是一个普通的农村妇女李雪莲,为了纠正一句话,与上上下下、方方面面打了十年交道。打交道的过程中,她饱尝了世间的人情冷暖,悟明白了另外一个道理。李雪莲要纠正的这句话是她前夫说的。她前夫说:你是李雪莲吗?我咋觉得你是潘金莲呢?李雪莲要告诉大家的是:我不是潘金莲。这个顶了潘金莲冤名的妇女从镇里告到县里、市里、省里,甚至到北京,不但没能把假的说成假的,还把上上下下好些人一举拖下马;这场荒诞的 “闹剧” 竟持续二十年。最终以寻死不成结尾。读完自己一直有一个结打不开: 怎么样的一个结呢,是李雪莲这个行动是否有意义以及各层官员的应对开始是否合理以及后续的各种举动是否值得同情,那作者真正想表达的到底又是什么?如果我是李雪莲, 可能开始时候咽不下被自己丈夫骗的这个结局,但是一辈子都纠结在这个上面是否值得呢,就比如三大队中的队长,一生只做这个事情,但是他至少成功了,但是李雪莲她到底是成功还是失败呢,现在更多会是劝自己接受不平的待遇,move on,期待时间能够让自己忘记,但是不知道在自己临终的那一刻是否会真的被忘记。 各层官员的反应,从最最一开始, 法院没有证据,那按照目前的体系本来就是应该这样的,难道真的要拉着两头牛去做证人吗,如果不是如此那又该如果解决呢。从 20 年前的成功 SF,到各个层级的 GY 被撤职,那后续的官员的反应似乎也是合情合理的。我能懂得最后一章的讽刺,但是却为啥觉得他们值得同情呢。 所以这个结就是我不知道自己是否被现实征服,对 xs 失去了判断力,开始接受了现实中的一切。如果我是错的,那么正确的应该又是什么呢。。。
转发转发同时评论快速转发评论赞分享「微信」扫码分享 - 加载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