评分及书评

4.6
30个评分
  • 用户头像
    给这本书评了
    4.0
    桐花万里丹山路,雏凤清于老凤声

    诗人对宇宙人生,须入乎其内,又须出乎其外。入乎其内,故能写之;出乎其外,故能观之。入乎其内,故有生气;出乎其外,故有高致。美成能入而不出;白石以降,于此二事皆未梦见。诗人必有轻视外物之意,故能以奴仆命风月;又必有重视外物之意,故能与花鸟共忧乐。

      转发
      评论
      用户头像
      给这本书评了
      5.0
      人间最美词话,温文尔雅,品读美的内涵!

      文学是一种审美,审美来源于生活,王国维的词是近现代最为经典的,文化脉络清晰,文字唯美动人,读《人间词话》,犹如在喧嚣的世界找到了安宁的住所。既有哲学的四辩,又有美学的审视,在文学中找到自我审视的力量。向往美好,自律前行。拓宽视野和知识面,充实自己,弥补不足,向往美好。

        转发
        评论
        用户头像
        给这本书评了
        4.0
        诗词美学大观#每天解读一本书

        本书之前我并不识王国维,本书之后美学起自王国维。


        任何一门学科都必然有宏观与微观的分别,普通人抬头望向夜空只能看到星与月,而那些真正的天文学者却能将这纷乱的景象上升到更高的层次,将眼前的二维景象分化出以光年为单位的难以想象的宏大景观。而王国维于美学而言,就是将纷繁星空中的规律展示出来的那个人,诗词之美起承何处,文体之变源自于何,境界之论高下怎断。
        正如梁启超对他的评断 — 通方知类,不可谓不精彩,王国维一生五十载,贯通诗词戏曲、古文金器,乃至历史哲学,无不开万人之先河,今日用哲学视野辨析艺术已不再新奇,可放眼于诗词,从入学始我们所被教授的却从未能及近百年前王先生的造诣,不得不说是个遗憾。
        如今方读到这本书是份不幸也是份幸运,不幸在于行走于无垠美景中却未尝想过要揭开眼前的帘幕,幸运在于若不是如今也不可能看明白王先生笔下的浩瀚。
        这本书是诗词美学的一本经典,也是诗词美学这个类别的目录,要想能够读通本书需要大量的资料作为辅助,虽然薄却能由一化百,可以发掘出无尽的宝藏。
        以下不能称之为解读,只能说是我的一些感受了。
        一、《人间词话》的阅读要点
        《人间词话》一书版本众多,当然一般都依据两部,即是 1908 年王国维手稿和 1926 年参校的版本,但是如果把本书看作一个老式学者的诗词研究成果,那么就看不到作者笔墨之后深重的知识积淀。本书写作时王国维早已由日本留学归来,熟读西方哲学的内容,康德、尼采的哲学对他有了深刻的影响,而这些厚重的哲学观点缠绕在诗词的评断中,以随笔般轻描淡写的方式铺陈出来,很容易就让人忽略过去。这也正是大家之作精深的地方,如何是深入浅出,就看你有多深的积累,随手一读,可看大概;深究之下,无穷无尽。
        读《人间词话》最重要的就是要时刻记得它的另一面,是作者对美的哲学理解的另一种阐释,“境界” 一词开篇即起,正是源自这里。
        二、《人间词话》中作者的主旨
        真实是王国维在真本书背后隐藏的一个美学观点,他特别提到 “盖意足则不暇代,语妙则不必代”,指出古人很多诗词作品中喜欢用一些意象指代背后是因为对下笔不深,心意不足,而好的诗词的共同点也正是真实之后的直接,“大漠孤烟直” 没有一个代指,境界万千,直指人心,“秀毂雕鞍” 工笔精致,却不能让人心有所动。而在这细微透露的观点本后承载的是王国维对美的哲学认识,他在此前所著《人间嗜好之研究》中有过阐释,文学艺术是一种 “势力之发表”,是将个人心中无法抒发情感的独自倾诉,在文学有了打破关系限制的能力,这也正是《人间词话》中所言 “自然中职务,互相关系,互相限制。然其写之于文学及美术中也,必遗其关系、限制之处。故虽写世家,亦理想家也。”,无病呻吟的作品没有那种宏大的情感,自然要深究雕工,而那些深刻的感情在抒发出来时自然继续了来自人类情感共性的势能,读到的人自然可以感受到同样抒发的快感,也即可消弭 “消极的苦痛”。
        这正是真实才可以带来的触动。
        三、诗词触动的背后
        我想大部分人心中都会有点写诗、写词的小冲动,无论好坏至少也曾悄悄动笔一试,我自然也是如此。但是很长时间,我对诗词背后 “含蓄” 的理解一直是种理工科的思想,我认为那是一种暗号,类似加密电报的形式,用别人说不明白的一些小指代,彼此宣泄,而读了《人间词话》后才明白 “含蓄” 二字背后更高层次的含义,那是抽象,是对人类情感的极度凝练,它并不关心是否有人经历过同样的情景,而是要展示同样的感情,所以才成就了 “举头望明月、低头思故乡” 的深刻,是抛去了人的面目,抛去了人的性质,抛去了人的环境,只剩月与 “我” 之后的情感。

