评分及书评

4.2
11个评分
  • 用户头像
    给这本书评了
    4.0
    什么重要,什么更重要。

    文凭重要,但能力更重要。父母的话重要,但对错更重要。父母做主重要,但成人后自己做主更重要。亲人重要,但对你好的人更重要。老师重要,但知识更重要。好家庭重要,但努力成功更重要。现实重要,但改变现实更重要。老人重要,但尊重圣贤更重要。你的需求重要,但别人的需求一样重要。养成好习惯重要,但杜绝坏习惯更重要。死亡这事重要,但生存这事更重要。快乐重要,但爱惜身体更重要。能借到钱重要,但还得起钱更重要。基因重要,但你的经历学识更重要。理想重要,但做好当下的事更重要。知道人无完人重要,但改变不足更重要。知道社会不公重要,但走自己的路更重要。一鼓作气重要,但坚持不懈更重要。知难而退重要,但敢于尝试更重要。人靠衣装重要,但真才实学更重要。改正错误重要,但承认错误更重要。钱财重要,但生命更重要。修补重要,但保养更重要。内心明白重要,但敢于说出来更重要。听建议重要,但自己做主更重要。说话重要,但听人说话更重要。远离欺负重要,但反击欺负更重要。做事重要,但又做又说更重要。回骂重要,但不予理睬更重要。争吵重要,但协商和解更重要。以牙还牙重要,但公道正派更重要。知道自己对重要,但不说别人错更重要。信任重要,但不完全信任更重要。运气重要,但努力更重要。治病重要,但心情好更重要。整齐干净重要,但觉得舒适更重要。他人认可重要,但自己认可更重要。接受事实重要,但选择方法更重要。理想重要,但生活更重要。实话实说重要,但不该说的不说更重要。诚实对人重要,但对自己诚实更重要。相貌重要,但内心更重要。当下重要,但吸取教训更重要。行动重要,但快速行动更重要。成果重要,但成果使用更重要。能力重要,但明确能力更重要。完美重要,但承认不完美更重要。时间重要,但相同时间内提高效率更重要。计划重要,但实时调整计划更重要。这本书写的有点难懂,不知道是作者的问题还是翻译的问题。本来就是一本好书,结果没有很好的用文字表达出来。为了大家能读得懂,我就把它概括总结出以上一些内容。

      转发
      评论
      用户头像
      给这本书评了
      4.0
      打破常规思维,方能培养独立思辨能力

      " 德国哲学家亚瑟・叔本华说 “不要让自己的头脑成为别人的跑马场”,我想这句话正是《破茧法则:打破一切思维定式》这本书想要告诉我们的。泰普勒在书中分享了人们在日常生活中惯有的 100 条人生法则,并对这些法则提出了全新的理解,泰普勒觉得我们 “应当学会质疑和独立思考,对于别人塞给你的法则,不要照单全收,应该学会相信自己的判断。”


      关于泰勒在书中说的 100 条惯有法则,都是生活中常见的惯性思维,比如 “父母说的都是对的”、“ 尊敬老人”、“你能够改变别人” 等,相信每一条读过后,都能刷新我们的认知,在此就不一一赘述,今天就与大家一起探讨一下该如何拥有泰勒希望读者透过这本书所拥有的独立思辨能力。
      爱因斯坦说:“人类解决世界上的一切问题都是通过思维和智慧,而非照搬书本”。书本和法则是过来人的智慧积累,具有一定的学习性,但每个人的智力水平不同,父辈不可能做到的事情,代表下一辈不可以做到。随着社会发展,人类的文明也在不断进步,几千年前古人遥望月亮根本想不到今天的人会有登上月球的一天,我们的知识观念也应该随着社会发展不断更迭。善于主动学习接纳新的信息,是我们拥有独立思考思想的基础。
      其次,对于接受到的信息,我们应该学会剔除和辩证看待。没有独立的思考能力,即使获取了再多的知识,都只是低水平的重复。事务的表象总是具有欺骗性,正所谓:愚者看其果,智者看其源。透过事情看本质,是我们拥有独立思辨能力的重要一步。
      在这个娱乐至死的年代,我们的独立思考能力正在被周围充斥而来的各种信息逐步瓦解。你有没有试过这样的体验,当我们点开一个娱乐性新闻的时候,我们总是能看得津津有味,但如果打开一篇专业性的文章,我们就耐不住性子看下去了,为什么?因为当我们看娱乐信息的时候,内容具有趣味性,大脑完全处于被动接受的状态,不需要经过大脑思考,甚至很多人对其中的内容不经分辨就直接推送了出去,最后成了谣言的传播者。而专业性文章里面的内容往往需要经过思考才能转化吸收,耗费脑细胞,给大脑增加了负荷,聪明的大脑可是很会偷懒的,当我们长期都是在接收这些不需要思考的娱乐信息而对那些需要思考的信息自动避开,大脑就会记住你的选择,下次再次面临这些信息筛选的时候,大脑就会下意识里替你做了选择,长此以往,我们的脑袋就会变得越来越 “从众”,变得越来越懒,从而丧失了自己的独立思考能力。
      很多问题,重要的不是答案本身,而是思考与论证的过程。事情本身就没有所谓的 “标准答案”,“仁者见仁智者见智”,每个人的答案从某方面来说,都是对的,为你自己的答案找到合理的解释,这就是建立自己独立思考的过程,这个过程比最后的答案更有意义。就好比我们在看泰勒这本书的时候,我们也应当本着辩证的态度去看待,你也有权利不认同其中的观点。但总体来说,其中的很多观点还是值得我们为之一读,4 分推荐,鸡汤味有点浓,但是营养价值也高。
      "

