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给这本书评了4.0蒋方舟的阅读方法和读书笔记模板
对文学大咖们的【考古】,通过大量阅读作家出版书籍、查资料、看电影、看纪录片、看手稿、看日记,还原作家生活中真实立体的样子。她说,文学不提供正能量,不提供 "富有诗书气自华" 的美容美发,它只能提供一种目光。这个概括解释了一大部分文学写作者的精神状态,和写作方法。对应的事实是,多数人精神状态都不是很好,然后把自己观察到的感知到的写出来,把一些不能说的,放不下的,过不去的,在肚子里再久都不烂的东西,真实地恰当地呈现出来。不去评价她的结论,她的阅读方法是成为真读书博主的模板。面对强大的三体人,地球上还分降临派拯救派和幸存派,如果有人就喜欢大作家头上的光环,可能不喜欢她还原的部分。我也是只喜欢一部分,有些觉得她没说到位,有些会感叹原来是这样。她看一本书,通过文字组合看到作者的性格,表达逻辑,把作家放回到他自己的时空,去理解这作家为什么是这样,时代和周围的人怎么影响他,他是怎么应对的,他的生存模式是什么样。认可她的做事方式,作家不是只有作品,他生活过的地方,那里的地理环境气候自然,都是这个人的一部分。卡夫卡、塞万提斯、马尔克斯、伍尔夫、勃朗特姐妹、纳博科夫、老陀、李清照、菲茨杰拉德、普希金、托尔斯泰、雨果这些读过知道略熟的作家,看她拆解是看八卦的心态,对有些还会不满意。看完《花月杀手》很同情王尔德,恶莫大于肤浅,用柔软无助的爱去掌控一个人,是最难还击逃脱的枷锁。还有些不熟悉不知道的作家,会被她种草,玛丽・雪莱是第一个科幻作品的作者,第一步真正意义上的科幻作品已经在书架上了。
转发转发同时评论快速转发评论4分享「微信」扫码分享给这本书评了2.0别拿放大镜专盯人本书标题《主人公》,原以为会多讲文学,但最后还是 “人” 占了太大的比重。这本书的内容以的体现了蒋方舟那个时代写作的特点:第一是滥情的小说化叙事,书中很多对于人物情感和时代背景的描写完全没有任何出处,带着一种甜腻的质感;第二就是强行 “升华”,每个人物都要 “代表” 一些什么,“教会” 我们一些什么。过去这代写作者以叛逆为卖点,最终走向自己过去讨厌的模式,令人唏嘘。本书还有一张专写女性作家,有一些女性的角度。但也是用力过猛,只看到 “女性”,没看到 “文学”,作者可能没意识到(我不想说她是 “故意”)这种思维的危险性。书中附带一些散文随笔,倒是很有作者本人的特色。如果这本书不以 “文学” 为卖点,观感会好很多,但不这样营销就卖不出书。书外的时代变化和书中的叙事倒是能相得益彰。
转发转发同时评论快速转发评论2分享「微信」扫码分享