          转发
          评论
          用户头像
          给这本书评了
          4.0
          谁道人间秋已尽

          有创作经验的人作批评,往往要比专职的研究者要真着而有温度,非专业式的情绪化行文也不免会让读者觉得亲切,如听谈,而非受教。但当然,作批评的人也还是应该明白该如何搭架子,有点排布整置的自觉,不然当也要不免看山跑死马,让读者觉得三纸无驴,不知所云了。


          《人间词话》就算得上一本介于专业和非专业之间,点位踩得比较恰到好处的词学批评。王静安自身能词,人间词幽微宛转,情思兼致,已出脱同光笔意,见得自家面目,这也是他作词话的底气 —— 走过长路,才惯于面对取舍,才能生出好恶,才真正有作批评的能力。这之外,王氏学力亦厚,青年时代又正值阅蓄高峰,已初步有了把厚书读薄的吞吐能力。所以即使用今天的眼光来看,从各个维度上,它也都还是位于及格水准以上的。
          我们结合时代意义看,那么这本书的定调或者还能更高一点。上个世纪初期能作文艺批评的人并不少,随着中西交融,游学客们引入的理论译本日益增多,一定程度上洗革了一代学人的心面。古时虚打身外、点到而至的清谈式诗词话渐渐被否定,但用是西非中的烧瓶来温酒,总不免有些器用不趁的狼狈感。王国维在词话特地保留了中国的审美体系和断章习惯,只是以西式的一些理念将之更加丰富柔和,也努力地构建了一个初步的批评体系。依这个角度而言,他是个新中式的引行者,也一定程度上为存活文脉,避免中国诗词彻底在所谓的现当代失去自有定价权做出了贡献。即使是再不屑这本书中观点的诗家,于这一点也不得不予以承认,并心存感激。
          当然纯以诗学观点论,我们也应该看到王氏当时的局限。他的个人偏好相对在天然流丽,以手写心的体验派一方,对于精微断续、揣摩探索的方法派完全予以否定。内热者饮冰,是难以真正审视冷静的,这与个人诗学观有关,却可惜被许多不读书者盲目封神,奉为不争之论,则不免可笑。此外,王氏作批评时究竟年轻,亦非倾力以整时间为之,亦不免就中定义含混,体系不整之失,又有后人强行补续,则未免忽视了这文本的时间性 —— 看草书不顾飞白,乃是非蠢既坏了。
          无论如何,作为一部里程碑时代的短读物,《人间词话》是学词之初绕不过去的。只谨慎自身,莫要一头栽下进去出不来,也便是不左静安先生初心了。

            1
            3
            用户头像
            给这本书评了
            5.0
            《人间词话》:开拓与绝响

