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给这本书评了4.0一个终将到来的节日
把每一天当做最后一天来过。
未知生,焉知死?
死亡作为文学的永恒主题,和爱情并列,并没有得到相应的关注,甚至会让人们唯恐避之不及,以至于相关的都不被提及。当然我们可以假装看不见房间里的这只大象,但随着它的长大,最终会成为瓷器店里横冲直撞的公牛,避无可避。
除了刻意的回避,有些思想会认为死亡和我们的关系不大,但不可否认的是作为生命的重要组成部分,我们需要足够严肃认真的思考。通过本书了解历史上关于死亡的不同思想,既可以帮助你在历史中寻找到更多的可能性,又可以感受到自己并不孤独,更会在漫长的历史长河中找到自己的归宿。
生命一旦开始就注定了死亡的到来不可避免。既然如此,我们就不必投入太多的感情,附着太多没有价值的东西,应该以一种相对客观的态度来去认识和思考。更重要的是这样做不仅不会加深对生命的无力感,还可以获得更多的主动和自由,增强自身的掌控感以应对不确定的未来。死得其所,可以重如泰山,让平凡的生命绽放出不平凡的光彩。
怕死,是每一个人都难以逃避的底层情绪。不怕死的除了无知者无畏,可能就只剩下死人。但一味担惊受怕,活的像个爬虫一样,并不是真的活着,也不拥有属于自己的人生,也辜负了上天的眷顾。怕死,才说明我们活着,更会活得更好,更加多姿多彩。
对于死亡的敬畏,可以让我们不至于走向极端,对生命有足够的重视,也为生活赋予更多的价值。庄子面对死亡鼓乐而歌让人欣赏,史铁生把死当做一个必然会降临的节日让人钦佩。向死而生,把人生当做是一场游戏,享受这场冒险带来的乐趣,也对得起在人世间走一遭。1转发同时评论快速转发211分享「微信」扫码分享给这本书评了4.0《怕死》…我们都是"怕死"的人的后代《怕死》… 多子多福、扬名立万、著书立说… 原来都是因为"怕死",害怕死了以后就真的不留痕迹的消失了…… 人类进化出自我意识,和时间观念,可以从过去、现在和将来三个维度自省。这两种能力让我们一方面意识到自己的存在,也知道有一天我们终将死去,即便我们能够躲避种种意外或者疾病,最终也会因为自然衰老而死去。这就让人类处在一个尴尬的境地,一方面,我们也有本能的求生欲,另一方面,我们又聪明地意识到,这种求生的努力最后总会失败。死亡焦虑是我们这种高等生物的独家专享…… 正因为明白死亡不可避免,我们不得不发明出文化世界观和自尊这两种心理防御机制,来管理自己对死亡的恐惧……"死亡将至” 的法官重罚了妓女,"怕死"驱使法官维护价值观与自尊。这看起来有点儿"人之将死其言更恶"?其实无所谓人之将死其言更善或恶,只是其言更符合其价值观。中国人信生死轮回,当然临终会"其言亦善"…… 再回来看中囯人的智慧:"多子多福"是基因上不死,"扬名立万"与"著书立说"都是模因上不死。"生死轮回"则更为精妙,远去的今生不知经年还要尘世再生,再生的果便是今世的因,因在则意义在。我们都是"怕死"的人的后代,怕死是一切行为的原因,怕死才是赋予人生意义的动力……(石木翻书每天翻本书)
转发转发同时评论快速转发评论7分享「微信」扫码分享给这本书评了5.0《怕死:一切行为的原始驱动力》在本书里,三位心理学家认为,人类行为有两个基本的倾向:第一,人会拼命地维护自尊,第二,人会强烈维护自己所在的这个群体的优越性。本书作者综合了人类学、考古学和精神分析等领域关于死亡的研究以后,终于发现,人类对死亡的恐惧,发展出了一套独特的心理机制,用自尊和文化世界观来管理对于死亡的恐惧,而这两种心理机制又会反过来对我们的行为产生影响。本书核心内容:1. 怕死是人类的本能,人类发展出了管理死亡恐惧的两种心理机制,分别是自尊和文化世界观。2. 作者运用科学实验证明了这两种心理机制,也就是自尊与文化世界观会对人类行为产生影响。3. 在作者看来,恐怖主义对人类社会的影响,就像是把他们的实验用到了现实社会中,也更进一步证明了他们的观点。人类对死亡的恐惧,是其行动的根本驱动力。因为怕死,人类发展出了一套独特的心理机制,用自尊和文化世界观来管理对于死亡的恐惧,而这两种心理机制又会反过来对我们的行为产生影响。首先,人会怕死,不仅是因为我们要求生,更是因为我们明白死亡不可避免。于是,我们不得不用文化世界观和自尊这两种心理机制,来管理自己对死亡的恐惧。这两种心理机制会影响我们的行为。作者用 “死亡将至” 这个实验证明了,提醒实验对象怕死,会让他们更激烈地维护文化价值观,或者更依赖提升自尊的行为,所以怕死驱动着我们的行为。在这个意义上看 9・11 事件,它就像一个现实中的 “死亡将至” 实验场,反映了人类的行为,和人类的社会,是怎么被恐惧改变的。人类用文化和自尊来规避对死亡的恐惧。对于古代的中国人来说,多子多福的宗族思想,可能就是老祖宗留给我们应对死亡恐惧的文化安慰剂。但是随着社会的变迁,传统文化对人们的影响逐渐淡化,更多的年轻人将生活焦点重新聚焦在个体生命的发展之上,多子多福可能在大多数中国人的家庭中难以实现了。如果不再有一个强有力的文化体系像原来一样帮助我们克服恐惧,当下的中国人应该如何面对死亡呢?中国文化一般来说是避讳直接谈论死亡的,但是今天,越来越多的谈话类节目拿死亡作主题,甚至有人创办 “死亡体验馆” 来引导人思考死亡问题。当原有文化体系在社会变迁过程中开始松动,我们反而看到越来越多的人开始讨论原本忌讳的死亡议题了。这正说明,我们需要更新自己的文化世界观,来应对死亡恐惧。
转发转发同时评论快速转发评论3分享「微信」扫码分享