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给这本书评了5.0语言天生的,但离不开群体
任何人都有语言,但其他动物没有。这是人类在进化过程中获得的特有能力,也是人类为什么强大的根源所在。因为语言更便于交流。从这个角度来说,人与其他动物的区别就在于有没有语言。为什么人类至今有 5000 多种语言,因为声音和意义是后天人为加上去的,你这个群体用什么声音代表什么意思是每个群体约定俗成的。过去人类分散在地球的各个地方,世世代代互不来往,所以语言各有各的。语言不是大脑思维的唯一工具,只是最主要的工具而已。人类在没有进化出语言功能之前,也是需要思维的。如同现在的其他动物一样,他们没有语言功能,但是也有很强大的思维功能。所以,人类不仅仅使用语言作为思维工具。
转发转发同时评论快速转发评论15分享「微信」扫码分享给这本书评了4.0《语言本能》作者:史蒂芬・平克关键词:心语、遗传、心理表征 1、这本书主要讲了人类语言并非文化的产物,是我们大脑中的独特构建,书里结合了乔姆斯基的研究,告诉我们所有人类都存在一种通用的语言:心语。因此,人类并不依靠某种方言思考,而是依靠内容更加丰富、口头语更加简单的 “心语” 作为思维语言。2、比如作者在书中告诉我们人类的不同语言存在着很多不同点和相同点,造成这些差异的原因在于人类学习能力的遗传、语言的革新和人群的迁移。经过长期的遗传、变异和隔离最终发展出全世界 5000 多种不同的语言。3、这本书里引用了大量英语的语法作为案例,普通读者看起来会比较困难,但是如果只看其中讲语言学发展史部分的还是听不错的。语言是人类特有的表达方式,探寻语言的奥秘可以让我们能够更清晰的理解人类的本性,对语言学感兴趣的小伙伴值得一读。金句:教育是令人羡慕的东西,但要时刻记住:凡事值得知道的,没有一个是能够被教会的。—— 王尔德建议分类【学习力】阅读难度:4/10 推荐指数:7/10
转发转发同时评论快速转发评论10分享「微信」扫码分享给这本书评了5.0写作的超级著作《语言本能》到底什么是写作?
☞☞写作,是将网状的思维,通过树状的结构,以线性的文字,呈现出来的过程。
★全世界,第一个,从认知心理学的纬度,透彻分析 “写作” 这种抽象的心理认识的机制和机理。
★史蒂芬・平克,1954 年 9 月 18 日出生于加拿大,著名的认知心理学家和科普作家,TED 演讲人、世界超级语言学家。
★代表作有《语言本能》《思想本质》《心智探奇》《白板》《心灵如何运作》等,赢得了无数奖项;已译中文的有 ————
《语言本能:人类语言进化的奥秘 》、
《思想本质:语言是洞察人类天性之窗 》、《心智探奇:人类心智的起源与进化 》、
《白板:科学和常识所揭示的人性奥秘 》。
★生平。1954 年 9 月 18 日出生于加拿大蒙特利尔;
1976 年取得麦吉尔大学心理学学士学位;
1979 年取得哈佛大学实验心理学博士学位;
1982~2003 年,在麻省理工学院脑与认知科学系任教,并专心研究儿童的语言学习模式,并最终成为麻省理工学院认知神经学中心的掌门人;
2003 年,被聘为哈佛大学心理学教授;
2008~2013 年,被授予哈佛学院荣誉教授头衔。
★1994 年,《语言本能》出版,成为轰动一时的畅销书,并入选《美国科学家》评出的 20 世纪 100 本最佳科学书籍。1转发同时评论快速转发16分享「微信」扫码分享给这本书评了5.0《语言的本能:人类语言进化的奥秘》《语言本能:人类语言进化的奥秘》成书于 1994 年,是一本面向大众的语言学科普著作。书中平克提出人类的语言并不是文化的产物,而是一种本能,就好像蜘蛛天生就知道如何结网一样。从语言是人类生物本能的角度,平克在书中广泛讨论了几乎所有跟语言相关的问题或迷思,如:语言是否决定一个民族文化的高低,我们是否需要语言才能思考,儿童是如何自发学会语言的…… 针对各个问题,平克以幽默甚至聊天一般的语气举出许多生动的实例,论述上更是保持了清晰和强有力的逻辑性。