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给这本书评了5.0我不配
这几天一口气读完了刘昭的《映瞳》,50 万字,太过瘾了,好久没有读到这么好的长篇了。跟着书中人物的情绪起伏,我也算经历一遍心灵的洗礼。合上书本回想,最先飘到脑海里的就是 “我不配” 这三个字。 书中人物 “郝最” 面对幸福、成功、金钱、职位,还是别的什么东西,都会习惯性地推开,认为自己配不上。我,也是这样。这些东西即便到了自己手上,我也会不自主地推开,总觉得自己不配。我很差,我不够好,我不配,我配不上这些。但你问我,别人都那么优秀,那么有实力,都配得上吗?好像也不是。为什么会这样?那颗 “我不配” 的种子究竟是什么时候种下的?又是什么刺激它一天天长大呢?*** 回想前二三十年细碎生活,也只能攫取几缕蛛网一样纤弱易碎的丝线,似有若无。小时候,作为家中四个孩子的老大,又生活在物质匮乏的农村。我总是把好的优先留给弟弟妹妹,等他们把爱吃的蛋黄或蛋白先吃掉,我再吃剩下的。有了新书包、新玩具,也是先给他们用。衣服,也是优先给他们买。于我而言,买不买无所谓,我根本不追求衣服的款式,对美丑也很迟钝。仔细想来,那会儿爸妈并没有特别要求我那样做,我基本是出于自发的,发自内心的觉得还是先满足他们比较好。我受不了他们失落的表情,看到他们收到礼物时开心的笑容比我自己收到礼物还开心。我自己,总是无所谓,有新的也好,没有也罢。好点很好,差点也能凑合。行就行,不行也行。后来,在学校和同学相处,自己有了小贴画、有意思的小玩意,很喜欢随手送给身边的朋友。自己虽然也觉得很有意思,但还是觉得送给同学,他们会更开心。*** 初二的时候,我的学习成绩在班里是中上吧。有次数学竞赛,好多人都参加了,结果出成绩后,我竟然考了第一,大概是 80 分吧。说是那次考试特别难,班里的前几名也只考了 60、70 分。我成了唯一一个入选下一轮竞赛的人。听到结果后,我的第一反应不是高兴,是觉得不真实、不可能。他们几个数学那么好的都只考了 60 多分,我是何德何能拿到 80 分的。实实在在的分数并没有安慰到我,只是加深了我对自己的怀疑,在心里掀起一股风暴,巨浪滔天,久久不能安静。接下来的日子里,尤其是数学课,我停不下来地给自己说,不可能的,我的成绩不好,我一点都不擅长数学。这种想法深深地扎根在我脑海里,根本停不下来。最终的结果,可想而知。我的数学成绩并没有继续变好,每天身处压力中,焦虑不安。收到通知,下一轮的竞赛取消了,我心中的巨浪忽然平息了。嗯,我成绩不好,怎么能进入下一轮竞赛呢,果然,果然,还是我不好,我不配。*** 研究生入学时,我复试成绩第一名,拿到了入学奖金,还上台领了证书。但这么光荣的事儿,我就是没法儿高兴起来。在台上颁完奖出来,我一度把证书掉在了地上,再捡起来,红色的封面上蒙上了一层细灰,我整个人都笼罩在灰蒙蒙的混沌之中。别人都很优秀啊,怎么会比我差。我这么差,竟然还是前几名,那这个学校肯定是差到不行吧,在这么一个差劲的学校,即使排前几名又有什么用呢。我的内心充满了惶恐、不安、悲观…… 现在再看那时的自己:啊,真的好悲伤啊。我真的很想抱抱那时的自己,紧紧抱着,在耳边安慰着 “美丽善良的姑娘,你不差,你真的很优秀,这一切你都配得上,你值得!” 之后两三年的读研时间,尽管我也做了很多事情,拿到了几个证书,但我没有 SCI,没有拿到最高奖学金,我心里始终纠结于一点:果然,还是我不够好,我不行,我不配。甚至在全学院的研究生论坛中拿到二等奖,周边人都认为我很厉害时,我依然否定自己,觉得自己很差劲,随手把证书扔进抽屉,不屑一顾。面对好的东西,我做不到心安理得。面对差的情况,我的内心才能平静。难道我只配上差的吗?*** 结婚以后,我也是,把钱都花到孩子身上,花到老公身上,花到老人身上。给他们花钱时,我都很大方。老公出门办事肯定要体面点,不能太节省;孩子正长身体,吃喝都不能出问题,衣服也得常买,不能比别的孩子差太多;老人嘛,辛苦一辈子了,不能到了晚年还为钱发愁,零花钱给够,换季衣服多买几套,手机安排上,要跟上时代。最后呢,轮到自己了,能凑合就凑合,能少买就少买。想买件新裙子吧,一想还得搭配鞋子、包包,算了吧。经常在手机上挑挑拣拣,加入购物车,最后还是作罢……*** 跟着书中的人物,我也细细地回想了一遍自己的人生路,但终究没理出那股 “我不配” 的念头来自何方,大概是与生俱来的吧。或许,这就是我的命吧。还好我早已不再是那个面对第一名无所适从的小姑娘了,生活早已教会了我如何与命运相处。既然上天给了我这个 “我不配” 的执拗,那我就接受它,带着它,不自责,不批评,与 “我不配” 和平共处。对呀,我不配,那又怎样,还不是干嘛干嘛。今天的生活,已不再是小时候那个物质贫乏的年代了,早已过了温饱线。所以,家人都添了新衣,也给自己买套吧,毕竟也花不了多少钱。面对别人的称赞,就大大方方的收下吧,毕竟确实是自己做出来的。
转发转发同时评论快速转发评论8分享「微信」扫码分享