            这版人间词话已经束之高阁近一年,今日在机缘巧合下开始读,不料想还未一日,不知不觉便一页页地翻完。这样做,固然无异于囫囵吞枣的做法,事实上,我也的的确确是大多看着其译文,以至读完的。读原文的话,虽不甚了了,但也略知其意,只不过会慢一点,故此,还是有点追求速度,才会扫原文读译文,而一口气读完的。在这过程中,也确酣畅淋漓。固然我起初只想随便翻翻,而后也的确花很短的时间,便读完这本在近代思想艺术士的巨著。但只读一遍,收获却还是不小的,达到了泛泛而读得到的收获的起初设想,也没白白浪费这两小时阅读文字的时光。众所周知,也通过阅读,我发现,这本书通篇都在强调一个词,即是境界,以及一个字,即是真。书中所论述的大多词作,皆是拿这两个标准来衡量的。一上来,便开宗明义,正所谓,“词以境界为最上。有境界,则自成高格,自有名句。五代、北宋之词所以独绝者在此。”—— 给本书接下来的论述定了基调。同时我认为,王国维先生在此提出来的境界说,以及一再强调词作的真,不仅是本书用来衡量词作好坏的标准,更是本书的宗旨,先生对词的理念便在于此。紧接着,便举出陶渊明等人的诗作,强调了词作的诞生分有我与无我之境两种状态。所谓 “无我之境,人惟于静中得之。有我之境,于由动之静时得之。故一优美,一宏壮也。”—— 所以说,两者缺一不可,各有各的美,诞生出的词作是两种不同的风格。另外,我认为,通过以上所引,便是接下来品具体的词作最重要的法门,这两段也是本书最重要的地方,是开宗明义的。尽管我在这里,只想谈谈我通过阅读这本书,从而得到品词的感悟,并不想对某一首具体的词作,来表达我自己的看法,也不想对先生的具体观点来说我的想法,在这里,我只想来说一下,我从中所认为获得的先生给我们品词的视角。接下来在论述李后主的话,则则都是精品,极其精彩,在这里,也同样引述出来。所谓 “词至李后主而眼界始大,感慨遂深,遂变伶工之词而为士大夫之词。… 词人者,不失其赤子之心者也。故生于深宫之中,长于妇人之手,是后主为人君所短处,亦即为词人所长处。… 客观之诗人不可不多阅世,阅世愈深则材料愈丰富、愈变化,《水浒传》、《红楼梦》之作者是也。主观之诗人不必多阅世,阅世愈浅则性情愈真,李后主是也。… 尼采谓一切文学余爱以血书者。后主之词,真所谓以血书者也。宋道君皇帝《燕山亭》词亦略似之。然道君不过自道身世之戚,后主则俨有释迦、基督担荷人类罪恶之意,其大小固不同矣。”—— 这几段话,可以说,是字字句句都是精品,都很精彩,也是千载而下,对李煜词最重要、最中肯的论述。在这之后,在几段话,便常常为研究南唐二主词、以至研究诗歌发展史的人频频引用。我通过阅读,发现这几段话所论述的重点,还是在一个字真上。在盛赞词作的背后,实则是强调那颗赤子之心。仅仅通过这一点,我认为,先生也不愧是李煜的知音,他在学术上所取得的如此大的成就,也是情有可原的;他在学术界享有那么高的地位,也是实至名归的!当我随着先生的步伐,看到他提出的三重境界说时,所谓 “古今之成大事业、大学问者,必经过三种之境界。「昨夜西风凋碧树,独上高楼,望尽天涯路」,此第一境也。「衣带渐宽终不悔,为伊消得人憔悴」,此第二境也。「众里寻他千百度,回头蓦见,那人正在灯火阑珊处」,此第三境也。此等语皆非大词人不能道。然遽以此意解释诸词,恐晏、欧诸公所不许也。”—— 固然已经早有耳闻,可谓是脍炙人口,是这本人间词话的浓缩,最重要的一段话。可看到这段话时,却还是令我如此的惊叹,而且当我通篇读完后,对于这一段话背后的含义,已然有了一种新的认识。他对容若的评价,所谓 “纳兰容若以自然之眼观物,以自然之舌言情。此由初入中原,未染汉人风气,故能真切如此。北宋以来,一人而已。”—— 简直没有比这再高的评价了,也就是说,自北宋以后,五六百年间,在先生的眼中,竟没有一个人能和纳兰性德相提并论的,而这则完全置李清照、陆游、辛弃疾等人于不顾了。然而,我认为,先生这样说,还是有他的原因的,还是在于纳兰容若的 “真”。究其原因,先生对此的解释,便是在做出振聋发聩的总结 “北宋一来,一人而已” 之前的一段话。也可以看出,先生认为对于词来说,真有多么的重要。而他对于唐宋之间诗、词转变问题一大段的论述与总结,其中含义,对我的启发很大,也极为深刻。他说:“诗至唐中叶以后,殆为羔雁之具矣。故五代、北宋之诗,佳者绝少,而词则为其极盛时代。即诗词兼擅如永叔、少游者,亦词胜于诗远甚。以其写之于诗者,不若写之于词者之真也。至南宋以后,词亦为羔雁之具,而词亦替矣。此亦文学升降之一关键也。”—— 的确,任何一种文学载体,只要达到它的顶峰,普遍流行,以至沦为一种工具,那么,也就是它的衰微之时,必将被别的文学载体所代替。这可真是 “福兮祸之所依,祸兮福之所伏”!另外,和之前所强调有我、无我之境的区分相对应的,我想便是后来先生所说的:“昔人论诗词,有景语、情语之别。不知一切景语,皆情语也。”—— 是啊,不论是景物也好,还是词人的心灵所想也好,任何诗词的创作,都离不开一个 “情” 字。以及先生对诗词创作的禁忌的看法,所谓 “人能于诗词中不为美刺投赠之篇,不使隶事之句,不用粉饰之字,则于此道已过半矣。”—— 的确如此,用典太多反失真,聪明反被聪明误。其实一首好的词,是不需要用太多的典故的,最主要的便是自然而然,真字为第一要义。即便用典,也要羚羊挂角,无迹可寻。总的来说,我认为先生对于北宋以后的词人,以及词作,评价都是不太高的。但是依然能够看出,他对辛稼轩的喜欢、甚至推崇备至。所谓 “稼轩《贺新郎》词 “送茂嘉十二弟”,章法绝妙,且语语有境界,此能品而几于神者。