《语言本能》在 1999 年被《科学美国人》杂志评选为影响 20 世纪的 100 本书之一。本书核心内容:1. 为什么说语言是人类的本能;2. 语言是否决定了人类的思维;3. 儿童是如何学会语言的。平克在书中以丰富的语言学案例和进化心理学研究为基础,证明了人类语言能力的先天基础和儿童在语言学习上的惊人天赋,也为我们揭示了思维和语言之间的关系。第一,为什么说语言能力是人类的本能?作者一共给出了三个证据:语言的普遍性和复杂性证明了即使后天环境差异巨大,人们的语言能力也没有本质不同;夏威夷种植园和尼加拉瓜聋哑学校的例子则表明,儿童完全可以自发创造出复杂、规范的语言;特殊性语言障碍和布洛卡氏失语症两种疾病揭示了语言能力的生理基础。第二,本书反驳了语言决定思维的观点,因为人类思维可以有语言和非语言等多种形式。作者进一步提出了思维语言 “心语” 的假设,并解释了英语为什么不适合作为心语。第三,儿童语言学习的大致过程,声音环境、母亲式语型和父母反馈对于学习过程的影响。作者在这里证实了语言关键期的存在,并认为大脑代谢水平和神经元数量的降低,导致了成年人在外语学习上的困难。
转发转发同时评论快速转发评论5分享「微信」扫码分享给这本书评了5.0神奇的语言是如何产生的呢?📚管中窥豹读书计划(第 236 本)📚📚《语言本能》📚📕 神奇的语言是如何产生的呢?大多数受过教育的人都认为,语言是人类最重要的一项文化创造。达尔文认为语言是 “掌握一项技艺的本能倾向”,威廉・詹姆斯则认为语言和思想都是人的本能。乔姆斯基的 “普遍语法” 理论,是 20 世纪关于语言本能的最著名论断。📕 你我所属的这个物种具有一项超凡的能力:我们可以精确地描绘出彼此大脑中的想法与事实。这里所指的并非心灵感应、意念控制或其他令人好奇的边缘科学。即便是根据特异功能支持者的描述,这些所谓的奇能异技与我们每个人都拥有的这项能力比起来,也不过是小巫见大巫。这种能力就是语言。📕 语言是人类大脑组织中的一个独特构件。一个人在儿童时期就能掌握语言这门复杂精专的技能,不用刻意学习,也无须正规教导。人们可以自如地运用语言,而不必了解其背后的逻辑和原理,而且每个人的水平都大致相当,没有质的区别,这显然有别于其他一些常见的信息处理或智能操作的能力。📕 人们很容易高估语言的能力,以为语言决定着我们的思维。实际上,语言不是思维的唯一方式。心智计算理论是认知科学的基础,无论是英语还是其他任何自然语言,都不能用作心智计算的介质。心语,才是思维的语言。📕 我们用自己的本族语所划的线切分自然。我们从现象世界中分离出范畴和种类,并不是因为它们客观地呈现于每一个观察者面前。相反,呈现在我们面前的世界是千差万别的印象流,它们是通过我们的大脑组织起来的 —— 很大程度上是用我们大脑中的语言体系组织起来的。我们将自然进行切分,用各种概念将它组织起来,并赋予这些概念不同的意义。
转发转发同时评论快速转发评论4分享「微信」扫码分享给这本书评了4.0爱斯基摩人真的有100种描述雪花的词汇吗?推荐指数:★★★★(建议对这个领域感兴趣的朋友,优先阅读这本书)
适合这些朋友阅读:
- 对人类语言演化感兴趣的朋友;
- 对人类心智的进化感兴趣的朋友。
著名语言学家、心理学家、认知科学化史蒂芬・平克的大作,揭示人类语言进化的奥秘。
这本书中最核心的观点,是认为人类的语言能力是与生俱来的,作者说「语言是人类大脑组织中的一个特殊构件」。虽然我们还没有发现人体专管语言的器官,也没有在 DNA 中找到语言基因,但是大量人类学的发现表明,语言是我们天然的能力。
这也就是为什么书名中会说语言是本能了。
书中提到了一个「爱斯基摩词语大骗局」,有一则流传很广的谣言,说爱斯基摩人的语言中,有上百种关于雪的词语,可是实际研究发现,爱斯基摩人形容雪的词语,只来自于四个基本词语,统计下来,爱斯基摩人关于雪的词汇,并不比英语更多。
