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给这本书评了5.0来自老人的信
这本书,是已经 86 岁的汉迪爷爷写给现在的年轻人,特别是 Z 世代年轻人的话。读这本书,能够看到一个到了人生最后阶段的人,对于尚处于精彩人生刚开始的我们,有哪些话、哪些劝告。我们一直都在听着前辈的经验。读书的时候我们向师兄师姐请假如何学习,如何准备高考,如何选择大学的专业。无论做什么事情,我们都希望有一个人能够告诉我们什么应该做什么不应该做。但这些都是人生短期的做法,高考、考研,都是人生某一个阶段的选择,这些选择能够对以后的生活产生影响。但人生很长,我们这一代人极有可能活到 100 岁,人生的每个四分之一就有 25 年,即便是我们 75 岁退休,依然有 25 年的岁月需要度过。在如此漫长的人生,最重要的其实不是赚钱、考证书,而是找到一件自己喜欢做的事情。年轻的时候总是觉得应该赚更多的钱,因为这个时候的我们有很多欲望,这些欲望大多数都是需要用钱来完成的。在有了稳定的家庭,有了孩子,孩子已经长大的时候,我们会追求更加有意义的生活,这种生活可能并不是物质富裕的。钱一定会有,但是不一定能够找到自己想做的事情,能够让自己不断地感受到成就感。
我们应该意识到,人生是一场马拉松,不过这不意味着自己在一开始就用走的方式去完成。马拉松是跑步完成的,只是没有人能够拼命冲刺着跑完全程。我们需要的是保持一个不快不慢最适合自己的速率,让自己可以一直保持跑下去。很喜欢书中哲学家拉尔夫・沃尔多・爱默生对美好人生的定义:经常开怀大笑;赢得智者的尊敬和孩子的喜爱;获得正直评论家的赞赏;忍受虚伪朋友的背叛;欣赏美;发现别人的优点;给世界留下点好东西,无论是通过养育一个健康的孩子,还是拾掇出一片花园,或是让社会环境得到些许改善;哪怕让一个人的人生境遇因为你的存在而变得稍许不那么艰难,这就是成功;
幸福是什么?幸福就是有事做,有人爱,有希望。8转发同时评论快速转发22150分享「微信」扫码分享给这本书评了5.0终身成长指南我们都知道,个人的成长是一场马拉松式的长跑比赛,但在长跑的过程中,我们容易遇到前半程发力过猛,导致后半程状态疲软,而无法顺利抵达终点。关于成长,我们需要在自己内心设立这样一个标准:这件事情是否为自己的愿意。如果为了应付教育而学习固定的内容,那么我们的认知就容易停留在非黑即白的二元对立层面;如果是为了取悦别人而被迫式的学习,那样会压抑自身的情绪和性格;如果是为了获取生存的技能而选择学习,那样就会挑肥拣瘦而伤势综合性。那么,应对不确定性的世界,我们的做法是怎样呢?1⃣️保持自由思考不要因为预设规则,而放弃个人追求,懂得打破规则而给自身带来的限制,让自身回归理性。我们要学会辩证的看待这个世界,拒绝被动的接受别人的观点,试着从别人的反面去思考是否会有不同的答案。拒绝接受别人的观点,不意味着我们要否定别人的全部,而是能从他们的观点和错误的言行中发现新的机会。2⃣️不用竞赛的视角去看待人生,也不用简单的输赢来衡量人生的结果人生是一场永远在奔跑的比赛,有时候领先多少并不重要,而是能够持续的付出努力并坚持抵达终点。偶尔的小失误我们不必介怀,也不必担忧,试着找到自己的定位。人生难的不是我们不懂得如何提升自己解决问题的能力,而是害怕错误选择时带来信心的打击。因此,想要逆长期主义,就需要审视自己与外界的位置,突破自己,就要学会承担失败的风险和看清生活的真相,却依然热爱生活的精神。