        1
        1
        用户头像
        给这本书评了
        5.0
        先做减法与除法,聚焦问题本质;再做加法与乘法,洞察创新思路

        在你年少时,你一定得到过许多忠告:想要的总是得不到;人生中最美好的东西是免费的;我们往往容易轻视熟悉的人;耐心是一种美德;还有一些是属于你家人或老师的个人忠告。其中有一些是由别人反复灌输给你的,还有一些是你在生活中得到的。随着年龄的增长,你会获得更多的生活法则,而且有许多法则是你从未想过要质疑的。于是,不管你是否意识到,成年后的你会依靠一肚子所谓的 “法则” 生存。只有当你将这些法则对奋斗中的朋友或年轻人脱口而出的时候,你才会意识到并思考 “这究竟是从何而来的?”

          转发
          评论
          用户头像
          给这本书评了
          4.0
          打破所谓正确的“人生法则”

          “听过很多道理,却仍然无法过好这一生。” 这句话大家或多或少都能感到共鸣:明明我听过了无数的道理、忠告与法则,为什么却还是无法获得成功?


          理查德・泰普勒在《破茧法则》这本书中对 100 条被大众所奉行的所谓的 “人生法则” 与忠告进行了讨论与验证,鼓励大家思考、审视、甚至打破这些” 人生法则 “。他认为每个人应该结合自身的条件,自我分析、创新,最终得到独属于自己的一套法则。我给这本书打 7 分,值得一看,并推荐在阅读时对照自己的过往经历,辩证地去看这本书。
          一、不要过于严格要求父母
          或许你会认为父母不如别家般开明、民主,但你却从未意识到他们也是第一次接受 “父母” 这份工作,并没有 “如何做家长” 的经验,我从未意识到 “父母是完美的” 其实是一条应该被打破的法则。他们在努力维护工作、家务、社会关系之间的平衡,并为此焦头烂额,还要从零开始学习,如何与孩子相处、小心翼翼地将正确的三观传达给孩子、努力为孩子铺好一条好走的人生路。书读至此,不由得心疼起了当初年少轻狂时指责过的父母,亲子之间的相处,又有哪一方不是迷茫摸索着前进的呢?
          二、不要给朋友 “忠告”
          你也许经历过这样的事情:好哥们暗恋许久没勇气表白,闺蜜与男友冷战犹豫要不要分手,为了替他们排忧解难,我们会给出这样那样的意见:或怂恿,或泼冷水。而对方在听从建议之后,要是结果不顺遂人意,最后往往落得好心办坏事的下场。理查德认为,对于朋友的情感问题我们不应该 “给出忠告”—— 经历过这种事情的人一定会深有同感。他人的情感终归是他人的情感,只有当事人才了解自己到底想要什么。别人的助力最后可能招致埋怨,甚至是友情的破裂。
          三、不要 “按时完成任务”
          我们每个人都从小被灌输要 “按时完成任务” 的概念,但其实这也是一条需要被打破的法则。世事难料,谁也无法保证会有什么变化来阻挡你按计划行事的脚步。或许是一次感冒,或许是电脑死机,或许是永不痊愈的拖延症。“不怕一万,就怕万一”,将 “按时完成任务” 改成 “提前完成任务” 才是最优解。
          “授人以鱼不如授人以渔”,除了以上几个需要打破的法则之外,理查德还给出了评判一条法则是否正确的标准。别人的忠告不一定适用于自己的人生,让我们一起来重新审视自己所听过的法则,勇敢打破那些错误的法则吧。
          或许这一次你能明白,为什么听过很多道理,却仍过不好这一生了 —— 那些道理对于你来说,真的是正确的吗?

