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给这本书评了5.0学习绩效心法
#管中窥豹读书计划第 798 本(71)#《绩效心法》🚢用指标去反映和传递战略和经营目标有局限性,战略和经营不应与内部绩效管理作过于机械紧密和刚性的联系;不应强调预设精细化的高绩效标准;不应牵强地对外对标;不应强化勉强的、本不可类比的内部竞争。而应强调柔性的、经常性的绩效与战略对准的评估和调整;强调建立持续自我改进和提升绩效的机制;强调既要有必要的对外宏观目标的对标和竞争,更要有团队和员工对准过去自我的超越。🚢以战略为轴心,往上,以战略承接愿景、愿景承接使命,价值观作为评判(取舍)标准,此为组织上层的绩效管理或者说绩效管理的源头;往下,绩效目标对准战略,或者说逐层分解战略目标为具体绩效目标,程序为绩效计划、绩效辅导、绩效诊断、绩效评价和绩效反馈五部分构成的闭循环过程。🚢“局部最优化”。它是指仅关注或改变整个体系的一个成分,而忽视部分对全局的影响,造成一个部分持续改进和发展直至最优,但损害了其他部分和整个团队。在实践中,大量组织的绩效考评体系都是由相对独立和分散的单元组合而成,即使是统一设计的,在实施过程中也会因人的不同而产生分离,比如在企业中,生产考评体系、营销考评体系、财务资产考评体系、研发考评体系、行政考评体系等。🚢摆脱宿命之咒,关键在于跳出传统思维,需要聚焦创造绩效而非评价绩效,其要诀是变 “一分为二” 为 “一分为三”:执规、履职、超越,唯超越才是真绩效。那些不利于竞争性企业的绩效基因,根子在于以 “控制” 为主导的意识和潜意识,是 “平台在上、人在平台之下” 的控制思维模式所必然导致的结果。🚢对所有的指标也好,工作也好,事项也好,不管它是什么,如果你想评价它,那就遵循禁止做、必须做、鼓励做这样一个思路,对考评实施分类,分成执规考评、履职考评、超越考评三种,其中超越考评要放在最重要的位置。有关考评的资源,80% 以上的功夫、精力、激励要放在超越考评上,唯有超越考评才能够视为正绩效、给予正激励。超越考评就是对鼓励做的事项进行关注、衡量,这是确保绩效管理直指绩效的关键。🚢管理的理念和出发点是优胜劣进,既保护和激励强者,也保护和激励弱者,使人人都围绕有利于企业绩效的目标去寻找问题和改进问题,最终实现共赢。优胜劣汰则是以业绩和结果论英雄的文化和管理理念。“因岗设人” 较之于 “因人设岗” 似乎更符合管理学的一般原则,但是真正有实践经验的管理者心里都清楚:“因人设岗” 有时不得不为之,某些情况下有意为之的 “因人设岗” 较之 “因岗设人” 会有意想不到的收获。🚢所谓聚焦在超越考评上主要包括两层含义:一是管理的时间和人力资源尽量向超越考评汇集,基于一般成熟组织在执规和履职方面的习惯,执规考评和履职考评起到威慑和保持作用即可;二是激励资源向超越考评倾斜,执规标准不占考评权重,只以违规记录减分,履职目标占 100% 权重,只按考评结果减分,而超越考评按照特定规则加分。🚢超越考评特别针对成熟组织的因循文化和机制、动辄得咎的安全文化等,针对有挑战性战略目标却无勇士揭榜的组织氛围。超越考评以特设项目为载体,符合两个基本条件的事项或指标,经过特定的认定程序则可以确定立项,完成则可以获得额外的考评得分。这两个基本条件是:有明显的、可衡量的改进或提升;该改进或提升具有明显的积极意义。