3⃣️成长不仅是学业上的精进,还需要身体力行的实践与待人处事的历练。只要能有所成长,就不怕吃亏,只要能有所价值,就不怕艰苦,只要能有所收获,就不怕遥远,只要能有所改变,就不怕孤独。当你能够放下身段、放下偏见、放下面子,选择性的吃亏时,那么你就比别人看的更长远,因为所有的吃亏都是暂时的,而从吃亏中学到的能力却是无限的。4⃣️寻找人生新的曲线任何事情的发展都是从小到大,由胜到衰。对应对人的成长也是如此。因为未来世界的不确定性和随机性,我们已有的能力不足以支撑我们漫长的岁月。因此,我们需要一些冒险精神和探索热情。适时的走出舒适区,迎接新的变化和挑战,跨越不连续性,出现能力陷阱,重新找到新的增长曲线。5⃣️学会自我定义,而非外界期待为自己画像,你想成为什么样的人,就能逼迫自己不断努力获得反馈,知行合一,学以致用。人都是平庸的个体,每个人都有七情六欲,懂得克制,方能将自己的优势转化为力量,重复不断的苦练,在没有反馈时,学会自我激励。所以,我们要多看自己的长处,坦然面对自己的不足,接纳自我,才能让自己更加自信的做人、做事。6⃣️分解目标,逐级推进我们把成长的目标分解一下,设定成一个个小的目标,你踮起脚尖就能够得着的目标。简单的目标更容易实现,简单的目标也能更早的实现。最重要的是当你完成了一个目标后,你会更有信心地去完成下一个目标。也更有信心去挑战加点难度的目标。7⃣️积极乐观的心态是成事的基础积极乐观的态度能够让我们在任何时候保持镇定,沉着冷静的应对一切,不至于头脑发热,做出错误的决定,或者陷入自我怀疑的困境。人生是一场无限游戏,重要的是你用怎样的心态去对待;人生是一场百米赛跑,重要的是你如何保持状态去冲刺。🎙🎙🎙成长是我们每个人不得不面对的问题,成长的过程就是把那些看似平凡无奇的事情里深藏着大道理这一点一点的剖析,归纳为自己的知识,在自己的圈子里不断的突破。成长是个不断积累的过程,建立好自己的信心,确定自己的好目标,才能更好地前行。顺势而为,逆势而生,让你在行动中见证成长,让你在成长中终身受益,让你与梦想的距离一点点地缩短。
1转发同时评论快速转发评论68分享「微信」扫码分享给这本书评了5.0《成长第二曲线:跨越S型曲线持续成长》管理大师汉迪的这本《成长第二曲线》是对他自己百岁人生的总结,也是一本充满人生智慧的书,饱含对 Z 世代的谆谆教诲,同时也为科技高歌猛进的数字时代开出一剂剂解药,提醒后人千万不要在数字的世界中迷失了自我。本书堪称一本人生长跑指南,只有拉长了时间的跨度,才能真正理解工作、学习和生活的意义。格式引文:[英] 查尔斯・汉迪著,苗青,包特译.【成长第二曲线:跨越 S 型曲线持续成长】机械工业出版社华章分社.2021:4. 得到电子书:https://d.dedao.cn/Dm88mSSlORCnJVly
转发转发同时评论快速转发评论34分享「微信」扫码分享给这本书评了5.0这本书只有 100 多页,却凝聚了查尔斯・汉迪九十年的人生智慧。作为顶尖的欧洲管理思想大师、管理哲学之父,他通过短短 21 封信,把自己对生命、工作、人生、幸福的思考娓娓道来。从前 4 封信探讨科技发展的影响和人生 “金色种子” 的发掘,到第 5-11 封信分析教育的悖论和生活的意义,再到第 12-18 封信讲述社会经济变化、人生曲线构建与生活伴侣的重要性,最后第 19-21 封信分享对退休的思考和不同自我的追求,并给出一些持续成长的实用性建议。如同隔壁邻家慈祥的老爷爷一样,查尔斯・汉迪在这本书里陪伴我们认真思考 “面对狂野而宝贵的一生,你打算做什么” 这一人生终极课题,推荐你用心聆听。