            转发
            评论
            用户头像
            给这本书评了
            4.0
            作茧自缚与破蛹成蝶

            曾经有人问过我一个很老套的问题:你觉得读书的作用是什么?


            直到很久之后我才能回答他:读书是为了让你懂得道理,也懂得什么时候用什么道理。
            老话说,不破不立。从发蒙开始,无数的道理和原则就朝着你兜头罩来,如果你无法从茧中挣脱,那就永远没有自己振翅飞翔的机会。
            英国人理查德・泰普勒写的《破茧法则》这本书,就是一本在某些领域内让你突破传统思维的限制,为自己的想法插上翅膀的书,它详实地列举了一百多个我们习以为常的行为准则,又从中阐发出了新的角度,对于一些亟待打破思维定式的朋友,有很好的启迪作用。
            不过《破茧法则》的有些内容,由于其社会环境和视角的不同,对于我们中国读者来说需要批判吸收,不能一概而论,因而我给它 3 分。
            对于我们中国人来说,儒家的规矩不知凡几,生活中大大小小的事情先贤们好像都已经为我们写好了范式,我们只需要熟知这些范式,然后照章执行就可以了。
            这固然是一件好事,千百年锤炼的智慧与规则可以让我们在人生中少走很多弯路,但同时也严重地限制了我们的思维路径。
            老实讲,理查德・泰普勒的思维视角很独特,他在第一章 “人生成长过程中需要打破的法则” 中,提到了很多我们这些受儒家思想影响的人一时很难接受的观念,譬如打破 “尊老爱幼”、打破 “人无完人” 的认识、打破 “一鼓作气、再而衰、三而竭” 的认知等等。
            而在《破茧法则》的第二章之中,他的一些关键就更容易为我们所接受,关于不必要的社交和无用的鸡汤,理查德提出的 “破茧” 方向是值得我们每一个人思考的。
            例如他指出的 “没话说也得找点话说”、“不要问道于盲”、“同每个人交朋友” 等等,都是在生活中让我们疲于应付而又不得不应付的存在,如果能够突破无用社交的传统认识,我相信我们会获得更大的自由和更广阔的天地。
            除了 “成长过程中需要打破的法则” 和 “社交中需要打破的法则” 之外,理查德・泰普勒还事无巨细地为我们列举了 “关于自我需要打破的法则”、“职业生涯需要打破的法则” 和 “一生中最值得遵守的法则” 等好几大类。
            虽然他列举的如此详细,解释得也很直白,但我还是要提醒各位朋友,把握作者的意图、领会精神即可,对于所有内容不必一概接受。
            毕竟,“破茧法则” 本身,也是一条法则。

              转发
              评论
              用户头像
              给这本书评了
              3.0

              看名字我以为是讲述道法,内容却主要是术,有一丢丢落差,名字起的过头了哈哈。 这就是本打破固定思维的书,很多思维陷阱跳出来看,其实就是很狭隘的。 共讲述了 110 节的不同信条,这些人们惯有的人生法则应当与新的理解,而我的理解是人处在不同的境地,就得有因地制宜的新看法,即便是你信奉了几十年的信条也有可能让你陷入固执狭隘的境地,让生活流动起来,避免让脑子成为一潭死水的容器。 怎么让自己具备反思能力,能够对抗一些看似不错实则不行的外界思维。形成自己独特的思辨能力,不仅仅是为了成为一个 “杠精”,更多是探索生活背后的智慧,甩掉他人对你消极的影响,坚定自己的判断,颠覆也是一种能力。 我想这本书更多是希望读者在这么多案例,看到不一样的人生,有信心成为主宰自己幸福人生,形成适合自己的一套灵活勇敢的心法。给我最大感受,不是里面的某项原则,而是让我明白,生活是多样化的,人生不是模板,敢于说不,敢于反抗,敢于以己之矛攻彼之盾,不是做一个只会无差别接收来自别人的经验教训的人。 拒绝与接受,打破与巩固,生生不息

                转发
                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