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给这本书评了5.0《温暖的孩子》
安东尼・比格兰(Anthony Biglan)站在行为科学的前沿 40 载,用丰富的经历写就了这本意义深远、论述严谨、以理服人的书。本书准确地告诉我们那些知识和高瞻远瞩究竟是什么,这不无裨益,读者将认识到,通过共同努力,我们能循序渐进地实现一个更滋养、更有效的社会。我们可以运用知识做得更好,不是一般的好。最终,我们愿意遵循这样的方法,如此重要的知识不会永远湮没而不为人所用。但是为什么还在等?为什么不现在行动起来?拥有行为科学和进化科学的成果,现代世界能够开始一段壮观的旅程。旅程中,我们不仅有抽象的科学希望做支撑,还有我们切实掌握的科学知识护航。一路前行中,我们将获得更多知识。这正是因为,作为一个社会群体,我们信任为我们开启这一旅程的知识开发者。是时候将我们的知识付诸实践,是时候满怀希望启程了。 (—— 内华达大学客座教授、临床训练中心主任:斯蒂芬・海耶斯,推荐序
《科学的希望和希望的科学性》)1转发同时评论快速转发评论70分享「微信」扫码分享给这本书评了4.0好性格是怎么养成的?这里有一些方法吴伯凡老师曾说过这样一句话:
“世界上的事情,可以分三类。第一类是不复杂的,比如生产一台车;
第二类是有点复杂的,比如造个火箭;
第三类是超级复杂的,什么?养孩子。”
是不是很有感触?
养孩子难,养好一个孩子更难。
那些不听话的孩子都是怎么养成的?父母要如何正确地教育孩子呢?
1. 人的性格是怎么养成的呢?这本书里提出了一个有意思的观点 —— 结果选择。简单来说就是:人是很感性的,我们在做一件事前,都会有个感性的预期。这件事本身是对是错不重要,只要感觉结果是好的,我们就会去做;如果感觉结果不好,就不会做。然后根据外界的反馈,调整自己的行为。
2. 大人这样,孩子更是如此。孩子的习惯养成,就是结果选择的产物。他觉得一件事对自己好,就会去做;如果恰好得到了想要的结果,就会不断重复这件事。举个例子:如果孩子每次哭,你都给他一块糖,那孩子很快会变得很爱哭;孩子每次摔玩具都能获得你的安慰,他就会养成摔玩具的习惯。
3. 因为孩子对每个行为都有一个自己的判断,所以用强迫的方式教育他是没用的。他可能会暂时屈服,但内心不会认同你,下次还会 “不听话”。这就是很多 “熊孩子” 难管教的原因。比如说,你因为孩子抢别人的玩具打了他,但下次他可能还是会抢,就是孩子没有从内心觉得这事不好。
4. 尤其要注意的是:这里的 “强迫”,是个广义的概念。不仅包括体罚,精神上的蔑视、嫌弃,还包括语言上的责骂、呵斥。还有一种强迫很常见,但常常被我们忽视 —— 冷暴力,比如对孩子不理不睬、摆臭脸…… 强迫是我们在教育孩子上犯的最大问题。
5. 强迫的教育方式坏处很多。首先,无法让孩子完全认同,会激发他的逆反心理;其次,强迫积累到一定程度时,可能形成反社会人格。美国心理学家调研发现:反社会人格的形成与一个人童年时受到的强迫行为,关系密切。此外,强迫还会给孩子一个不好的暗示 —— 强迫可以解决一切。在这种心理作用下,孩子也会倾向于用强迫解决问题。久而久之,就很难获得协商、合作、体谅等解决问题的有效方法。
6. 与强迫教育相对的,是营造一个滋养型的环境:让孩子在正向的结果选择中,逐渐养成良好的习惯。用正向的引导,避免强迫带来的伤害,这才是培养孩子的秘诀。