1转发同时评论快速转发125分享「微信」扫码分享给这本书评了4.0告诉我,你打算做什么,用你疯狂而宝贵的一生听到这本书的名字让我联想起李善友老师写的《第二曲线创新》,以为是讲人生在遇到低谷时应该怎么做才能迎来第二次成长期。但打开书之后才发现我错了,这本书和吴军老师的《见识》那本书有些类似,都是作者对于这个世界的自己的一些见解和感悟,一篇文章或者一封信来阐述自己对于某个认知维度的见解和建议,更多的是打开了读者对于这个世界的认知。本书总共分为 21 个篇章,每个篇章其实就是一封信,信中也不乏名言警句,分别从宗教、教育、哲学、管理、经济等诸多方面阐述了自己的观点,一定有你感兴趣的内容,而且好文章都值得读二遍!!人生是一场马拉松,谁也不清楚谁会笑到最后,祝愿读过这本书的到友们都能有所收获。
转发转发同时评论快速转发评论13分享「微信」扫码分享给这本书评了5.0创新式生存有点颠覆我看到书名后的理解,读完感觉又没有任何违和感。百科里这样描述他 “查尔斯汉迪具有严谨的逻辑思维能力,同时还具有非凡的想象力。作为一名艺术家类型的管理大师,汉迪与那些学者型管理学家的不同之处在于,他在理论方面的思想主要是通过推理和自己的实践得来的。他提出了各种管理思想,描述组织与个人工作方法变革的一些主要发展方向,以 “四种管理文化”、“组织与人的关系” 及 “未来工作形态” 的新观念而闻名于世。” 他曾著有《组织的概念》、《空雨衣》、《非理性的时代》、《拥抱不确定性》等。我最喜欢的,也是对汉迪较深刻印象的是:他把世界上的问题分为两种,一种是 “收敛性问题”,即可以找到 “唯一答案” 的问题;一种是 “发散性问题”,即无法找到唯一答案的问题。普通的商人通常为了寻找固定答案而奔波,然而,真正的商业问题都是发散性的,没有固定的答案,这正是商业的困难之所在,也是其魅力之所在。17 年汉迪写了《第二曲线 - 跨越 S 型曲线的二次增长》,是在企业角度,如何延长企业寿命。S 型曲线是每个组织和企业在预测未来时一定会参考的工具,也是一切事物发展都逃不开的曲线。而这次的《成长第二曲线 - 跨越 S 型曲线持续成长》这本书,用 “自我” 成长的角度,讲述人生的成长曲线。这 21 封信,是汉迪在百岁前对于人生的经历和感悟。我尤其喜欢第 9 封 “你是谁比你做什么更重要” 第 10 封 “保持小规模” 和第 14 封 “适可而止”。我们生活的意义远远大于一份为了谋生的工作。在生活的各个领域,我们不可避免的会表现出不同的侧面。因此,最重要的是,我们要确保为自己的每一面都留出足够的空间。如果我们够坦诚的话,会发现我们在工作中被需要的程度没有我们想象的那么高。我们需要有规律的时间来休息和思考。“保持小规模” 里有一句话特别触动:“人不应该成为机器”。感兴趣的同学们可以去读一读,包括其他封信。每封信都有它所要表达的东西,而我们在每封信里看到的也都不一样,有人看见爱情,有人看见哲学。........ 静下来读完这本书,近期的自己也经历了很多二曲线的尝试。渐渐感悟,人通常太执着于自己习惯的方式,太执着于第一曲线,而忽略了其他可能的方式。凡新想法必须从我们自身开始,我确信我们每一个人都会为我们自己、为我们周围,甚至我们社会带来一些改变。当没有人告诉我们应该做什么的时候,对于我们为何存在以及我们如何生存的探寻显得比任何时候都必要。而回顾我们的经历,其实大致也是在无意识的情况下,在对的时间做了对的事情。马斯洛需求理论角度,只有当你满足了自己的经济和地位的需求之后,才能准备追求所谓的自我实现。其实简单点,追求个人成长第二曲线,最好在你知道自己是谁,自己能做什么,不能做什么,不再为生存而困扰之后。不纠结,不偏执。
