评分及书评

4.4
23个评分
  • 用户头像
    给这本书评了
    5.0

    在我们的一般印象里,经济学家,从事的是建设性的工作;战争,则以摧毁为目的。两者并不兼容。但本书告诉我们,一些杰出的经济学家,在战争环境下,不仅依然能发挥专长,为国家所用。他们还能借助极端场景提供的灵感和启发,进一步拓展自己的研究。这对我们的工作和生活,也是有价值的启发。不过,只要是战争,就会带来杀戮、破坏、物资短缺和通货膨胀。即使是顶尖的经济学家,也消解不了这些负面后果。所以,热爱和平,始终是我们应当坚守的价值观。

      1
      评论
      用户头像
      给这本书评了
      5.0

      1. 一些杰出的经济学家,在战争环境下,不仅依然能发挥专长,为国家所用。他们还能借助极端场景提供的灵感和启发,进一步拓展自己的研究。2. 一个人只要不放弃自己的专业技能,保持智识上的好奇心,那即使他是处在战争这样的极端环境里,干着看上去 “货不对版” 的工作,一样能有所作为,一样能对国家乃至整个智识共同体作出贡献。

        1
        评论
        用户头像
        给这本书评了
        4.0

        它写的是 7 位顶级经济学家,在 “二战” 前后的经历。经济学家和战争,有什么关系呢?副标题里讲了,他们影响了这场大战的胜负。不仅如此,今天我们熟知的一些经济学理论,也是从 “二战” 的实践中发展出来的,这就很值得说道说道了。

          转发
          评论
          用户头像
          给这本书评了
          4.0
          愿闻其详

          孔祥熙曾经长期担任国民党政权的财政部长,从中大肆搜刮,个人生活极度腐化。博拉尔德没有否认这一点。但他也指出:孔祥熙担任财政部长兼央行行长的十几年,国民党政权一方面要进行对日抗战,另一方面没有任何像样的财政盈余,随时都有破产的危险。在这种背景下,孔祥熙主导了中国的税制和货币改革,强化政府对金融的控制,这对抗战事业是有功的。

            转发
            评论
            用户头像
            给这本书评了
            4.0

            凯恩斯不愧是一代经济学大师,关于战争过程中的资源短缺实质是总需求上升总供给下降以及如何通过递延收入与特别国债购买降低总需求,通过市场配置资源的策略让人耳目一新

              转发
              评论
              用户头像
              给这本书评了
              5.0
              从经济的角度看战争

              书中的人物,既熟悉又陌生,熟悉的只有名字,比如孔祥熙、凯恩斯、冯诺依曼等,陌生的有高桥是清、里昂惕夫、沙赫特等,战争作为主线贯穿始终,行文起承转合,构思巧妙,人物交替出场,互有交集。有些惭愧,唯一的中国人物是孔祥熙,忝列经济人物,实在不过是土财主加守财奴,所谓的经济贡献乏善可陈,敛财才是王道…… 想起去年读过的 “奥本海默”,科学之于战争,与经济对于战争的影响力不相伯仲,相互印证之下,别是一番滋味!

                转发
                评论
                用户头像
                给这本书评了
                5.0

                置身事外的新西兰,其经济学家能以较为客观的视角看待不同阵营经济学家。但中国不如选陈云

                  转发
                  评论
                  用户头像
                  给这本书评了
                  5.0
                  闪耀或是陨灭,历史的转轮,碾过命运的河流

                  1、重要的改变并不是权力和利益结构的变化,而是当权者将新的思想观念付诸实施。改革不是发生在既得利益者受挫的时候,而是发生在他们运用不同策略追求利益的时候,或者他们的利益被重新界定的时候” 2、没有某种程度的经济管理,重大战争将不可持续。 3、他们似乎严重低估了核武器爆炸对健康带来的风险。冯・诺依曼以他百科全书般的知识和摄影机般的记忆,可能还记得《圣经》中的一句话:“凡动刀剑者,必死于刀剑之下。”

                    转发
                    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