7. 想引导孩子做一件事,就要让他得到正向的反馈。比如,想引导孩子好好学习,告诉他学习重要是没用的,因为孩子根本感受不到这些道理,没法从心理上认可。相反,如果让他觉得学习是件有收获的事,比如陪伴孩子一起写作业、阅读完给孩子个小奖励,孩子就会愿意去学习。
8. 不要吝啬对孩子的欣赏和公开表扬。孩子做对一件事时,一定要及时表扬。除了语言上的表扬,还可以主动释放一些非语言信号,比如给他一个 “表扬便条”“小红旗” 等,鼓励他继续这样做。
9. 对孩子的错误行为,不要过度反应。对孩子来说,没有什么事比获得父母的关注更重要。如果父母反应强烈,即使是在批评他,也会给孩子一种错觉 —— 只要我这样做,妈妈就会关注我。为了获得关注,即使冒着被批评的风险,他下次还会这么做。正确的做法是,心平气和地告诉他这样不对。当他发现这样做没啥好处时,就不会做了。
10. 教育孩子时,要给他更多耐心。有时候,一句话说了十遍,孩子就是无动于衷,是不是很恼火?事实上,我们可能高估了孩子的理解和行动能力。孩子不是故意和你作对,他可能真的没搞明白要怎么做。保持耐心,最好亲自做个示范,比讲道理更有效。
11. 如果孩子真犯了错,怎样批评才正确呢?首先,要就事论事,不能翻旧帐和贴标签,可以对孩子说 “这件事你做得不对”,但不能指责他 “就是懒、馋、不乖”。不要吝惜时间讲道理和原则,让孩子知道这件事为什么是错的。当他真的理解了之后,改掉了心中原有的判断标准,就会愿意听你的。
12. 对于正在发泄情绪、讲道理不管用的孩子,教你个方法 —— 计时隔离。带孩子到一个你们能互相看到的角落,让他冷静一下。等孩子情绪平复后,再安慰并鼓励他做正确的事。具体的间隔时间,可以遵循孩子几岁就间隔几分钟的原则。
13. 最后,让我们回到书名 —— 温暖的孩子,这其实是作者的一个愿望:通过正向引导,培养出温暖的孩子;当这些温暖的孩子长大,由他们组成的社会就不再有冬天。7转发同时评论快速转发210分享「微信」扫码分享给这本书评了5.0《温暖的孩子》在本书里,安东尼从行为学和心理学角度出发,为我们解读了孩子的心理特征和心理需求。并分析了强迫型环境与孩子性格、人格缺陷之间的关系。安东尼在这本书里呼吁改造我们的家庭、社区和学校人际关系环境,让创造滋养型环境成为大多数社会成员的共识和行为规范,为孩子的健康成长创造条件。本书核心内容:1. “结果选择” 理论,它的含义和要点分别是什么?2. 我们给孩子营造的成长环境,到底存在着什么问题?3. 作者给我们提出的具体建议。减少家庭、学校和更广阔社会环境里的强迫关系,并代之以更多的关怀。这对于培养儿童的学习能力、社交能力,预防青少年行为问题至关重要。安东尼站在人类发展的高度指出,建设有利于儿童健康成长的滋养型社会是大势所趋。今天,我们已经积累了足够多知识和数据来改变世界。第一个重点内容,是讲述了作者在书里提出的 “结果选择” 行为理论,以及它是怎么起作用的;第二个重点,是我们对待孩子的最大问题,那就是强迫;第三个重点,是提出的几个建议:包括如何跟孩子沟通,如何去给孩子树立规矩啊,等等。这些方法,其实归根到底,还是一个:那就是要学会使用结果选择,多引导、理解孩子,而不是强迫孩子。中国有句老话,叫 “己所不欲、勿施于人”。这句话出自《论语・卫灵公》,说的是自己觉得难受的,就不要强加给别人。孔老夫子在 2500 年前就意识到了这个问题。在其他国家,像欧洲、中东、印度等等,也有类似的谚语。可是为什么直到今天,强迫他人的行为还这么普遍呢?这就是我们人类社会的一个可怕的恶性循环:父母,在我们小的时候,总强迫我们,那等到我们当了父母,依然又去强迫孩子,那等到我们的孩子长大之后,继续用强迫去对待身边的每一个人。一代一代,如此反复,就成了我们整个人类社会的通病。如果您认同这位作者的看法,就请我们一起努力,从自己做起,从孩子做起,让不被强迫的温暖的孩子,在我们的身边,越来越多。