1转发同时评论快速转发313分享「微信」扫码分享给这本书评了4.0百岁老人回忆录一开始看到这本书的标题,还以为是成长学习类的工具书,但翻开才发现读这本书,就像是长辈在跟你耳边的絮叨,涵盖关于人生中的友情,婚姻,工作以及信仰等重大问题,它更像是一本百岁老人的回忆录。其中让我印象深刻的是第 4 封信和第 13 封信中分别关于 “信仰” 和 “人生的变化曲线” 问题的解答,第四封信说到以前的宗教是帮助人们发现我们身上的神性,演化到过于注重等级化和官僚化,所以很自然的人们开始思考,是不是要抛弃宗教?那么问题来了,用什么权威来维持社会运转呢?我们首先想到的就是法律,但是法律只告诉我们能做什么,不能做什么,却不会告诉我们应该做什么,于是回归了一切基础 —— 通过哲学寻找人生意义,而这个人生意义,作者回答就是你的 “金色种子”(天赋)/ 亚里士多德的两种美德 / 康德的绝对命令,就是把一个人最擅长的事情做到最好并结合自身情况在现实生活中实践。这封信里我感叹的不是那个道理本身,而是从问题到结论抽丝剥茧的过程,很有意思。在第 13 封信里,作者讲了三个分论点。第一是人生的曲线是 S 型的,且没有后悔的机会;第二是你可以在第一条 S 型曲线结束之前开启一条新曲线,之后再开启一条。但新的曲线也是 S 型曲线,它一开始是下降的,因为你需要在上升前进行新的教育、投资和试验。因此,你最好在第一条曲线到达巅峰之前就开启另一条曲线并走过最初的下降,因为当一切都在走下坡路时,再开始尝试新事物就会变得很难。第三是新曲线的启动成本将超过它最初的产出。因此,如果你在探索下一条曲线时无法保持第一条曲线的上升,建议你最好预留一笔储备金,以备不时之需。这是很有启发性的一段话。当然这是我觉得读这本书关注到的两个问题,感兴趣的朋友去亲自读的时候,可能会关注到其他更多方面的话题,所以我把这本书推荐给大家,也期待一起交流。
转发转发同时评论快速转发评论5分享「微信」扫码分享给这本书评了5.0一本充满人生智慧的书每个人都是独一无二的个体,或许你在一个随时可能被顶替的岗位,或许你每天重复同样的工作,但是无可否认你是独一无二的。因为每个人身上都有一颗隐藏的 “金色种子”,一旦他被发现且得到良好的培养,你的人生将变得不一样。 查尔斯・汉迪在书中以书信的形式告诉后辈以及年轻一代,人生就像一条 s 型曲线有起有落。在你以为你正处于事业顶峰的时候他可能已经在走下坡路了,但是当你及时开启第二条曲线,就会加长自己处于向上趋势的时间。 作者用自己的亲身经历给后辈们讲述 “金色种子” 的重要性,帮助年轻人走出迷茫。
