评分及书评

4.7
132个评分
  • 用户头像
    给这本书评了
    3.0
    视角不同,笔调也不同

    何伟三部曲成名多年,10 年前的作品现在再看还是很多感慨,首先西方的写作角度和我国作家最大不同是从细节和细微处着手,从北京怀柔乡村一个家庭,温州丽水小工厂打工者众人的细节白描,反映出大时代的中国巨变,现在的三岔村已经巨变为有名的” 虹鳟鱼” 京郊度假旅游旺地。本书作者的问题也还是白人的通病,高高在上的自我优越感,虽然已经一再克制,但字里行间还是在挑毛病,讽刺的是他嘲讽他的前辈斯诺受骗,他也不甘中国的进步,可谁也阻挡不了历史的必然,他最近还是来成都教书,亲眼见证了中国发展的 30 年,不知如何感想,他代表了大多数欧洲来中国的所谓 “中国通”,来中国如城里人看乡下人,指手画脚,30 年后沦为打工者,把他老乡斯诺的《红星照耀中国》对照来看,斯诺当年去陕北,那里是真落后,但斯诺笔下写的红小鬼,朝气蓬勃,中共领导人开朗,阳光,充满希望。而何伟对中国的描写是愚昧,落后,麻木的,脏乱不堪的。但应该感谢他的描述,让我们能回忆起来时路,为我国的进步骄傲。

      1
      1
      用户头像
      给这本书评了
      4.0
      大时代,小人物

      2021 年第 19 本书《寻路中国》读完。 本书的作者彼得・海斯勒,中文名何伟,曾任《纽约客》驻北京记者,以及《国家地理》杂志等媒体的撰稿人。他成长于美国密苏里州的哥伦比亚市,在普林斯顿主修英文和写作,并取得牛津大学英语文学硕士学位。海斯勒曾自助旅游欧洲三十国,毕业后从布拉格出发,由水陆两路横越俄国、中国到泰国,跑完半个地球,也由此开启了他的旅游文学写作之路。 本书是海斯勒中国纪实三部曲的最后一部。全书共分为城墙,村庄和工厂三篇,城墙篇偏游记,描述作者驾车从东海之滨沿着长城一路向西,横跨中国北方的万里行程;村庄篇集中讲述了一个因中国汽车业的高速发展而发生巨变的乡村,在这里,作者特写了一个农民家庭由农而商的变化经历;工厂篇则是中国东南部一个工业小镇的城市生活场景。我个人更喜欢后两篇的内容。 作者描写的内容发生在 2001 年到 2009 年间,也是中国日新月异的 10 年。没有宏大叙事,也没有精英人物,作者记述的是那段岁月里一些普通人的故事。他们的日常,他们的努力,他们的生存,他们的理想。时代车轮滚滚,个体酸甜苦辣,作者用细致入微地描述带我们一览或熟悉或陌生的岁月与寻常。 本书整体打 9 分,推荐给对游记,社会学感兴趣的朋友。

        转发
        评论
        用户头像
        给这本书评了
        4.0
        一个外国人在中国的自驾之旅(4.5)

        彼得・海斯勒(中文名何伟)的书最早看过他的《江城》,当时被那本书所吸引,以为只是作者独特的外国人的视角,可以把书写得新奇而妙趣横生。在读《寻路中国》时,无意中得知何伟曾就读于普林斯顿大学和牛津大学文学写作专业,受过非虚构文学写作的专业训练,才知道并不是任何一个人都可以写出这样出色的作品的。    该书从三个具有代表性的角度记录了何伟在中国改革开放三十年间见到的发展变化。第一部分是何伟开着租来的汽车,沿着中国地图上标识着古长城的路线,从三海关出发向西一直到嘉峪关的见闻,沿途那些正在消失的古城墙在他的笔下再一次被人们看见。第二部分是他在北京怀柔县一个叫三岔村的小村庄租住的见闻以及他与村民之间的互动。一个偏僻的小山村在发展中的得与失,作者用他的眼睛看,用他的笔记录,给我们留下了一个难得的样本,成为一段有着丰富细节的历史。第三部分是作者被中国南方的蓬勃发展所吸引,随着打工者的脚步来到浙江丽水这个正在改革开放中寻求发展的小城市,见证制造业在中国快速崛起的过程。那些原始和莽撞,那些热情和倦怠,那些探路者和失败者,无不令读者感叹。          作为顶级杂志《纽约客》驻中国的记者,何伟的中国三部曲《江城》《寻路中国》《甲骨文》都值得一看。跟随他的脚步来一次深入历史的穿越时光之旅,是一种美妙的享受。

