评分及书评

4.8
3269个评分
  • 用户头像
    给这本书评了
    4.0
    恍若昨日,还有记忆的年代

    去年在得到看过一本《穷时候乱时候》,今天看到《秋园》,好似又回到了我已经记事的七十年代初。生产队,大锅饭,吃不饱,社员偷偷往家拿(就是偷)玉米麦穗地瓜等等补充能量,两个生产队会为了田地纠纷等事打群架,过年到姥爷家走亲戚,姥爷给一个白面馒头,舍不得吃,会拿着回家,一路只揭下来馒头皮一点点吃,到家后才开始吃馒头,到秋天,曾经拉着架子车走十几里路到种地瓜的姨妈家要点地瓜拉回家补充粮食不足造成的能量缺口。缺少衣服穿,冬天冻得手背耳朵和脚后跟生冻疮溃烂,要一直到春暖花开的时候才能好,好的时候奇痒难忍。不堪的年代,记忆犹新。好在,我们现在距离那种错误的道路已经越来越远了。但是,我们不能忘记曾经走过的错误的道路,不能忘记为了美好的生活付出的代价和努力探索,要积极避免再次跳进历史的坑。

      1
      5
      用户头像
      给这本书评了
      5.0
      秋园的一生,凄凄惨惨戚戚,咋暖还寒时候,希望你能吃饱穿暖❤

      🔘一生尝尽酸甜苦辣,终落得如此下场。时代的坎坷,落在一个贫困的家庭上面,无疑就是一座大山。这就是秋园的一生,凄凄惨惨戚戚。罗胖推荐的这本书读起来真是一把辛酸泪。仿佛一切都在证明着『活着的理由,就是为了过那种不死不活的漫长日子做准备』。🔘我见过非洲大草原上的牛羚横渡马拉河的情景。对牛羚来说,它们的命运就是渡过马拉河,河水会让它们一再跌倒,只要意志力稍微退却,可能连求生的意念都会放弃。往事不堪回首,苦难的日子对他们来说都像扒了一层层皮,只剩骨头。🔘那个时候乐观是没有用的,他们不会想着明天会好,明天就会茶足饭饱的,那样只会让他们陷入一轮又一轮的绝望之中。他们每时每刻面临的都是食不果腹,所以才会饥不择食,连同稻谷皮都一块碾碎了往肚里咽。🔘秋园的一家都是被放逐到社会底层的人们,在命运面前显得如此渺小无力,仿佛随时会被揉碎。然而,人比自己想象的更加柔韧,她们永远不会被彻底毁掉。而之骅能够过上『现世安稳』的生活,仿佛也在说明着,苦难终将过去。之骅是美好生活的象征,也是一切美好的线索,我想这其中包含着那个时代学校的开放和社会的进步,一介底层民众终于能够靠自己跌跌撞撞的运气和不屑的求生欲生存了下来,我这颗悬着的心终于可以放下了。这何尝不是作者本身的寄托呢。

        2
        12
        用户头像
        给这本书评了
        5.0
        读《秋园》有感

        罗曼・罗兰曾说,“世界上只有一种真正的英雄主义,那就是在认识生活的全部真相之后,依然热爱生活。” 利用出差的间隙,读完了《秋园》这本纪实体的小说后,勾起自己的一幕幕往事,对罗曼・罗兰的这句话更是有了深刻的体悟。没有高超的写作技巧,没有巧妙的篇章结构,可能也没有刻意追求的主题构思,作者只是像一个老奶奶向儿孙们娓娓道出人生往事。简单直白的叙事,质朴本真的语言,再现出一个个普通人物在历史长河的波涛中起伏辗转的人生际遇,折射出民族、国家、社会的变迁对普通人们的命运的影响,反映出不同人在不同环境下的不一样的挣扎,以及人们对生命的爱惜和对美好生活的追求,处处体现出人性的光辉。《秋园》当让富贵者富而思进,不要忘本;让小康者戒骄戒躁,不失青云之志;让生活困窘者贫而弥坚,锐意进取。

