评分及书评

4.7
14个评分
  • 用户头像
    给这本书评了
    4.0
    《死屋手记》

    讲述亚历山大・彼得罗维奇在狱中十年的故事。有一些很有意思的人、很有趣的现象(所有的非囚犯,在接近囚犯的时候,都觉得囚犯会拿着一把刀突然扑向自己。实话实说,我是真的这样想过,而且靠近囚犯的时候真的会不自觉害怕。明明如果把他 / 她放到人群之中根本不会有这种感觉,但是让他 / 她穿上囚服,就会带来这种附加的影响。这应该也算是一种 social construction 吧。)还有一些值得回忆的往事(在监狱里表演节目庆祝圣诞)等等。总体而言,真的不知道比《地下室手记》好读多少倍!

      转发
      评论
      用户头像
      给这本书评了
      5.0

      难怪陀翁对苦难救赎情有独钟,看完此书就知道流放省会对他影响多大

        转发
        评论
        用户头像
        给这本书评了
        4.0

        作品描写沙俄时代监狱生活的小说,本是作者记录的随笔、回忆的零散篇目,最后勾勒出一篇完整小说。没有类似其它作品宏大的视角和深度的心理刻画,但牢狱的环境、生活和一个个人物鲜活呈现在面前时,现实的写照,让人感慨。读书起因:作者系列作品,看完了《罪与罚》《卡马拉佐夫兄弟》以下,我将从监狱环境、人物和生活三方面谈谈感想。1. 监狱环境之恶劣本是南方人,去过最北的是漠河,黑龙江彼岸便是俄罗斯,白茫茫荒芜人烟之地,与我国这边炊烟袅袅形成鲜明对比。 零下三十度,泼水成冰,偶尔玩耍时便是雨露撒下的浪漫,但如若长期生活,只怕异常艰苦的生活。漠河三天,室外待的最长时间,穿着大棉裤,棉鞋同时铺上发热鞋垫,走上木制栈道没多久,脚拇指已冻得没有知觉。所以,无法想象,西伯利亚的条件和天气,寒冬来临时,狱中人如何挺过? 2. 本书中人物可恨的、可爱的,形形色色。背景皆为男性,来自底层老百姓居多,少部分贵族和邻国异乡人。 行动力受限,但渴求自由的心不变,自由其实是一种拥有选择权的体现。能有一门手艺或者学习一门手艺去挣钱,是大多数人选择的道路。即便💰来得快去得快,狱卒搜索、狱友偷盗等,大家仍孜孜不倦,毕竟,生活还是得有希望和目标,支撑活下去的勇气。 印象比较深的狱中猫狗羊的命运,无论是流浪者人还是众星捧月的羊,都逃不过被宰杀的命运。放飞受伤老鹰,同理心的自怜,愈是倔强不可屈服,愈像受鞭刑笞型的他们,有的不肯叫一声。3. 牢狱生活作者言,大通铺的牢狱全无个人独立空间,简直不能想象,像是牲畜住进了圈子。也许,连牲畜也没办法做到,和不同背景阶级的人 “和谐” 相处。一年一度集体洗澡时,这一画面揭示得太过形象。 人本是社会性动物,语言具有打发时间的乐趣。电影桥段看多了,普遍印象是霸凌现象普遍,打架斗殴乃是常事。其实不然,斗斗嘴聊以慰藉,适可而止,打架却不常见。拓展陀思妥耶夫斯基其它作品蒲实《穿越亚欧》

          转发
          评论
          用户头像
          给这本书评了
          5.0
          略压抑

          这是我今年阅读的第三本陀氏作品,也是用时最久的一部(前后花了三四个月)。半自传监狱生活题材,书里每位出场人物都有栩栩如生的包括外貌、经历、性格等 360 度的全面刻画。之所以这本书用时最久,主要因为作者留给读者的思考担子很重,每每迫使我合上书本思考每个人物的一切。这些穷凶极恶的渣子、底层,犹如社会的蟑螂和老鼠,但在作者笔下,人性的复杂性和雄伟却在黝黑处闪烁的光,非常迷人。值得一提的是,陀氏在这本书里开始加入了分量不低的宗教思考,但还停留在皮肤表层,可看出已经在为卡拉马佐夫兄弟的巨著热身了。

            转发
            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