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给这本书评了3.0理想如何落地
小资的坑,典型的就是书店和咖啡店,本书如实记述作者夫妻在 2017 年在沈阳开独立书店的故事。写的很真实,周鸿祎大师的名言:“创业就是尽快试错”。创业如同孩子的蹒跚学步,任何说教都没有用,只有自己去试错和感悟,这就需要尽量趁早,越早失败了还有力气爬起来。再次证明创业要趁早,20 岁就应该开始学 “搞钱” 了,这样摸爬滚打到 30 岁肯定能成为某一行业的专业,也找到自己的热爱,到 35 岁可以事业有成,本书作者出道太晚了,35 岁夫妻卖了房子做书店,基本上是赌上身家性命,很难承受失败,书中记录的挫折如果年轻 10 岁就不是事,现在再如何掩饰,夫妻间还是有了裂痕。非常感叹此书在 “微信读书” 和豆瓣上的差评,再次注释了 “文人相轻”,这本书不能说优秀经典,但绝对不是本 “烂书”,贵在真实,文笔流畅,一气呵成,满满的记述了小夫妻满怀美好理想,懵懂创业的一路心酸和艰辛,尤其是疫情三年,真的不容易,读书人越来越少(短视频越来越吸引人),越来越多的线上电子书阅读,我这么爱看书的人除非是找不到电子书才会购买纸书,就是购买也是线上网购,很少去书店了。公共图书馆会越来越多,独立 “小资” 的书店是没有生存的空间,董宇辉的卖书和樊登读书会的兴旺,都是表明转型的成功,做生意最重要就是 “熬”,犹如人生需要苦苦支撑。不要被书中的艰难险阻吓到,自己创业成功的成就感和自信心是打工不能获取的,圈养虽然安稳,青春还是要为自由奔跑一次。
1转发同时评论快速转发1173分享「微信」扫码分享给这本书评了5.0惊人的坦诚,所以动人至极1. 这本书讲的什么呢?两个独立书店主的经历。作家孙晓迪,一个威海姑娘,和她的沈阳老公高明,两个人青岛求学,北京工作,最后回到沈阳,开了一个离河书店。历经多年,几番辗转,痛苦绝望多于兴奋幸福,最终仍然坚持下来的故事,也是内心真爱的揭示确认之旅。2. 看完第一时间,让我想到了罗永浩。像老罗一头扎进手机行业,做锤子手机一样,这也完完全全是一个理想主义者的创业故事。整本书概括起来就是,一个理想,两腔热血,九九八十一难。3. 作者孙晓迪做过编辑,出过书,文字功底极好,文气很顺,读起来如水银泻地,根本停不下来。感觉开书店的种种感受,淤积于她心中多时,一朝迸发,不可收拾。估计写的时候,也是手不辍笔,废寝忘食。4. 惊人的坦诚,即使最不堪的一面都毫不掩饰地展现出来。从要开书店时想象的美好,到营业额高时的兴奋,再到开不下去的时候的绝望痛苦,甚至到最后,因为这个书店,导致亲密无间的两个人,互相说出最伤人的话,一个摔了手机夺门而出,一个在店里嚎啕大哭的场面,也原原本本地展示了出来。也正因这坦诚,这本书才格外感人,动人。5. 即使如此,最后书店还是保留了下来。因为坚持,因为道不孤,因为有德者必有邻。除了孙晓迪和高明,他们周边还有一群热爱读书的伙伴,线上也有志同道合者,最终还是挺到了现在,后来也开始做小红书,做线上的渠道,越来越好。真好啊,为众人抱薪者,不使其冻毙于风雪。6. 所以,一想到在这个年代,在遥远而又亲近的沈阳,我曾经七年求学的地方,有这么一个小小的独立书店,有这两个,以及一群热爱读书,坚持理想,还在开书店的人,就让人开心。那么一群人,世间美好,紧紧相拥。
转发转发同时评论快速转发评论2分享「微信」扫码分享给这本书评了5.0不开书店的理由有一万个,但只有一个,也能让她坚持开下去。先声明一下,标题这句话是这本《可是,我开的是书店啊》书里的点睛之笔,并不是我现实中的建议。可作为一个爱书之人,虽然我不是文艺青年,但却仍会被这句话触动,所以,特意把这句话摘录出来作为标题,算是尽一分心意吧。几乎每一个爱书之人都是从理想主义者转化而来的吧。有些变得越来越文艺,有些呢变得越来越布尔乔亚,但为现实的压迫,绝大多数最后都变成了现实主义者,虽然没有变成恶龙,但也绝不是原来那个执剑少年。这这个角色转变过程中,总会有有一个阶段,这些理想主义者是想要开一家咖啡厅或者独立书店的。尤其是当他们的积蓄有了那么几十上百万的时候,那颗文艺的心更是蠢蠢欲动。然而这才是最致命的。虽然我强烈推荐这本书给大家,但我更希望读者把她当做一本劝退之书,而不是鼓动之书。然而我猜。。。拦不住。从 2018 年以来,我基本上已经完全是靠听读来满足自己的阅读需求了。虽然阅读量有了指数级别的提高,然而逛书店的次数和在书店买书行为已经几乎为零了。是不买书了吗?肯定不是。无论是【得到】还是【微信读书】,我都把会员充到了 2026 年。而我关注的几百个抖音博主,有近十分之一是荐书的。孔夫子旧书网是我常用网址排前十的选择,到现在朋友圈和微信区里都充斥着北大野草书店一波又一波的广告。每年在购买纸质书上都不会少于千元,还不算自己雇人,将纸书电子化的费用。所以我并不认为互联网时代、短视频时代了,纸质书籍会消亡,恰恰相反,大家购买书籍的信息渠道更通畅,下单效率都变的更快了,书籍的售卖量会翻倍,种类也在指数级的增加。然而中间商的空间却被压缩到已经无法支持开一家独立的门店了,无论有没有房租,但就是开门点的这点人工和维护费用,都无法靠书籍的利润赚取出来。在这个时代,一家想要靠书籍贩卖谋生的实体店,实在是没有存在的必要,尤其是一家有情怀、有风骨、有担当、不为 “傻逼客户” 低头的独立书店,实在是缺乏生存空间。这本书虽然前 95% 都是肉眼可见的悲惨,但也都是一个现实主义者意料之中的结果,但还是觉得心情低落。好在收尾的 5% 是大团圆结局。书店可以维系,借的钱也还了,两口子过上了幸福生活,可靠的却是小红书上荐书的风生水起,而实体店却成了一间藏于曲径通幽之处的密室。只要爱书之人还存在,书店这一形式的生意就不会消失,但是玩法一定要与时俱进,它也应该存活在互联网上。在去中心的时代,谁可以凭借自己的玩法,汇聚到更多的精准目标人群,谁就有机会成为出版社的香饽饽,谁就可以继续生存下去。而原来靠地域流量支撑的店,就不应该能存活下去,这不是情怀问题,而是复不复合经济规律的问题。所以,不要开线下实体独立书店,谨记。
转发转发同时评论快速转发评论1分享「微信」扫码分享 - 加载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