          3
          3
          用户头像
          给这本书评了
          5.0
          催泪的为何总有共鸣

          我们是不是都曾有这样的想法:总想用文字记录下点走过的生活中那些不堪回首的、自己觉得很 “惨” 的那一段?这是自我的真实需求,还是见多了太多人的催泪故事后的条件反射?催泪的故事,总能引起人的共鸣。我们这一代听惯了父辈太多的忆苦思甜,也就生出了记录点能引起共鸣的催泪故事。

            转发
            7
            用户头像
            给这本书评了
            5.0
            顽强绽放的生命之花

            这是一本薄薄的自传体小说,作者杨本芬奶奶在厨房灶台边写完了这本书,她说 "只要提起笔,过去那些日子就涌到笔尖,抢着要被诉说出来。我就像是用笔赶路,重新走了一遍长长的人生。" 秋园一生实苦,少年丧父、中年丧偶、晚年丧子。"微弱的个人就像一段浮木,在时代的滔天大浪里载沉载浮,不知会被浪头打往哪一个驳岸。" 秋园有段无忧无虑的童年时光,但家中突逢不幸,在她十二岁的那年春天,失去了三位亲人 —— 两位嫂嫂还有父亲。顶梁柱般的父亲走后,大哥也承受不了至亲至爱离开的痛,病倒后靠鸦片度日,家里积蓄挥霍一空。嫁给书卷气军官后,秋园随夫辗转数地,南京、汉口、湘阴。丈夫仁受儒雅有气节,他失了军职作为乡长也不愿盘剥乡民,还时常救助贴补他们。本就拮据的日子,日渐艰难。后来仁受、秋园都被附近的学校聘为老师,日子贫苦却也和乐融融。但时代的巨浪又一次翻涌 —— 土改、大跃进、文革,仁受国民党军官的旧身份让秋园一家承受了沉重的伤痛。饥饿而激进的年代,温饱平淡都是奢望。仁受在饥病交加之下苦撑,但终是撑不住,与世长辞。女儿之骅早慧懂事得让人心疼。‌她早早就开始操持家务照顾幼弟,虽然很想读书却不敢提及,怕给这个勉力维持的家多添一份负担。之骅的求学路是她与命运抗争的缩影。高龄入学直接插班四年级,一年后转入完小读五年级。冬天积雪她怕弄脏唯一的一双鞋,赤脚走单程十二里的山路;家里揭不开锅,她在学校饿晕过去;次次考核第一,奖学金一到手,立马换成粮食补贴家里。岳阳工业学校求学期间,半工读补贴家用,她的日子过得并不轻松。但之骅有文学相伴,那段日子依然是生命里的亮色。但学校突然停办,学生须返回原籍。之骅不甘,她只身到江西讨生活,还在建筑工地挑过沙,幸运地辗转到江西共大读师范,不到一年又被下放农村。唉,是命运对之骅少了几分眷顾吧。可是秋园一家无论日子多么艰难,她们都会尽力去帮助去温暖身边人。大年夜走投无路的苦命人翻进秋园家行窃,仁受感念他的不易,未责骂他还赠予他过年的粮食。这位苦命人后来走上正途做了个挑货郎,在秋园一家极其困难时,顶住压力施以援手。秋园母女的针线手艺佳,经常以此贴补家用甚至以裁缝为生。她们心灵手巧,在有限的条件下尽力去描绘美。秋园奶奶爱花惜花,即使到了八十八岁,依然会为孙女错过杜鹃花季而感到惋惜。我想之骅一生从未放弃过文学吧,不然她的文笔怎能看似平淡,却如此动人。她说 "书写的过程,温暖了我心底深处的悲凉。" 我想书写是另一种形式的讲述,而讲述本身就是一种治愈吧。它不仅治愈了之骅,也就是作者杨本芬奶奶,我想它也温暖治愈了我。我一翻开《秋园》,心就追着那笔尖,随着那洪水般的命运,"时而轻轻托起,忽而重重摔下",体验了一程跌宕曲折的人生路。无论身处何种艰难处境,秋园母女都不曾放弃对善与美的追求。
            我想那是在人生荒原中顽强破土、绚烂绽放的生命之花吧!也许在我沮丧困顿时我会翻开这本书,读读杨本芬奶奶平淡克制的文字,学习她在被命运戏弄时的那份坚毅与韧劲。

              3
              14
              用户头像
              给这本书评了
              5.0

              平静叙事中看得见的悲苦,朴实的湖南方言,让我这个多半人生漂在北京的湖南人感触更多。

                转发
                评论
                用户头像
                给这本书评了
                4.0
                致敬坚韧的女性!

