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给这本书评了5.0生活,请随意
爱应该是全然的接纳,但当爱的对象是自己时,我们可以轻易地让这个被爱的对象改掉我们看不顺眼的缺点,又或者,放任自流,坦然地摆烂,毕竟是自己嘛。谁都是让我们爱生活,爱运动,爱自己,没错,但是很多时候真没那么多热爱,只想说,爱谁谁吧,麻蛋快离我远点,生活哪来那么多快乐啊… 我现在对任何人和事的态度就是先取悦自己,不愿意的尽量不做,没人可以随便胁迫我干什么,我先要照顾好我自己的情绪,取悦自己比取悦别人重要。市面上充斥着大量的文章、书籍和视频,教你如何照顾好自己、调整生活节奏、接受自己的过去,甚至是关照自己内心,读多了就会发现,似乎照顾自己就等同于有所成长,我完全可以说,这两者在那些鸡汤式人生指南里几乎就是对等的。我讨厌教条主义,我也不喜欢活在别人的眼里,也没那么多应该,偶尔摆烂也很爽,只要不伤害别人,我干什么都合理。这本书会带给我们一种全新的视角,面对困惑,分析问题,想清楚到底要不要改变。书并不会告诉我们该怎么活,也不会为我们指明方向。书更像是光,读得越多,光就越亮,也照得越远,当我们做选择的时候,目之所及之处也就愈发宽广 —— 这总比摸黑撞运气要好得多,不是吗?
16转发同时评论快速转发45313分享「微信」扫码分享给这本书评了4.0人类独有的特质“哲学” 并不是一味地追寻大命题,诸如生命的意义或是死亡,哲学也可以着眼小处、着眼生活 —— 为什么会觉得 “格格不入”,为什么 “懒得做”,为什么喜欢用 “省略号” 等等,每一个突然闪现于脑海的念头都可以引发一场哲思。而这场思维游戏的终点充满着不确定性,它会随着思维主体所处的场景、所体会到的情绪、所拥有的知识阅历等而产生变化,但至少每次都会抵达一个解释,那可以让我们安心。喜欢将日常思考和行为合理化、逻辑化,大概是人类独有的特质吧。比如,作者尝试了很多次,但都无法阅读普鲁斯特的《追忆似水年华》超过 15 页。他对此进行了深入分析,结果如下:“哲学家弗拉基米尔・扬科列维奇曾谈到过这种 ' 天时 ':一种像流星或彗星划过天空那样的瞬间。不再潜伏,不再伺机,在没有任何筹措和防备的情况下一跃而上。读到这个句子时,我的脑海里立马浮现出了那些读不下去的作品们:不是我们没有努力,而是我们太用力了。我们一直准备着,酝酿着,窥视着,我们养精蓄锐,不断说服自己一定会喜欢,必须喜欢,可结果就是不尽如人意。但或许,热爱它们的最佳方式,其实是告诉自己:不如算了吧!”
转发转发同时评论快速转发27分享「微信」扫码分享给这本书评了5.0反鸡汤、无箴言,一部不一样的哲学指南。受够了那些让你爱生活、爱自己、接受自己的脆弱和失败的箴言?这本哲学提案正是为你量身打造的。感觉 “错失良机”:“太迟了” 的问题其实在于,它让我们误以为真的有这么一个机会,只是我们生生错过了。但也许实际上根本就不曾有过这样一个机会呢?强颜 “微笑”:“微笑哲学” 号称,在我们沮丧难过的时候,微笑可以让我们好起来。但这种试图通过模仿来进行自我暗示的理念并不能成为我们和外部世界的接口,反而会成为一堵墙,非但不会让人感受到快乐,反而会让人感到一种深深的不适。走出舒适圈:这个概念其实揭示了 “好” 与 “更好” 之间的激烈角逐。待在舒适圈里也需要很大的勇气,需要我们用极大的努力去维护,要有充足的时间、资源和条件才能享受它,尤其还要抵御来自 “更好” 的诱惑。
转发转发同时评论快速转发评论3分享「微信」扫码分享给这本书评了4.0“以小见大”的哲学之旅什么能让人来一场 “以小见大” 的哲学之旅呢?那些不曾正眼看过的角落、不曾在意的日常举动突然间都跃然眼前。所有这些我们称之为 “点滴小事” 的事儿不仅不渺小,反而笔笔画下生活之真切…… 更重要的是,它们之中蕴含着相当惊人的 “哲学考问”,涌动着无数的 “出乎意料”。亲手疏通的下水管道发出的咕噜声居然如此悦耳,而终日困在沙发上却犹如酷刑。没个样子的卫衣卫裤柔软到让人欲罢不能,无止境地刷着社交网络堪称无聊至极,而龇牙咧嘴地挤破鼻尖上的痘痘竟成为彼时最大的乐趣。凡此种种的日常 “小确幸”(或 “悲”),常夹杂着点私密甚至羞耻,似乎显而易见也毋庸置疑。不敢说它们之中蕴含着什么宏大叙事(毕竟和宏大沾边的就算不上日常了),但它们的确具有意想不到的惊人深度。“惊人”。是的,当我们谈论哲学的时候,我们总会回归 “惊异” 这个概念。它是哲学的第一驱动力,也是哲学的精髓所在。是惊异,让我们睁大眼睛,让我们满心生疑,让我们选择排斥或珍惜周遭之物,换言之,“惊异” 促使我们提出问题。而说到 “惊异”,日常生活则不愧为其取之不尽的源泉。这本书已经不遗余力地向大家印证了这一点。无论正当青春还是年过半百,“惊异” 永远是那最为普世和深刻的生命体验。它不分男女老幼,也无关乎你有没有家庭、孩子或是工作。而令人惊异的是(!),“惊异” 并非来源于那些非凡出奇、难以置信或意料之外的际遇,恰恰相反,它的栖身之处,往往是那些我们深信不疑且视如惯例的东西,是那些我们自认为可以预料、尽在掌握的定论或人之常情。