转发转发同时评论快速转发评论4分享「微信」扫码分享给这本书评了5.0用爱滋养每一个孩子1、当孩子做得 “不对” 时,成年人总是急于去纠正他们,去告诉他们该怎么做。成年人从自己的视角出发,忽略了儿童的视角。通常情况下,当儿童没能做到被要求的事情时,父母会生气,因为父母认为孩子听懂了大人的话但是却不照着做。2、父母们常常过高地估计了儿童的理解能力和行为能力。“艰难的岁月” 教会父母顺应孩子的需求,这样他们才能与孩子的兴趣和能力保持同步。这样做会降低父母试图急着纠正孩子的行为的概率,防止孩子和妈妈或者爸爸在一起玩耍时丧失兴趣。3、当一个家长关注孩子的兴趣所在,他们彼此的互动才能够得到强化。4、通常,父母和孩子间的互动包括批评、劝诱、恳求以及愤怒。而通过顺应孩子的需求,父母能够强化儿童的行为,比如和父母交谈、进行粗细肌肉活动、与父母合作,以及在具有挑战性的活动中坚持下去。同时,父母的耐心、关注和温暖也被孩子合作的行为所强化 —— 而且也被儿童享受活动过程所展现出的聪明和温暖的方式所强化。想想这样的互动能构建一个互相尊重和关爱的关系。5、当你的孩子长大,用更多的时间去探索外面的世界,如果你期望预防问题的发生以及鼓励孩子良好的行为,你需要孩子告诉你他在学校生活以及朋友交往中的点滴。6、如果你的孩子在 4 岁时就不喜欢同你聊天,你能期待他在 10 岁或者 15 岁时跟你聊生活中发生的事情吗?7、父母变得更温暖,使他们对孩子的强化作用更大,而且减少了他们的批评行为以及缓和了他们居高临下的姿态。8、父母学会了给问题行为设定限度的技巧,他们不再使用打孩子屁股或者其他严苛的惩戒行为。结果显示,即便是具有攻击性且不愿同父母合作的孩子也变得更具爱心,也更愿意合作,同时也降低了父母抑郁的产生。9、比如,一位父亲可能认为女儿没有在学校好好学习。他不能一直唠叨,传递出女儿不是一个好学生的想法,他应该加倍努力,以更正面和积极的态度同女儿交流,这样才更有效。如果这种说法看起来像是说教,我可以保证,我是真希望在我儿子青少年早期时,自己能够采纳这样的建议。10、家长们应该接受这样一种观点,即为人父母不是件容易的事情,他们需要用良好的价值观来引导青少年健康发展并走向成功。11、几乎每一次成人与儿童的互动都会对儿童的行为产生后果。你的关注,你的倾听,你对他们展现出的兴趣,你同他们一起玩耍的时间 —— 所有这些都对他们的发育至关重要。12、你在孩子出生后的头几年将他培养成身心健康的儿童,让他具备社交技能和很强的语言能力。但随后你必须将他送去上学,他的命运不再只掌握在你的手中。13、如果他的学校要求严苛,如果学校放任儿童间相互欺负,或者如果学校老师能力欠缺,这都可能给你的孩子留下一生的伤痕。14、高水平的老师已经学会了强化受欢迎的行为而不是强化扰乱秩序的行为。他们赞扬、关注和奖励合作行为及学习行为,同时他们忽略那些轻微的扰乱行为。高水平教学缺失会导致高等级的矛盾冲突出现。15、人类很容易学会去惩罚彼此。16、同龄人的社会认同强化了异常行为。我们需要在青少年中培养亲社会的同龄关系,以此培养他们的能力以及预防异常行为。