                这是一个普通中国家庭在时代大浪中载沉载浮、挣扎求生的过程。这个家是靠一位裹过脚的母亲和她不幸而早慧的女儿撑持起来的。贫穷、饥饿、歧视、无望每天都在侵蚀着这个家庭。秋园这些被放逐到社会底层的人们,在命运面前显得如此渺小无力,仿佛随时会被揉碎。然而,人比自己想象的更加柔韧,她们永远不会被彻底毁掉。

                  转发
                  1
                  用户头像
                  给这本书评了
                  5.0
                  一生尝尽酸甜苦辣,终落得如此下场

                  行文流畅、感情充沛,当读到那些悲惨的遭遇的时候,字字泣血,以至于读到后半段的时候会有些不忍心,期待平静安详的生活,但是又是那么来之不易,渺小的秋园不过是时代洪流的一个缩影,背后肯定也是千千万万的女性的尸体垒起来的残酷丰碑生活在和平年代真的很难触及或者说感同身受,你会诧异那个把稻草水煮吞下的年代,人们是怎么样艰苦求生,那种发自动物本能的,接近原始的,对于生的渴求即便人性的光辉再微茫,它也在努力发出它的光和热,那个挖墙偷吃的男人,秋园的丈夫得情况,还是愿意拿出来施舍,结局那个男人也将这份恩情反馈到秋园的身上。生的希望也总是一次次在这的人间炼狱中投下向上求生的绳索最可贵的是的,全文是以一个女性的视角来写,温柔平和,即便是历经社会对女性的的不公,时代艰难的残酷生存,丧夫丧子的悲怆经历,但是秋园依旧坚强隐忍,处处行善,篇末的那句 “一生尝尽酸甜苦辣,终落得如此下场” 也是秋园一生的注脚

                    转发
                    2
                    用户头像
                    给这本书评了
                    4.0
                    有些事情,不该忘记。

                    看到最后,秋园写下:一生尝尽酸甜苦辣,却落得如此下场。看得难过,没法不难过~想起坐在轮椅上,几乎动弹不得的姥姥。想起那些老照片,每一张,她都做好四个纸角,粘在相册上,用心排好。真的后悔,没有多听她讲讲那些故事。有些事情,不该忘记。

                      转发
                      1
                      用户头像
                      给这本书评了
                      4.0
                      真正的救赎

                      真正的救赎,从回忆一生所经历过的开始。活着的理由,就是为了过那种不死不活的漫长日子做准备。

                        转发
                        评论
                        用户头像
                        给这本书评了
                        3.0
                        外婆的一生

                        一般,全书是作者回忆记录外婆和妈妈的一生。外婆洛阳城里药铺的闺女嫁给在国府任职的外公,抗战时回到湖南乡村,外公 47 岁饿死,外婆一直活到 89 岁。因为是隔代回忆,有些为尊者讳,整体有女性的文笔细腻,但有点凄惨。远不如姜淑梅老太太的《乱时候,穷时候》,笔力的严酷也不如《活着》,《饥饿的女儿》。只有亲身经历和体验者才能写出中国人的顽强,苦难一直伴随着我们民族,但我们还有顽强。单田芳的回忆录会更好看些。另外人生选择是关键,作者的外公太书生气,如果不回乡(书中的理由是照顾老父亲,但书里也没有写老父亲的结局)结果就大不同。解放初期如果大伯去参加志愿军也能改善家庭命运。

                          转发
                          5
                          用户头像
                          给这本书评了
                          5.0

