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给这本书评了5.0证言推理(无泄底)
也是没想到,西村京太郎的《七个证人》能迎来像模像样的再版,并且热度还不低,至少是超过之前被改名《禁闭之岛》的那个版本。这部原作出版于 1977 年的作品,算是西村京太郎的早期作品。作者作为日本非常高产的推理小说大师,“旅情推理” 的作品尤为知名,笔下最经典的系列,就是「十津川警部」系列,被改编成众多影视作品,也有漫画。而本书也正是属于「十津川警部」系列,不过十津川的老搭档龟井并不在身边,故事和 “旅行” 也并无关系,而是标准的 “孤岛模式”,也是之前那个版本 “紧闭之岛” 的名字由来。从模式上说,本书是 “孤岛模式” 的 “法庭推理”。一年前的凶杀案,曾出庭作证的七个证人,和十津川警部一起,被绑到了一座孤岛上,且孤岛上真实还原了案发现场的街道、建筑 —— 就连几人住所内的构造、物品甚至餐食等,都做了近乎一比一的还原。这个设定哪怕放在现在,也很容易出新。而后私设法庭,证人们在还原出来的现场逐个陈述证言。而组织者对证言进行分析和推理,找出隐藏在谎言背后的真相。全书非常本格,并且没有诡计,完全靠叙述和推理进行情节推进。对证言的分析和推理,也是全书最大的看点。推理的出发点,是比对证言中自相矛盾的地方,以及证言和证言之间相互矛盾的地方。一开始对证言的推理算是比较独立,而后来的推理,证言之间开始有了相关性或者矛盾点,推理也开始变得环环相扣。虽然就这样一个证人接一个证人的陈述、分析推理下去,也很不错,至少我是喜欢这种有条不紊、丝丝入扣的。但情节却迎来了转折,其中有三个证人先后被谋杀,孤岛上这下真的发生了连续杀人事件,故事也开始变得扑朔迷离起来。但这扑朔迷离也没有持续很久…… 毕竟孤岛上原本也只有 9 个人,除去十津川,和动机不符、情节也绝不允许的某人,嫌疑人本就不多。当最坚实的那个证言、证据被击破时,真凶就已经不言自明了 —— 读者可以通过证言的发生条件,在有限的嫌疑人中用排除法。全书对结尾的处理有些仓促,不知道是不是因为这个原因。证人们为了不同的理由说谎,为了掩盖对自己不利的事情 —— 哪怕是完全微不足道的事情,微不足道得令人愤慨。但每个证人一点点谎言的叠加,造成了对扭曲事件的不断加强,也是令人唏嘘。喜欢 “诡计” 的读者,并不一定会喜欢本书。但其实书中的推理部分可圈可点,更何况这还是一部将近 50 年前的作品了。
转发转发同时评论快速转发212分享「微信」扫码分享给这本书评了4.0真相有可能被掩埋,但是一定会有重见天日的那一刻西村京太郎(1930 年 9 月 6 日 —2022 年 3 月 3 日),本名矢岛喜八郎,是日本著名推理小说作家。西村京太郎的创作涵盖多个领域,不仅有社会派推理作品,还有纯本格的推理小说等多种类型。被誉为 “日本旅情小说第一人”,尤其擅长以交通工具和观光胜地为背景创作推理小说,带领读者在破解谜案的同时领略日本各地的风光和时代的变迁。他笔下的系列主角十津川警部(也是本部小说的主角)是一个四十岁左右、其貌不扬、爱抽烟、不喝酒的警察,平凡却有着执着、稳定、不厌其烦的破案精神,在两百多本推理小说中屡破奇案,成为日本推理小说中的经典形象。西村京太郎一生创作了 600 多部推理小说,作品销量突破 2 亿。他的作品情节跌宕起伏、悬念迭起,可读性极强,对日本推理小说的发展产生了重要影响。这部小说是一位父亲,因为一个案件,在一座孤岛上打造了一个场景,还原了案件发生时的现场。并将十津川警部和其余七位案件的证人,“请” 到了岛上,现场还原案件发生时的情形,非常细致的确认每一位证人的证词,并找到了现实与证词的矛盾之处,确认了每一位证人或是有意或是无意的给出了虚假的证词。而这位父亲的儿子,这是因为这些虚假的证词被判有罪,喊冤无门,最后病死在了监狱中。而十津川警部作为一名与案件毫无关系,又曾屡破奇案的人,作为见证人以及最终的解题人,在小说中起到了重要的作用。这部小说的情节让我联想到了两部电影,第一部是《十二公民》,和小说相同的地方是,被冤枉的凶手,都是曾经有劣迹的年轻人,证人也是或有意或无意的指认年轻人有罪。不同的是,电影中人物只是聚在一起讨论这个案件,其中并没有案件的相关人。开始大家只是敷衍的聊天,但随着探讨的深入,渐渐发现了被人忽视的真相。而小说中几乎所有人都是相关人,有没有更多实质性的证据,只能是凭推理,还原出当时情形。第二部是《警察故事 2013》,和小说相同的地方是,由一个相关人,打造一个孤岛似的地方,将证人都聚在一起,找出案件的真相。因为他们都发现,案件发生时的情形和他们查到的有所出入,他们想要知道真实的情况。不同的是,电影中是哥哥为了找到妹妹被杀的真相,以及向凶手以及相关人讨还公道。而小说中是父亲想要证明死于监狱中的儿子是冤枉的。这部小说对于七个证人的刻画也是相当精细。七个人形象各异,却又性格鲜明。胆小怕事的精英白领,不想生活被打扰的女性职场人,复读了两年的学生,小酒馆的圆滑老板娘,退休无事在家的老年人,开水果铺的刻薄老人,骄傲自大的摄影师。就好像从山上滚下来的石头,每个人都沿着性格的方向,一路滚到了山底。小说中有一段话说得非常深刻,“人啊,有着出乎意料认真的一面,也有出乎意料不认真的一面,而且对他人的命运感受迟钝,那种迟钝只有在与自己的命运相关时才会敏感起来。” 也就是由于这种或认真或不认真的面目,导致了年轻人被冤枉入狱的结果。真相是什么?谁是凶手?我倒是不觉得有那么重要,读完小说,就好像一切都是注定的一样,一旦证明了年轻人是被冤枉的,凶手也就藏不住了。总体而言,这部小说是一部值得一读的优秀作品。篇幅也不长,有兴趣的同学可以读一下。