转发转发同时评论快速转发评论3分享「微信」扫码分享给这本书评了5.0成为头部其实职场是有明确路径的,要尽其所能的成为头部,如果没有奇遇加持,这可能是你唯一的破局点。面对飞速变化的时代,旧的秩序已然坍塌,新的规则还未建立,所以我们困惑,所以我们迷茫。我们仿佛从山区来到平原的孩子,脚下的路不见了,方向也不见了,似乎哪个方向都是对的,似乎哪个方向又都一眼望不到边际。因为我们遭遇了非连续性,所以我们要与时俱进,调整个人的成长路径,跑出自己的 S 型曲线,跨越非连续性。根据 S 型曲线模型,当我们进入一家企业谋求发展的时候,必然会经历 3 个阶段 “积累摸索期、快速成长期和成熟衰退期”。所谓 “积累摸索期”,积累的是信任,摸索的是公司和业务的脉搏,期指的是时限和时机。我们需要在这个阶段快速熟悉人事、工作和业务环境,找一些有倾向性的小事完成行动闭环,过程中不断调整自己与,让自己与公司达到同频的状态,通过一个个小的关键性结果积累外部信任和自信。然后,你需要等待一个时机,开启你的快速成长期。当你进入 “快速成长期”,压力、竞争和挑战会随之而来,它们不但是你成长的核心驱动力,更是你成长的加速包。那如何才能获取加速包,开启快速成长呢?核心是 “成为头部”,因为只有你成为头部,才能得到更多的加码,而压力、竞争和挑战正是资源对你加码后你的切实体感。所以,很多时候采取退一步成为头部的策略,不失为上上策。话又说回来,如果当前阶段你没有感觉到压力、竞争或者挑战,那很有可能是因为你的成长专列正在匀速运动,而长时间的匀速运动会让你变得非常被动。同时,这里我们还要警惕伪压力、竞争和挑战,避免无实际意义的自我感动,因为它会让你产生悲观情绪。其实很多时候,你认为的很多压力都不是压力,很多竞争也不是竞争关系,很多挑战不过是你自己为自己设置的障碍。比如,因为你对工作侧重点不明确,造成低效加班后,望着星光下点点微光的楼宇的自我感动。之所以强调 “期”,是因为这个过程,最好在 2-3 年完成,因为所有变革带来的红利都是有限的,易挥发的,如果你跑的不够快,最终很有可能只是一个看客。最后一个阶段是 “成熟衰退期”,天花板和功劳簿会给你的成长专列踩刹车,所以你需要在第一曲线的观察点(进入 top20%)开启第二曲线,通过增长的覆盖保护资源和时间的投入,以此来跨越非连续性鸿沟,跃迁至新的成长周期。总的来说,个人职业发展要想通关的话(高价值技能的 3-5% 或成功操盘年收入千万量级的业务),需要跑完 N 条次级成长曲线和 2 条一级成长曲线。其中,次级成长曲线要不断完成跨越周期,需要完成基础技能(线性)和认知系统(非线性)的不断精进,保证 2 条腿走路,才能走的更远。不论是专家道路还是操盘手道路,只有通过次级曲线的不断积累,完成第一条一级成长曲线,才能开启第二天一级成长曲线,才能转被动为主动。而这其中的核心,就是要把握好节奏,把自己放到快速变化的环境中,不断的让自己成为头部。
转发转发同时评论快速转发评论3分享「微信」扫码分享给这本书评了4.0有事做,有人爱,有希望即幸福#成长第二曲线:一本思考之书,人生哲学,非常启迪与宽慰。我们人性中对创造价值的需求让工作会持续下去,是我们生活的中心,生活与工作无需对立,一起构建价值需求。照顾自己的需求是正确和恰当的,因为在你对他人有所帮助之前,你先要对自己的生活状态满意。但如果只是为了愉悦自己而工作,那么你对人和动物都毫无用处,最终你也不会为此感到骄傲。在日常生活中,我认为假定每个人的观点都值得倾听是一种好的求知态度,即使他们所说的大部分在你看来是胡言乱语或不可接受。即使他们的观点中错的部分多于对的部分,你也可能从他们的错误中发现一些之前不知道的正确观点。对于冠亚军而言,马拉松就像是一场赛马比赛,但对其他参赛的人来说,马拉松更是一个节日和一场与自己的比赛。他们并不想打败任何人,只想比他们的上一场比赛结果有所提高,或者检验自己的耐力。他们希望通过与自己的竞争让自己变得更好,并非要赢得什么。