                          在那个苦难的年代,是 “熬” 过来的一生尝尽酸甜苦辣,终落得如此下场留下一串数字和地名一九三二年,从洛阳到南京一九三七年,从汉口到湘阴一九六〇年,从湖南到湖北一九八〇年,从湖北回湖南

                            1
                            1
                            用户头像
                            给这本书评了
                            5.0
                            不问人生苦短只求读书成才

                            往事不堪回首,还是要记录下来。相信多少年后再读此书,仍然是不堪回首之往事。

                              转发
                              评论
                              用户头像
                              给这本书评了
                              4.0
                              厨房里的写作

                              这是作者在厨房里的写作,厨房大概四平米,水池、灶台和冰箱占据了大部分空间,再也放不下书桌,所以只能坐在一张矮凳上,以另一张略高的凳子为桌,写她母亲 —— 一位普通的中国女性 —— 一生的故事。作者说她只要提起笔,过去那些日子就会涌到笔尖,抢着要被诉说出来。她就像是用笔赶路,重新走了一遍长长的人生。写作,是一件需要勇气的事吧?80 岁的作者说她一生都渴望读书学习的心愿始终没能很好地实现,因为她这一生都在为生存挣扎、奋斗,做过许多活计,从未与文学有过交集。我却觉得,那些文字,仿佛是生长在文学里。

                                转发
                                3
                                用户头像
                                给这本书评了
                                5.0
                                艰辛的生活

                                秋园的一生非常艰辛,书中的描述超越了我的想象,改革开放后出生的我经历了人类最美好的时代,《平凡的世界》中描述的艰苦生活是我认知中最真实的,而《秋园》中描述的更让我感受生活的艰难和真切的生活细节。      越来越能够感受到现在幸福生活来之不易,多少先烈牺牲生命为我们换来中国人民站起来,富起来,强起来,回忆过去让我们不忘初心,感受困苦让我们牢记使命,“为人民服务” 所包含的沉重与伟大,让我们继续努力奋斗让我们的后人不再秋园!

                                  转发
                                  2
                                  用户头像
                                  给这本书评了
                                  5.0
                                  《秋园》

                                  作者以第一人称写了自己的母亲梁秋芳女士 —— 一位普通中国女性 —— 一生的故事,写了一家人如何像水中的浮木般随波逐流、挣扎求生,也写了中南腹地那些乡间人物的生生死死。这些普通人的经历不写出来,就注定会被深埋。作者感叹,人到晚年,自己却像一趟踏上征途的列车,被一种前所未有的动力推着轰隆轰隆向前赶去,自己写出的故事也如同一滴水,终将汇入人类历史的长河。

                                    转发
                                    1
                                    用户头像
                                    给这本书评了
                                    5.0
                                    温柔而坚定的女子 那跌宕起伏的命运故事

                                    🌿 每个人的一生都尝尽了酸甜苦辣,而秋园,这个坚强,独立,充满温柔和爱意的女性,一生中颠沛流离,远离家乡和丈夫回到故土,那是一个陌生的地方,努力的带着四个孩子生活,用尽力气,只为让孩子们过得更好一些。🌿 秋园年少失去父亲中年失去挚爱的丈夫,而到晚年,又失去最小的儿子。命运就像不让人喘息的巨浪,一次又一次地拍打着平凡的人们。直到最后,她在一张纸上,写下了自己的一生。🌿 在平凡的土地上有太多这样一生努力艰辛的女人们如果不书写下来,有谁会知道她们跌宕起伏的一生中,充满着那么多的温暖和爱意,也充满着面对一切困难的坚强和韧性。🌿 《秋园》这本书给了我们太多坚定和鼓励。无论世事多么艰难,总有一种力量支撑着我们走下去。

                                      1
                                      2
                                      用户头像
                                      给这本书评了
                                      5.0
                                      活着的理由,就是为了过那种不死不活的漫长日子做准备。