          转发
          评论
          用户头像
          给这本书评了
          4.0

          挺有意思,是以一个老外的视角,观察中国农村、乡镇、小城市的缓慢巨变。我们置身其中并不觉得,回过来看看确实。他当时看我们的眼光,和十几年后我们中国人自己看我们过去的眼光,相差并不太多。

            转发
            评论
            用户头像
            给这本书评了
            5.0
            《寻路中国》读后

            1,作者做调查的方法我很感兴趣。查找资料我努努力可以做到,但身为一个外国人,异国他乡与各种各样不同阶层的人结识,融入他们的生活,同时又保有深刻洞察,这是如何做到的?2,看到工厂表演团那一部分的时候,感觉对红星艺术团来讲这就是个动物世界,莫名的伤感。3,讽刺的部分集结起来就是《二十年目睹之怪现状》二十一世纪版。4,对社会学产生了越来越浓厚的兴趣。当生活轨迹被工作牢牢吸附,当注意力被推荐算法诱导,当对他人的关注隔着屏幕隔着滤镜,当世界被压缩成混杂着 N 手不实信息的短视频,我们离真实的世界就太过遥远了。这本书会让人有一种走出去的欲望,去发现所见事物的来历,跟所遇见的人交谈,在广阔真实的世界里经历自我。

              转发
              评论
              用户头像
              给这本书评了
              5.0
              旧书重读

              2009 我大一的时候,何伟这本《寻路中国》还是当时书店的畅销书,摆在最显眼的位置。如果你看过里面的内容,会对这一事实感到震惊,同时也会对近 10 年来官方对书籍的管控持续收紧的程度震惊。说到内容 1. 对于在青春期经历中国这个世纪前十年的人来说,如果在现在回头看,真的会庆幸自己见证了历史和奇迹。2. 其中最关键的还是中国人民的勤劳,智慧,忍耐,以及对好的生活的持续的向往。另外再加上几个非常聪明的领导人的加持。3. 过程中出现的环保,不平等,粗放,贪腐等问题在书中描述挺多。不过我倒是觉得没啥影响,只是觉得最近几年这种以经济发展为中心的趋势被人为中断了。真是可惜!

                转发
                评论
                用户头像
                给这本书评了
                5.0

                陕西博物馆的展品很丰富,而且有著名的碑林。可惜我不懂书法,但也着实跑了一圈,把认得名字的古今书法家的字和诗读上几块,略胜于看热闹。在西安,特别体会得到中国往昔的强大繁荣。知识分子比较爱国,就因为他们知道这个国有过那么值得自豪的过去。如果从来没有过未央宫、大明宫,只有如今浐河泥沙上的茅棚,谁要爱这个国才怪呢。

                  转发
                  评论
                  用户头像
                  给这本书评了
                  5.0

                  笔者凭供职《纽约客》《国家地理》的文字功底,以独特的视野,深刻的视角,栩栩如生的人物,加上难得的流畅的翻译,把渐行渐远的中国二十一世纪头十年,真实、精彩、生动地记录着。书中很多人,都像经典美剧中的经典角色,过目不忘。如果再配有照片,该多好!

                    转发
                    评论
                    用户头像
                    给这本书评了
                    5.0

                    虽然书中难掩作者作为美国人看中国乡村的优越感,但并不妨碍他阐述了很多让人深思的观点。作者比大多数中国人更了解中国,这是让人可悲的。 作者身为局外人的角度也确实能看到很多平时看不到的东西。当然由于滞后性,很多情况早就已经改善了。

                      转发
                      评论
                      用户头像
                      给这本书评了
                      5.0
                      中国加速发展的缩影

                      在一个外国人眼中,中国是如何如何快速的变化和发展的。所谓当局者迷,只有我们站在外部视角来看自己的时候,我们会多了很多不同的观察视角。

                        转发
                        评论
                        用户头像
                        给这本书评了
                        5.0
                        有趣的视角

                        从南方周末到非虚构类书籍从非虚构书籍到何伟从《江城》到《寻路中国》本书分为三个部分:长城、村庄、工厂 1. 主要延长城的沿线回顾了长城的历史到明代、汉代 2. 北京城边的一个农家乐发生的事情 3. 改革开放后中国沿海的经济发展本书很有意思的是作者以一个外人的眼光融入到具体的生活中作者细腻的触角却感受到了我们感受不到的高度不识庐山真面目,只缘身在此山中生活中不缺少美,只是缺少发现的眼光以一个老外的视角看到了我们真实的自己