转发转发同时评论快速转发评论1分享「微信」扫码分享给这本书评了4.0不是我们没有努力,而是我们太用力了。我们一直准备着,酝酿着,窥视着,我们养精蓄锐,不断说服自己一定会喜欢,必须喜欢,可结果就是不尽如人意。但或许,热爱它们的最佳方式,其实是告诉自己:不如算了吧!有多少错过的时机、多少漏掉的机遇都只是因为我们目无所见,而非缺乏意愿。正常有时意味着一种平均特征,与其偏差越是醒目,越是罕见,而有时,正常意味着一种普遍特征,其重要性和生命价值正体现在它的不断繁衍、复制和增殖中。所以,为什么总是喜欢宣扬 “正常”、视 “正常” 为贵,将 “正常” 看作绝对的善或者完美的化身呢?更重要的是,为什么总喜欢让一个正常人备感负罪,而他的 “罪过” 不过是不强求完美罢了…… 或许,我们想要掌控的,不是时间本身,而是自己。在辩论当中绝大多数人都觉得必须要突出一下自己是以什么身份在说话,其目的不是为了让辩论内容更为丰富翔实,或者进一步明晰自己的观点,而是为了将自己的观点强加于人。这便是 “我不反对,但……” 的矛盾之处。它以看似小心翼翼、谨慎斟酌的语气去肯定一个没那么肯定的观点,或者说,以沟通或对话的名义去掩盖一颗根本不想沟通的心。省略号 —— 问题更多出在我们身上而非符号本身 —— 它显示了一段关系中的空白是多么的让人难以忍受…… 因为一旦有了空白…… 我们就被迫要去用无意义的符号填补它。所有偏爱绝对或极端的人都等同于放弃了幸福。哪有幸福能抵得住如此的眩晕,抵得住这不断更新的苛求?“绝对”—— 这无所不摧的感情机器会攻击一切让生活过得下去的东西,摧毁所有心绪。实际上,这种 “绝对” 会压垮一切。它抹杀了平庸的和中等的,阻碍了 “有点儿” 和 “不太”。而在这些东西之中往往蕴含了诸多细微的体验和感知。口口声声 “说真的”,频繁援用这样一种普遍且恼人的短语,事实上表达了人们一种隐秘的期望:希望能说一点与真实的自己更相符的事情。相比于试图忘记它们或者沉溺其中,我更愿意把每一个遗憾都当作一种证明,证明一个选择已被做出,证明 “是的,也许我该果断放弃数学或者学开飞机,但我做了别的事情”。好好生活,就像是穿着一件合身的衣服。它有一种贴身的意味,冷暖自知。它是一份放松舒适的承诺。也许这就是为什么我们即便找不到合适的词去形容它,内心却依旧深受触动吧。人们总是督促彼此好好睡觉,休息不好就很有负罪感,却没能真的找到让人放松休息的有效方法,导致如今连睡得好都变成了一种杰出技能或者一种成功。哲学家帕斯卡尔在《思想录》中就曾一针见血地指出:我们爱的从来就不是人,我们爱的只是一些品质而已。我不得不添一句…… 很可惜,并不是这个人真正的样子。
转发转发同时评论快速转发评论赞分享「微信」扫码分享给这本书评了4.0以小见大的哲学之旅读起来很轻快,喜欢这样的碎碎念,尤其是作者写到口头禅 这块,深有感触,“说真的”“作为……(朋友,家人,标榜职业身份的,与人关系的)” 这类的口头禅,似乎不用这样的句子开头,我们所说的话就缺乏可信度,仔细琢磨,我的口头禅,是否也在不经意间脱口而出时,也是在暴露我的思维习惯,比如,“但是……”“因为……”“主要是……” 这些转折,这些连接词的背后,我总是尝试着为自己解释着什么,辩护着什么呢,有了这个觉察,我开始留意和别人的聊天,关注他们的口头禅,比如,我的一个同事,会无意识的否定别人对她的赞美,不论是别人夸她的穿搭,还是买的物品,她都会淡然的说句也就一般啊,还行,看她状态不好时,闲聊说看你今天没什么精神,她就答,不是啊,我是没睡好…… 哪怕后面她回答与你陈诉的话大同小异,她也会先否定你,不是啊……,时间久了,闲聊都变成了负担。文中后面还提到聊天中喜欢用到的表情包和省略号,也算是一番精准吐槽,表情包的背后是语言的缺乏还有故意的热络,省略号…… 这个更是欲言又止,想说什么但有不说,然而又想表达出来,让对方知道我在欲言又止,真的是戏多,诸如此类以小见大引人哲思的小段落有很多,随手翻起来读读,很解压。
转发转发同时评论快速转发评论赞分享「微信」扫码分享