转发转发同时评论快速转发评论4分享「微信」扫码分享给这本书评了3.03.5分吧。孤岛命案。人物行为模式不合理。没有 3.5 分的按钮,我在 3 和 4 之间犹豫了一下。【优点】叙事流畅,故事节奏不错,讲故事的能力也强。对话的框架设计和切入点都很见功力。【槽点】1. 出场角色对自己的安全问题实在太不在乎了。本来就是因一桩疑云重重的命案,被迫聚集在一个孤岛上的七八个人,还被人拿着枪指着脑袋威胁,且他们还持续表现出恐惧和不安。但是!命案分析到一半,大家就四散去岛上蹓跶去了。结果,又被杀了一个人。你以为他们会得到教训抱团行动吗?没有。他们聊了一会可能的凶手,纷纷表示有人被杀这件事好压抑啊,又各自去海边蹓跶看风景去了!好吧,又被杀了一个。但是,你觉得他们这回长脑子了吧?没有!他们又表示,跑来跑去看被害人遗体好累啊,虽然不知道谁是凶手,但是感觉饿了,回去吃饭吧。吃到一半,一个人跑出去,其他人又都分散跟着出去了,甚至还有表示想去看热闹的。好吧,又死一个。恐怖片里主角团都是作死,推理小说里也这样吗??2. 大家智商跟水泥糊住了似的。一开始以为是有定论的凶杀案,经过仔细回忆和分析,7 个证人全部改了证词,每一个读者都看出来了,之前的定论必然不对。基本上进展到一半就能猜出凶手了。至少能看出来凶手另有其人。但是这几个人就是纷纷死活觉得,一定没问题。死了好几个人了,都觉得必定没问题。总之,出场人员太蠢和太不把自己命当回事。正常人不能这样…..
转发转发同时评论快速转发24分享「微信」扫码分享给这本书评了3.0新奇的开头,丰富的细节,啰嗦的语言看到微博上止庵老师的推荐才找来读的,断断续续不停放下,以至于薄薄一本小说读了这么久…… 故事的开头还算是吸引人,老人用尽一生的积蓄来回到那特定的一晚,想证明已故儿子的清白。好,悬念有、场景是日本推理小说最爱的密室、感情冲突也有。然后,然后就陷入了无休无止的语言对话里…… 止庵老师的推荐原因认为丰富的细节使得这个故事复杂而周密,可是我读到很多段落只觉得啰嗦,特别是其中的照片那处,简直是无以复加地水字数。或许因为工作原因,我必须在大段大段的陈述里准确归纳出要点,我看这一段的时候觉得就算没有整个舞台,一句话就可以质疑照片的相关性:“照片拍到的是拔刀不是刺入,不能证明案件事实”…… 所以,看到后期简直是为了读完而读完,那个找出真凶、探明动机的推理小说的最重要目的,那种冲动,早在大段大段的对话中被遗忘丢失了……
转发转发同时评论快速转发评论1分享「微信」扫码分享给这本书评了4.0这是一本古早推理味非常浓的推理小说,从内容来看,应该完成于大概上世纪七十年代。这本书里的故事非常简单,推理也好,证据也好,甚至是凶案本身也好,都没有什么复杂的地方,门槛比较低。推理的过程所有读者都能够理解并且认可,也就是说,是通过常识来进行推理。现在想一想,阅读本格推理就像是在一板一眼地做数学题,而且是那种没有特别大的难度,但是计算步骤很多,一旦分神就会算错的题,你得一步一步的化简,打开括号,合并同类项…… 阅读这本书也是这样的感受,甚至你有时候会觉得它的推理非常慢,有许多次都想快进,翻到最后看一下答案。或许这就是所有本格推理读者都有过的经历。不过,你看进去之后就会发现,提出假设又推倒假设,一层一层地抽丝剥茧,发现真相,一个个地排除嫌疑人,最后锁定真凶,这难道不就是本格推理的核心什么?本格推理从诞生到现在一百多年,最吸引人的地方也就是整个推理的过程。在排除了所有不可能之后,即将揭开说谎的那个人之前,剧情就会达到高潮。这种逻辑上的愉悦是别的小说无法给予的,就像是一道数学题,你在将所有的公式化简,合并同类项之后,答案即将浮出水面,或者是证明即将完毕,那种雀跃的心情可想而知。当然,如果跳出纯粹的推理,以正常的眼光来看这个案子的话,其实想要侦破很简单。首先就是那把刀上总有指纹吧,然后就是背景的摸排调查,比如真凶和受害者之间的关系,也很容易从这方面查出真相,并不需要大动干戈地搞什么孤岛还原现场,还死了好几个人才发现证词中的明显漏洞…… 想到这里,确实容易引发吐槽,或许这是本格推理的另一个缺陷吧。总而言之,本书值得一度,但需要特别有耐心,还有对本格推理的热爱。
转发转发同时评论快速转发评论赞分享「微信」扫码分享