                                      《秋园》,是一部只要你打开就会忍不住一口气看完的小说,篇幅不长,很好看,相隔一个世纪,却能感同身受。1. 秋园的一生,历经坎坷、颠沛流离,最终也只是留下一句无奈的遗言 —— 一生尝尽酸甜苦辣终落得如此下场秋园一生经历过战乱、贫穷、饥饿和离乱,十七岁便出嫁,青年丧父,中年丧夫,晚年丧子,在极端的困境中,靠一己之力支撑起整个家庭,养育了五个子女。秋园的一生历经坎坷,受尽屈辱和磨难,却始终保持着赤诚、善良和坚韧的品格,竭尽所能地为家人维护着生命应有的尊严。2. 在秋园接近一个世纪的生命长河里,我们跟随作者感受了上个世纪的乡土中国,我们会看到,在那样艰难的时代,人还能保有尊严与良善;我们会看到女性的坚韧、对命运的承受力,以及身上散发出的耀眼光彩。每一个个体的命运,都与时代浪潮联系在一起,每个人都是特定历史阶段的见证者,每个人都或多或少、或主动或被动地参与历史的进程之中。芸芸众生同样被历史裹挟,在宏大的历史叙事里,他们似乎微小如尘埃,但其实,他们也可以讲出自己的故事。在关注历史长河时,我们不应该只被水面上的几朵浪花所吸引,而应该看到推动潮流的真正力量,是水面之下那看不见的汹涌磅礴的潜流。3. 之骅,也就是本书的作者,从小便和母亲一起挑起了家庭的重担,她一生都在为生存挣扎、奋斗,做过许多活计,一生都渴望读书学习,这个心愿始终没能很好地实现。洗净的青菜晾在篮子里,灶头炖着肉,在等汤滚沸的间隙,在抽油烟机的轰鸣声中,六十来岁的作者随时坐下来,趴在凳子上写作。写作也好,其他什么事也好,只要想做,什么时候开始,都不晚。

                                        1
                                        1
                                        用户头像
                                        给这本书评了
                                        4.0
                                        二十世纪的乡土中国:一个女人的史诗

                                        秋园一家的故事 1914 年秋园出生在河南洛阳的小康之家。裹过小脚,上过私塾,也进过洋学堂。1926 年两个嫂子意外丧生,父亲病故 1932 年国民政府参军处的参谋杨仁受和秋园结婚。跟随丈夫搬到南京生活一二八事变,国民政府迁都洛阳,在妇女职业补习班,学习缝纫、刺绣、编织,后又进了师范学校,仁受也教她写字、读书、念诗 1937 年举家回到湖南湘阴,被嗜赌成性的亲戚骗光了钱财,被国民政府除名辞职后秋园被附近小学聘请当老师,中学聘请仁受教书土改后,划为贫民分到田和房,四分之一牛和农具,靠秋园微薄工资维持生计 1953 年土改复查旧官吏,被抄家关押,大多避而远之大跃进运动,秋园带着之骅乞讨,在昔日学生帮助勉强度过难关仁受去世,大儿子在家乡任教,女儿之骅独自闯荡江西宜春秋园带着两个小儿子湖北汉川,为了扎根只能与本地人结婚正向的文化传统和民族性格人最基本的善意,向善的力量人对尊严和体面的追求对文化的敬重,当地人对文化人的敬重,仁受夫妇对子女的教育对美的追求,针线活秀出各种花样,帮人剪裁,制作衣服在关注历史长河时,不应该只被水面上的几朵浪花所吸引,而应该看到推动潮流的真正力量,是水面之下那看不见的汹涌磅礴的潜流。

                                          3
                                          评论
                                          用户头像
                                          给这本书评了
                                          5.0

                                          看完《我本芬芳》之后继而读了这本,言传身教下,母女二人身上有着诸多相同的优秀品质。朴实的文字直抵人心,就像小时候听老一辈讲他们的故事那样,很多情节并无二致。传统女性身上的质朴,勤劳,隐忍,在书中展现得淋漓尽致。另外,书中夹杂着一些湖南地方方言,以及口语化的表达,读起来倍感亲切。

                                            1
                                            评论
                                          • 加载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