如果任由他们自主发展,处在问题边缘的青少年会强化彼此的异常行为倾向。17、家庭和学校需要时刻关注在青少年成长中同龄关系的重要性。虽然同龄人相互影响在青春期尤其重要,但是要确保青少年所交往的朋友支持他们的正面社会发展 —— 理想情况下,当儿童早期学习情感调控和人际交往时,就需要开始做这样的准备。18、通过与他们谈论学校生活和朋友交往,监督孩子的活动。如果你在他们年少时就养成彼此交谈的习惯,他们长大以后也会告诉你他们的生活。这会给你创造出众多机会去表达你对他们良好行为的欣赏和赞同,也会引导他们远离危险活动,做出亲社会的选择。19、如果在青春期以前你没有跟孩子建立良好的沟通,你仍然有可能监督他们并给他们的行为设定限度。20、减少处于青春期的孩子同其他问题青少年交往的机会。如果他们放学后独自在家,确保他们不要把朋友带到家里。随着他们长大,你会更自信地看到他们会跟朋友进行安全的、成效显著的或者充满乐趣的活动。这时,可以给他们更多的自由度。让孩子们遵循惯例在放学后做功课、做家务或者独自进行娱乐活动。确保对他们放学后所做的正面行为表现出兴趣和认同。21、减少或者消除按照学生学习表现进行分级的措施,因为这种以羞辱的方式将学生集中起来的做法会导致问题的产生。22、我使用莱克因的方法制定了一串重要目标,每年我都会对这些目标进行回顾和修订。每周一开始,我会选择一周内我能够具体完成的事件,这样我才能朝着既定的重要目标前进。而且,我每天都给自己做一个任务表单。23、挣扎于焦虑和抑郁中的人会过分关注他们在困境中的感受。他们认为生活的主题是自己没有难受的感觉,因为他们认为只有情感问题得到解决,他们才能继续自己的人生。24、与其自己担忧需要完成的任务,不如让你的任务单替你排忧。25、几个世纪以来,解释人类行为的标准方法是研究他们的欲望、意图和感情 —— 这三种意识被看作是行为的成因,这被称作自主人(autonomous man)原则。这一观点认为,人决定自己的行为,而不是环境决定人的行为。斯金纳将这一观点看作是人类行为科学的最大阻碍。如果继续认为我们行为的成因是受内在的欲望和希望等驱动,那么我们永远不可能去审视环境给我们的行为带来了怎样的影响。只有当人们不再满足于唯心的解释,才会愿意去探究环境对行为的影响。我:26、心理适应能力和三个方面有关:给我们的思想和感情留出空间但是不要去评判它们,也不要与它们纠缠,活在当下,做对我们而言最重要的事情(2009a)。27、后天培养的条件对青少年茁壮成长的重要性。儿童需要具备技能的父母热心、耐心和专注的关怀,也需要老师的教学和强化。在父母和老师的帮助下,他们怀着不同的价值观,用不同的行动去关爱社会,成为对社会有用的一员。28、父母和老师对待儿童时需要将惩罚、批评和贬低的行为降到最小,限制他们参与危险或者事与愿违的行为。最终,他们能够游刃有余地去追逐自己珍视的价值,即便这需要他们表现出坚毅的品质以及需要接受强烈的负面感情。29、贫穷是横亘在创造后天培养条件前的重要阻碍。我希望我已经阐明了有效干预可以改善青少年的生活机会。虽然这些干预对贫穷家庭的儿童有益,但是贫穷使得这些干预计划的效果更难实现。如果我们能够降低贫困和经济不平等,即便我们不能采取干预措施,我们也能为贫穷家庭带来益处。30、贫穷也令人感到耻辱。31、贫穷对儿童尤其有害,它影响儿童发育的大多数方面而且使他们总体上不够健康(McLoyd1998)。穷孩子可能出生时体重过低,这潜在地会导致儿童认知发育在不同条件下受到影响。