这是漫长的拼搏,而不是短距离的冲刺。作者发现自己的需求,结束了在组织内工作的日子,开始自己的马拉松,第一周,独立工作室里放置了收文夹和发文夹。五天后依然收文夹里空空如也。然后作者恍然大悟,在那之前,主要是对别人的需求做出反应。从现在起必须主动提出自己的业务需求。当你认为你与某个人只是正式关系时,这就意味着你只能看到他正式角色的一面。你不了解通常也不会关心他到底是个什么样的人,所有的个人信息都隐藏在他们的正式头衔和职责之后。就像警察这样的公职人员经常会穿制服,以表明他们是以官方身份而不是以个人身份出现的。你最好在第一条曲线到达巅峰之前就开启另一条曲线并走过最初的下降,因为当一切都在走下坡路时,再开始尝试新事物就会变得很难。事实上,每种关系都基于一个隐性契约,是一种期望值的平衡。除非把契约中所包含的内容都说清楚,否则误解是不可避免的。此外,契约需要对每一方都公平。俗话说,幸福就是有事做,有人爱,有希望,对我们来说,这三样东西让我们觉得人生是值得的。如果你无法用对方的语言交流,你就无法深入了解一个人。
转发转发同时评论快速转发评论2分享「微信」扫码分享给这本书评了4.0达到一定水平,然后就不再提升,需要另辟蹊径,这背后折射出的就是第二曲线。所谓的第二曲线是指:“任何一条增长的 S 曲线,都会滑过抛物线的顶点(极限点),持续增长的秘密是在第一条曲线消失之前,开始一条新的 S 曲线。此时,时间、资源和动力都足以使新曲线度过它起初的探索挣扎的过程。” 它来自于西方管理学大师、被誉为 “管理哲学之父” 的查尔斯・汉迪(Charles Handy)在《第二曲线:跨越 “S 型曲线” 的二次增长》一书中的论断。我们所熟知的人里面,当属苹果公司的史蒂夫・乔布斯(Steve Jobs)最精通第二曲线:在 Mac 电脑大获成功之后,乔布斯和他的创意团队就已经着手推出 iPod 并进军商业音乐界了,而当 iPod 占领市场的时候,乔布斯又开始设计完全不同的新产品 iPhone,同样获得成功之后,又开发了 iPad。每一条新曲线都是在上一条曲线达到巅峰之前就已经构想完毕;每一条新曲线都源自上一条曲线,但又指向完全不同的市场 —— 乍一看似乎非常冒险,但对于乔布斯而言却是合乎逻辑的第二曲线。
转发转发同时评论快速转发评论2分享「微信」扫码分享给这本书评了2.0亚里士多德的12种附属美德1、尊重每个人的多样性;2、知行合一;3、尽你所能做你最擅长的事;4、亚里士多德继续列举了 12 种附属美德:(1)勇敢(courage)— 勇敢并愿意为你认为正确的事挺身而出;(2)节制(temperance)— 能够自我控制和克制;(3)胸怀宽广(liberality)— 仁慈、慈善和慷慨;(4)富贵(magnificence)— 光彩照人、有情趣;(5)自豪(pride)— 对成就感到满足;(6)荣誉(honour)— 令人尊重、崇敬、钦佩;(7)好脾气(good temper)— 镇定、头脑冷静;(8)友好(friendliness)— 有亲和力、善社交;(9)真诚(truthfulness)— 直率、坦诚和率真;(10)风趣(wit)— 有幽默感;(11)友善(friendship)— 友爱和情谊;(12)正义(justice)— 公正和公平。
转发转发同时评论快速转发评论1分享「微信」扫码分享 - 加载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