转发转发同时评论快速转发评论2分享「微信」扫码分享给这本书评了3.0有些观点有偏颇,有些观点有警醒刚开始读这本书是因为这本书中整体的气质吸引的,这是一本作者的绩效管理心得汇总,或者是他讲课的扩充。从这个角度看,这本书已经超过了大多数的绩效管理书籍,普通的绩效管理书籍总是从各个环节来阐述工具方法原则等等,但是这本书是作者积累了十几年的工作经历,并提炼出来了一些观点,不管这些观点正确与否,最起码是相当于和有经验的人一起聊了个天,还是有启发。但确实这里面的所谓心法,多数都比较偏激,有一些观点甚至是由于他比较局限的经验而产生的错误认知,在借鉴上还是要多加思考
转发转发同时评论快速转发评论赞分享「微信」扫码分享给这本书评了4.0学习心法,万变不离其宗本书依据吴向东老师多年实践经验,全面且辨证的普及了绩效管理的利与弊。以下为纲要摘抄:心法一:慎始。什么样的企业可以做全员绩效管理?我觉得这是有条件的。并不是每个企业都需要做,选择做绩效管理,意味着企业的规范化管理到了相当程度,相当有规模、相当稳健的企业才需要绩效管理。规范化就意味着职能化,就意味着你要有总部,要有职能机构。而驾驭职能机构是不容易的,职能机构和官僚机构本质上是相通的 —— 我并没有贬义,官僚本身就是中性词。而官僚和官僚机构如果驾驭不好,就是文牍主义和官僚主义,就是大明朝的文官体系。疫情这两个月,我把明史又翻了翻,很有感触,对于能不能驾驭住这样的职能机构,如何驾驭职能机构,要拥有充分的把握,才可以开始搞员工层面的绩效管理。慎始意味着有一些企业要搞,可以搞,有很多企业不需要搞。心法二:基因。有一部分企业选择开始搞绩效管理,我告诉你,八九不离十,一做就会做成那样一种方式,你一想就会想到那条路上去,正常人都是这样的。什么路呢?定一个标准,然后考核扣分,然后排名,虽然不是百分之百,我想绝大多数企业都会走到这条路上去。这是为什么呢?这是我们的文化惯性,作为经理人,你要认识到自己会这么想。文化惯性是一个有争议的东西,它并不适合企业,起码不适用于处于竞争环境的企业。心法三:结构。我们往往在绩效管理里会采用一分为二的结构,顾名思义,一个是正常,一个就是非正常,正常的就是不扣分,非正常就是扣分,我们会不由自主这么做。这是有问题的。作为企业,作为处于激烈竞争当中的企业,这么做是危险的。我们应该一分为三:除了正常和非正常以外,还需要有超常。你仔细分析这些卓越的企业,华为也好,腾讯也好,曾经的 GE 也好,都有超常的一面。正常和非正常,你看考核结果就会看出来,90 分和 100 分的差距就很小,何况现实中更多的是 99 分和 100 分,考核数据基本上很接近,你没见过绩效考核得分有 500 分、1000 分的吧?大家想过没有,为什么不能这样呢?其实真正卓越的企业,创造价值的都是卓越的创新,你需要评价、关注、引领卓越的创新,远远超出你正常运行的那个值的绩效,才是企业发展的根本动力。绩效管理就是要管理绩效,产生绩效,而不是单纯地去衡量已经做过的工作,然后排排坐、分果果。这就需要一分为三的结构。心法四:逻辑。一分为三比一分为二显然更麻烦,本身这个管理已经很复杂了,再加一个,不是更复杂了吗?因此,你需要一定的基础,需要一定的逻辑来控制它,分析清楚那两样东西(履职考评和执规考评)的本质,认清事物的本质就是心法,让那两样考评分流,最大限度减少那两样考评占用一把手的精力,然后才有可能关注、评价、专注于正绩效、超常绩效。没有这个基础和逻辑,这把双刃剑一样具有杀伤力,这套体系也是运转不下去的,强力去推进同样是自杀。心法五:到位。过去 17 年里我看到那些说重视绩效管理的企业领导者真的很重视,会很认真地找专家咨询,找顾问策划,找讲师培训。但是你往往会看到,他们基本上都是把职能部门的人弄去培训,他只是在那里强调。本质上他是想要花钱买这样一个体系,让别人来操作,他以为绩效管理搞起来之后,自己就轻松了,让别人替他做。这是一个误区,一把手就是原动力,他不参与进来,做什么都没用。他不参与进来,就是按部就班地加分、减分,这就是形式主义、官僚主义的源头。