穷孩子更容易暴露在错误环境中,这会影响他们的神经系统功能以及降低他们的学习成绩。他们在住家附近经常会面临危险和被伤害的情况,老师和其他成年人对他们投以轻蔑的目光,他们的家庭频繁搬家或者改变住处,他们还会面临无家可归的情况。这样的经历使儿童具有过度的戒备心。他们容易产生攻击性,也容易患上抑郁症。32、贫穷对青少年非常有害。贫穷家庭的青少年认知能力和语言能力的发展都不及其他同龄人,而且他们的学业更可能失败。33、贫穷的父母不会给孩子读很多故事或者教他们上学必需的基本知识 —— 比如,颜色、形状和常见物体的名称。造成这些差异的部分原因是贫穷的家庭拥有的玩具和书更少,也因为许多贫穷的父母忙于打两份工而没有更多的时间同孩子互动或者因为单亲家庭的原因。34、你可能认为贫穷造成的一些影响就是因为贫穷的家长缺乏教养,但是一些研究从统计上控制了父母的教育程度,结果发现,即便两个家庭中的父母受教育程度相当,家境更贫穷的孩子更可能出现学业失败的情况。35、贫穷损害儿童的发展,因为它阻碍了有效的父母养育。贫穷成年人的生活经历中更多的是压力,比如失业、被房东驱逐、被迫搬家、与邻居的矛盾以及其他人的敌意和歧视行为。因此,他们经历更多的焦虑和抑郁。更穷的父母也更有可能生病,这不仅因为更糟糕的健康习惯和缺乏卫生保健,而且也因为贫穷是实在的身体应激源。当然,身体出现疾病的父母更不可能去照料他们的孩子,而且更可能越来越穷。不难想象,贫穷的父母缺乏与孩子之间的互动交流,不能给他们正面影响。他们更常表现出愤怒,而且更常批评和惩罚他们的孩子。36、为了明白经济压力如何影响父母养育,试想一下你生活中的两天。在第一天,你刚丢掉了工作。在第二天,你得到了加薪。你会在哪一天腾出一些时间来同你的孩子玩耍?你会在哪一天因脾气急躁而不愿意跟孩子玩耍?37、研究者同样也发现,如果青少年得到了母亲的爱护和培育,贫穷不会增加他们患上心血管疾病的风险。38、总之,我们的社会无情地漠视贫穷对环境造成伤害的态度导致了在糟糕的养育环境中长大的孩子不断增加 —— 这些青少年将在学习中面临挑战,而且更难发展成为对社会有用的人。很可能在他们身上出现的问题会给整个社会带来沉重的负担:犯罪增加、药物滥用、意外怀孕,而且他们的下一代仍将面临同样的困难。降低在贫穷环境中成长的儿童的数量明显有益 —— 不仅只对他们,而且是对所有人。39、强迫是一种令人厌烦的行为,一种试图终止他人令人厌烦的行为的做法,更是驱动人类矛盾的基本过程。我们的世界不乏矛盾和强迫的实例:战争、种族屠杀、骚扰、欺辱、欺骗、儿童虐待、婚姻矛盾、歧视行为,还有一长串可以列举。所有这种残忍行为的根源在强迫互动每时每刻都存在。40、人类已经学会了调整策略来减少他人的刺激行为,我们也学会了对抗他人的攻击性行为以使自己获得即刻解脱。41、除非我们有这样的幸运,即我们周围是一群耐心的人。他们无视我们激怒他人的行为而且大力强化我们的亲社会行为,否则,在我们所处的世界里,人们会互相用刺激他人的行为来免于受到伤害。矛盾丛生的家庭、学校和社区是大熔炉,里面不停涌动的是被威胁、充满敌意以及具有攻击性的儿童。