然非有意为之,故后人不能学也。” 另外,其实在本书中有些观点,可以说,也是有点错误的,至少我认为是有点偏颇、有失公正的。在这里,只举两例:一是关于周邦彦的评价,书中说:“词之雅郑,在神不在貌。永叔、少游虽作艳语,终有品格。方之美成,便有淑女与倡伎之别。… 美成深远之致不及欧、秦。唯言情体物,穷极工巧,故不失为第一流之作者。但恨创调之才多,创意之才少耳。”—— 可谓把话说得很重,说他的词是 “倡伎之词”,而到了他的晚年,他对此又有转变。可见,即便是大师,也是在进步的,正所谓,人生便是一个不断学习的过程。二是他对贺铸的评价,所谓 “北宋名家以方回为最次。其词如历下、新城之诗,非不华瞻,惜少真味”—— 也就是说贺铸的诗词为最下等,而原因则是因为他的词作太过华丽,缺少真情。这个观点,至少我是不敢苟同的,别的不说,就举出他的《鹧鸪天》来说,所谓 “重过阊门万事非,同来何事不同归?梧桐半死清霜后,头白鸳鸯失伴飞。原上草,露初晞,旧栖新垅两依依。空床卧听南窗雨,谁复挑灯夜补衣!” 通过字里行间,其一往情深也可见一斑,可以和苏东坡的《江城子》相提并论,堪称北宋悼亡双壁,我认为,也是实至名归的。怎么会 “惜少真味”?…… 以上所述,便是我阅读本书,所有的收获,以及我的理解。最后,关于本书作者王国维先生,我阅读这本书,不禁感慨万千。这一版的人间词话的推荐语最后以 “世纪绝响” 结尾,让我不禁想起了先生的人生。众所周知,关于先生最后为什么会以沉湖来结束自己的生命,一直以来都是个迷,他最后留给这个人间最后的话,便是他的遗言。正所谓 “五十之年,只欠一死,经此世变,义无再辱” 这短短十六个字啊,便是他与人间最后的诀别…… 这个事件,也便成为了千古之谜。说到这里,我不禁感叹,先生一生都致力于古典研究,成果丰硕,为后来之人指点迷津。但殊不知,到头来,他本人就是一个迷啊,正应了那句话,“你站在桥上看风景,看风景人在楼上看你。” 我觉得还可以再加一句,你穷尽一生来研究前人,后人穷尽一生来研究你…… 而关于先生的性格,记得叶嘉莹先生在百家讲坛开讲红楼梦评论时说过,他性格中是情与智完美结合的,而且情的方面,在大多时候,还要胜过智方面。当然,这种性格,做学问是非常好的,能够发现一些别人此前不曾注意到的地方。但这种性格如果放在社会里、人情世故中就不太合适了…… 红楼梦评论里说,自杀不是最终的解脱,在红楼梦的思维中,出家才是。而王国维本人最后又是恰恰以自杀来结束自己的生命,以这种方式,和人间诀别。那么,这是不是 “看得破,逃不过” 呢?至少叶嘉莹先生认为不是。叶先生认为,王国维最后的自杀,有点类似于红楼梦中的 “鸳鸯之死”,也就是说,他们本来是可以不死的,但是受了外界的逼迫,使他们不得不选择死亡…… 也许,关于先生的思想与成就的概括,还是陈寅恪先生说得好。正所谓,先生之著述,或有时而不彰。先生之学说,或有时而可商。惟此独立之精神,自由之思想,历千万祀,与天壤而同久,共三光而永光!

              1
              2
              用户头像
              给这本书评了
              5.0
              人间词话

              大师王观堂最广为人知的一部作品,终于有幸读完。对于喜爱中国古典诗词的人来说,此书一定在必读书目之列。书中用很大篇幅评论了词,特别是五代及宋词,所涉及的诗、曲加起来也就三分之一,作者对于词人的喜好也颇有特点,总能根据自己的见地说出其原因,让人钦佩。开卷有益

                转发
                评论
                用户头像
                给这本书评了
                5.0

                人生三大境界,你到了那一重

                  转发
                  评论
                  用户头像
                  给这本书评了
                  5.0

                  比较系统且深入地梳理了诗词曲等文学

                    转发
                    评论
                    用户头像
                    给这本书评了
                    5.0
                    深美闳约

                    对王国维先生的词作有大体的了解,值得细细品尝!境界为上,讲究自然,真实,不隔?

                      转发
                      评论
                      用户头像
                      给这本书评了
                      1.0
                      人间词话

                      目前知识不足,晦涩难懂!

                        转发
                        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