毫不客气地讲,这些都是负绩效,这时不搞或不认真搞,远比雷厉风行要好。心法六:体系。关于绩效管理,有很多理论、方法、工具,特别是我们从国外引进了很多东西。最近我看社会上 OKR 很火,刚才课前我们还在聊这个,这些有用吗?我觉得会有启发,好东西都是启发你,而不能直接用,有些人会把很多东西叠加起来用,认为多管齐下、必有奇效,我评价那种做法叫 “找死”。那些东西是药不是饭,企业管理有且只能有一样东西:日常管理。一定要把所有这些东西提炼出一两句精华、一两样程序和标准来,用以磨出自己的套路,没有自己的日常管理套路,而且还保留着什么 KPI、OKR、BSC 之类的名词,我觉得成功不了,一定要把这些全都磨掉,剩下一套你自己的得心应手的东西,你才有可能成功。有人说我说的不对,华为就一次花 7 亿美元请 IBM 全盘复制管理体系来着。对!但是你别忘了,到如今也只有一个华为!你如果觉得自己是华为第二,那可以试试。成熟的组织要全盘改变管理基因是不现实的,所以 2011 年我在中国人民大学出版社出的那本书叫《成熟组织的绩效变革》,强调除了华为和华为第二,成熟组织只有磨,不能全盘引进,更不能全盘引进 N 套管理体系。心法七:客户。一定要给所有业务单元和职能单元以及所有员工找到他的客户。客户意味着什么?意味着有公平的评价者,意味着他有工作的方向。既不能事事靠绩效办,又不能事事靠领导来评价,绩效办等职能部门说了算有大问题,领导说了算也有问题。唯有客户代表方向、效率、合理,代表传说中的公平。心法八:工具。我前面讲过了,一分为三,很重要的是聚焦正绩效,聚焦明显看得见绩效改进和提升的东西。这个东西不是随随便便能看见的,我这十几年打磨出两个体系,分别借鉴了丰田生产方式和六西格玛理论。丰田生产方式是用一种发散的、更适合支持部门和职能部门的方式,就是问题所在即改进点所在、绩效所在的方式,激励大家去找问题,找出问题再改进问题,获得绩效加分。丰田生产方式是怎么做的呢?就是找浪费。丰田公司专门梳理出这样的体系,很简单,你找出存在浪费的点,提出建议,被批准了,实施成功,你就会得到绩效加分。比如他们跟我讲,以前丰田汽车的后盖板内侧是要进行机加工抛光的,后来有一个工人就提出建议说,这是不是浪费?有没有必要?后盖内侧既摸不着又看不见,我们用原装的钢板装了就行,为什么要抛光呢?这个浪费被大家认可了,减少了这道机加工流程,公司一年生产数百万辆车,那能节省很多,这就叫绩效改进。持续的绩效提升要相对复杂一些,要用到一些模型和体系,会增加管理成本,但那都是值得的,杰克・韦尔奇亲自去克劳顿维尔管理学院讲课,很多课都是讲如何实施六西格玛,我理解就是如何建立并实施持续的绩效提升体系,就是必须要有专属工具。心法九:量化?为什么打个问号呢?我们对于绩效管理,对于量化,好像有一种偏好,认为量化产生科学,量化考评就是科学的考评,量化考评就是公平的考评。其实我觉得这是一个很大的误区。我的心法就是:量化考评其实有两类。一类是低成本量化,逻辑是这样的:比如说利润,如果你直接用利润考评,设定利润为 KPI 指标,做对了就是一种低成本的量化考评。什么叫 “做对了” 的低成本量化考评呢?你把利润指标给他、少干涉他,他有了这个指标,为了实现这个指标,他有运作空间、管理空间、改进空间,他自己去完成,把它实现,这叫低成本的量化考评。另外一类是高成本的量化考评,就是刚才我讲的持续激励、持续提升的体系,比如:按照六西格玛理论,一直量化、找偏差,然后锁定偏差的根因,以根因作为 OKR 或 KPI,盯 “死” 它持续改,把这种偏差一直降低到百万分之三点四以下,这是一种高成本的量化考评,是造就卓越产品或服务品质的无上心法,当然,成本很高。