转发转发同时评论快速转发评论2分享「微信」扫码分享给这本书评了4.0方法,经历及愿景本书总体来说分为三个部分。分别是 —— 方法、经历、愿景。其中方法部分属于本书的精华部分。主要讲为了培养一个温暖的孩子,我们应该怎么做?其中又有三个要点:1. 孩子的行为是结果导向的。当一个孩子有一个行为,那他必定是想通过这个行为去达到一个想要的结果。而我们可以通过强化或者切断这种结果去鼓励或者纠正孩子的行为。2. 强迫是暴力和冲突的起源。人类通过强迫去终止对方令人不愉快的行为来规避自身受到的伤害,但强迫又会滋生其他的伤害。3. 培养孩子的亲社会性。具有亲社会性的孩子更容易对社会正面评价的品格有向心力,并且更能融入社会和群体。这样孩子就不会加入与不合群及对社会有破坏性的群体,以此规避孩子本身的暴力行为受到引导和强化。经历部分主要是作者的独白,也就是作者出于什么原因和经历写了这本书,写这本书得到了什么支持以及他自己觉得他们倡导的理念对儿童,人类乃至整个社会行为的推动作用。愿景,顾名思义,既然有了方法,我们也去实践和履行了。那么我们将得到一个什么样的社会,和一个什么样的孩子。所以这一切都是值得的。
转发转发同时评论快速转发评论赞分享「微信」扫码分享给这本书评了5.0从我们自己开始结束冤冤相报的“强制”营造个“温暖的孩子”作者安东尼・比格兰花了,几乎一辈子 40 年的时间去研究孩子,孩子的行为规律、心理、性格、人格特质,以及这些东西与后天养育环境之间的关系。《温暖的孩子》的思想核心是:减少家庭、学校和更广阔社会环境里的强迫关系,并代之以更多的关怀。这对于培养儿童的学习能力、社交能力,预防青少年行为问题至关重要。安东尼站在人类发展的高度指出,建设有利于儿童健康成长的滋养型社会是大势所趋。这本书让我对 “强迫” 有强烈的认知。对孩子的 “强迫” 有许多种,强硬的、感情绑架的、关系强加的、文化裹挟的…… 这些对孩子都造成了强感受,强体验。结果是:孩子成为了我们最不想让他成为的样子。怎么做呢?停止强迫。像打太极一样,把孩子的问题迎回来,再推出去让孩子自己选择。给孩子 “选择权” 和掌控感让孩子主动去解决本就应该是需要他去面对和解决的问题。可是直到今天,强迫他人的行为,还在我们人类社会里进行着一轮一轮的恶性循环:父母,在我们小的时候,强迫我们,等我们当了父母,依然又去强迫孩子,等到我们的孩子长大之后,继续用强迫去对待身边的每一个人。一代一代,如此反复,就成了我们整个人类社会的通病。是不是让我们一起努力,从自己做起,从孩子做起,让不被强迫的、温暖的孩子在我们的身边,越来越多呢? 本书的重点内容有三个:1、“结果选择” 理论的含义和要点,以及它是怎么起作用的;2、从 “结果选择” 理论角度讲,我们给孩子营造的成长环境,存在的最大问题,就是强迫;3、作者给我们提出的具体建议:如何跟孩子沟通,如何去给孩子树立规矩啊,总之要学会使用结果选择,多引导、理解孩子,而不是强迫孩子。作者分享了华盛顿大学非常著名的护理学专家卡洛琳,用 25 年时间做的一项亲子研究项目和设计的游戏。其中有一个亲子游戏是让孩子把棋子放在棋盘上。结果有些家长就是搞不定,卡洛琳说:如果孩子没有按要求把棋子放在棋盘上,比如说放在了自己的耳朵上,你千万别说:“别放那儿,放这儿!” 这一类的话,孩子很快就会对你这个所谓游戏啊,失去兴趣,你们俩绝对玩不下去了。应该怎么做呢,首先看看他对哪颗棋子儿感兴趣,然后呢去教他这颗棋子儿的名字。假如孩子能正确说出来,就再递给他另一枚棋子儿,柔声细语地继续引导他。每当孩子做对的时候,一定要及时表扬。通过耐心的引导,让孩子充分享受被父母关注的感觉,这个温暖的感觉增加孩子跟你愉快合作的概率。中国也有一句老话 “己所不欲、勿施于人”,早在在 2500 年前孔老夫子就意识到了。在欧洲、中东、印度等其他国家,也有类似的谚语。
1转发同时评论快速转发评论赞分享「微信」扫码分享