                          转发
                          评论
                          用户头像
                          给这本书评了
                          5.0

                          借外国作家的眼睛,跟随他的文字回看 21 世纪初这 10 年的中国,别有一番风味。这是中国经济高速发展的十年,读起来犹如昨天发生的那样。曾经在一年前看过作者的《江城》,非常棒。这本书是在安神晚课课程中老师提到才知道是何伟写的,果断加入书架,断断续续,花了半年时间才把这本书看完。这种纪实文学很有价值。

                            1
                            1
                            用户头像
                            给这本书评了
                            4.0
                            外国人

                            日记写的不错

                              转发
                              评论
                              用户头像
                              给这本书评了
                              5.0

                              中国外出务工的流动人口总数从 2001 年的八千九百六十一万增加到了 2006 年的一亿三千二百一十二万。目前,多数专家认为这一数据已经超过了一亿四千万。不过,这也只能算是粗略的估计而已,因为要跟踪调查流动人员极度不易,甚至于还难以对流动人员作出准确的定义。

                                转发
                                评论
                                用户头像
                                给这本书评了
                                4.0
                                值得一看

                                不用很仔细看完,是本睡前看的快书

                                  转发
                                  评论
                                  用户头像
                                  给这本书评了
                                  5.0

                                  一读起来就难以放下。是另一种 “童言无忌”,有笑点,也藏有一点点狡黠。让我们意识到自己熟视无睹的环境里,应该去关注些什么……

                                    转发
                                    评论
                                    用户头像
                                    给这本书评了
                                    4.0
                                    用陌生的视角重新看待熟悉的事物

                                    我们对很多习俗和文化或者视而不见,或者认为理所当然,这次一个在华夏大陆生活的外国人用别样的视角、敏感的观察、犀利的语言带着我们重新看待熟悉的人和事,在陌生与熟悉之间徘徊,在现实与魔幻之间切换。读着读着,有时啼笑皆非,有时扼腕叹息,有时坐立不安。虽然反思的成分多过得意,但我们这个大家庭毕竟在一个万物肆意生长的时代,需要大步流星的奔跑,甚至是盲目的奔跑。

                                      转发
                                      评论
                                      用户头像
                                      给这本书评了
                                      5.0
                                      今日中國的變化與發展,不知道城市還有沒有這樣的情境了?

                                      多年前看到這本書,今天再度翻閱電子版還是覺得有趣且真實!例如這一個當年讓我笑到心坎裡的一段:“这本地图册由 “中国地图出版社” 出版。整个地图册把中国划分成一百五十八个小方格,其中包括了一张台湾的公路图 —— 因为政治的原因,大陆出版的任何地图都会把它包括进去,尽管不会有 “中国地图” 的用户开车去台北。” 今日中國的變化與發展,不知道樸實的其他線城市還有沒有書上說到的情境了呢?也許有天我也想開著車子走走看看了啊!

                                        转发
                                        评论
                                        用户头像
                                        给这本书评了
                                        4.0
                                        美国人写普通中国人

                                        何伟的中国三部曲最后一部相比于第一部江城视野更大多想更丰富时代背景更近何伟的作品保持了一贯的聚焦于普通人聚焦于边缘地区一个奇特的感觉是作为一个中国人自己祖国普通人的生活要靠一个美国人的作品去了解,这其实也给自我一种反思我们是不是离附近太远了?寻路中国少了江城中大段对政治的描写,让这本书读起来流畅多了书中或多或少有一些美国人视角的描写,给我们的感觉是傲慢和优越感毕竟这是写给外国人读的书,视角和文化背景导致的表象的差异化必须着墨多一些才能让外国读者读的爽总之这本书还是推荐中国缺优秀的纪实作家和作品读一读何伟的也不错

                                          转发
                                          评论
                                          用户头像
                                          给这本书评了
                                          4.0
                                          平常的文字,却有深刻的洞察

                                          读完以后,才知道作者还是江城的作者。很多的观察和理解比生活在当地的人还要深刻,这可能和他本身的记者敏锐度有关。书中反映当时社会出很多问题,庆幸的是现在已改善很多。

                                            转发
                                            评论
                                          • 加载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