评分及书评

4.2
15个评分
  • 用户头像
    给这本书评了
    3.0
    美国记者记录的小胡子

    本书作者在二战时是美国哥伦比亚广播公司驻欧洲记者,是著名的《第三帝国的兴亡》作者,本书算是前传背景,西方典型史学叙事的特点,就是非常多的细节,这些细节都是真实的,这样搭建起来的整体好像无懈可击,比如谈到小胡子和张伯伦谈判前后的神情和步态,关于小胡子激动起来就啃地毯的传闻,这种写作模式值得我们学习,巧妙的掩盖了宏观的历史背景,尤其是上个世纪信息被少数人垄断的时代,现在全民媒体,普通人也可以如帝王对信息交叉比对,提醒我们印在纸上的铅字只是信息的一部分。最近欧美在纪念诺曼底登陆 80 周年的仪式上,德国总理走上红地毯,将纳粹合作者班德拉奉为 “民族英雄” 的小泽成为会场英雄,而俄罗斯当然排除在外,巴以冲突更是凸显舆论导向完全是为政治服务。1918 年 11 月一战结束德国战败,可到 1936 年柏林奥运会时,德国的军力已经重归欧洲第一,本书记述 1934-41 年作者驻德的所见所闻,将小胡子的受欢迎,归结为洗脑煽动,对奥地利,捷克,波兰和法国的侵略,源于小胡子的疯狂病态,但不会写出德国的武装恰恰是因为英美的支持,一战后欧美的经济危机才是小胡子极右上台的基础(近期欧洲选举全民右转,也是经济不好产生排外的自然现象)。欧洲的反犹从马丁 - 路德开始,小胡子的反犹是和反共绑定的,因为反苏(反共),小胡子才得到德国传统制造业资本的支持,抢劫和打击的是犹太金融资本,英法德意之间的战争是新老殖民者之间的矛盾爆发,因为英法已经瓜分了亚非大部分的原料基地和航运枢纽(苏伊士运河),德日意是代表新兴资本主义对英法发起挑战,解决经济危机最直接的手段就是战争。只要看一下二战欧洲各国的伤亡人数,就明白初期小胡子对欧洲的兼并属于新兴德意驱赶旧霸主英法的武装冲突,而苏德决战才是民族和意识形态的生死屠杀,最终德国被肢解成为缓冲区,今天是乌克兰,最近懂王播客访谈,都点明这场战争源于北约东扩。

      1
      评论
      用户头像
      给这本书评了
      4.0

      如果说,哪一个美国人离二战最近,那一定是威廉・夏伊勒 —— 二战时驻柏林记者。而这部《柏林日记》就是在纳粹德国的中心写就的,开篇于希特勒被纳粹党人捧上元首台,戛然而止于纳粹德国进攻俄国之前,因为此时威廉・夏伊勒已经因纳粹的新闻审查和间谍系统而迫于无奈离开柏林。但也正是这一逃离危险的举动,让这份真实记录了纳粹德国暴行的日记,得以公布与众。

        转发
        评论
        用户头像
        给这本书评了
        4.0
        平常的独特

        作家的伟大之处在于他能把大家的所见凝聚成深层次的思考,给出独特的答案。本书作者从日记中写出了法西斯的真实嘴脸,更难得的是让人看到始终坚持自由平等的人一直存在。

          转发
          评论
          用户头像
          给这本书评了
          5.0

          信息量巨大 囫囵吞枣的读完 有许多细节无法好好体会。不过还是和过去的理解有了相当的补充,有机会再细细回味一下。

            转发
            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