评分及书评

4.2
32个评分
  • 用户头像
    给这本书评了
    5.0

    1. 权力可以产生真正的知识,而知识的存在并不因其权力动因而丧失其真理性。知识像是一张地图,但画地图的人(权力)会故意放大某些地方(比如金矿的位置),缩小另一些地方(比如危险区域)。你以为按图索骥就能成功,其实路线早被设计好了。就像短视频平台的热搜榜,你以为那些话题是真的全民热议,其实是平台算法(权力)根据流量规则(知识)筛选出来的。你以为自己在自由选择,实际早被投喂了一套该关心什么的标准。 2. 规训社会的隐喻,现代社会已沦为楚门的世界,规训手段从人员管控泛化至学校、工厂等日常领域,塑造着全社会的等级化控制网络。社会像一家巨型工厂,学校是流水线第一站,给你打上合格品或瑕疵品的钢印;公司是质检车间,用 KPI 和考勤机把你修剪成标准零件。你以为自己是自由人,其实是流水线上的一个标准化产品。

      转发
      评论
      用户头像
      给这本书评了
      4.0
      初识福柯

      有次在 Page One 书店看到一本介绍福柯的书,忘记书名了,大概是介绍如何打开福柯的作品。我当时在想福柯的书应该是有门廊的吧。开始看这本书之前,我大概知道一些福柯著名的思想,比如他提出的敞景视监狱,被凝望的客体。但是从这本书里知道了他更多的身份,文学家,政治家,哲学家,考古学家等等。不得不佩服,一个人如何成为这样的全才?

        1
        评论
        用户头像
        给这本书评了
        4.0
        考古学 系谱学

        福柯最受关注也最重要的思想便是考古学和系谱学:考古学决定了福柯关注什么问题,系谱学决定了福柯如何解释这个问题。考古学基于这样一种思想:任何一种思维背后都存在一种潜在的规则,它限制了我们思考的范围,而我们的任务便是揭示这种规则。咋一看这和康德的观点不尽相同,康得认为使经验(对应思维)成为可能需要一些条件(对应潜在的规则),这些条件是先验的,比如我们体验的对象必须存在一定的时间和空间,必须遵守因果律,否则就无法被人所认识所思考。但是康德寻找的是普遍性的先验条件,而福柯认为这些条件(潜在规则)在不同的时间,知识领域是不一样的。知识考古学家不追问各种哲学著作本身内容的含义,而是把这些著作当作一个个考古学的事实线索,并且关注什么样的系统结构促使了这个著作的产生。福柯提出系谱学去解释考古学提出的问题,并基于这样一种思想:思维的变化并非思维的产物,历史无法仅仅依靠过去的历史而自我发展,也不存在一个既定的目标,各种小的动因各种为战,独立运作。以上,我们得出这样的结论,研究历史不是为了理解过去本身,而是基于对各种小的动因的研究去理解和评价现在,尤其要揭穿那些不合理的权威之论。与之相对应的便是系谱学在观念史的应用,一般的观念史关注思想的提出和传递,把历史说成故事,要求体现出意识的连续性和目标的指向性(胜利者书写历史,将胜利看作是历史的必然)。而考古学恰恰打破了观念的连续性,转而研究观念形成的条件,这就不免要关注其他一系列主流叙事之外的条件(偶然的),从而打破了由叙事产生的连续性和目标性的幻觉。我个人还非常喜欢福柯基于对现代权力作出的阐释:"现代社会不存在单个的权力中心,权力分散在社会各处,形成大量的微观中心。这种分散权力演化背后不存在任何目的论(没有统治阶级)。现代权力是众多的,无组织的动因产生的偶然结果。"" 福柯所呈现现代权力图景挑战了大多数革命运动,尤其是马克思主义运动的前提。这些运动通常把特定的群体和机构(如资产阶级、中央银行、军事高级指挥部、官方新闻媒体)作为控制的源头,声称对它们的破坏或改造能够带来解放。在前现代时代,权力被高度集中在宫廷和几个相关的机构手中,这样的革命运动能够取得胜利。那些马克思主义者就像是为一场逝去的战争制定作战计划的军事战略家;他们以法国大革命为榜样,试图在一个国王已经不存在的世界里砍掉国王的头。即使革命者占领了政府办公室、军事基地、官方报纸媒体,还是有不计其数的其他权力中心会抵制革命。"最后,再引用书中的一段话做总结:" 套用一下保罗・利科的名言。他所有前期的作品,正如他所宣称的那样,都与真理有关,然而与传统哲学家无条件热爱真理形成鲜明对比,福柯让真理接受检验。他的考古学显示,真理通常是如何相对于偶然历史背景而言的,而它本该超越特定的历史背景;他的系谱学显示,真理是如何与权力和统治纠结在一起的,而它本该让我们免受权力和统治的影响。如今,他找到了全面接纳真理的途径,不是把真理作为一套理论知识,而是作为一种生活方式:不是认识论的真理,而是伦理学的真理。"

          1
          评论
          用户头像
          给这本书评了
          4.0

          米歇尔・福柯,给我的感觉是一个非常另类的哲学家。同时他也不仅仅是一个哲学家。他自称是一个尼采主义者,但他的各种研究和著作都表现出他拒绝被限定在任何一个标签之内。尼采宣布上帝死了,而在福柯看来,不仅是上帝,连人也死了。人类的存在不论作为整体或者个人,都都像沙滩上的笑脸一样终究会被抹去。他研究疾病、疯狂、难民,医院,监狱、性学,参与各种社会活动,最后因艾滋病去世。福柯在一定意义上来说是尼采的继承者,萨特的反面,当然这种标签非常不准确,只是一个模糊的坐标。

            转发
            评论
            用户头像
            给这本书评了
            4.0
            十分迷人

            福柯绝对是绕不过去的一环,福柯主要思想和各个著作都有提及,借此为先导,开启阅读福柯之旅。

              转发
              评论
              用户头像
              给这本书评了
              5.0

              本书作者加里・古廷告诉我们,关于福柯,除了一些简单的生平事实外,可以讲出不同版本的故事。为什么会没有一个统一的真理版本?这是福柯自己掩饰的结果吗?又是,又不全然如此。不仅仅关于福柯可以讲出不同的故事,而且关于其他人和事也可以讲出不同的故事。只是现在人们已经正视一个故事的众多不同版本,而不是简单地把不同版本拼成一个版本,或者从中筛选出一个版本当做真故事。造成这种结果,正是福柯所乐见的,也是福柯参与促成的。

                转发
                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