这种骗局,其实来自于无数人对于语言的想象,也就是语言决定思想,甚至决定文化,所以文化有高下,正是因为语言有高下,如果爱斯基摩人对于雪的理解更深,一定是因为他们的语言中有一百个形容雪的词语,而我们的语言中有更多别的词语,所以我们比爱斯基摩人更有文化。
而在《语言本能》中,作者在努力打破这种把语言和特权放在一起的想法,正因为语言是人类与生俱来的本能,所以很多人类对于语言的偏见,比如哪种语言更高贵,哪类人更有语言天赋,其实也都只是妄想。转发转发同时评论快速转发评论3分享「微信」扫码分享给这本书评了4.0《语言本能》第一次读平克的书,第一直觉是这不是大学语言学的教材嘛,本书的前半部分介绍了乔姆斯基的普遍语法,包括了构词法、语法规则、语音、句法等等,最为一个英专生,真的是太熟悉了哈哈哈哈。后面一部分分析语言器官和语法基因,从人类起源来探索语言的起源。这一部分感觉收获颇多。平克汇集了语言学、心理学、生物学、人类学、遗传学等等学科的研究成果,向我们论证:语言是自然选择的结果。1. 近 35 年的人工智能研究所收获的主要经验是:困难的工作非常简单,而简单的工作却无比困难。2. 我们之所以到了 60 岁还拥有双手,不是因为它们一出生时就已经固定在那儿,而是因为这双手对 60 岁的老人和刚出生的婴儿同样有用。3. 生活在我们周围的各种生物并不是我们的祖先,而是我们的远房亲戚。它们只是一棵大树上的细枝末节,而这棵大树的树杈和躯干都已不复存在。因此,所谓的 “与人类最为接近的物种” 没有什么实质性的意义。我们与哪个物种的关系最为接近,完全取决于一个偶然的因素,即物种的灭绝情况。4. 大脑所拥有的能力完全取决于各自的神经回路,这种神经回路不会因为另一个大陆上某个物种的生存或灭绝而发生改变。5. 基因上的微小变化都会对生物体的最终成型带来巨大影响。1% 的差异其实不小,就 DNA 的信息含量而言,它相当于 10 兆字节的信息。(10mb 的信息,不知道这样理解对不对)
转发转发同时评论快速转发评论1分享「微信」扫码分享给这本书评了5.0沃尔夫假说”(Sapir-Whorf hypothesis)。该假说的主要观点是 “语言决定论”,即人们的思想由语言提供的各种范畴所决定。不过,该假说还有一个较为温和的版本,即 “语言相对论”:不同的语言导致了不同的思维。那些上过大学的人一定能不假思索地举出下列所谓的 “事实”:不同的语言对颜色有着不同的分类;霍皮人(印第安人的一支)的时间观念与我们截然不同;爱斯基摩人用来表示 “雪” 的词语多达几十个。言下之意非常明显:现实世界中的各种基本范畴并非客观存在,它们是文化强行输入的结果(因此也可以对其进行质疑,这或许可以解释为什么大学生对这一假设抱有普遍好感)。但这个假说是错误的,而且大错特错。这种将思想和语言等同起来的说法属于典型的 “传统谬论”(conventional absurdity):它违背了常识,但大家却深信不疑,因为每个人都觉得自己似乎在某个地方听到过它,而且它似乎蕴含着某种启示(就像我们相信 “人的大脑只使用了 5%”“旅鼠会集体自杀”“童子军手册每年的销量第一”“潜意识信息会诱导人们消费” 等这类所谓的 “事实” 一样)。但不妨想一想,我们在说话或写作的时候,有时会突然打住,因为自己发现这不是我们想要表达的意思。我们常常会觉得 “心中所想” 与 “口中之言” 并不能合拍。有时,要找到一个能够确切表达自己想法的词语并非易事。在倾听或阅读时,我们常常只是通其大意,而记不住对方的原话,因此,我们的头脑中一定存在着独立于语言而存在的 “意义”。而且,如果思想依赖于语言的话,我们怎么可能创造出新的词语呢?小孩又是如何学会第一个单词的呢?一种语言又是如何翻译成另一种语言的呢?
转发转发同时评论快速转发评论1分享「微信」扫码分享