但是,量化考评是最合理的考评吗?不是的,企业的考评最终都是由定性考评决定的,如果不信,你就去梳理,看能不能找到一个真正好的大组织,是完全按定量考评结果作决策的。为什么要反对唯票唯分呢?唯票唯分就是定量考评,就是靠分和票作为决断的主要依据,背后的含义就是减轻决策者的责任,就是少担当、不担当。所有的考评,你仔细想想,即使以利润作为考评指标,无论什么企业,最终还得要上会、要平衡,最终拍板的是定性考评。定性考评不可忽略、不可回避。心法十:元力。前面这些都解决好了,还有一个大问题:有没有人去落实,你的干部队伍能不能干好。很多事情说说容易做起来难。比如丰田生产方式中的找浪费、找改进,找到改进点然后如何如何,这简单吧?但是实际操作起来你就会发现,绝大多数人都不会,你的各级经理人,要不就是找个天大的事情报给你,告诉你他要改进,但是到他退休也未必干得出来!要不就是弄一个小得不能再小的事情或者根本不用着急做的事情,说他要改进。怎么能够做到 “位中时应” 是个大难题,“位中时应” 就是大小合适、时机合适,引用这个定标准。那就需要一种能力,2013 年我们的一个领导力课题项目组给它起名叫 “面对面领导力”,需要你的直线经理人、直接带队伍的人具有面对面领导力,我称它为元力。绩效管理就是管理绩效、直指绩效、提升绩效,本质就是管理和激发全员的创新意识、习惯和能力。而面对面领导力就是领导全员创新的意识和能力。不解决各级干部的能力问题、意识问题,绩效管理除了流于中庸的打分、排名之外,不会带来正绩效。心法十一:氛围。如果说面对面领导力是你的队伍面对绩效管理的硬实力,那么良好的组织氛围就是面对绩效管理的组织软实力。很多专家在研究组织氛围时,提出了很多很好的理论。这里我只说我的看法。组织氛围可以用四个方面衡量:人性、公正、信任、活跃。如果一个企业、一个组织只能通过 “考” 和 “核” 的方式区分绩效,并为此不遗余力制造 “考核” 的依据 —— 所谓的量化考评指标体系,那这个组织的人性化程度就是值得怀疑的。反之,如果能够靠 “评” 和 “议” 甚至 “估” 来区分绩效,具有通过定性考评来下结论的自信和能力,“评”“议”“估” 的人能够直言不讳,那就是人性化的氛围。很多企业把 360 度反馈评价方法用在绩效管理上,说是管用的考核手段,我想提醒大家注意,那不是考核手段,那叫评估手段。评估是发现问题和不足,帮他提出改进方向和路径。如果你用 360 度反馈评价方法的目的是分散执考人的责任,让被考者难以反驳和反抗,就是用形式上的公正掩盖实质上的不公正,便宜了滑头和老好人,而对认真做事的人就是最大的不公正。不人性和不公正,以及信任缺失、活跃度下降,都属于不良组织氛围。这 20 多年我接触了很多所谓世界顶级的咨询公司,它们对用第三方有自己的心得,我赞成一点,就是用第三方来监控组织氛围,来帮助一把手驾驭日常管理,或者说绩效管理。心法十二:科技。我们还要往前看、看到新希望。这些年我发现了一些新的希望。比如 2005 年我看到上海某机构在找最优行车路线:一个地方出了事故,救援人员从这个点或基地赶到那个地方去抢修,走什么路线最快?这个绩效改进项目很费劲,要有人开着车在不同时间段不断地试,然后再作出最优行车图来,以减少客户等待时间,提升客户满意度。但是你看现如今,有 GPS 了,还用费这个劲吗?技术进步给我们带来了很多便利。我看到随着数据的积累,大数据的应用,很多标准就没有博弈空间了。原来设计的一些东西,给下级部署持续改进和提升目标的时候,要进行绩效面谈,他有讨价还价的余地,你得跟他多搞几个回合才能达到绩效提升的目标。有了大数据以后,这个余地就小多了。所以我们作为一把手,要时刻关注新的技术。
转发转发同时评论快速转发评论赞分享「微信」扫码分享